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1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060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1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1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1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1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1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1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1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1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16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强化练16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Word版含答案

课时强化练(十六)

(限时:

40分钟)

A组 跨越本科线

1.从下列两表中能看到的本质问题是(  )

表1 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

时间

茶叶(万磅)

生丝(包)

鸦片战争前

年平均量5000

年平均量5000

1847年

8500

22000

1853年

10122

62000

1871年

1022159

126000

表2 1842—1860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年代

输出总额(单位:

英镑)

1842

969381

1843

1456180

1845

2394827

1860

5983257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B.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基本瓦解

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艰难发展

【解析】 题干图表主要体现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和中国对外出口的情况,说明了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仅是表1反映的现象,故A项错误;题干图表没有提到手工棉纺织业,故B项错误;题干图表体现出了中外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从而能够说明中国正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题干图表信息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2.李淘在《明清史》中说: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实质是(  )

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

D.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解析】 自然经济结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的过程,材料只谈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没有谈到家庭手工业的破产,不能反映自然经济的解体,故A项错误;清政府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直到清末“新政”才有所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中鸦片战争前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出口土产品到外国市场,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结果促使商业性农业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 C

3.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D.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解析】 材料中并未涉及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而且列强推进中国近代化也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故B项错误;由材料时间“1863年”可知,列强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而非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可知,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D项正确。

【答案】 D

4.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在“设厂自救”浪潮推动下,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开工生产。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晚清政府的自救

B.都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C.都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

D.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解析】 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与政府无关,A项错误;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没有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B项错误;南通大生纱厂和安庆内军械所都是引进外国机器生产,都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C项正确;安庆内军械所不是民族工业,D项错误。

【答案】 C

5.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派人查访江南制造总局的情况后说:

“制造局积弊,在换一总办,即添用心腹委员三四十名,陈陈相因,有增无减,故司员两项,几至二百,实属冗滥。

”出现“制造局积弊”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成本高昂 B.封建官僚把持

C.人事管理混乱D.制造技术落后

【解析】 材料中没有提到生产成本高昂,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制造局积弊在于换一位总办就添加自己的心腹人员,只有增加的人员没有减少的人员,以至于造成冗官的局面,可见积弊的原因是管理者任人唯亲,故B项正确;人事混乱也是原因,但人事混乱是由于封建官僚把持引起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谈到技术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6·郑州质检)导致下表中工厂和资本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工厂数

资本(千元)

1870—1894

16

4829

1894—1913

136

103153

A.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

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D.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解析】 中国通商口岸大幅增加是在1858年的《天津条约》签订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1912—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是1927年成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为支付《马关条约》的赔款,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7.江苏镇江的恒顺香醋驰名世界,恒顺集团的前身是1840年成立的恒顺糟坊。

据史料记载,从1893年到1911年,恒顺糟坊最兴旺的时期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醋110吨,酱220吨。

这一时期,恒顺糟坊发展兴旺的原因包括(  )

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大力推动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

【解析】 根据题干中所提供的时间“从1893年到1911年”可进行推断,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为减轻财政负担,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①正确;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在题干所提供时间之后,故②错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民间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故③正确;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侵略应当发生在一战期间,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8.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过一个特殊的阶段,被人称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却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该“经济奇迹”出现的关键机遇是(  )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民国政府实施奖励实业的政策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 据材料“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可知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时机,B项正确。

【答案】 B

9.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尚不能根本上动摇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此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尚未传入中国,A、B两项错误;一战期间,辛亥革命已经结束,D项错误;三个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对传统的自然经济都起到了瓦解作用,C项正确。

【答案】 C

10.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

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时间“1935年”进行分析。

材料“实施计划大纲案”“全盘之统制”反映出国民政府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措施,明显受到了国家干预经济思潮的影响,①正确。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②错误。

1935年,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盘控制,为构建战时经济体制提供了条件,③符合题意。

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官僚资本是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所以国民政府不可能遏制官僚资本势力,④错误。

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B组 名校必刷题

11.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总额发展变化的一幅曲线图,从1870年到1956年间共出现三个资本总额的投资高峰,其中第二个高峰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南京国民政府的激励政策

D.相对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解析】 从上图可知,第二个高峰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年),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故C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左右,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不可能出现和平的国内外环境,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6·泰安质检)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

A.①-②段B.④-⑤段

C.③-④段D.②-③段

【解析】 ①-②段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兴起,呈现上升趋势,故该处正确,不符合题意;④-⑤段中1927—1937年即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应该呈现上升趋势,故该处错误,符合题意;③-④段反映出民族工业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以及一战期间的短暂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该处正确,不符合题意;②-③段反映出民族工业19世纪80年代前后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故该处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3.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江苏海门人。

5岁入私塾读书,接受“读书-出仕-报效国家”思想。

同治七年(1868年)进入科场考试,第二年中秀才,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将领吴长庆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青睐,中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状元。

早年的幕客生涯,使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1895年他毅然投身实业,创办南通大生纱厂,开始“实业救国”。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材料二 在张謇的思想体系中,将棉和铁并重,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棉铁业,称这种思想为“棉铁主义”。

棉铁业,就概念而言,棉主要是指棉花、棉田、棉种,也指棉纺业;铁业主要是指轮轨机械枪炮之制造。

他曾说过:

“现时吾人所用之棉铁,皆来自外洋……棉铁为国家基本工商业,十年前,以国人留心者鲜,謇与前农商次长刘垣讨论有年,曾著《棉铁世界》一书,冀唤起国民之注意。

——《广东社会科学》

材料三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

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凤凰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张謇“棉铁主义”思想的特点。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胡适的观点。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一中“读书-出仕-报效国家”可归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中“使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可以归纳出封建专制统治腐朽;依据“1895年他毅然投身实业”可以归结出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文明的冲击以及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的角度归纳答案。

(2)问依据材料二中“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棉铁业”可以归纳出“具有民族性”;依据材料中“将棉和铁并重”可以归结出农工商并重;依据材料中“冀唤起国民之注意”可以归纳出救亡图存。

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评述观点正确性,结合所学知识从肯定了张謇“实业救国”取得的巨大成效,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角度说他是“英雄”。

终因“实业救国”未能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说明是失败的;第二种观点从“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片面的”的角度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实业救国”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信息来评述观点的片面性。

【答案】 

(1)因素:

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工业文明的冲击;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特点:

具有民族性;农工商并重;与洋人争利权;救亡图存。

(3)答案一:

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正确的。

它充分肯定了张謇“实业救国”取得的巨大成效,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说他是“英雄”。

终因“实业救国”未能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所以说他是“失败的”。

答案二:

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片面的。

它充分肯定了张謇“实业救国”取得的巨大成效,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说他是“英雄”。

但“实业救国”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归咎于张謇有失公允。

14.(2016·郑州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

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如下:

表现

说明

有利

因素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由于一战爆发,西方各国不可能继续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市场的拓展

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有利

因素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一战期间,日本妄图独霸中国,加大对中国侵略,激起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不利

因素

自然经济的抵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日本对华侵略加剧

一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请依据以上表格,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和两个不利条件,并加以说明。

【解析】 材料表述的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故结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概括出另外两个有利和两个不利条件,然后具体说明即可。

【答案】 示例:

有利因素:

①民族资本家的努力。

说明:

一战期间,受“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身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各种实业团体的建立。

说明:

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有利于筹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规范企业管理,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

不利因素:

①国内政局动荡。

说明: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妥协卖国,对内独裁专制,政局动荡不安,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广大民众购买力低下。

说明:

近代中国人民深受多重压迫,大多贫困,购买力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