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docx
《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地质资料2
1.1工程概况2
1.2工程目标2
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3
1.4地下水和地表水8
1.4编制依据12
第二章土方开挖施工方案12
2.1土方开挖施工测量12
2.2土方开挖顺序13
2.3土方开挖方案13
2.4施工现场排水16
2.5土方开挖注意事项16
2.6土方开挖过程17
第三章主要管理措施18
3.1安全管理及防护技术措施18
3.2环境保护措施19
3.3进度保证措施20
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地质资料
1.1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阳江市锦盛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的高层商住宅工程,位于阳江市城南新区江朗大道东侧,洛东大道北侧。
总建筑面积约为72000㎡。
阳江山水一品二期工程1栋、2栋、7栋、8栋、9栋。
层数为2~30层,建筑最大高度为90.45米。
结构类型为框剪结构。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设计单位为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由广州广骏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承担监理任务,广东冠雄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
1、2#楼建筑高度87.45M,建筑主体29层,框剪结构,钢筋砼平屋面。
7#楼建筑高度90.35M,建筑主体30层,框剪结构,钢筋砼平屋面。
8#楼建筑高度90.45M,建筑主体30层,框剪结构,钢筋砼平屋面。
9#楼建筑高度90.45M,建筑主体30层,框剪结构,钢筋砼平屋面。
1.2工程目标
质量目标
确保本工程达到国家质量规范要求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全年实现“五无”,即无残疾、无重伤、无火灾、无中毒、无坍塌;负伤率控制在2‰以内,实现重大伤亡事故为零的目标。
1.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阳江山水一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12-050,建材广州地质勘察院,2013年4月26日),揭露的岩土层由上至下有:
第四系人工回填土层(Q4ml)-第①层素填土;第四系耕植层(Q4pd)-第②层耕土,第四系冲积层(Q4al)-第③层粉质粘土、第④层淤泥质土、第⑤层粘土、第⑥层粉质粘土、第⑦层细砂、第⑧层粗砂;第四系残积层(Q4el)-第⑨-1层粉质粘土、第⑨-2层砂质粘性土;震旦系大绀山组变质岩(Zd)-第⑩层全风化花岗片麻岩、第⑾层强风化花岗片麻岩、第⑿层中风化花岗片麻岩和第⒀层微风化花岗片麻岩。
1.3.1地层概况
本次勘察查明,在钻探所达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岩土层由上至下有第四系人工回填土层(Q4ml)-第①层素填土;第四系耕植层(Q4pd)-第②层耕土,第四系冲积层(Q4al)-第③层粉质粘土、第④层淤泥质土、第⑤层粘土、第⑥层粉质粘土、第⑦层细砂、第⑧层粗砂;第四系残积层(Q4el)-第⑨-1层粉质粘土、第⑨-2层砂质粘性土;震旦系大绀山组变质岩(Zd)-第⑩层全风化花岗片麻岩、第⑾层强风化花岗片麻岩、第⑿层中风化花岗片麻岩和第⒀层微风化花岗片麻岩。
现按由上至下顺序分述如下:
3.1.1、人工填土层(Q4ml)
①素填土:
黄褐色、灰黄色,主要由砂质粘性土和碎石经人工堆填而成,混较多块石,疏松,未完成自重固结。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①-1
0.50
2.10
0.99
0.00
0.00
0.00
1.99
3.35
2.81
分布范围
呈层状分布在ZK1、ZK2、ZK3、ZK4、ZK5、ZK6、ZK7、ZK8、ZK15、ZK16、ZK17、ZK19、ZK20、ZK21、ZK22、ZK23、ZK24、ZK25、ZK26、ZK27、ZK28、ZK29、ZK30、ZK31、ZK32、ZK41、ZK43、ZK45、ZK47、ZK48、ZK49、ZK50、ZK52、ZK55、ZK56、ZK120、ZK121、ZK124孔
3.1.2耕植层(Q4pd)
②耕土:
黄绿色、浅黄灰色,湿,可塑状,成份以粉质粘土为主,次为粘土、砂质粉土,含少量有机质和植物根茎。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①-2
