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 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899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 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部编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 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部编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 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部编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 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部编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 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 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部编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 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 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 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部编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部编语文】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董遇读书有三余

   董遇是古代弘农人。

从小爱好学习,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别人见他很有学问,常常要他讲书,可是他却总是告诉人家:

“你必须先自己读它百八十遍,边读边思,书中的道理自会懂得,倘若还有不懂之处,再讲也不迟。

”请他讲书的人说:

“你讲的很有道理。

可是我们都苦于没有时间怎么办呢?

”董遇回答说:

“你们应当利用好‘三余’。

”“哪‘三余’呢?

”人们不解地问。

   董遇看了看大家,一字一板地说:

“所谓‘三余’,是指冬天乃是一年里的业余时间。

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是读书的大好时间吗?

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到处一片漆黑,无法干活儿,不也是读书的好时间吗?

还有阴雨之天,到处一片泥泞,出门不得,更是在家读书的好时间哩!

   人们听了他的话,都有所悟,哪里是没有时间,分明是不会利用时间呀!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倘若:

________

一字一板:

________

(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是读书的大好时间吗?

(3)董遇所指的“三余”各是什么时间?

找出来。

(4)从这则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解析:

(1)如果,假如。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吐字清晰,也指严肃认真,毫不苟且或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2)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正是读书的大好时间。

(3)是指冬天乃是一年里的业余时间。

;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

;还有阴雨之天。

(4)我们要珍惜时间多读书,读好书,而且把一本书读上百八十遍,自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①如果,假如。

②形容说话从容清楚,吐字清晰,也指严肃认真,毫不苟且或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2)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正是读书的大好时间。

(3)是指冬天乃是一年里的业余时间。

;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

;还有阴雨之天。

(4)我们要珍惜时间多读书,读好书,而且把一本书读上百八十遍,自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常常浮现——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

),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

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

“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

“我真高兴,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肋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①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威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

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

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

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

”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②“啊!

”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骇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

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

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次遇见那些为所欲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1)“有些人”指的是谁?

他们为什么让“我”难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关于短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女老师印象深刻是因为她连“挖”字都不会写

B.“我”很快乐和自豪是因为同学不会写的字“我”会写

C.“我”刚开始对米店的胖女人不信任,担心她收了钱不会送米

D.米店的胖女人不敢把米送到陌生人的营地里

(3)对画线部分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女老师很不起眼,没有其他学者威严高贵

B.女老师教给“我”的知识比其他学者教给“我”的知识多

C.其他学者威严高贵、无所不知,让“我”感到很崇拜

D.女老师以谦逊和赞美激发了“我”的自信,“我”很感激

(4)画线部分②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解析:

(1)①女老师,用她的谦逊和对“我”的赞美激发了“我”的自信心。

②米店的胖女人,对诚信和良知充满敬畏。

(2)C

(3)D

(4)这个句子是对米店的胖女人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当“我”担心胖女人会收了钱不送米的时候她的惊讶和不可思议。

这样写体现了她诚实守信、敬畏良知的品质。

【解析】【分析】

(1)①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②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4)①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②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

故答案为:

(1)①女老师,用她的谦逊和对“我”的赞美激发了“我”的自信心。

②米店的胖女人,对诚信和良知充满敬畏。

(2)C;

(3)D;

(4)这个句子是对米店的胖女人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当“我”担心胖女人会收了钱不送米的时候她的惊讶和不可思议。

这样写体现了她诚实守信、敬畏良知的品质。

【点评】

(1)①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②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4)①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②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让世界远离饥饿

   ①“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

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

   ②1960年,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

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得到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

他想:

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我们如果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便能提高水稻产量。

   ③在1964年、1965年水稻开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

随后他和助手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仍没能培育成功。

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

“野败”。

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经过改进品种组合,反复研究,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千克,比常规水稻增产30%。

   ④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千克目标实现;2004年,800千克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亩产达到900千克;2014年实现亩产1000千克。

2019年9月,袁隆平笑着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正在向(亩产)1200千克攻关。

   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⑥“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1)第①段中“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是指袁隆平(  )。

A.一觉睡了非常久

B.坚持研究水稻50多年

C.梦想一直没实现

D.50多年经常梦见水稻

(2)关于袁隆平获得的奖项和荣誉,列举有误的一项是(  )。

A.拯救饥饿奖

B.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

C.世界粮食奖

D.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3)第③段中列出“6年时间”“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实验”三组数据的目的是说

明(  )。

A.实验条件恶劣

B.实验方法错误

C.实验过程艰辛

D.实验结果喜人

(4)“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是袁隆平的自作诗,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段落是(  )。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5)有人认为:

袁隆平是中国的骄傲,题目“让世界远离饥饿”改为“让祖国远离饥饿”更贴切。

你同意吗?

