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671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中考化学总复习冲刺高频考点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

酸碱的主要性质探究题

1、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表:

物质

Na2CO3

NaHCO3

Ca(OH)2

Ba(OH)2

溶解度/g

21.5

9.6

0.165

3.89

【实验探究】

(1)实验一:

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倒入NaOH溶液的塑料瓶比倒入水的塑料瓶瘪。

(2)实验二:

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因为如果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形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会有白色沉淀。

(3)实验三:

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红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

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4)实验四:

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AB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反思感悟】

(5)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能量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答案】

解: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是:

倒入NaOH溶液的塑料瓶比倒入水的塑料瓶瘪;实验中,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使用塑料瓶,现象比较明显;故答案为:

倒入NaOH溶液的塑料瓶比倒入水的塑料瓶瘪;

(2)实验二中,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配平即可;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

因为如果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形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会有白色沉淀;故答案为:

Na2CO3+BaCl2=BaCO3↓+2NaCl;因为如果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形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会有白色沉淀;

(3)实验三:

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红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故答案为:

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4)实验四,图中AB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故答案为: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5)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能量变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故答案为:

能量。

2、如图是张南同学所在的化学活动小组同学的实验,他们在探究Ba(OH)2溶液所具有某些化学性质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a(OH)2+2HCl=BaCl2+2H2O。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过滤后的滤液和乙试管中的溶液都倒入同一个烧杯中,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产生的现象,由此推知甲试管中溶液的溶质为Na2CO3和NaOH(化学式),将烧杯中的沉淀滤去,得到滤液。

【提出问题】烧杯中滤液的质成分中含有哪些离子?

【猜想与假设】张南同学猜想是:

Na+、C1-、Ba2+

小岗同学猜想是:

Na+、C1-、OH-、Ba2+

小南同学猜想是:

Na+、C1-、OH-、CO32-

(3)你猜想的溶质离子成分是Na+、Cl-、OH-、Ba2+

、CO32-(只填一种情况,填离子符号,不和题中其它成份情况重复)。

【实验验证】

(4)张南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硫酸钠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于是得出结论:

自己的猜想正确,小南猜想不正确。

小岗同学认为张南同学由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

请对张南同学的实验及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不正确,滴加碳酸钠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只能证明溶液中含有钡离子,无法证明是否有氢氧根离子,故张南的实验具有片面性。

(5)小岗同学进行了自己的验证实验,取少量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到有白色和蓝色沉淀的现象,于是得出结论:

其溶质离子成分是Na+、Cl-、OH-、Ba+(填离子符号)。

【反思与总结】

(6)张南、小岗两位同学的实验所选用的试剂不同,得出结论也不相同,由两位同学的验证实验总结得出:

在验证猜想的溶液中溶质离子成分时,所选试剂要求是既能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又能与钡离子反应,就能一次性验证溶质离子成分。

【答案】

解:

(1)甲试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的白色沉淀,故现象为有白色沉底生成,乙试管氢氧化钡与盐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故方程式为

(2)烧杯中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只能是碳酸根与钡离子生成沉淀,故甲试管中既有剩余的碳酸钠又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

(3)烧杯中有白色沉淀,故一定不含氢离子,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不能同时存在

(4)张南的实验只能证明溶液中含有钡离子,不能证明是否含有氢氧根离子,故有片面性

(5)硫酸根与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铜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

(6)所选试剂既能鉴别出氢氧根离子又能鉴别出钡离子

答案:

(1)有白色沉淀生成;Ba(OH)2+2HCl=BaCl2+2H2O

(2)Na2CO3和NaOH(3)Na+、Cl-、OH-、Ba2+、CO32-;(4)不正确,滴加碳酸钠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只能证明溶液中含有钡离子,无法证明是否有氢氧根离子,故张南的实验具有片面性;(5)Na+、Cl-、OH-、Ba2+;(6)既能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又能与钡离子反应

3、化学兴趣实验小组的同学就酸溶液和碱溶液是否反应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如图一)。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一)甲组同学根据本组的设计方案,向烧杯中先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又用滴管

(1)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

【解释与结论】酚酞遇碱性溶液会变色,遇中性溶液和酸性溶液不变色,根据颜色的变化,从而证明

(2)

 氢氧化钠是否存在,进而证明是否反应。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滴入稀盐酸后产生现象的原因:

(3)NaOH+HCl=NaCl+H2O据此甲组同学证明了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

(活动二)乙组同学设计了和甲组顺序相反的实验,向烧杯中先加入10mL稀盐酸,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又用滴管慢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

【解释与结论】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观察到(4)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被反应掉了,从而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

(活动三)丙组同学(如图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连续滴加稀硫酸后才想起来忘了加指示剂,他们想换一种试剂来检验,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冒出,所以认为硫酸和氢氧化钠没有发生反应。

请你评价丙组同学的结论(5)不正确,稀硫酸有剩余也会有现象

【反思与总结】由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可以认识到:

