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技术并发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763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吸痰技术并发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吸痰技术并发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吸痰技术并发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吸痰技术并发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吸痰技术并发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吸痰技术并发症.docx

《吸痰技术并发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痰技术并发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吸痰技术并发症.docx

吸痰技术并发症

吸痰技术

目的: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通气;促进呼吸功能。

注意事项:

1连接吸痰管,吸痰等操作均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注意不能混用治疗盘内治疗碗。

2插入吸痰管时,深度要适宜,动作轻柔敏捷,遇到阻力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3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负压不可过大,插入吸痰管时不能给予负

压,以免损伤患者气道。

4吸痰前后应当给予患者高浓度吸氧,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s。

5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痰液的量、性状、颜色及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患者生命体征、血氧

饱和度发生明显变化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连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

6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避免患者感染的发

生。

7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防止感染发生。

8吸痰时要轻轻左右旋转吸痰管上提吸痰,禁忌上下提拉,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9如患者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3-5min,待其呼吸稳定后,再行吸痰。

10昏迷患者可以使用压舌板或口咽通气管帮助其张口,吸痰方法同清醒患者,吸痰完毕取

出压舌板和口咽通气管。

11如患者痰液黏稠,可以配合雾化吸入和翻身扣背等帮助排痰。

12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应立

即停止吸痰。

待呼吸平稳后,再行吸痰。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并发症

临床表现

发生原因

预防及处理

1低氧

血症

1轻度缺氧时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肢体协调动作差等

2中度缺氧时表现为疲劳,精细动作失调,注意力减退,反应迟钝,思维紊乱

3严重缺氧时表现为头痛、发绀、眼花、恶心、呕吐、耳鸣、全身发热,不能自主运动和说话,很快出现意识丧失、心跳减弱、血压下降、抽搐、张口呼吸甚至呼吸停止,继而心脏停搏,甚至死亡

1吸痰时供氧中断

2吸痰时将肺内富氧气体吸出,导致吸入氧浓度下降

3吸痰时卷入气体量不足及气道内注水易引起小气道阻塞和肺不张,导致低氧血症

4反复吸痰,刺激咽喉引起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

5原有缺氧性疾病者,吸痰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吸痰时带走氧气,致使吸痰后患者缺氧

6吸痰时负压过高、时间过长、吸痰管外径过粗、置管过深可造成低氧血症

7使用呼吸机患者,

吸痰过程中脱机时

间过长

预防措施:

1吸痰时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缺氧的症状

2吸痰过程中尽量避免造成患者缺氧

(1)吸痰管口径的选择要适当,成人一般选用12-14号吸痰管;婴幼儿多选用10号;新生儿常选用6-8号,鼻腔吸引选用6号。

有气管插管者,选择外径小于1/2气管插管内径的吸痰管

(2)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行机械通气的患者给予100%纯氧5分钟,以提高血氧浓度

(3)吸痰管不宜反复刺激气管隆嵴处,避免引起患者剧烈咳嗽;不宜深入至支气管处,否则易堵塞呼吸道

(4)吸痰过程中患者若有咳嗽,可暂停操作,让患者将深部痰液咳出后再继续吸痰

(5)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

若痰液一次未吸净,可暂停3-5分钟再次抽吸

3及时吸痰,避免痰多引起气道堵塞,造成低氧血症

处理措施:

对于出现低氧血症者,应立即停止吸痰并加大吸氧流量或给予面罩加压吸氧,遵医嘱酌

情适时静脉注射阿托品、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2呼吸

道黏

膜损

1口腔黏膜受损可见表皮破溃,甚至出血

2气道黏膜受损可吸出血性痰;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受损处黏膜糜烂、充血肿胀、渗血甚至出血

1吸痰管质地僵硬、粗糙、管径过大,易损伤气管黏膜

2操作不当、缺乏技巧:

如动作粗暴、插管次数过多、插管过深、用力过猛、吸引时间过长、负压过大,均可致黏膜损伤

3固有鼻腔粘膜柔嫩,血管丰富,长时间吸入氧气,使鼻腔粘膜干燥,经鼻腔吸痰时易造成损伤

4烦躁不安、不合作的患者,头部难固定,插吸痰管时易刮伤气管黏膜

5呼吸道黏膜有炎症水肿及炎性渗出,黏膜相对脆弱,易受损

预防措施:

1使用优质、前端钝圆并有多个侧孔、后端有负压调节孔的吸痰管。

吸引前先蘸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使其润滑

2每次吸痰前调节合适的吸引负压。

一般成人,儿童<,婴幼儿,新生儿<。

在吸引口腔分泌物时,通过手控制负压孔,打开、关闭反复进行,直至吸引干净

3吸痰管插入的长度为患者有咳嗽或恶心反应即可,有气管插管者,则超过气管插管1-2cm,避免插入过深损伤黏膜

4插入吸痰管时应动作轻柔,特别是从鼻腔插入时,不要用力过猛;禁止带负压插管;抽吸时,吸痰管必须旋转向外拉,严禁提插

5对于不合作的患儿,告知家属吸痰的必要性,取得家属的合作;固定好患儿的头部,避免头部摇摆。

对于烦躁不安和极度不合作者,吸痰前可酌情予以镇静

处理措施:

1发现患者口腔黏膜糜烂、渗血等,可遵医嘱用含漱液以预防感染。

发现患者牙齿松动时,及时提醒医生处置,以防松动的牙齿脱落引起误吸

2鼻腔黏膜损伤者,可外涂四环素软膏

3发生气管黏膜损伤时,可用抗菌药物进行

超声雾化吸入

3感染

1口鼻局部黏膜感染时,出现局部黏膜充血、肿胀、疼痛,有时有脓性分泌物

2肺部感染时出现寒战,高热、痰量增多、黏液痰或脓痰,听诊肺部有湿啰音,X线检查可发现散在或片状阴影、痰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1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未戴无菌手套;

(2)吸痰管污染;(3)吸痰管和冲洗液更换不及时;(4)用于吸口鼻咽与吸气管内分泌物的吸痰管混用

2经口腔吸痰:

(1)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加温作用,未加温的空气直接进入下呼吸道,致使黏膜血管收缩,血供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

(2)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清洁作用,致使细菌进入肺内;(3)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加湿作用,致使下呼吸道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结痂,可致下呼吸道炎症改变

3呼吸道黏膜损伤,严重时可引起感染

预防措施:

1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吸痰管及用物固定专人使用,放置有序

(2)使用无菌吸痰管前认真检查是否过期、外包装有无破损等

(3)准备两套吸痰管,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咽腔分泌物,两者不能混用。

如用一条吸痰管,则应先吸气管内的痰,后吸口、鼻腔分泌物

(4)吸痰前洗手,戴无菌手套,吸痰管一次性使用。

冲洗吸痰管液用生理盐水或灭菌蒸馏水,注明口腔、气道。

冲洗液8h更换l次

(5)吸引瓶内吸出液应及时更换,不超过其高度的70%-80%

2加强口腔护理,防止感染

处理措施:

1疑似感染者应及时留取标本进行培养。

出现全身感染时行血培养;肺部感染时行痰培养,做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静脉用药

2痰液黏稠者,应遵医嘱行雾化吸入,每天3次,以便稀释痰液,易于排痰或吸痰

3当培养出致病菌时,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

4心律

失常

1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致乏力、头晕等

2原有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患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病情

3听诊心律不规则,严重者可致心搏骤停

1反复吸痰时间过长致短暂性呼吸道不完全阻塞及肺不张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2吸痰管插入较深,反复刺激气管隆突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严重时致呼吸心跳骤停

3吸痰刺激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或导管插入气管刺激感受器所致

4低氧血症严重时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预防措施:

因吸痰所致的心律失常多发生在低氧血症的基础上,所有防止低氧血症的措施均适用于预防心律失常

处理措施:

1如发生心律失常,立即停止吸痰,并给予吸氧或加大吸氧浓度

2一旦发生心搏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开放静脉通道,同时准备行静脉或心内注射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

持续心电监测,准备好电除颤器、心脏起搏器,心率恢复后予以降温措施行脑复苏

5阻塞

性肺

不张

1急性大面积的肺不张可有胸闷、呼吸困难、干咳、发绀等;合并感染时,可伴有患侧胸痛、喘鸣、发热、脓痰;缓慢发生的肺不张或小面积肺不张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2胸部体格检查显示病变部位胸廓活动减弱或消失,气管和心脏向患侧移位,叩诊呈浊音至实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3肺不张的X线

表现包括直接征象:

一侧肺、一个肺叶透光度减低呈致密影,且容积变小;间接征象:

正常肺组织代偿性膨胀过度,血管纹理稀疏,纵隔、心脏、气管向患侧移位

1吸痰管外径过大,氧气同时被吸出,进入肺内空气过少

2吸痰时间过长、压力过高

3痰痂形成阻塞吸痰管致无效吸痰

预防措施:

1吸痰前根据患者的年龄、痰液的性质选择型号合适的吸痰管;调试负压至合适的大小,避免负压过大

2吸痰操作过程应注意:

(1)每次操作最多吸引3次,每次持续不超过15秒

(2)采用间歇吸引的办法:

拇指交替按压和放松吸引导管的控制口,可以减少对气道的刺激

(3)拔出吸引管时应边旋转边退出,使分泌物脱离气管壁,可以减少肺不张和气道痉挛

(4)吸痰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吸引管是否通畅,防止无效吸引

3加强肺部体疗每1-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翻身的同时给予自下而上、自边缘而中央的叩背体疗,使痰液排出。

翻身时可以仰卧-左侧卧-仰卧-右侧卧来交替翻身,使痰液易于通过体位引流进入大气道,防止痰痂形成,阻塞气道

4痰液黏稠时可利用超声雾化吸入法湿化气道、稀释痰液

处理措施:

1给予吸氧,必要时予以机械通气

2确诊为肺不张的患者、应使患侧处于最高位以利于引流;进行物理治疗;鼓励患者咳嗽和深呼吸

3上述措施无效时,需借助纤维支气管镜对肺不张的部位进行检查,对阻塞部位进行吸引、冲洗,使不张的肺重新充气

4阻塞性肺不张常合并感染,需根据病情和培养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6气道

痉挛

呼吸困难、喘鸣和咳嗽

有哮喘病史长期发作者,因插管刺激使气管痉挛加重缺氧

预防措施:

对高度敏感的患者,可遵医嘱于吸引前少量滴入1%利多卡因

处理措施:

气道痉挛发作时,应暂停气道吸引,给予α受体激动剂吸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