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6)读了本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请把它写下来,并说说解决的途径。

解析:

(1)B

(2)D

(3)C

(4)C

(5)示例:

不同意。

 理由:

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示例:

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图表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6)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理解提出合理的问题即可。

故答案为:

(1)B

(2)D(3)C(4)C

(5)示例:

不同意。

 理由:

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示例:

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分析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4.课外阅读。

幸存者的记忆

   “大舜”号在渤海湾中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壮。

302人只有22人生还,其中居然有一位女性。

她叫董颖,今年26岁,在青岛帮人卖服装,她是只身去大连玩的。

   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头一次坐船的董颖吓坏了。

她不知救生衣如何穿,泪水止不住地流在美丽的脸庞上。

这时有两位还没穿上救生衣的大哥走了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

董颖看到装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她手足无措地向着惊慌失措的人群跑去,发现那里的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

   经过数小时垂死挣扎后,“大舜”号倾倒在大海中,船舱一下被水淹没了。

同舱的几名男子击碎了钢化玻璃窗,第一个逃出这个船舱的是董颖——男人们再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

不过,她也只是在大海中任凭风浪摆布。

突然她看到一条橡皮救生筏,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爬上去。

一个男子倾尽全身之力把她顶上救生筏。

当董颖再来向他伸手时,一个巨浪将那位大哥卷入海底,再也没有起来……

   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董颖放声大哭。

可一个大浪将筏子掀翻,董颖死死缠住了筏绳。

她将两个指头伸进鼻子里,拼命地用嘴呼吸,不让水灌进鼻子将自己呛死。

过了很久很久,董颖发现自己随筏子到了岸边,有人拉她,可没拉住,又漂远了一点,岸边也是惊涛拍岸,她随时可能被反弹到海里。

董颖忙将筏绳解开,又是一个浪将她送到了岸上。

这时一个渔民用羽绒服包住了她,她活了下来。

   真可谓生死之劫啊!

惊魂未定的董颖说,帮了她的男人们,其中哪一个不到位,哪怕是相差一秒,她都可能葬身大海。

为她而去的男人们,伟大、无私,将会在大海中永生。

她要将这个故事告诉世世代代的人们。

(1)“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一句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________的情况。

(2)第一段中的加点的“居然”表示________。

用在这里的作用是________。

作者特别提到董颖是“只身”去大连玩的原因是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董颖被吓坏了,这样写的作用是是什么?

解析:

(1)比喻;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2)出乎意料;说明董颖一个弱女子能逃生令人惊奇,引出下文;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是陌生人,更突出了救人者的高尚。

(3)说明董颖如果没有人帮助肯定难逃一死,突出了男人们的帮助对她的重要。

【解析】【分析】

(1)把“筏子”比作“秋千”是比喻,写出了当时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的情况。

(2)第一空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第二空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同第二题的第二空。

故答案为:

(1)1、比喻2、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2)1、出乎意料2、说明董颖一个弱女子能逃生令人惊奇,引出下文3、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是陌生人,更突出了救人者的高尚。

(3)说明董颖如果没有人帮助肯定难逃一死,突出了男人们的帮助对她的重要。

【点评】

(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第一空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第二空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同第二题的第二空。

5.课外阅读。

   那一天,晴空如洗,万里无云,是看鹤飞翔最好的日子。

   不久,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清晰可辨。

今天的第一个鹤群映入眼帘。

   飞机的编队,一般都是三架为一组,排成三角队形,可是我有生以来初次看到的鹤的队列,却是一字形横队。

   鹤群迅速向这边移动。

当飞临我们伫立的稻田上空时,我们引颈仰望,鹤大小如白鹭,体形已可看清。

这些鹤都是灰白色的,大约有上百只。

它们一律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地伸着,悠然翱翔天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我抬头仰望着,脖颈有些酸痛,此时,鹤的编队已渐渐接近雁回山。

   当鹤群最后飞临群峰上空时,位于队列最后面的大鹤长鸣着,鸣声悠扬,响彻天空。

排成一字横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右转,变成单列纵队。

   “怪呀!

