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099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docx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docx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

小松杜荀鹤阅读答案

【篇一:

小松杜荀鹤】

ass=txt>1、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4、子规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诗人是借子规抒发怎样的情感?

2、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5、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

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3、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这首诗塑造了蝉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

7、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第二首:

第三首:

8、白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0、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

9、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篇二:

2015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页;第Ⅱ卷为综合题,共4页。

全卷共七大题.19小题.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用钢笔或黑色水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将自己的座位号、考试科目涂黑。

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与该题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方为有效。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请注意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能折叠。

3.第Ⅰ卷共13小题,每小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不得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自诩份内事沧海一栗b.谛听点击率见机行事

c.歌诵昧心财绿草如荫d.相貌水笼头义愤填赝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时值高考,出租车“爱心送考”活动再度启动,学生与家长无不拍手称快。

b.噪音其实也是肥胖的诱因之一,这种最新的研究结果真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d.如果行人与司机都能够礼让三分,相敬如宾,那么城市交通就会顺畅得多。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数据显示,春节联欢晚会上,“微信摇一摇”互动总次数超过110亿次以上。

b.对待不断涌现的网络热词,我们既要有开放的胸怀,也需要多点理性的鉴别。

c.由于作息时间不断变动,使得员工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了,不少人难以适应。

d.能否及时有效地奖励善行传递正能量,是推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重要环节。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①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②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③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④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a.②③①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④②d.②④③①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

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②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

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⑨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5.下列选项中,不是对“文法”和“词汇”进行解说的一项是(3分)

a.是从劳动人民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

b.,是经过考验,普遍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

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b.“小品”比喻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等。

c.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很早就舍弃木材而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d.中国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梁架结构法,从而抛弃了砖石等主要材料。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借“文法”“词汇”“大文章”“小品”等来作比,行文浅显易懂。

b.选文第②段对“词汇”和“文法”提出质疑,目的是为强调其重要性。

c.选文将中国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体系作比较,突出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d.选文谈中国建筑的特征,为我们今天的新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煞,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日: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

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漫灭文:

碑文

b.盖音谬也谬:

错误

c.有怠而欲出者怠:

懈怠

d.火尚足以明也明:

明亮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距其院东五里②既其出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④四人拥火以入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大概我走过的路程,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已达到十分之一。

b.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c.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不到百分之十一。

d.大概我走过的路程,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不到百分之十一。

11.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选文第一段紧扣题目,从山名由来写起到考证山名结束。

b.选文第二段既详写前洞的景色,又着重写游后洞的过程。

c.作者在领略后洞奇景时,因听了别人的话从洞中退出来。

d.作者没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概括了他的心情。

四、(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2.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小松刚从土里长出来,被掩没在深草里。

b.第二句写被杂草遮掩的小松,如今已经超出蓬蒿。

c.第三句写当时之人没有认识到小松就是凌云之木。

d.第四句写直到看见别的树才意识到小松可以长高。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松写人,没在深草中的小松反衬出潦倒落魄、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b.“刺头”一词不但勾勒出小松外形特点,而且把它鲜明个性勾画出来。

c.“渐觉”一词用得精当、含蓄,侧面写出了小松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d.三、四句连说两个“凌云”,感叹眼光短浅的时人不识小松是栋梁之材。

第Ⅱ卷(综合题共60分)

五、(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任意选填五句)(5分)

(2)青青子衿,。

(曹操《短歌行》)

(3)层峦耸翠,。

(王勃《滕王阁序》)

(4),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5)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6),术业有专攻。

(韩愈《师说》)

(7)余音袅袅,。

(苏轼《赤壁赋》)

(8),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六、(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葵花

①那个村庄,在沙漠里。

②向日葵呢,都种在沙地上。

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

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

多么神奇的花呀!

③夏日里,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

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

道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

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

清晨,阳光倾在沙漠里,倾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

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着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④花开到极致,就收了。

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

花谢了,我们这才看清花盘的模样:

碧绿浑圆的花盘被一颗挨一颗的葵花子镶嵌地满满当当。

葵花子开始汁水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盘也日渐丰满。

葵花就羞答答地微微颔首,勾下花盘,看着地面,熨帖而亲切。

但是,还是跟着太阳转。

早上朝东,中午向南,一点也不含糊。

她的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呢?

⑤最最令我震撼的事情,并不是开花的盛事。

⑥葵花子饱满之后,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

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

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

叶子在风中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⑦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⑧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一一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⑨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一出村子,就突然被一种博大的气势震撼了:

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直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箭镞,令人惊诧。

枝秆上落了明亮的清霜,在阳光里闪光。

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

一根都不曾乱。

肃穆,庄严。

那种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

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

⑩倏然泪下,因为感动。

天啊,这些光秆秆们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

苍茫的天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

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

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信仰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

万物荣,万物枯,而这繁盛,这萧瑟,都是天意一一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选自《岁月》2014年第6期,有删改)

15.本文围绕葵花的生长过程,先写[],再写[],最后写[],并突出它们始终向阳的特点。

(3分)

16.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指明其中一种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4分)

17.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分)

(1)内容上:

(2)结构上:

18.葵花从荣到枯始终向阳,这带给你哪些启示?