0.60
2.50
1.56
0
2.1
0.52
0.38
2.69
1.92
分布范围
各钻孔普遍分布
3.1.3、冲积层(Q4al)
③粉质粘土:
灰绿色、灰褐色,浅灰红色,湿;软塑~可塑,成份以粉粒、粘粒为主,上部含有贝壳。
粘塑性良好,切口光滑。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①-3
0.60
6.00
2.35
0.9
3.1
2.01
-1.11
1.67
0.42
分布范围
呈层状分布在除ZK4、ZK5、ZK25、ZK28、ZK59、ZK61、ZK63、ZK67外的其余各孔
④淤泥质土:
灰色、深灰色,局部灰黑色;湿~饱和;软塑,以粘粒、粉粒为主,含有机质和腐植质,局部夹砂土。
手感软滑,具腥臭味,土质粘塑性良好。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①-4
1.00
5.20
3.01
2.10
5.90
4.32
-3.57
-0.06
-1.79
分布范围
呈层状分布在除ZK8~ZK21、ZK26~ZK33、ZK41~ZK45、ZK50~ZK56、ZK120~ZK124外的其余各孔
⑤粘土:
红黄色、浅红灰色、黄色,湿,可塑,成份以粘粒为主,粘塑性良好,切口光滑。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①-5
2.60
3.80
3.32
2.90
6.50
4.62
-4.50
-0.90
-2.20
分布范围
呈似层状分布在ZK13、ZK18、ZK47、ZK48、ZK49孔。
⑥粉质粘土:
浅灰色、灰白色;湿;可塑;由粘粒、粉粒组成,含少量砂粒,饱和,可塑状,成份以粉粘粒为主,粘塑性良好,切口光滑。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①-6
1.90
3.40
2.45
5.1
6.30
5.40
-4.16
-2.39
-2.85
分布范围
仅局部分布,呈似层状分布在ZK16、ZK45、ZK50、ZK51孔。
⑦细砂:
深灰色、灰色、浅灰色;饱和、松散~稍密;以细砂为主,次为中砂,级配良好,颗粒间为粉土和少量泥质充填,常夹粘质团块。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①-7
0.50
2.90
1.96
3.90
9.20
7.46
-6.97
-2.00
-4.92
分布范围
呈透镜状、似层状分布在ZK9、ZK12、ZK17、ZK19、ZK20、ZK22、ZK29、ZK30、ZK37、ZK42、ZK43、ZK47、ZK51、ZK52、ZK55、ZK120、ZK121孔
⑧粗砂:
浅灰色、灰黄色,饱和、稍密~密实;以粗砂为主,次为中砂、细砂,含少量泥质和粉粒,级配良好。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②-2
0.50
3.80
1.91
6.40
10.30
8.49
-7.58
-4.08
-5.88
分布范围
呈透镜状、似层状分布在ZK14、ZK18、ZK19、ZK20、ZK21、ZK23、ZK27、ZK30、ZK32、ZK42、ZK45、ZK46、ZK123、ZK124孔
3.1.4、第四系残积层(Qel)
⑨-1粉质粘土:
黄白色、浅黄色;含有云母、石英、长石等矿物碎屑、砂砾,是基岩风化残积土,湿湿;软~可塑;遇水易软化、易崩解。
该层作标准贯入试验13次,实测锤击数N为2.5~8击,平均4.6击。
变形模量按实测标贯击数估算值Eo=10MPa,建议取Eo=8MPa。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②-2
1.00
3.6
1.81
2.10
8.4
4.54
-6.2
1.11
-2.0
分布范围
呈似层状分布在ZK1、ZK4、ZK7、ZK24、ZK28、ZK34、ZK44、ZK53、ZK54、ZK59、ZK60、ZK61、ZK62各孔
⑨-2砂质粘性土:
黄色、红褐色、黄绿色;含有云母、石英、长石等矿物碎屑、砂砾,是基岩风化残积土,稍湿;硬塑;遇水易软化、易崩解。
该层作标准贯入试验76次,实测锤击数N为9~36击,平均25击。
变形模量按实测标贯击数估算值Eo=50MPa,建议取Eo=40MPa。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②-2
1.10
13.40
4.44
2.10
10.60
5.99
-7.9
0.23
-3.7
分布范围
除ZK9、ZK10、ZK13~ZK21、ZK23、ZK27、ZK29~ZK33、ZK36、ZK42、ZK46、ZK52、ZK56~ZK58孔缺失外,呈层状、似层状分布在其余各孔
3.1.5、震旦系变质基岩层(Zd)
⑩全风化花岗片麻岩:
红褐色、黄色、黄褐色;稍湿;坚硬,岩芯呈坚硬土状、碎屑状。
遇水易软化、易崩解。
