小学语文专业课作业2.docx
《小学语文专业课作业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专业课作业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专业课作业2
小学语文专业课作业
晋城市中原街小学王卉
一、新课程倡导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1)坚持多元性,不要“一把标尺”。
我们知道学生的智能类型不一样,表现在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上是不一样的。
对于同样的知识,学生即使掌握了,表达的方式也会因智能表达不一样而得分不一。
因而,应为学生营造适合他的检测方式。
(2)坚持全面性,不要“只是分数”。
对于小学阶段语文学业的检测,应该是缤纷多彩的呈现,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理应体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3)坚持过程性,不要“只看结果”。
学生的成长,不是一次考试结果能体现出来的。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习惯、态度,与人的交往,对事物的认识,等等,都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性因素,语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生命灵动是学生获得成长的“感性表现”,是无法用分数来量化和考核的,是需要观察并体验的。
这些都是我们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坚持民主性,不要“教师独裁”。
民主性的坚持需要以“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起来”作为前提。
在学业评价改革中,必须将学生的自主评价放在评价的重要位置。
整个评价包括教师参与、学生参与、家长参与,适当的时候应该还有社会参与。
我认为很多人习惯把传统教育定性为应试教育,其实这样的定位不完全正确。
即便是在素质教育下,应试也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传统教育在抓学生的应试能力上以牺牲学生的其他能力为代价,而且还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代价,所以把传统教育定性为应试教育是不科学的。
对传统学业评价制度变革定位的认识。
如果把传统教育简单定性为应试教育,就会把学业评价制度的改革错误地定位为淡化考试和分数意识传统的小学教育是一种重视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能力培养的教育。
传统学业评价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在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时候,怎样同时让学生正常地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劣势显得更为瞩目。
(5)坚持语文性,不要“淡化实践”。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业评价,如何让用这个支点来调整教师的教学,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生动活泼地学习、公平地发展呢?
1.正确理解语文学业评价的公平发展理念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起点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
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
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语文学业评价中的公平发展理念,主要是指过程公平。
传统的学校教育扮演着一种社会分流器的作用,将社会成员分流到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之中。
升学考试就是分流的一种机制,升学考试中的筛选、淘汰表明学校不排斥部分学生的失败,甚至有意让部分学生失败。
原有的评价范式主要定位在甄别与选拔上,它可能促进了部分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也伤害了至少同样多的学生的学习,这就人为造成学生的不公平发展。
当形成性评价进入这一评价范式之后,我们期望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公平发展,保证他们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学业成就标准,发展我们所期望的素质。
学校使命的这种变革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评价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用评价促进学生公平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理念。
公平发展评价理念的主要指导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论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智能的多元性。
每个人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是相互独立的,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共同发挥作用。
第二,智能的差异性。
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有的人数学逻辑智能好一点,有的人肢体运动能力好一点。
第三,智能的发展性。
人的智能是通过学习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而应从各方面发现人才,因材施教,培养人才。
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教师和父母都认为,学生在学校没有考上高分,名字没排在分数榜的前几名,是学生努力的程度不够,也就是说,认为这是由学生的主观因素造成的。
在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有了一点了解之后,我们终于明白,尽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是头名状元,可是,真正能够考上高分的,只有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充分发达的学生。
只有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才有希望达到期望的分数。
对于在这两种智能上不够发达或很不发达的学生来说,就算成为考分尖子的愿望再强烈,付出的努力再大,即使是拼上小命一条,也绝对不可能名列前茅。
这是由其大脑结构的限制所决定的,完全不能任由他人掌握或者改变。
我们所谓尊重学生个性,所谓因材施教,一定要落实到对每个学生的智能特征的了解和尊重上。
目前我们所奉行的对于学生的评估标准,过分倚重在各种功课上的考试能力。
而这种以答卷方式为主的考试,实际上是假设所有的学生在智能结构上都是一样的。
这是不对的,也是对学生个性的不尊重。
不同的智能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文化创造和精神生活中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它们不但同样宝贵,而且因为它们的复杂组合和相互补充才构成了人类生命的丰富多彩。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任何一种智能,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
因此,根据多元智能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
树立多元评价标准,需克服以偏概全的现象。
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种智能,每个学生才有可能受到尊重。
(2)创设多元活动场景,让每个学生享受生活的乐趣。
