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827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docx

《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docx

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

第五章汉语方言的分区

第一节汉语方言分区概说

一、分区的目的

为方言分区是为了如实地反映方言差异的状况。

二、分区的标准

(一)语音是划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

划分方言,是根据语言特点给方言分类,因此,要划分方言,需要根据语言特点制定分类的标准。

汉语方言情况复杂,划分方言时要使用种种标准。

在众多的标准中,首先要分别主次,即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指方言口语中出现频率高、覆盖面大的语言特点,次要标准则出现频率相对要低一些,覆盖面也小一些。

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语音特点往往明显,容易被感觉到。

人们对汉语方言特点的感受主要就来自语音。

而且语音特点具有对应性、系统性,容易掌握,用来区分方言的功效比较高。

相比之下,词汇、语法特点的功效就比较地不明显,不够系统,掌握起来也不如语音容易。

由此可见,语音、词汇、语法在区分汉语方言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等的,相对说来,语音应该是区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

以语音作为区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有一种不同的看法认为:

目前人们对汉语语音的研究比较多,了解自然比较多,自然倾向于把语音作为划分方言的主要标准;如果今后词汇、语法的研究取得进展,选择语音作为主要标准的情况就有可能改变。

这一看法如果是指今后方言分区中词汇、语法的比重会有所增加,大概是合理的。

但如果是认为以语音为主的情况会发生变化,则可能性不大。

因为汉语方言的差异以语音为最大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人们历来也是这样看的。

这一事实相信将来也不会改变。

(二)语音标准中的历史标准和非历史标准

汉语经历长期演化,分化成了不同的方言。

从语音方面为汉语方言分区,就要观察汉语从古至今分化过程中的语音变化。

上古时期汉语方言的情况难以确知。

但隋唐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东晋以后的社会变迁使目前汉语方言分布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

因此,一般情况下,这一观察以中古时期作为起点是适宜的。

通常可以就现代方言和中古语音特点以及地区分布、居民来源等进行比较研究。

如果方言中保存有中古以前的语音特点,自然要纳入比较研究之中。

如上所述,语音的演变导致方言的分化。

以古浊声母的音值为例,方言中或是发生清音化的变化,或是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情况的不同犹如一个音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是从一个地点出发的若干条不同方向的道路,结果产生了众多不同的方言语音特点。

又如入声韵韵尾在各方言中合并、弱化、脱落等不同情况,也如同一个音变过程:

-p-t-k→→

结果也同样产生了众多不同的方言语音特点。

或多或少的这类语音特点就使汉语方言分化成了不同的方言和方言片。

与之相应,这类语音特点也就把方言间的亲缘关系反映了出来。

另外,方言语音的变化并不都是语音历史演变的结果,方言间的影响也会造成方言语音的变化。

后者性质上不同于前者,变化结果也不是分化,而是在这一方言内部出现另一方言的特点,即方言间的趋同。

上述两种语音变化,前者是历史性的,可以分早期和晚期两类。

早期大致指中古不晚于唐宋的时期,晚期指宋元以后。

早期的历史性语音演变反映方言在中古时已经分化,再经历以后的发展就成为不同的方言,所以可以根据它来区分方言。

晚期的历史性的语音演变反映方言近古以后的变化,一般只是方言内部的再分化,只形成方言内部分歧,所以不能根据它来区分方言,只能区分方言片、土话等。

根据早期历史性语音演变情况制定的早期历史性语音标准主要有:

全浊声母的读音;

轻唇音的读音

舌上音的读音

根据晚期历史性语音演变情况制定的晚期历史性语音标准主要有:

知系声母的读音

见组晓组声母的读音

阴声韵韵尾的读音

阳声韵韵尾的读音

入声韵韵尾的读音

调类的分合

入声调的分派

和历史性语音变化相对,还有一类非历史性的变化。

非历史性的语音变化是近期发生的。

根据非历史性的语音变化情况制定的非历史性语音标准主要有:

非敷奉母字和晓匣母字声母的分混

泥来母字的分混

(三)单一标准和多项标准

由于社会历史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汉语各方言经历长期发展后,彼此间既有不同的特点,也有相同的特点。

因此在为方言进行分区时,常常不能只根据某一个语音特点来判断,而需要同时参考其他语音特点。

也就是说,区分方言不能只靠单一标准,而需要使用多项标准。

例如吴方言中古全浊声母保持浊音音值,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毫无困难地把它和周围的江淮官话、赣方言、闽方言等分区开来。

