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学教学参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1106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房屋建筑学教学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房屋建筑学教学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房屋建筑学教学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房屋建筑学教学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房屋建筑学教学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房屋建筑学教学参考.docx

《房屋建筑学教学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屋建筑学教学参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房屋建筑学教学参考.docx

房屋建筑学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

该项目包括2项内容:

课程基本信息和每章的教学参考。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房屋建筑学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

60/3.5

考核方式:

考试

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标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研究建筑空间组合与建筑构造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程序、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建筑构造原理和建筑各组成部分构成的基础知识,具备进行一般民用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民用与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本掌握一般民用和工业建筑构造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一般建筑的初步设计,从中了解建筑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并完成初步设计所要求的建筑平、立、剖面设计图;根据初步设计、运用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一般建筑的构造设计,完成建筑平、立、剖面图和部分构造详图设计。

(二)每章的教学参考

第1篇第1章民用建筑设计概论

教学要求:

了解建筑的含义及其基本构成要素;

熟悉建筑的分类,建筑设计的内容和程序;

掌握建筑设计的要求与依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设计阶段的划分;建筑的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难点,建筑设计的内容、过程、要求和依据。

课程安排:

本章安排2课时(理论讲授)。

教学大纲:

1.1建筑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1.1.1建筑的概念

通常说法:

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

1.1.2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

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是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统称建筑的三要素。

1.2建筑的分类

1.2.1按建筑的使用性质分类

1.2.2按建筑规模和数量分类

1.2.3按建筑的层数或总高度分类

1.2.4.按建筑物主要承重结构的材料分类

1.2.5.按结构形式分类

1.3建筑设计的内容与程序

1.3.1建筑设计的内容

建筑工程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一般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3.2建筑设计的程序

1.我国基本的建筑程序

2.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3.建筑设计阶段的划分

1.4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

1.4.1建筑设计的要求

1.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2.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3.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4.考虑建筑美观要求

5.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1.4.2建筑设计的依据

1.使用功能

2.自然条件

3.技术要求

本章小结:

1.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工创造的空间环境,直接供人使用的建筑叫建筑物,不直接供人使用的建筑叫构筑物。

2.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构成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体所做的工作,一般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几方面的内容,建筑设计由建筑师完成。

4.民用建筑工程一般应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

5.建筑设计的依据是使用功能、自然条件和技术要求。

包括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家具尺寸、自然环境因素和建筑模数。

6.《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是为了实现建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模数、基本模数、导出模数。

第1篇第2章建筑平面设计

教学要求:

了解平面设计的内容,掌握主要使用部分、辅助使用部分及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设计,掌握建筑平面组合设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房间面积确定应考虑的因素,影响房间形状的因素,门的位置、宽度、数量确定的要求,楼梯的宽度、数量确定,走廊的宽度、长度的确定,平面组合的类型和特点、日照间距的概念和公式。

难点,建筑平面组合设计。

课程安排:

本章安排5课时(理论讲授)。

教学大纲:

2.1平面设计的内容

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和组合平面设计。

2.2主要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

2.2.1房间的分类和设计要求

2.2.2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

2.2.3房间的门窗设置

2.3辅助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

2.3.1厕所设计

2.3.2浴室、盥洗室

2.3.3厨房设计

2.4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设计

2.4.1走道

2.4.2楼梯和电梯

2.4.3自动扶梯及坡道

2.4.4出入口、门厅、过厅

2.5建筑平面组合设计

2.5.1平面组合设计的任务

2.5.2平面组合设计的要求

2.5.3平面组合形式

2.5.4基地环境对平面组合的影响

本章小结:

1.民用建筑的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设计和组合平面设计两部分。

从组成平面各部分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建筑物主要可以归纳为使用和交通联系两部分组成。