小学教育以活动为主,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活动的愉悦,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教师应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创设符合学生个性的多元的活动场景,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智能特征,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3)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
多元教学法使尊重学生个性、体现多元智能的思想得以实现。
因为每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是不同的,而且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分别对待,不仅对多数学生并且对每一个学生都应采用多元的教法。
2.在语文学业评价中体现公平发展理念
(1)恰当选择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有效进行小学生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条件。
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和小学生语文学业质量的评价目标,在测查中,可通过几个“结合”予以实施。
一是笔试与面试相结合。
传统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重笔试轻面试。
可是,学生的许多语文能力通过笔试是检验不出的,比如“听”和“说”,就需要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测查。
在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中,学生除了一张书面卷,还应参加朗读能力与听说能力的测查。
二是分项与综合相结合。
综合性是语文固有的基本特性之一。
在测查字、词、句、篇基础知识的“语言积累”和测查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语言运用”中,教师既可实施分项测查,又要实施综合测查,将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渗透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测查中,从而评价出学生综合运用的水平。
三是平时与阶段相结合。
仅仅凭借一两次测试作为评价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的依据是比较片面的。
教师应该注重平时的测查,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进步、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淡化学生对阶段性考试考查的“恐惧意识”,从而增加测查的可信度。
四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如成语接龙、传话、即兴演说、辩论赛等)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最后,教师评定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教师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准确性通常很高,但有时也会“武断”。
采用学生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学生自评的方式,尽管较难控制,但适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两者结合使用,能促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
(2)采取民主多样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评价学生。
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过程,重视形成性评价。
主要包括学习兴趣的评价,即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喜欢语文学科,是否愿意上语文课,课外是否爱好读书。
课堂表现的评价,即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思考、回答问题、评价别人的见解、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及表达过程中的文明礼貌等。
作业质量的评价,即作业是否独立、认真、按时完成,书写是否规范,答案是否正确,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等。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
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善于欣赏、借鉴别人长处的品格。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对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我评价,然后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其次,在知识与技能考查后让学生根据口试或笔试题型得分、失分情况先进行自我总结,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找一找错误的原因,指出今后应注意的问题,怎样去改进学习方法。
再次,在学习过程中定时让学生回顾并和同学交流自己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体会,相互评价在学习上的投入、收获及不足等,养成良好的学习反思习惯。
第三,开放式的测评方式。
一是笔试采取自选难度评价。
操作步骤如下:
确定试卷难度,按难易程度分为A、B、C三类;编制套卷(每种难度的试卷出一套)供学生选择;学生征求家长、教师意见,自主选择试卷;按自选难度进行考试;考得不满意的学生可以重选套卷中的其他试卷再考一次;按做得好的一套试卷评定等级。
二是取消期末考试。
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不论是口试还是笔试,都可采取“过关制”,期末成绩以单项合记,根据单项过关的成绩分为不同等级,取消期末统一考试。
(3)学生学业评价要体现语文工具性的评价内容。
在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笔试外,还有写字能力、朗读能力和听说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写字评价。
一是姿势、执笔方法、写字本摆放位置和写字习惯(包括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二是不写错别字,文面整洁;三是字形结构合理,笔画位置准确;四是行文规范,运笔正确、流畅。
朗读能力评价。
一是发音标准,声音响亮,不漏、错、加、改字,吐字清晰;二是语调流畅,不唱读,断句准确;三是感情真挚,把课文的思想感情“发于外,形于声”。
听说能力评价。
“听”——能听懂别人说话,用听写、听说、听记、听答等方法去测试;“说”——能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口头作文、看图说话、讲故事、口语交际等。
这样的学业评价,会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反思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
由于评价的内容、方法呈多元性和开放性,有足够的空间展示学生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位置,找到促进自己进步的基点,因此,能使他们在群体互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借鉴,敢于质疑,真正成为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好学生。
三 、试谈谈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注意他的那些教学功能?