该层作标准贯入试验115次,实测锤击数N为36~65击,平均50击。
变形模量按实测标贯击数估算值约Eo=100MPa,建议取Eo=75MPa。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④-1
1.20
15.00
6.39
4.20
16.50
9.78
-13.17
-2.45
-7.37
分布范围
除ZK9、ZK10、ZK11、ZK19、ZK20、ZK27、ZK28、ZK30、ZK32、ZK41、ZK42、ZK47、ZK53、ZK54、ZK62、ZK120、ZK121孔缺失外,呈层状、似层状分布在其余各孔
⑾强风化花岗片麻岩:
黄色、黄褐色、灰黄色;岩石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岩芯呈坚硬土状、碎屑状,底部呈碎块状,遇水易软化、易崩解。
该层作标准贯入试验108次,实测锤击数N为65~144击,平均104击。
变形模量按实测标贯击数估算值Eo=250MPa,建议取值Eo=160MPa。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含揭露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④-2
0.70
20.8
9.25
5.9
22.6
14.99
-20.63
-2.45
-12.58
分布范围
除ZK2、ZK24、ZK25、ZK29、ZK31、ZK65、ZK67孔缺失外,呈层状、似层状分布在其余各孔
⑿中风化花岗片麻岩:
灰黄色、浅黄灰色、浅灰色、;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和角闪石等,中粒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结构部分破坏,岩体裂隙较发育。
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为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分类为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Ⅳ类。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厚度(含揭露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④-3
0.2
6.90
1.38
6.80
38.30
22.7
-36.32
-3.39
-20.19
分布范围
除ZK13~ZK16、ZK18、ZK25、ZK26、ZK29~ZK37、ZK39~ZK42、ZK44、ZK45、ZK47~ZK52、ZK57、ZK58、ZK62、ZK63、ZK67孔缺失外,其余各孔均揭露。
⒀微风化花岗片麻岩:
,浅灰色、灰色;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中粒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结构基本未变,见闭合状节理。
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长0.2~1.50m,岩芯完整,裂隙少见。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为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分类为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Ⅲ类。
地层分布特征表
层
号
揭露厚度、(米)
层顶深度(米)
层顶标高(米)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④-3
0.3
7.00
2.38
7.80
38.90
22.9
-36.92
-4.39
-20.44
分布范围
为地基基岩,各钻孔基本揭露。
1.4地下水和地表水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场地各钻孔均见地下水,实测各钻孔地下水相对稳定水位标高(黄海高程)为0.6~2.20m。
地下水位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勘察期间,初期地下水位标高普遍在0.6~1.2米之间,后期因连续雨天,上部土层渗透性低,地下水位标高普遍上升至1.8~2.2米,地表曾短时积水深达0.6米(水面高程约2.60米),雨季水位明显上升,旱季水位会相对下降,场地环境类型属Ⅱ类。
钻孔测得钻孔混合水稳定水位,其埋深及标高见表3.4-1<稳定水位情况>。
稳定水位情况表3.4-1
数据
个数
稳定水位
埋深
最小值
(m)
稳定水位
埋深
最大值
(m)
稳定水位
埋深
平均值
(m)
稳定水位
标高
最小值
(m)
稳定水位
标高
