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范文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244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范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范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范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范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范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范文doc.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范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范文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范文doc.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范文doc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优秀范文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

 

概念的难点。

下面是我为大家啊准备好以下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喜欢,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

 

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3、1、5、2、4。

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

看图听故事。

 

教师讲故事:

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

 

兴了!

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地上

 

吃。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猴子他们采了什么水果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主题图。

师:

“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吗?

”“你们

 

再仔细看一下,猴子采了哪些水果?

分别是多少?

用哪一个数字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字。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师:

“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够不够?

”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

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

 

相等。

(板书:

“=”),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

“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师:

“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够不够?

”教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3)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开口大,朝大数。

 

(4)师:

“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头小,对小数。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5.发散思维。

 

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运用知识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

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

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拿几个学生的上投影仪上长方体讲评。

 

(二)游戏:

比一比

 

1.师:

“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

谁和谁比?

几大于几?

 

2.小组游戏:

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优秀范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3.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4.在探究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类及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

 

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建立数感,

 

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PPT、或主题图。

1-5的数字、<、>、=等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

小猴吃水果图

 

师:

仔细观察图画,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

数一数,小猴和水果都有多少。

 

2.汇报交流。

 

生:

4个梨,3只猴子,3个桃子,2个香蕉。

 

3.动手操作。

 

(1)师:

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图上有的东西,怎样摆就能看出那种水果多,那种水果少呢?

 

(2)如果每只猴子都要吃1个桃、1个梨、1个香蕉,够不够?

怎样摆能一眼看出来?

请同桌小朋友一起摆一摆,说一说。

 

②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和()同样多;

 

()比()多;

 

()比()少。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

 

小朋友小猴先吃什么水果啊?

什么?

 

猴有3只,桃有3个,一只小猴吃一个桃子,好吃,我就猴和

 

桃的数量同多,3和3同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

(大部分学生都能出

 

“等号”)

 

件出示3=3作:

3等于3

 

等号

 

一起和老写一遍,3=3,作3等于3。

你在自己的本子上再

 

几遍,再和用桌的小伙伴互相几遍,看看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掌握了他的写法

 

和法。

 

学生活:

同桌写后再抽几个学生,保人人都会。

 

2.教学“>”(猴和香蕉比)。

 

小猴吃完了桃子,没有吃,那他接下来吃什么水果好呢?

 

我来看看小猴和香蕉,怎么行比啊?

 

一个一个,咦,小猴比香蕉多,怎么呢?

 

①学生。

(件出示一一的法)⋯⋯

 

②引出大于号。

 

4比3多,在4和3的中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

等号行?

“我把

 

个等号一,”件画演示等号大于号:

把等号左的口大点,右

 

的口小点,就成了大于号。

(学生体会到符号之的系)

 

③个式子4>3怎么?

(4大于3)。

用手帮助我住大于号:

“大数在

 

前用大于,大口朝(前)左大于号”。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

 

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

 

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师:

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

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

 

请同桌交流:

说一说几大于几?

几小于几?

课件逐一出示

 

2.再次体验:

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观察这些算式,用大于号和小于号时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

“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

 

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同用等号”。

 

(1)揭题: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三个好朋友。

(出示课题)

 

(2)课件出示书P18“做一做”第1题。

 

(3)左图:

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4)右图:

两边各有几只猴子,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讲评。

 

(5)游戏:

排排队。

请5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①按大小排队。

(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②谁?

谁最小?

请随意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

(每个学生用“﹤”“﹥”摆

 

摆看,看谁想的多?

再上台汇报。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下课后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

 

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的?

谁和谁比?

几大于几?

几小于几?

 

等于几?

 

人教版小学数学比认识教案优秀范文三

 

原素芳

 

大家好,我是阳城县小学数学"读写说"习惯养成课题组成员,来自演礼乡中

 

心学校的原素芳。

很高兴能在"读写说"习惯培养的微信平台与您相遇。

 

课前思考

 

"比"是各版本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北师版教材这样定义"比",即"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翻阅其他版本也是如此(人教版、苏教版)。

通过

 

比较发现,这些教材都涉及了这些知识点:

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

 

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知识点多。

那么该怎么

 

处理这么多知识点?

平均用力显然会缺乏深刻。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

 

重点在这三个方面用力:

一是比的意义的理解,二是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

 

的比是不一样的,三是认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

而比各部分的名称、求

 

比值可以弱化处理。

 

就比的意义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

比的本质是什么呢?

仅仅是表示"

 

相除关系"吗?

查阅资料,在刊《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第6期的《比是什

 

么》一文中,王永教授指出:

"比源于度量,度量解决了物体可度量的属性(长度、

 

面积、体积、质量)的可比性,比却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颜色、形状、

 

质地等)的可比性。

这就是比的本质。

"也就是说,比更多是为了表征隐含于数量

 

之中的、不可度量的属性。

 

至此,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情境引入图:

北师版课本中的情境图,"哪

 

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苏教版的情境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直截了当的研

 

究"相除"显得突兀一些。

我们知道"甜度"是很难直接度量的,如果改成"调制蜂蜜水"的活动,用"蜂蜜"和"水"的比就能比较几种不同配法的"甜度"一样。

这和只就一组数据(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并产生比要深刻得多。

随后引入洗洁液、不同类量的比、比分等素材,这些学生身边司空见惯

 

的生活事件,可以从正面强化、或从反面辨析,打开思维空间,层层推进中不断明晰比的特征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相比产生一个新的量。

 

2.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比".