2.房间面积、形状、尺寸的确定,主要是使用人数、房间功能的影响、同时要考虑交通流线和防火疏散的要求。

3.建筑物内部各房间之间以及室内外之间均要通过交通联系部分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交通联系部分在满足疏散和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应具有足够的尺寸、流线简捷、明确,有明显的导向性、有足够的高度和舒适感。

4.建筑平面组合设计时,满足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需求是首要的原则,应做到功能分区合理,流线组织明确、平面布置紧凑,结构经济合理,设备管线布置集中。

5.民用建筑平面组合常用的方式有走道式,套间式与大厅式、单元式等。

6.建筑组合设计必须密切结合环境,做到因地制宜,单体建筑都将建造在一个特定的建筑地段上,基地环境、大小、形状、地形起伏变化、气象、道路及城市规划的要求是制约建筑组合设计的重要因素。

7.建筑组合设计时日照通风条件、防火安全、噪声、污染等,对确定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对于一般性建筑而言,日照间距是确定建筑物之间间距的主要依据。

 

第1篇第3章建筑剖面设计

教学要求:

熟悉建筑各部分高度、层数、层高的确定;掌握建筑空间的组合和利用;能够根据建筑的使用要求合理地确定建筑的剖面形状和尺寸。

本章重难点:

重点,掌握建筑各部分高度的确定及层数、净高、层高的概念;掌握室内外高差确定的依据;掌握建筑空间的利用的方法。

难点,房屋剖面的组合方式,建筑空间的组合方式。

课程安排:

本章安排4课时(理论讲授)。

教学大纲:

3.1房间的剖面形状

3.1.1使用要求

3.1.2采光、通风要求

3.1.3结构、材料和施工的影响

3.2建筑层数

3.2.1使用要求对房屋层数的影响

3.2.2建筑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对建筑层数的影响

3.2.3环境与规划对房屋层数的影响

3.2.4建筑防火对房屋层数的影响

3.3建筑各部分高度的确定

3.3.1建筑物的标高系统

3.3.2建筑物各部分的高度

3.3.3窗台高度

3.3.4室内外地面高差

3.4建筑空间的组合与利用

3.4.1建筑空间的组合

3.4.2建筑空间的利用

本章小结

1.剖面设计包括建筑物各部分高度,建筑层数,建筑空间的组合与利用,以及建筑剖面中的结构、构造关系等

2.房间剖面形状的确定应考虑房间的使用要求、结构、材料和施工的影响,以及采光通风等因素。

大多数房间采用矩形,是因为矩形规整,对使用功能、结构、施工及工业化均有利。

3.建筑物层数和高度的确定应在城市规划及基地环境的影响下,符合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结合结构形式特点,满足防火规范,并考虑经济效益。

建筑内部层高与净高的确定受到人体活动及家具设备的使用要求影响,要求室内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和恰当的空间比例。

4.剖面空间组合包括重复小空间组合,体量相差悬殊的空间组合、综合性空间组合、错层式空间组合等方式,充分利用空间的处理方式有:

利用夹层空间,房间内空间,结构空间、走道及楼梯间的空间利用等。

第1篇第4章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

教学要求:

了解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的要求,掌握建筑构图的美学法则;掌握建筑体型组合设计和建筑立面设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建筑构图的美学法则;掌握建筑体型的组合设计和建筑立面设计的方法。

难点,建筑体型的组合设计和建筑立面设计的方法。

课程安排:

本章安排4课时(理论讲授)。

教学大纲:

4.1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的要求

4.1.1反映建筑功能和建筑类型的特征

4.1.2符合材料性能、结构、构造和施工技术的特点

4.1.3符合国家建筑标准和相应的经济指标

4.1.4适应基地环境和城市规划要求

4.1.5符合建筑造型和立面构图的统一规律

4.2建筑体型组合设计

4.2.1建筑体型的组合

4.2.2体型的转折与转角处理

4.2.3体量的联系与交接

4.3建筑立面设计

4.3.1立面的比例尺度

4.3.2立面的虚实与凹凸

4.3.3立面的线条处理

4.3.4立面的色彩与质感

4.3.5立面的重点与细部处理

本章小结:

1.建筑物的外部形体是内部功能空间合乎逻辑的反映,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并反映出材料性能、结构、构造和施工技术的特点。

同时,由于施工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各种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建筑造型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2.建筑和立面设计要与所在地区的地形、气候、道路以及原有建筑物等基地环境相协调,同时也要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3.建筑体型设计是通过建筑体型的组合、体型的转折与转角处理、体量的联系与交接的处理来体现。

4.建筑立面设计是通过立面的比例尺度、立面的虚实与凹凸、立面的线条处理、立面的色彩与质感、立面的重点与细部处理达到体型的变化与统一。

第1篇第5章建筑节能

教学要求:

了解建筑节能与节能建筑的涵义,建筑设计中如何考虑节能,掌握节能建筑设计技术,牢固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节能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节能建筑设计技术。

难点,节能建筑设计技术。

课程安排:

本章安排3课时(理论讲授)。

教学大纲:

5.1建筑节能概述

5.1.1建筑节能与节能建筑的涵义

5.1.2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涵义

5.1.3我国的建筑能耗及其现状

5.2建筑设计中如何考虑节能

5.2.1建筑节能的范围

5.2.2节能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5.3节能建筑设计技术

5.3.1节能建筑规划设计

5.3.2节能建筑单体设计

5.3.3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本章小结

1.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者密不可分,建筑节能是目的,节能建筑是建筑节能的最终体现者。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都是节能建筑。

但是,在现有建筑技术水平有限的今天,节能建筑不一定是绿色的,生态的和可持续的建筑。

2.规划设计要有节能意识,朝向、间距、体型、色彩等规划要素,都包含节能问题。

单体设计通过平面设计、维护结构等方面的节能来体现。

节能非但不影响建筑的外观和艺术的美感,相反还可以带来新的建筑和造型。

2.大力推广太阳能技术,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

第1篇第6章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

教学要求:

了解建筑火灾及其发展阶段;了解建筑火灾的蔓延途径;掌握建筑防火间距与防火防烟分区;安全疏散与建筑防火设计要点;高层建筑的防烟与排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建筑防火间距与防火防烟分区;安全疏散与建筑防火设计要点;高层建筑的防烟与排烟。

难点,高层建筑的防烟与排烟。

课程安排:

本章安排3课时(理论讲授)。

教学大纲:

6.1建筑火灾的概述

6.1.1火灾及其燃烧条件

6.1.2建筑内可燃的物质和引燃的火源

6.1.3建筑火灾及其发展阶段

6.1.4建筑火灾的蔓延途径

6.2建筑防火间距与防火防烟分区

6.2.1防火间距

6.2.2防火分区

6.2.3防烟分区

6.3安全疏散与建筑防火设计要点

6.3.1安全疏散

6.3.2建筑防火设计要点

6.4高层建筑的防烟与排烟

6.4.1防排烟方式的选取原则

6.4.2设置防烟排烟的部位

6.4.3防烟排烟方式

本章小结:

1.建筑火灾的形成、发展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火灾初起阶段(轰燃前)、全面发展阶段(轰燃后)、衰减阶段(熄灭)。

2.设计民用建筑必须遵循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在设计中要根据使用性质,选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置防火分隔物,分清防火分区,保证合理的防火间距,设有安全通道及疏散设施,保证人员及财产的安全,防火或减少火灾的危害。

3.民用建筑应根据建筑的高度、规模、使用功能和耐火等级等因素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和避难设施。

安全出口、疏散门的位置、数量、宽度及疏散楼梯的形式,应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

4.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防火问题,还要重视防烟排烟问题。

第2篇第1章民用建筑构造概论

教学要求:

介绍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及研究建筑构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建筑物的构造组成以及研究建筑构造的基本方法。

课程安排:

本章安排1课时(理论讲授)。

教学大纲:

1.1建筑物的构造组成

1.2研究建筑构造的基本方法

1.2.1关注造成建筑物变形的因素

1.2.2关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影响

1.2.3关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发展

1.3建筑构造设计原则

1.3.1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其变化的要求

1.3.2充分发挥所用材料的各种性能

1.3.3注意施工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1.3.4注意感观效果及对建筑空间构成的影响

1.3.5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6符合相关各项建筑法规和规范的要求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从总体上对建筑构造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建筑构造的组成,研究建筑构造的基本方法和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建筑构造的组成需要大家能够按照部位熟悉相关名称,研究建筑构造的基本方法和建筑构造的设计原则需要理解。

第2篇第2章基础与地下室

教学要求:

本章要讲述地基与基础的一般概念,基础的类型和形式分类以及地下室的防潮与防水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地基与基础的一般概念以及地下室的防潮与防水做法。

难点,基础类型的选择。

课程安排:

本章安排4课时(理论讲授)。

教学大纲:

2.1地基与基础的概念

2.2天然地基与人工地基

2.3基础的类型

2.3.1按基础所采用的材料和受力情况分类

2.3.2基础的形式分类

2.4地下室的防潮与防水

2.4.1地下室防潮

2.4.2地下室防水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地基与基础的一般概念,基础的类型和分类以及地下室的防潮与防水等方面内容。

地基分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基础有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之分,基础的形式主要有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和箱型基础。

地下室的防潮应注意水平防潮层和垂直防潮层的位置,地下室的防水主要有混凝土自防水、材料防水及人工降排水,材料防水又有卷材防水、涂膜防水和砂浆防水等几种形式,这些内容总体上构成了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需要认真学习的。

第2篇第3章墙体

教学要求:

掌握墙体的分类与构造。

掌握墙体的设计要求。

常用的墙面装修方法。

了解墙体的作用、装修种类、隔墙的构造。

教学重点:

墙体的构造;难点,墙体的细部构造。

课程安排:

本章安排5课时(理论讲授)。

教学大纲:

3.1墙体的类型与要求

3.1.1建筑物墙体的分类

承重墙、非承重墙、夯土墙、砖墙、石砌墙、现浇钢筋混凝土墙、实体墙、空体墙、组合墙、实体墙

3.1.2建筑物墙体的设计要求

砌块类型和组合、砌块墙细部构造

3.2砌体墙的基本构造

3.2.1砌体材料及规格

3.2.2砌体墙的砌筑

3.3隔墙的基本构造

3.3.1轻骨架隔墙

3.3.2块材隔墙

3.4非承重外墙板及幕墙的基本构造

3.4.1非承重外墙板

3.4.2幕墙的基本构造

3.5建筑热工基本知识与墙体节能措施

3.5.1建筑热工基本知识

3.5.2墙体节能措施

3.6墙体饰面的构造

3.6.1抹灰类与涂料类墙面

3.6.2铺贴类墙面

3.6.3板材墙面

3.6.4裱糊类墙面

本章小结:

1.墙是建筑物重要的承重结构,设计中需要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结构要求。

同时墙体也是建筑物重要的围护结构,设计中需要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热工要求。

墙体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多种类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砖墙,它既可以是承重墙,也可以是非承重墙。

砖墙和砌块墙都是块材墙,都是由砌块和胶结材料组成。

墙身的构造组成包括墙角构造、门窗洞口构造和墙身加固措施等。

2.隔墙是非承重墙,有轻骨架隔墙、块材隔墙和材板隔墙。

轻骨架隔墙多与室内装修相结合;块材隔墙属于重质隔墙,一般要求在结构上考虑支承关系;板材隔墙施工安装方便,可结合墙体热工要求预制加工,是建筑工业化发展所提倡的隔墙类型。