答:
(1)巩固功能。
细追究,语文作业的巩固功能可说是起源于“学而时习之”。
根据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们在记忆的最初阶段,伴随着产生的遗忘现象不仅速度快而且数量多,因此,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后,为了加强记忆,避免遗忘,需要就所学新知识或关键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只是“一面之交”,在大脑中还没有多少印象,需要温习、巩固加以记忆、理解、积累和运用,这就是语文作业的巩固功能。
(2)发展功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
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也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等综合能力。
这样的作业都是在新情境下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现和应用。
完成作业要再学习,可以使学习得以延伸,增加理解的深度,产生新认识,使学生继续获取知识,也是对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这就是作业的发展功能。
设计语文作业要善于挖掘教科书知识的潜在功能,通过延伸、演变、拓展,让学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使学生从传统模仿习题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3)沟通、反馈功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作业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
语文作业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载体,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教师可以从学生作业中及时获得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了解教学的真实效果,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反思自己在教学时的疏漏与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作业的沟通反馈功能,使得语文作业既有其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学生完成作业也学习做人,每一项语文作业,都应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载体。
学生做作业,教师评改作业还是一种人文活动,师生通过各种类型的语文作业交流学识、平等对话、志趣相融、教学相长。
(4)整合功能。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这就决定了语文作业有着它特有的整合功能。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作业除了对知识的巩固,对能力的发展,对信息的反馈,情感的沟通外,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融合。
首先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要用到语文,然后是学生课外学习要用到语文,再者是学生交往对话、走亲访友、读书看报、参观旅游、休闲玩乐,乃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都要涉及到语文。
故而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力求把书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把语文言语训练放到生活中去。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作业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语文素养。
语文作业的整合功能还体现在完成作业的不仅仅是独立的学生个体,它强调合作探究,协同互助,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因此,学生的语文作业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甚至是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合作完成。
四、实践证明,对待考试分数的态度不同,会导致学生的发展不一样。
你认为应如何让正确对待分数呢?
为什么?
答: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以往自己学习的真实情况,以便能及时查漏补缺。
考试不应作为学习的目的,而是一种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
有时分数不能完全判断出自己学习的全部真实面貌,因此要对分数作具体分析。
这里面具体情况是复杂的。
如考试难度大,偏题,这就将导致考分不高;而如果试题太易,情况就相反了。
所以不应当单以考分高低判断成败。
而试题的难易与命题老师的动机,对学生要求的严格程度,对教材要求的把握、认识,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学生的真正目的是真正获取知识,有了真才实学,就可问心无愧,反之,即使侥幸获取了高分,也迟早会露马脚。
五、试题的难度直接影响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对考试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你认为应该如何有效控制试题的难度?
答:
1.了解试题难度的计算方法
难度是指正确答案的比例或百分比,这个统计量称为试题的难度或容易度。
难度一般用字母P表示,P越大表示试题越简单,P越小表示试题越难。
试题要有梯度,因此,各试题的难度应有不同,这是命题时要加以特别考虑的。
难度的计算公式:
P=平均分/满分值。
例如:
第一题平均分为8.5分,此题的满分值为10分,则第一题的难度P=8.5÷10=0.85。
如果第1小题选择题满分是4分,全班50名学生中有20名学生答对,则第1小题的难度为P=正确答案的比例或百分比=20÷50=0.4,或平均分=4×20÷50=1.6,P=平均分÷满分值=1.6÷4=0.4
2.把握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
把握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有助于命题者熟练掌控难度系数,增强试卷命制能力。
一般来说,影响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1)学生对试题的熟悉程度。
一是对题型的熟悉程度,二是对题目内容的熟悉程度。
常见常练的题型,直接从教科书取材的题目,学生容易做,难度就小;反之难度就大。
(2)题目包含信息量的多少。
学生答题,要先阅读题目的内容,如果题目信息量太多,或者文字不简洁,条理不清,或者图表指向不明确,都会影响学生读题,使题目的难度增加。
(3)题目结构的复杂程度。
包括题目的类型、知识的综合程度和知识间联系的复杂程度等,都会对题目的难度产生影响。
比如,选择题中的多选题,如果全部选对才给分,它的难度显然比单选题大。
(4)题目的变化动态。
题目的迷惑性、干扰性,题目设置的灵活程度,题目隐含的已知条件等,都会对题目的难度产生影响。
3.注意设置试卷难度时的几个问题
(1)科学划分难度比例。
一般以为,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最好在0.5左右,高于0.7和低于0.3的试题不能太多。
(2)难度的设置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述难度比例的划分,是从一般意义上考虑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同样数量和同等质量的作业(测试),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作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小学学业评价,要尽力避免因无视个体差异而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很多教师采用的分层次布置作业及检测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值得推广。
(3)尽力摒弃“技术性”难题。
设置一定的难题,对于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是必要的。
但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中低段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极易受到题目中过多的信息或是干扰性信息的迷惑而导致审题的错误,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因此,命题者应尽量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命制题目要简洁易懂、清晰干净。
同时,题目表述不能出现语法错误或逻辑不清,影响考生答题。
(4)注意不同难度试题的编排顺序。
编制试卷时,一般按照试题难度逐渐增加的顺序安排。
通常的做法是简单的题型放在前面,比较复杂的题型放在后面;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类型试题放在前面,阅读题、解决实际问题、开放题等类型试题放在后面;容易的题目放在前面,较难或难的题目放在后面。
这样“先易后难”的做法,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在难题上不成比例地花费大量的时间,激发学生步步为营、不断探索的积极性。
六、作业内容的创新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为什么?