(4分)

七、(40分)

19.以“面对”为题目,写—篇文章。

(4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②不得抄袭。

③标点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④不少于600字。

2015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2分。

每小题3分)

1.b2.c3.b4.d

二、(9分。

每小题3分)

5.d6.c7.b

三、(13分。

8~10小题,每小题3分;第11小题4分)

8.d9.c10.b11.b

四、(6分。

每小题3分)

12.d13.a

五、(5分)

14.(5分)

(1)君子生非异也

(2)悠悠我心(3)上出重霄(4)一夫当关(5)相逢何必曾相识(6)闻道有先后(7)不绝如缕(8)梧桐更兼细雨

六、(15分)

15.(3分)花朵(或葵花)花盘花秆(或枝秆)(每点1分)

16.(4分)示例一: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十万葵花秆密集笔挺的场面和浩浩荡荡的气势。

示例二:

运用比拟手法(或拟人手法),赋予葵花秆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葵花秆对阳光的执著信仰与追求。

(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

17.(4分)

(1)内容上:

强调葵花秆朝阳挺立与葵花向阳盛放相比,更能给作者以视觉和心理上的震撼。

(2分,意思对即可)

(2)结构上:

承上启下,由上文对葵花盛开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葵花秆的描写。

(2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①人的一生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迫求。

②人要淡定地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变化。

③人的一生应该保持阳光般积极乐观的心态。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七、(40分)

19.(40分)

【篇三:

北京市延庆县2015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语文试卷】

lass=txt>语文试卷

2015.3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诗首二句,扣紧题目“二小松”着笔,以“出凡尘”极言小松的神韵,

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

b.“自小刺头深草里”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c.“而今渐觉出蓬蒿”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两个“凌云”,均指小松。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

如能识别出它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有意义。

2.“松”作为意象内涵丰富。

下列诗句没有表达出诗人高洁品质的两项是(4分)..

b.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汉乐府《十五从军行》)

c.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e.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3.请简要赏析李诗的尾联“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5分)

4.在古代诗歌中“烟”是一个有着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

“烟”以其飘浮、不可捉摸的灵动感,朦胧、遮盖的虚无感以及迷茫、凄迷而忧郁的诗意,延引出无限联想的神秘味道,使人

5.下列谜语都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关,其中谜面与谜底不对称的一项是(3分)...

a.凿壁偷光——诸葛瑾b.天不绝曹——魏延

c.汉朝文书——刘表d.替爷爷献计——孙策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

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

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于是天子曰:

“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欲召诛浑邪王。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

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

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

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

兵法。

”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

“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由此上益重爱之。

..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

士有饥者。

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或塌鞠。

事多此类。

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

赞曰:

苏建尝说责:

“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者,勉之哉!

”青谢曰:

“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骠骑亦方此意。

为将如此。

注释:

①相国、当户:

均匈奴的官名。

②传:

驿站,此指驿站备用的车驾。

③武安:

武安侯田蚡,武帝叔,武帝少时专权。

6.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5分)

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幸:

受宠爱.

③②①

B.再冠军再:

再一次.

C.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诣:

前往,到.

D.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省:

体恤.

8.下列加点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大父:

祖父..

B.天子为治第治第:

为他的军功排序..

C.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吴孙:

指吴起和孙武、孙膑..

D.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景桓:

布义行刚曰景,辟土服远曰桓..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

浑邪王和休屠王等想投降汉朝,就先派人到边境(迎接汉人)

B.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打仗)看谋略怎么样,不必学习古代兵法

C.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

他在塞外作战时,最终缺乏粮食,有的士卒不能振奋精神

D.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那亲切礼待士大夫、招揽贤能者、罢黜无能者的做法,是君主的权力

10.“由此上益重爱之”,“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

看出,汉武帝非常喜爱霍去病,对他的早逝也非常婉惜。

请你站在作者的角度,

结合文本,客观地评价霍去病。

(6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

一次改变国画命运的艰苦写生

薛良

?

如果没有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的江南水墨写生,那么今天中国画的色彩必定会黯然很多。

?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可染同时收到了来自国立北平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的两份聘书。

考虑到北平城文化底蕴深厚,于是李可染决定接受徐悲鸿的邀请,担任国立北平艺专教职并迁居北京。

李可染原以为自己来到北京后可以安心、顺利地深探中国书画艺术之堂奥,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在数年后中国画的命运便面临着一场危机。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的市场消费群体被视为封建残余打倒消灭了,画商、画铺只能改行歇业,以卖画为生的中国画家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李可染也只能凭借着早年的西画基础,在绘画系教起了水彩课。

④1950年,李可染首先在《人民美术》的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谈中国画的改造》,提出“改造中国画首要一条,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源泉”。

此语可谓(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山水画的发展自明清以来,因循抄袭一味临摹古人,(闭门造车/好高骛远)与现实生活隔绝。

挖掘“源泉”便是要抛弃陈规旧念,重新回归自然。

1954年的江南水墨写生正是李可染深入探寻现实生活实践的切入点。

虽然以写生的方式改革中国画并不是李可染的首创,但是此时的李可染确实将改革中国画的命运与自己相连,这是五十

年代一位中国画家面对“厄运”时的自觉意识,源自内心最深处的艺术良知与责任担当。

然而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拥有改革的勇气与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讲李可染可以说是最佳人选,因为中国画的改革不仅仅要面向生活,还要拥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和对西方绘画的理解掌握,李可染便具备这些条件。

⑤李可染自称中国画坛的“苦学派”,做事喜欢谋定而后动。

在写生之前他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远足之前,李可染便在北京周边地区尝试用水墨直接对景写生,创作出一批具有实验性质的写生作品。

另外,他的改革主张还得到了当时中央美院绘画系党委书记张仃的坚定支持。

张仃虽然是从延安走来的文艺工作者,但他却不认同中国画为封建残余应被否定取消的虚无主义思想,更不同意完全以西画改造中国画传统的观念,于是李可染的水墨写生方式让他看到中国画未来发展的一道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