3.墙面装修分外墙装修和内墙装修。

大量性民用建筑的墙面装修可分为抹灰类、涂料类、铺贴类和裱糊类,其中裱糊类墙面装修适用于内墙面。

墙面装修的构造层次主要由基层和饰面层两大部分组成,基层要保证饰面材料附着牢固,同时对于有特殊使用要求的场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饰面层应保证房屋的美观、清洁和使用要求。

第2篇第4章楼地层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讲述楼地层的基本构造和设计要求,以及钢筋混凝土楼板的主要类型及阳台、雨篷构造。

同时对楼层的防水和隔声构造也做了一定介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钢筋混凝土楼层的构造、常见地层的构造以及阳台和雨棚的构造形式。

难点,钢筋混凝土楼板层构造及地平层与地面构造。

课程安排:

本章安排4课时(理论讲授)。

教学大纲:

4.1楼地层的功能与设计要求

4.2楼板层构造

4.2.1楼板的类型

4.2.1.1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板

4.2.1.2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

4.2.1.3装配整体式楼板

4.3地坪层的构造

4.4建筑隔声基本知识及楼地层隔声构造

4.5楼地层防水构造

4.6楼地层装饰构造

4.7阳台和雨篷构造

4.7.1阳台

4.7.2雨篷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楼地层的基本构造和设计要求,以及钢筋混凝土楼板的主要类型及阳台、雨篷构造。

同时对楼层的防水和隔声构造也做了一定介绍。

楼板的构造主要有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板、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和装配整体式楼板;地平层构造分为实铺和架空两种;楼层的隔声和防水是我们在生活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阳台和雨棚应理解其形式和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2篇第5章楼梯与垂直交通设施

教学要求掌握楼梯的类型。

掌握楼梯平面及剖面设计。

掌握钢筋混凝土楼梯的构造。

了解楼梯的细部构造、室外台阶及坡道设计以及扶梯、电梯的组成和设计要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楼梯的平面及剖面设计、钢筋混凝土楼梯的构造。

难点,楼梯的平面及剖面设计。

课程安排:

本章安排8课时(理论讲授)。

教学大纲:

5.1楼梯的类型

5.2楼梯的组成与尺度

5.2.1楼梯的组成

5.3.2楼梯的坡度

5.3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

5.3.1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

5.3.2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

5.4楼梯的细部构造

5.4.1踏步面层防滑构造

5.4.2栏杆与扶手的构造

5.5楼梯设计

5.5.1楼梯的主要尺寸

坡度及踏步尺寸、扶手高度、净空高度

5.5.2楼梯的表达方式

5.5.3楼梯的设计步骤

5.6室外台阶与坡度

5.6.1室外台阶

5.6.2室外坡道

5.7有高差处无障碍设计的构造

5.8电梯及自动扶梯

5.8.1电梯

电梯、电梯井道、井道地坑

5.8.2自动扶梯

本章小结:

1.楼梯是建筑物中重要的部件。

它布置在楼梯间内,由楼梯段、平台和栏杆所构成。

常见的楼梯平面形式有直跑梯、双跑梯、多跑梯、交叉梯、剪刀梯等。

楼梯的位置应明确,光线充足,避免交通拥挤、堵塞,同时必须构造合理,坚固耐用,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和美观要求。