但是这一语音标准却无法使吴方言同湘方言的老湘方言相区别,因为老湘方言的古全浊声母也保持浊音音值,和吴方言相同。

这就需要同时再使用其他标准,比如老湘方言非敷奉母字和晓匣母字声母混同以及泥来母字声母混同的特点,把这两个在古全浊声母的演变方面既有平行发展特点的方言区别开来。

从地理上看,方言是逐渐变化的。

方言区中心带的特点,扩散到边缘地区时会变得模糊起来,甚至消失。

所以边界地带的方言常常不能具有本方言的全部特点。

却可能具有另一方言的某些特点。

对于这样的方言,需要区分它所具有的多项语音特点的主次,再考虑它的归属。

(四)分区标准掌握中的问题

在确定区分方言的各种标准以后,还有一个怎样掌握这些标准的问题。

以下几个方面也许是需要注意的。

1、分区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汉语方言的分区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作,分区标准的设定要照顾到汉语方言的整体,要能适用于所有的方言。

如果仅仅考虑局部方言的情况做出判断,就有可能与其它方言的情况发生矛盾。

比如根据有入声韵的特点在官话方言中分出江淮官话,同样根据有入声韵的特点却把山西及其周围地区的方言从官话方言中分离出去,标准同而处理不同,形成矛盾。

2、分区标准的层次性

汉语方言的差异不只存在于方言之间,一个方言的内部也常常是分歧复杂的。

方言区、方言片、土语之间有不同的差异,相应也都要有不同的差异,相应也都要有的分区标准。

所以分区标准具有层次性,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如上所述,早期历史性语音标准可用作方言一级的分区标准,其它语音标准只适用于方言片、土语等的划分。

不注意分区标准的层次性,虽然不致于抹煞方言差异的存在,但会在方言、土语等层级的安排上造成差错,而这也正是方言分区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比如闽南话和闽北话曾经长期分立,就是因为把应该是反映方言片一级差别的韵母特点作区分方言一级的语音标准。

理顺分区标准以后,闽南和闽北话就会合二为一了。

3、分区标准运用中的灵活性

方言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方言分区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但在某种情况下,为了使分区的结果能符合实用要求,标准的掌握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不损害科学性的前提下,应该允许和纯学术考虑有所不同。

比如在要求方言向统一方向发展的情况下,可分可不分的方言就以合为宜。

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实际上差别很小,在方言区一级加以区分就值得商榷。

又如分布面积极小的方言,分类也不宜安排在较高的层次上。

比如福建莆仙话只通行于莆田、仙游两地,要作为一个方言片和闽南话、闽东话并列,实在是太小了。

从质和量的关系看,量如果太小,质也就失去意义了。

因此,莆仙话如果就它变化的方向着眼,把它归入闽东话,作为其中一个特殊的土语,也许是比较合适的处理。

三、分区的层次和方言过渡地带

四、分区的历史和现状

从清末明初开始至今,为现代汉语方言进行分区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汉语方言传统研究的末期,章太炎和黎锦熙对汉语方言进行了分区。

章太炎在《訄qiú书》初刻本(1900年)中把汉语方言分成十种,稍后在《检论》(1915年)中又改订为九种。

例如他说,陕西为一种。

……福建、广东各为一种。

黎锦熙在《国语运动史纲》(1934年)把汉语方言分成十二系。

例如他说,直隶、山西、东三省、山东、河南北部,为河北系。

……陕西、甘肃、新疆,为河西系。

章太炎、黎锦熙所作的分区,提供了各种(系)方言的大致分布地区。

章太炎还对部分方言的语音特点和形成原因做了简单说明,其中有关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符合史实,方音差异由水土不同造成的看法则出于传统,缺乏科学性。

黎锦熙所分方言以江河湖海命名,也不免囿于水土之见,出发点和章太炎相同。

所以他提出分区的时候虽然现代意义的方言分区工作已经开始,但他的工作就性质说仍然属于传统时期。

传统时期末期的方言分区工作颇嫌粗疏,原因是作者没有可能进行实地的方言调查,分区的根据基本上是见闻构成的印象,分区中存在错漏也就在所难免。

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的分区工作主要是由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的。

1928年5月,傅斯年、顾颉刚等受蔡元培委托,在广州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成立之初,他们对传统汉语研究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他们认为,传统的汉语研究常常不以具体材料、而以古人的研究成果作为主要对象,材料主要局限在文献的范围之内,研究中不能及时运用新工具新方法,因此虽然在古代曾取得巨大的成就,在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

他们强调研究方言的重要性,指出“汉语将来之大成全靠各种方言的研究”,认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应该是“以调查取得分类的材料,以某一方言的细密研究认识其中各种机用,以相互的关系和古今的变迁认识其演化。