最大值
(m)
稳定水位
标高
平均值
(m)
地下水位变化幅度
(m)
73
0.00
2.10
0.8
0.60
2.20
1.25
1~2
工程建设区内地下水类型按埋藏条件划分有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按含水空隙性质划分有土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一)、上层滞水:
赋存于场地表层第①层素填土层土体孔隙中,人工素填土土体均匀性差,结构松散,土体孔隙滞留有地表渗透水,含水量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动态变化受季节性控制,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泾流的渗入补给。
(二)、潜水:
赋存于场地上部第②层耕土、第③层粉质粘土、第④淤泥质粘性土、第⑤层粘土和第⑥层粉质粘土土体的孔隙中,水量不大,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泾流的渗透补给,补给形式为垂直渗入以及地表水的侧向补给。
(三)承压水:
地下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地基粗粒土的孔隙中和基岩裂隙中,根据地基土的透水性质不同,地下承压水由上至下可分为二层,第1层赋存于地基第⑦层细砂和第⑧层粗砂层,水量丰富,是地基主要含水层;第2层赋存于地基第⑾层强风化岩层和第⑿层中风化岩层的岩石裂隙中,含水量较丰富,是地基重要含水层。
承压水主要受地表泾流的侧向补给。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为蒸发及向下渗透。
该场地地基土第②层耕土、第③层粉质粘土、第④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第⑤粘土和第⑥层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第⑦层细砂和第⑧层粗砂为中等透水层,是地基主要含水层;第⑨层残积砂质粘性土和第⑩层全风化花岗片麻岩层为相对弱透水层;第⑾层强风化花岗片麻岩层和第⑩层中风化花岗片麻岩,节理和裂隙发育,透水性稍强。
各岩土层渗透系数经验值详见下表:
地基岩土层渗透系数经验值表3.4-2
地层
层序
地层
名称
渗透
系数k
地层
层序
地层
名称
渗透
系数k
地层
层序
地层
名称
渗透
系数k
cm/s
cm/s
cm/s
②
耕土
⑦
细砂
⑩
全风化
花岗片
麻岩
③
粉质
粘土
⑧
粗砂
⑾
强风化
花岗片
麻岩
④
淤泥
质粘
性土
⑨-1
粉质
粘土
⑿
中风化
花岗片
麻岩
⑤
粘土
⑨-2
砂质
粘性土
⒀
微风化
花岗片
麻岩
⑥
粉质
粘土
该场地地下水抗浮设防水位,宜按雨季高水位设防;建议采用建筑物周边市政路面标高或采用当地最高洪水位,且不宜低于绝对标高3.20米。
本次勘察在ZK29、ZK58和ZK101号钻孔各取地下水水样一件作工程水质分析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详见附件:
《工程水质分析检测报告》。
主要评价指标见下表3.4-3:
水质分析成果汇总表表3.4-3
孔号
pH值
Cl-
(mg/L)
SO42-(mg/L)
HCO3-(mmol/L)
Ca2+(mg/L)
Mg2+(mg/L)
侵蚀性
CO2
(mg/L)
游离性
CO2
(mg/L)
ZK29-1
7.85
354
74.9
3.32
26.9
27.4
0.00
7.5
ZK58-1
7.80
380
20.8
3.5
72.4
27.4
0.00
8.80
ZK101-1
7.60
405
64.2
3.14
63.4
46.6
0.00
17.6
平均
7.75
379
53.3
3.32
54.2
33.8
0.00
11.3
地下水样的腐蚀性评价表表3.4-4
孔号
地下水类型
腐蚀性评价
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
对混凝土结构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
PH值
侵蚀性CO2
HCO-
水中Cl-含量
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
弱透水层
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
弱透
水层
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
长期
浸水
干湿
交替
ZK29-1
混合水
微
微
微
微
微
微
微
弱
ZK58-1
混合水
微
微
微
微
微
微
微
弱
ZK101-1
混合水
微
微
微
微
微
微
微
弱