答:
1.作业的创新设置首先得强调一个“趣”字。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分。
兴趣与求知欲,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吸引,走进广阔的知识天地,做作业的兴趣就会浓。
2.作业设置的创新,还要做到“精”。
作业太多、太滥,阻碍了青少年自主、健康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因此,设计作业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注意“质”上有所提高,力求精炼,推陈出新。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熟悉大纲,深钻教材,把握所教学科的目标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作业的设置尽可能做到恰到好处。
3.作业的设置还必须求“实”,就是要与实践相结合,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实效性。
.
4.作业的布置还应考虑孩子“动”。
人常言“久见不如做一遍”比如低段学生识字,让孩子们回家做生字卡片,在做的过程中,就会对生字结构有所了解。
七、造成学生解题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1)定势思维。
认为学过的知识一成不变,死学套用。
老师讲第一次时就是那种方法,也不看清题就去做了,总是先入为主。
(2)思维懒惰。
不爱动脑思考,缺乏兴趣,进取心不强,表现在不想写或者不想做。
(3)审题不清。
这个和理解力有关,也许是他没有理解透彻这个题,或许是理解力差,无法理解这个题。
(4)不良习惯的养成,马虎粗心,审题不清很容易出错。
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答:
1.抓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中“空空如也”,又何来口中的“滔滔不绝”,笔下的“千言万语”呢?
所以,教师首先应抓词汇的积累,以使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词汇与熟语,利于表达和使用。
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书本,重在平时。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写得异常优美,好词佳句很多,如《草原》、《鸟的天堂》,等等。
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知识与能力,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摘录一些佳词佳句,并能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熟记和背诵。
(2)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收集、摘抄优美词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积累佳词佳句。
比如有的教师要求每名高年级学生都建立摘抄本,保证每位学生每周至少能读一本书,摘录十句佳词佳句,并要能理解其意,灵活运用。
可以经常组织评比,以奖勤促懒,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在日常生活中积累。
社会是最大的学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如谚语、对联、歇后语,还有简短绝妙的广告词、精练的标语、告示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内容。
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时时学,处处学,平时注意观察,积累这些知识。
春节到了,可以让学生到各家门口摘抄春联,比比谁摘抄得多,理解得准确;梅雨季节,正是农忙时分,可以让学生到田间地头,搜集整理劳动人民语言,整理成册;看电视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观看广告,开一个广告展示活动……这些活动,都能使学生掌握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以身示范,严格要求
无论是讲解、提问还是归纳总结,首先教师自己的语言表达要力求完整、准确、规范、简明,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由于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模仿就成了他们学习时的心理需要,可以说,儿童的一切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学习语言,学会表达,学会全面清晰地表达,其最初的阶段,都需要借助模仿这个阶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语言表达上,教师的示范是不可缺少的。
这一点,名师、特级教师给我们作出了典范。
3.关注表达形式,落实四个“给予”
“①给予一定的框架。
教给学生一定的说话方式,如‘我读了……我觉得……我想到了……我感到……’有了一定的范式,学生说起话来就不至于离题万里,说些整段的废话,而是有话可说。
②给予一定的准备。
要让学生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先在脑子里组织语言,想想自己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到时再一鼓作气说出自己的想法。
③给予一定的空间。
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要允许学生出错,多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
④给予一定的时间。
学会等待,给学生一个过程。
我们还可以用手势等体态语示意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整段话。
最后,达到不用教师引领自己就会说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