按照这一设想,史语所从成立时起的十余年间,先后指派赵元任、丁声树、罗常培、杨时逢、吴宗济、董同龢、白涤洲等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方言调查,计有两广、和海南(1928-1929,1930),关中(1933)、皖南(1934)、(江西(1935年春)、湖南(1935年秋)、湖北(1936年)、云南(1940年春)和四川(1941年秋-1946年)。

此外,赵元任在1926年到史语所任职前还曾经调查了江浙的吴方言。

这些实地的调查迅速扩大了人们对汉语方言的认识,为科学而准确地划分汉语方言准备了条件。

1934年起,史语所先后三次在《中华民国新地图》和《中国分省新地图》的“语言区划图“中对汉语方言做了如下分区:

1934:

华北官话,华南官话,吴,客,粤,闽,海南——7

1939:

北方官话,上江官话、下江官话,吴、客、粤、闽、皖,潮汕——9

1948:

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湘,赣、吴,客,粤,闽南,闽北,徽——11

另外,一些学者个人也提出了对分区的看法。

其中最重要的如李方桂在《中国的语言和方言》(《中国年鉴》,1937年)中的分区:

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粤,赣客,闽,吴,湘——9

赵元任在《国语入门》(1948年)中的分区:

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粤,赣客,闽南,闽北,吴,湘——10

以上分区中,汉语各方言基本上都已经划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区也日趋准确。

但各方言片中官话始终没有统一,这和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下,人们无法对广大北方地区进行方言调查,因而情况了解不够有关。

还有一些方言分合不定,如客家方言和赣方言的分合,闽南话和闽北话的分合,以及徽语是否设立,则属于见仁见智。

第三阶段

1949年以后,方言分区工作进入第三阶段,期间提出过三次分区意见。

第一次是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学术会议上丁声树、李荣在所作的发言《汉语方言调查》中的分区:

北方话,吴,湘,赣,客,粤,闽南,闽北——8

当时汉语方言还没有经过全面调查,所以丁声树、李荣所做的分区只是在1948年史语所分区的基础上,把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合而为一,再删去不成熟的徽语而成。

可以说,丁声树、李荣的分区实际上是对史语所分区工作的一个总结。

为了取得对汉语方言更多的了解,现代汉语规范学术会议建议开展一次汉语方言普查。

稍后在教育部和高教部的领导下,全国范围的调查工作从1956年开始进行,到1958年基本完成。

两年多时间里调查了全国约2200市县中的1849个汉语方言点。

这样大范围的调查提供了相当全面的方言情况,特别是广大官话方言区的情况。

人们对汉语方言有了新的了解,因此可以对方言问题作更加具体和细致的考虑,对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也可以有把握加以改正。

比如福建省的调查表明,闽方言虽然可以分成多个小区,但仍然是一个统一的方言,所以闽南话和闽北话应该合并。

这就最终消除了长期以来闽南话和闽北话分合上的意见分歧。

1980年,根据这一结论,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和其它一些论著就把闽南话和闽北话统一成闽方言。

于是有了这一时期的第二次分区:

北方话,吴,湘,赣,客,粤,闽——7

第三次分区见于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1985年)和《汉语方言的分区》(1989年)两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1988年)。

在《中国语言地图集》包括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两部分,其中汉语方言部分由语言研究所组织众多方言工作者对已有的方言材料做了实地的核对和补充,然后由李荣归纳成文,据此再绘制成17幅方言地图。

李文和地图的分区如下:

官话,晋,吴,徽,湘,赣,客,闽,平——10

这一分区比方言普查后的分区增加了晋语、徽语、平话三个方言,其中徽语在史语所期间的分区中曾经提出过,晋语和平话则是新设立的。

汉语方言分区的工作数十年来一直受到重视,因为这是研究的基础之一。

但分区工作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又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

从史语所成立至今,汉语方言的分区一方面由粗疏趋于细密,工作进展迅速。

另一方面又不断出现意见分歧。

有的分歧日见接近,最终归于一致,如湘方言和赣方言从官话方言中分出,官话方言和闽方言各自统一等。

但也有一些分歧长期以来没有消除,比如客家方言和赣方言的分合。

此外,新设立的晋语、徽语和平话也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思考题:

1、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1980年第二版)把汉语方言分为那几个区?

2、《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1988年)把汉语方言分为几个区?