场区地下水的场地环境类型属Ⅱ类,根据地下水样分析试验结果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按环境类型分析,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均为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分析,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均为微腐蚀性,弱透水层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均为微腐蚀性。
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均为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均为弱腐蚀性。
综合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为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混凝土中的钢筋为弱腐蚀性。
请按国标《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有关规定进行设防。
地下水位以上土层中的上层滞水主要受大气降雨渗透补给,其腐蚀性介质受地表污染源的影响,根据调查,环境周边未发现污染源;地下水位以下土的腐蚀介质主要受地下水水质影响,因此,地基土的腐蚀性与地下水的腐蚀性质基本一致。
1.5编制依据
1.5.1建材广州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勘察报告》
1.5.2根据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设计的施工图
1.5.3有关施工规范及规程
1、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86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2005
4、阳江市创文明安全工地的有关文件
第二章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2.1、土方施工测量
1、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规划控制坐标,复核场内红线坐标(打桩施工单位施工控制点),以场内红线坐标(打桩施工单位施工控制点)建立现场控制坐标,并将坐标点转引测至安全位置建立平面和高程控制系统。
根据坐标控制点,测设5米×5米的方格网,以便复核工程量。
2、测量仪器
平面测量的主测仪器为日产“尼康C-100全站仪”,该仪器技术规格为:
J6级经纬仪测角精度,Ⅱ级测距仪测程1000米,测距精度MD=±(5±5ppm)毫米。
其200米范围内一测回放样定位精度可达±10毫米,可满足本项目的平面精度要求。
高程测量主测仪器为S1级自动安平水准仪。
2.2、土方开挖顺序
1、先放好坡顶线、坡底线,经复测及验收合格后开始开挖。
2、机械挖土平面分层开挖,开挖剩余段土方至基底处,预留50cm人工清除,以防超挖,然后挖除地下室中间部位土方。
3、立面开挖顺序:
第一层土方分段分层退挖→运输道及收口面分层开挖完。
2.3、土方开挖方案
土方开挖必须严格按方案设计分层高度(略大于上下层锚杆间距),分段(20米左右一段),分槽(间隔段一段开挖),不得一次开挖过深或大面积开挖,必须按照土方开挖顺序图进行。
土方开挖与锚杆施工配合时,应保持安全距离,不得碰撞护壁及锚杆头。
第一层土方开挖完毕后,应按设计基坑尺寸要求,立即进行人工修坡、施打锚杆、绑扎钢筋网片、喷射砼,待土方开挖喷射砼达到一定(养护基≥72小时)强度后才能进行下一层土方开挖,反复循环上述工艺直至开挖到设计标高。
本工程土方开挖拟分为二段进行,每段均安排3台大型挖掘机,并配备10辆自卸汽车进行土方运输。
每台挖机每天完成土方量约1000立方。
结合人工清土、喷锚护壁施工,计划30天完成全部土方开挖。
因地处闹市区,为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在车辆进出口处处设洗车台,并设专人清洗车轮上夹带的泥土,确保城市道路的整洁卫生。
基坑开挖,挖机为坑上作业,反铲开挖,采取“后退向下、强制切土”的施工方法。
开挖路线由内到外。
因反铲挖掘机的最大开挖深度为3米,当施工至挖机臂长范围外时,就必须采用两台挖机进行多层接力开挖;开挖工作面分为两个台阶层面,台阶高差3米,一台挖掘机位于下一台阶开挖,将基底土方开挖后放置于台阶上,再由另一台挖机从台阶上抓土装车。
最后一层土体采用一台挖机沿斜坡倒退开挖完成。
开挖方式如图所示:
基坑土方开挖顺序示意图
土方多层接力开挖示意图
土方开挖过程中必须由技术员进行现场指挥,确保安全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