为什么变换了方向?

   凝神望去,排头大鹤先向右旋转,而后优哉游哉地翱翔高空。

后续的鹤也都一只紧接着一只向右旋转,直冲高空。

   此情此景多么壮观呀!

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乍一看,鹤群排成圆形飞旋,似在游戏;仔细看去,每一只鹤都一点一点冉冉高飞。

   盘旋的圆形队伍和轻快飞舞的鹤,壮观奇丽,美不可言。

(1)结合短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晴空如洗:

________

无言可喻:

________

(2)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

________。

(3)写出第4自然段中描写优美鹤姿的语句。

(4)写出第9自然段中的使用了两次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5)读完文章,鹤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解析:

(1)晴朗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

;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或形容。

(2)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3)它们一律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地伸着,悠然翱翔天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4)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5)我感受到了鹤的美,鹤群的团结精神值得人类学习。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晴朗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或形容。

(2)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3)它们一律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地伸着,悠然翱翔天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4)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5)我感受到了鹤的美,鹤群的团结精神值得人类学习。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课外阅读。

春潮(节选)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衰竭。

朝阳处雪已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那冰封的大江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更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了!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

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大江的坚冰崩溃了。

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

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1)句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动词表现了春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句②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描写了春潮。

(3)下面哪个词语有力地表现了春潮的力量?

( )

A.奔腾汹涌

B.不可抗拒

(4)读本文和《三月桃花水》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解析:

(1)挤;扯;奔;拟人

(2)形状;声音;颜色

(3)B

(4)本文语调急促,表现出雄健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语调舒缓,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

【解析】【分析】

(1)①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的词,带着问题细读划线句子找出动词即可。

②把“风”当作人来写,赋予风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细读语句再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理解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挤、扯、奔、拟人

(2)形状、声音、颜色

(3)B

(4)本文语调急促,表现出雄健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语调舒缓,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

【点评】

(1)①主要考查对动词的掌握的能力。

②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及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4)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7.课外阅读。

   ①我喜欢窗,它可以把我引往有花鸟林木的地方,有蓝天白云的地方,有繁星明月的地方。

   ②透过那方方的窗格,你也许看到对面人家围墙上有早起的牵牛花,那娴雅紫色的花瓣带着被露水滋润过的清新;你也许看到电线那儿有一两只麻雀在跳上跳下,也许是三四只,恰像一小串轻盈俏皮的音符;你也许看到一株芭蕉舒展着它肥大的绿叶,悠闲地在微风中轻荡,或者是一株朴实的木瓜树,那直直的树干把大片大片的叶子高高地举向天空。

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一段淡灰色的围墙,下面是深红或浅绿油漆的门顶,而那淡蓝色匀净的天空,就轻轻地填满了剩余的空间。

   ③不论你看到的是什么,你都会觉得这是一幅生动而又宁静的画,而那均匀的窗格就是当初构图时所画的虚线。

   ④有风的时候,那拂动的枝、抖颤的叶,加上那飒飒的声音,那不只是一幅画,而是一首歌。

   ⑤下雨的时候,你可以欣赏窗外那斜斜的雨丝、淡淡的雨雾,以及那朵朵的花、片片的叶,都怎样由于雨水的湿润而加深了颜色。

   ⑥每一扇窗都有它不同的画面,每一扇不同画面的窗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天气,都有它不同的姿态。

(1)整体感知。

作者描写了不同________、不同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窗,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第②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在作者眼里,窗是“一幅生动而又宁静的画”。

下列选项中,( )不是作者描绘的事物。

A.牵牛花

B.燕子

C.芭蕉

D.木瓜树

(4)从第②自然段作者描绘的画面中,你看到的色彩有________。

(5)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选项( )。

A.当外面条件发生变化时,看到的窗外的景致也不相同。

B.无论何时,你都会发现眼前的一切永远是美好的。

C.暗含了对窗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

(1)画面;时刻;天气;喜欢窗、热爱生活

(2)排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