3、连线题:

调类的分合

轻唇音的读音

舌上音的读音

知系声母的读音

全浊声母的读音

见组晓组声母的读音

阴声韵韵尾的读音

阳声韵韵尾的读音

入声韵韵尾的读音

入声调的分派

根据早期历史性语音演变情况制定的早期历史性语音标准

非敷奉母字和晓匣母字声母的分混

泥来母字的分混

根据晚期历史性语音演变情况制定的晚期历史性语音标准

根据非历史性的语音变化情况制定的非历史性语音标准

4、试述汉语方言分区的标准。

第二节官话方言区

一、官话和官话方言

官话旧指普通话。

其主要含义有二:

一是官方使用的语言,二是公众通用的语言。

两个意思密切相关。

因为语言的障碍很不利于施政,所以历来的政府都有一些诸如“书同文”之类的统一语言的措施。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九《官话》:

“清雍正六年,奉旨以福建、广东多不谙官话,著地方官训导,廷臣议以八年为限,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

”会不会官话,居然影响到读书人的仕途前程!

由于官方使用和提倡,官话成为公众通用的共同语是必然的。

所以官话旧时也指共同语,历史上称为雅言、通语、凡语等等。

今天我们所说的官话方言,跟上文官话的意义是不同的。

两者的不同主要可概括为三:

第一,官话和官话方言的根本不同,是共同语和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的不同。

正如上文所说,官话是共同语的旧称,而官话方言则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是包括中央政府所在地在内的一种区域方言。

第二,作为共同语基础方言的官话方言分布地域极广,各地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特别在语音方面还有明显的系统的不同。

在官话方言分布的大范围之内,往往只有某一地域的方言形成为共同语基础方言的中心,共同语的音系大体以这个中心方言的音系为准。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处于基础方言中心地位的方言会因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的关系而有所转移,在我国历史上,长安、洛阳、南京等地的方言,都曾先后是汉语共同语基础方言的中心,正如北京方言是现代汉语基础方言的中心一样。

这就是说,长安、洛阳等地的方言都是属于官话方言的基础方言,但未必都能处于基础方言中心的地位,不是任何历史时期都称得上是官话。

第三,跟其他任何方言一样,官话方言是客观自然的存在,而共同语则有一定的规范标准。

例如孔子使用的雅言,我国历代的韵书,也多有为作文做诗等语言活动进行规范的目的,其所制定的音系往往是语音规范的标准。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个标准比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明确、全面。

对于官话方言的调查研究及认识,都是以客观忠实的记录材料为基准的;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语音、词汇、语法标准,则是在对汉语规范化长期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的,对于这个标准的认识和具体掌握也并不是绝对相同的。

二、地理分布

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北和西南各省区的广大地区,包括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湖北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安徽省、江苏省等省市。

三、使用人口

人口约66224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强。

四、形成历史

官话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语方言为基础,向东、西、南、北扩散形成的。

五、方音特点

1、古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並、定、群等今读清声母。

2、古非敷奉微母字今不读双唇音声母。

3、古塞音韵尾-p、-t、-k在官话方言中已经全部消失,只有少数地方合并为-。

古鼻音韵尾-m、-n、-在官话方言中大都只保留-n、-而没有-m,有的还转化为鼻化韵或口元音韵。

4、声调多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除江淮官话、秦晋官话以外,一般没有入声,古入声并入其他各调,全浊入声归阳平。

五、内部分区官话方言内部可以根据古入声的今读音分为九个小区。

分区的标准和各区的特点如下表:

北京

官话

东北

官话

胶辽

官话

冀鲁

官话

中原

官话

兰银

官话

西南

官话

江淮

官话

秦晋

官话

古清音声母入声字

阴阳

上去

阴阳

上多去

古次浊声母入声字

古全浊声母入声字

1.北京官话北京官话分布在北京市及其郊县和附近的河北、辽宁、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包括北京、密云、怀柔、承德、赤峰、海拉尔等33个市县旗,新疆北部的克拉玛依、温泉等11个市县的汉语方言也属这个区。

全区合计44个市县旗,人口约1802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1.84%。

北京官话语音是普通话的标准音,从古入声今调类来看,它与其他官话的区别是古清音声母入声字今归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比如北京“劈、扑、塌、插、熄、割、黑”等字读阴平,“伯、福、得、职、结、觉、国”等字读阳平,“北、尺、铁、百、窄、给、塔”等字读上声,“僻、腹、促、质、触、刻、客”等字读去声。

2.东北官话东北官话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跟这三省毗连的地区。

包括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黑河等172个市县旗,人口约8200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8.39%。

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比较接近,古入声的清音声母字今音也是分归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但是东北官话读上声的字比北京官话多,如“劈、扑、插、熄、割、黑”“伯、福、得、结、觉、国”“僻、腹、促、质、触、刻、客”等字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都是上声。

