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郎亚飞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739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郎亚飞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郎亚飞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郎亚飞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郎亚飞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郎亚飞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郎亚飞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docx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郎亚飞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郎亚飞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郎亚飞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docx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郎亚飞教案教学设计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诗歌品读】

巧借意象

渲染氛围

抒发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七言绝句,是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后,遥对着朋友所去的方向(即龙标),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李白对王昌龄的不幸遭遇的关切、担忧、牵挂、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经典名篇。

先看诗歌的写作背景。

安禄山之乱是公元755年,本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公元748年,是唐王朝危机四伏,走向衰落的前夕。

此时的李白已经47岁,走向人生的暮年,有大才无大用,有大志空怀恨,家国和个人的不幸交织在心头。

适逢这个时候,得知和自己一样人生坎坷的好友被贬谪的消息,心中自是有万千感慨。

虽然只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

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

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

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其中的杨花飘零、孤苦无依,既点明了春之将去的时令,“落尽”一词似乎能让我们感觉到唐朝就像这杨花飘落一样,走向衰弱,乃至亡国,诗人的青春不再,大唐的盛世将尽。

一代才子,壮志凌云,而今都已到人生的暮年,只有遗憾、酸楚、痛苦、无奈、悲愤,无以言表,无处诉说。

2

子规声声,悲哀婉转,如泣如诉,和诗人内心无味参杂的复杂情感是那么一致。

啼血的岂止是子规,更是仕途艰难壮志难酬的一代才子李白的心在啼血。

其景之凄,其情之哀,让人不禁落泪。

渲染了这样哀伤的氛围后,引出一个不幸的消息和事情——听说好朋友被贬到遥远荒凉的龙标,对朋友前途未卜的担忧、离别的愁绪又涌上心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愁心”无处排遣,无人理解,又该如何寄托?

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

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

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更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杨花”“子规”“明月”三个典型的能唤起大家情感共鸣的意象,来达到渲染氛围、抒发情感的目的。

纵览唐诗宋词古往今来的经典传世之作,高明的作者往往都是就事选景(意象),借景抒情,化抽象为形象,脍炙人口,百世流传。

品读诗歌,参透情感,我们就要借助诗中的意象,结合我们的认知,合成、还原、再创造彼时的场景氛围,与之产生共鸣,我们才算读懂了诗歌和诗人。

再看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约写于公元730年,阳春三月,听说自己敬仰的前辈好友孟浩然要去广陵,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而扬州呢?

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

3

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呢?

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

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已经把好友送上了船,没有写伫立了多长时间,没有写自己内心的情感,只是以一个驻足凝视的形象,以一个艘“孤帆”,以“碧空尽”“唯见”,来表达诗人对好友的依依不舍。

这个送行的画面成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言虽尽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典。

在这首诗中,“黄鹤楼”“扬州”“烟花”“碧空”“长江”“天际”,等意象组合成的是一个宏大辽阔、花团锦簇、春光明媚、绮丽多姿的画面,渲染的是一种令人愉悦神往的情感。

它符合大唐盛世,还有诗人的年轻气盛、春风得意、风华正茂。

不只是李白,还有元代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作者没有用什么特别的写作技巧,仅仅是选取九个典型的意象,组合成一幅孤寂、凄凉、哀伤的秋景图,加上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吟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苦。

这首曲被称作“秋思之祖”。

可见,无论是写作的诗人还是读诗的我们,都要抓住那些适合的、典型的、共情的意象,来达到自己写景叙事抒情的目的。

当然,意象的选取,既需要我们知识的积累融会贯通,又需要我们细心的观察和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写出好诗,品味出诗歌妙处来。

4

教学创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借助“杨花”和“子规”两个富于地域和时令特点的典型景物做意象,开篇就为全诗渲染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教读本诗,以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主旨,按照诵读、品味、关联、领悟这三四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诵能力。

2.理解“杨花”“子规”在诗中的作用和想象、拟人手法的作用

3.比较探究意象对于渲染氛围抒发情感所起的作用,学习抓住意象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感情。

2.理解“杨花”“子规”的含义和作用。

3、领悟意象在诗词中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杨花”“子规”的含义和作用。

2.领悟意象在诗词中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

关联法、比较探究法

大致上分为四个教学板块:

读出节奏、诗情——

品读“杨花”“子规”的含义作用、品出想象和拟人手法的妙处——

比较探究其他古诗领悟总结意象在

1.

读标题,背诵。

2.

李白简介,写到纸上。

3.

体会“杨花落”“子规啼”蕴含的情感,体会“浪漫主义”在本诗中的表现。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5

教学铺垫

(5分钟)

1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少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

他一生喜好云游四方,由于一生中在青莲此地居住时间最久,在青莲的生活也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很深的影响,所以后人称之为青莲居士。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享年61岁。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

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

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将李白称为“诗仙”。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或是出家而又在家的人,或道教中人)

2.由题目解析导入:

王昌龄,唐代著名大诗人,王昌龄,宇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出塞》从写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同时慨叹守将无能,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左迁”,被贬谪。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题目的含义是:

听说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到遥远的龙标做龙标尉,遥望朋友去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托自己的情感。

题目要素:

写作的对象,缘由,背景

由这些要素获知这首诗表达的主旨和情感应该是对朋友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前途未卜的担忧牵挂,对朋友的不舍。

还知道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感伤低沉的。

活动一

读出节奏、诗情

(6分钟左右)

1.初读,注意诗歌节奏划分:

五言古诗是二三式,例如。

“锄禾日当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