2.楼梯段和平台的宽度应按人流股数确定,且应保证人流和货物的顺利通行。

楼梯段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层高确定起坡度,一般最大坡度不超过38°。

梯段坡度与楼梯踏步密切相关,而踏步尺寸又与人行步距有关。

3.楼梯的净高在平台部位应大于2m;在梯段部位应大于2.2m。

在平台下设出入口,,当净高不足2m时,可采用长短跑或利用室内外高差等方法予以解决。

4.钢筋混凝土楼梯有现浇式和预制装配式之分,现浇式楼梯可分为板式梯段和梁板式两种结构形式。

而梁板式梯段又有双梁布置和单梁布置之分。

5.中、小型构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可分为梁承式、墙承式和墙悬式几种。

梁承式梯段又分为梁板式梯段和板式梯段。

6.楼梯的细部构造包括踏步面层处理、栏杆与踏步的连接方式以及扶手与栏杆的连接方式等。

7.室外台阶与坡道是建筑物入口处解决室内外地面高差,方便人们进出的辅助构件,起平面布置形式有单面踏步式、三面踏步式、坡道式和踏步、坡道结合式之分。

构造方式又依其所采用材料而异。

8.电梯是高层建筑的主要交通工具。

由机房、电梯井道、地坑及运载设备等部分构成,细部构造包括厅门、门套装修、厅门牛腿的处理、导轨支架与井壁固结处理等。

第2篇第6章屋顶

教学要求:

掌握屋顶的设计要求。

掌握屋顶的排水设计。

掌握平屋顶的构造。

了解坡屋顶的构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屋顶的构造做法;排水设计;难点,有组织排水及无组织排水的节点处理。

课程安排:

本章安排5课时(理论讲授)。

教学大纲:

6.1屋顶的组成与形式

6.1.1屋顶的组成

6.1.2屋顶的形式

6.2屋顶排水设计

6.2.1屋顶坡度选择

6.2.2屋顶排水方式

6.2.3屋顶排水组织设计

6.3平屋顶构造

6.3.1平屋顶的构造组成

6.3.2平屋顶的排水

6.3.3平屋顶的防水

6.3.4平屋顶的保温与隔热

6.4坡屋顶构造

6.4.1平瓦屋顶构造

6.4.2彩色压型钢板屋顶构造

6.5顶棚装饰构造

6.5.1顶棚的构造组成

6.5.2顶棚的构造分类

本章小结:

1.屋顶按外形分坡屋顶、平屋顶和其它形式的屋顶。

坡屋顶的坡度一般大于10%,平屋顶的坡度小于5%。

其它形式的屋顶则外形多样,坡度随外形变化。

屋顶按屋面防水材料分为柔性防水屋面、刚性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瓦屋面四类。

2.屋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防水、保温隔热、坚固耐久、造型美观等问题。

3.屋顶排水设计的主要内容是:

确定屋面排水坡度的大小和坡度形成的方法;选择排水方式和屋顶剖面轮廓线;绘制屋顶排水平面图。

单坡排水的屋面宽度控制在12~15m以内。

每个雨水管可排除约200m2的屋面雨水,其间距控制在30m以内。

矩形天沟净宽不小于200mm,天沟纵坡最高处离天沟上口的距离不小于120mm,天沟纵向坡度取0.5%~1%。

4.卷材防水屋面下面须做找平层,上面应做保护层,上人屋面用地面作保护层。

保温层铺在防水层之下时须在其下加隔汽层,铺在防水层之上时则不加,但必须选用不透水的保温材料。

卷材防水屋面的细部构造是防水的薄弱部位,包括泛水、天沟、雨水口、檐口、变形缝等。

5.混凝土刚性防水屋面主要适用于我国南方地区。

为了防止开裂,应在防水层中加钢筋网片,设置分格缝,在防水层和结构层之间加铺隔离层。

分格缝应设在屋面板的支承端,屋面坡度的转折处,泛水与立墙的交接处。

分隔缝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6m。

泛水、分隔缝、变形缝、檐口、雨水口等细部的构造须有可靠的防水措施。

6.涂膜防水屋面的构造要点类同于卷材防水屋面。

7.瓦屋面的承重结构有屋架搁檩、山墙搁檩、梁架搁檩三种形式。

平瓦屋面基层有冷摊瓦做法、木望板做法、挂瓦板、钢筋混凝土板做法。

全属瓦屋面、彩色压型钢板瓦屋面自重轮、强度高,可用于各种屋面。

8.吊顶棚由木质或金属龙骨组成基层,用抹灰、木质钢材、矿物板材、金属板材等做层面。

主龙骨间距和吊顶间距控制在1~1.2m左右,次龙骨间距控制在0.4~0.6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