东北官话四声调值和北京官话相近,但是阴平的调值比北京话低。

东北官话多数方言无[]声母。

北京话[]声母字东北官话读零声母。

比如齐齐哈尔“如=鱼”,“柔=油”,“人=银”,“肉=又”,“热=夜”。

3.胶辽官话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省的胶州半岛和辽宁省的辽东半岛。

包括青岛、烟台、大连、盖县等44个市县,人口约2883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2.95%。

胶辽官话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今读上声,与其他官话不同。

比如青岛“想sia55、起ti55、米mi55、急ti55、黑xe55、笔pi55”等字都是上声。

4.冀鲁官话冀鲁官话分布在天津市、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的西北地区。

包括天津、平谷、保定、石家庄、济南、利津、寿光、诸城、广灵等164个市县,人口约8363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8.55%。

冀鲁官话的特点是古清音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

如济南“高k213、猪tu213、低ti213、安a213,发fa213、接ti213、桌tu213、屈ty213”都读阴平。

5.中原官话中原官话分布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1个省区,以河南省、陕西省关中、山东省西南部为中心。

包括郑州、洛阳、南阳、信阳、曲阜、徐州、连云港、万荣、新绛、洪洞、西安、宝鸡、延安、汉中、天水、环县、文县、临夏、敦煌、西宁、库尔勒、焉耆、伊宁、阿克苏、喀什等390个市县,人口约16941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17.33%。

中原官话古清音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次浊声母入声字今也读阴平。

比如西安话“滴、福、铁、北”是阴平,“鹿、木、力、麦”也是阴平。

6.兰银官话兰银官话分布在甘肃、宁夏地区,包括银川、兰州、永登、民勤、张掖、玉门等34个市县,新疆的塔城、乌鲁木齐、哈密等22个市县也属这个区。

全区合计56个市县,人口约1173万,约占汉族总人口的1.2%。

兰银官话和其他官话的区别是古清音声母入声字读去声。

比如银川话“是13、盖k13、病pi13、岸an13,桌tuo13、急ti13、麦mia13”都读去声。

7.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市以及毗连的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包括成都、重庆、遵义、贵阳、昆明、大理、柳州、常德、永州、武汉、钟祥等517个市县镇,人口两亿左右,约占汉语总人口的20.46%。

西南官话古入声字一般读阳平。

比如成都“陈tsn31、唐ta31、韩xan31,七ti31、急ti31、六nu31、局ty31”等都读阳平。

8.江淮官话江淮官话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三省长江以北沿江地带,包括孝感、应山、合肥、扬州、南京、南通等108个市县,人口约6725万,约占汉语总人口的6.88%。

江淮官话区是官话和非官话的过渡地区,江淮官话和其他官话的区别是古入声仍为入声。

例如南京话“急ti5、秃tu5、桌to5、纳la5、局ty5、叠tie5、舌5、药io5”等字都是入声。

9.秦晋官话秦晋官话也叫晋语。

分布在山西省的中部、北部和东南部,以及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自治区等四省区邻近山西的地带,共176个市县,人口约4700万。

包括太原、平遥、长治、忻州、五台、大同、神木、佳县、绥德、子长、延川、呼和浩特、包头、张家口、邯郸、安阳、新乡等市县。

秦晋官话保留以收喉塞音[]为标志的入声字。

如太原“八pa2、湿s2、月y2、麦mi2、入z2、纳na2”是阴入,“拔pa54、拾s54、舌sa54、活xua54、毒tu54”是阳入。

西安话声韵调:

一、声母

p班别布

p拍平普

m麦民墓

pf捉准住

pf出虫喘

f书刷肥

v入软问

t多笛垫

t脱提炭

n捏拿女

l六老摞

ts争贼坐

ts粗馋草

s苏伞是

t织整赵

t吃扯缠

说手剩

人惹肉

t脚搅贱

t七渠浅

吸斜选

k隔敢跪

k哭捆靠

恩我安

x喝很厚

挖摇用

二、韵母

师纸此

i衣急地

u猪醋五

y玉取具

知池势

疙~瘩咳~嗽核~桃

r儿耳二

a八茶耍

ia掐哑架

ua瓜滑瓦

热鹅个

i切斜夜

y靴缺月

o捉佛破

uo脱活坐

yo脚药学

ai开埋揣

iai阶皆涯

uai乖怀快

ei吹白配

uei推柜胃

au包草告

iau交表钓

ou偷狗寿

iou丢酒又

a南敢涮

ia尖眼电

ua端碗惯

ya捐远劝

e针门顺

ie心民印

ue村稳嫩

ye军群熨

a钢忙壮

ia凉讲样

ua光黄旺

坑虫邓

i英井命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