 

1.从"如何调制蜂蜜水"引入新课。

 

琳琳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调了一杯蜂蜜水给他喝,甜味适中。

 

几天后,琳琳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调制这样的蜂蜜水给客人喝。

可是怎么

 

泡呢?

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

"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

 

2.讨论配置过程中"甜度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

 

(1)思考:

如果你是琳琳,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调制蜜水招待小伙伴们呢?

 

(2)交流:

调制蜂蜜水的办法。

 

(3)引导:

调制蜂蜜水的方法大家找到这么多。

不过,蜂蜜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为什么配制出的蜂蜜水依然"甜味适中刚刚好"呢?

 

(4)观察:

我们注意到了蜂蜜和水之间的倍数关系。

它们的倍数关系可以用算式表示(板书"90÷10=9,10÷90=1/9".)用两个数相除,就可以得出它们之间的

 

倍数关系。

从这个不变的倍数关系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取1份蜂蜜,就要取多少份水来搭配?

 

(5)介绍:

这种情况,在数学上还有一种简洁的表示方式(显示"水的量和蜂蜜的比是9:

1""蜂蜜的量和水的比是1:

9")。

这里的"9:

1"和"1:

9"我们叫做比。

 

(6)自主阅读课本"认一认"部分,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

 

3.揭示课题。

 

二、结合情境,解释"比".

 

1.说出洗洁精配置瓶上的比,说含义。

 

师:

"9:

1"和"1:

9"这两个比的意思一样吗?

(生发表看法)

 

说一说:

跟除法算式一样,比也是有顺序的。

 

读一读:

体会他们的前后顺序。

(学生齐读。

 

2.用图示表示"2:

3"深化理解。

 

(出示图示)

 

(1)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个比。

生手涂。

 

(2)从幅中,你能想到和的比是几比几?

 

 

生1:

能想到水和洗液的比是3:

2.

 

生2:

我能想到洗液和量的比是2:

5.

 

生3:

水和量的比是3:

5.

 

⋯⋯

 

三、比想,理解"比"

 

1.不同量的比。

 

(1):

从才的研究中,我确可以看出,比就是表示倍数关系。

不呀,只是"比"的含的冰山一角。

老告你,只要两个数相除的关系,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2)呈教材内容,回相除关系:

价÷数量=价,路程÷速度=。

 

(3)学生将些相除的关系用比表示出来。

(表示,如:

价÷数量=价,也就是价和数量的比是9:

2、15:

3、15:

2;路程÷速度=,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是40:

2、40:

3)

 

(4)交流:

每一个比分表示什么?

 

(5)沟通:

比有表示倍数关系,有表示一种具体的量。

四、接生活,拓展"比".

 

1.素材一:

比比分之"比"与相除意之"比".

 

出示足球、球比片和比分。

 

(1)提出问题:

知道这里的2:

0、18:

23什么意思吗?

 

(2)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引导进一步辨析。

 

(4)得出结论: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最多的比分,不同于我们刚才研究的两个数相除之比。

 

2.素材二:

农家生活中的"比".

 

出示问题:

 

王伯伯家有2公顷小麦试验田,今年共收小麦24吨。

总产量与公顷数的比

 

是(),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

 

3.素材三:

舞蹈表演中的"比".

 

(1)师介绍:

芭蕾舞演员踮起脚跳舞舞姿才美,为什么这样就美了呢?

其中的道理就跟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有关。

出示两组比:

 

未踮脚:

90:

160=90÷160≈0.563

 

踮脚后:

105:

175=105÷175=0.6

 

(2)了解:

踮脚后的比值非常接近0.618,人们研究发现,当一个比的比值为

 

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所以,芭蕾舞演员踮起脚跳舞是在创造黄金比

 

的美呢!

 

4.素材四:

人体中的"比"

 

五、总结提升、深化"比"

 

1.质疑:

既然比、除法和分数都表示相除关系,人们为什么还要创造比呢?

 

2.举例体会

 

(1)出示到冬冬和朋友们吹泡泡的场景。

 

介绍:

吹泡泡是大家喜爱玩的游戏,制作泡泡水要用甘油、水、洗洁液、洗

 

手液混合而成。

这四样东西怎样搭配才能配制出好的泡泡水呢?

"甘油、水、洗洁

 

液、洗手液"的下方出示1:

4:

2:

2.这个比,你能看明白吗?

 

(2)生发表看法,用1份的甘油,4份的水,2份的洗洁液,2份的洗手液配

 

制。

 

(3)对比:

用除法和分数能一下子将四种物品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出来吗?

 

(4)明确:

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组成连比,不仅很明确两两之间的倍数关系,而且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都一目了然。

 

3.小结:

小小的一个"比",看来还蕴藏丰富的内容!

 

以上教学设计,是基于课标理念下,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后进行的教学设计,

 

对"情境"进行了更换,对教材的"序"进行了调整,目标是指向更适合学情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