在判断一个反应能够发生时,如果不能证明有其他物质生成,则应设计实验证明(6)反应物有所减少或已不存在。

【答案】

解:

【活动与探究】

甲组同学根据本组的设计方案,向烧杯中先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又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不断搅拌;故填:

慢慢;

【解释与结论】酚酞遇碱性溶液会变色,遇中性溶液和酸性溶液不变色,根据颜色的变化,从而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存在;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故填:

氢氧化钠;NaOH+HCl=NaCl+H2O;

(活动二)乙组同学设计了和甲组顺序相反的实验,向烧杯中先加入10mL稀盐酸,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又用滴管慢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

【解释与结论】酚酞与碱变红色,与酸不变色,氢氧化钠是碱,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被反应;故填:

溶液变为无色;

(活动三)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冒出,所以认为硫酸和氢氧化钠没有发生反应。

请你评价丙组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因为稀硫酸有剩余时,滴加碳酸钠溶液,也会有气泡冒出;故填:

不正确,稀硫酸有剩余也会有此现象;

【反思与总结】由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判断一个反应能够发生时,如果不能证明有其它物质生成,则应验证反应物有所减少或已不存在;故填:

反应物有所减少或已不存在。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资料】常温下,氢氧化钠在乙醇中溶解度为17.3g,而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

【设计并完成实验】

(1)甲同学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滴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注射器活塞自动向内移动,于是认为二者发生了反应。

乙同学认为甲设计的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也能够导致注射器活塞自动向内移动。

在不改变原装置的情况下,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两种改进方案,填写下列空白。

 改进方案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先后将等体积的水、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滴入锥形瓶中,观察注射器活塞自动向内移动的幅度大小

比较用水和NaOH溶液分别滴入锥形瓶后,后者注射器活塞向内移动的距离更大

 方案二

 将注射器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

 

液体分层

写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2)乙同学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后,再滴加几滴稀盐酸,发现没有气泡产生,就认为二者没有发生反应,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不合理,这是因为如果滴加的盐酸不足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即使溶液中含有碳酸钠,也不产生气泡。

【查阅资料】过量的CO2能与碳酸钠、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3)丙同学向体积相同、含碳原子数相同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得到pH随加入盐酸体积(V)变化曲线如图2和图3所示。

【交流与反思】a点的溶质为NaCl、HCl(写化学式),将图2和图3的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b点的溶质NaCl、NaHCO3(写化学式)。

【得出结论】写出图3b点之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HCl=NaHCO3+NaCl。

【答案】

解:

【设计并完成实验】

(1)乙同学认为甲设计的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也能够导致注射器活塞自动向内移动。

故填: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也能够导致注射器活塞自动向内移动。

先后将等体积的水、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滴入锥形瓶中,观察注射器活塞自动向内移动的幅度大小,用水和NaOH溶液分别滴入锥形瓶后,后者注射器活塞向内移动的距离更大,说明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将注射器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液体分层,说明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改进方案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先后将等体积的水、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滴入锥形瓶中,观察注射器活塞自动向内移动的幅度大小

比较用水和NaOH溶液分别滴入锥形瓶后,后者注射器活塞向内移动的距离更大

 方案二

 将注射器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

液体分层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故填:

2NaOH+CO2═Na2CO3+H2O。

(2)乙同学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后,再滴加几滴稀盐酸,发现没有气泡产生,就认为二者没有发生反应,这种认为不合理,这是因为如果滴加的盐酸不足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即使溶液中含有碳酸钠,也不产生气泡。

故填:

不合理,这是因为如果滴加的盐酸不足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即使溶液中含有碳酸钠,也不产生气泡。

(3)【交流与反思】

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a点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盐酸过量,因此a点的溶质为NaCl、HCl;

将图2和图3的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说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时,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因此b点的溶质是NaCl、NaHCO3。

故填:

NaCl、HCl;NaCl、NaHCO3。

【得出结论】

图3b点之前发生的反应是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Cl=NaHCO3+NaCl。

故填:

Na2CO3+HCl=NaHCO3+NaCl。

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图1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为溶液由红变为无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2)B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Na2CO3=CaCO3↓+2NaOH;

(3)【提出问题】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那些呢?

【作出猜想】

猜想一:

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

猜想二:

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碳酸钠;

猜想三:

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氢氧化钙;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性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图象;

【结论】分析图象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紅的物质一定是 碳酸钠、氢氧化钠,一定不是

【拓展提高】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是加入适量稀盐酸,使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再排放。

【答案】

解:

(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为溶液由红变为无色,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答案为:

溶液由红变为无色;NaOH+HCl=NaCl+H2O;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配平即可;故答案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3)猜想一:

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猜想二:

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碳酸钠;猜想三:

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氢氧化钙;【结论】分析图象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紅的物质一定是碳酸钠、氢氧化钠,一定不是氢氧化钙;【拓展提高】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我的做法是:

加入适量稀盐酸,使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再排放;故答案为:

碳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加入适量稀盐酸,使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再排放;

6、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1)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可以化合生成碳酸氢钠。

(2)20℃,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物质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110

21.8

 9.6

经测定,实验过程中装置D的温度保持20℃。

【定性探究】

(1)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装置B中盛有 NaHCO3溶液,目的是吸收装置A中挥发出的HCl气体,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HCO3+HCl═NaCl+H2O+CO2↑;

(3)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选择E(选填E、F)达到实验目的;

(4)在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观察到有固体析出,说明CO2和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

【定量计算】

(5)装置D中盛有的210g20℃NaOH饱和溶液中含有NaOH110g;

(6)装置D中NaOH全部转化成Na2CO3时,理论上最多可以生成Na2CO3多少克?

(7)当向装置D中通入足量的CO2时,可以将NaOH全部转化为NaHCO3,实验过程中会析出的 NaHCO3质量221.4gg(不考虑结晶水)。

【答案】

解:

(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知,仪器a是长颈漏斗;

(2)装置B中盛有 NaHCO3溶液,目的是吸收装置A中挥发出的HCl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3)装置C用于吸收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可选用具有吸水性的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不可用氢氧化钠干燥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

(4)因为足量的CO2与NaOH反应生成的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所以会观察到有固体析出的现象;

(5)因为20℃NaOH的溶解度为110g,所以210gNaOH饱和溶液中含有NaOH的质量为:

210g-100g=110g;

(6)设最多可生成Na2CO3的质量为X

CO2+2NaOH═Na2CO3+H2O

            80      106

            110g     X

              80:

106=110g:

X

                 解得X=145.75g

 答:

理论上最多可以生成Na2CO3145.75g 克。

(7)设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为Y

NaOH+CO2=NaHCO3

   80                84

  110g              Y

   80:

84=110g:

Y

          Y=231g

  231g-9.6g=221.4g

故答案为:

(1)长颈漏斗;

(2)NaHCO3+HCl═NaCl+H2O+CO2↑;

(3)吸收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E;

(4)有固体析出;

(5)110;

(6)145.75g;

(7)221.4g。

7、为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某化学探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活动。

【实验探究】

【表达交流】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褐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石建由此判断A中的酸碱能发生化学反应。

秦思根据B中现象得出结论的理由是Ba(OH)2+H2SO4=BaSO4↓+2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小组同学用同样的思路进行实验C,据现象,得出结论。

【反思与改进】经过观察与思考,崇湜对C实验及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转变探究思路,通过实验D得出正确结论。

崇湜在实验D中使用的试剂(3)是无色酚酞溶液。

小组同学继续探究A、B、D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

【实验与分析】小组同学将A与B反应后的滤液混合,根据现象,裘臻认为可正确判断A、B(填字母)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

经过讨论,小组同学继续向E中倒入D反应后的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确定D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CaCl2(或氯化钙)。

【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发现,探究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思路不同:

A、B的探究思路是有其他物质生成;D的探究思路是反应物被耗尽。

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A、B、D三个实验可归纳出酸与碱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与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通过比较,我们既能认识到酸、碱两类物质的共同的性质,又能认识此两类物质的特殊的性质。

【答案】

解:

(1)氢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过程中红褐色氢氧化铁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无色的稀硫酸溶液逐渐变成黄色的氯化铁溶液;

(2)根据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OH)2+H2SO4=BaSO4↓+2H2O;

(3)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可借助于无色酚酞,指示其是否发生反应;

(4)将A与B反应后的滤液混合,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说明A反应生成的硫酸铁与B反应剩余的氢氧化钡发生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据此可正确判断A、B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5)继续向E中倒入D反应后的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说明D中无酸剩余,D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钙;

(6)在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铁是否发生反应,是借助于有无氢氧化铁生成,在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是否发生反应,是借助于有无硫酸钡沉淀生成,因此A、B是通过判断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来探究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7)在向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时,无色遇碱酚酞变红,在向其中滴加稀盐酸,红色消失,说明氢氧化钙被反应掉,因此D是通过判断反应物是否被耗尽来探究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8)通过A、B、D三个实验,我们发现酸与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的过程中,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均为发生变化,酸与碱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与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9)不同的酸和碱反应后都有水分子生成,这是它们的共性;

(10)不同的酸和碱反应后生成的盐一般不同,这是它们的特殊的性质。

故答案为:

(1)红褐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2)Ba(OH)2+H2SO4=BaSO4↓+2H2O;

(3)无色酚酞溶液;

(4)A、B;

(5)CaCl2(或氯化钙);

(6)有其他物质生成;

(7)(至少一种)反应物被耗尽;

(8)酸中的氢离子与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或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9)共同的性质;

(10)特殊的性质;

8、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Ⅰ.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下表:

物质

Na2CO3

NaHCO3

Ca(OH)2

Ba(OH)2

溶解度/g

21.5

9.6

0.165

3.89

Ⅱ.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实验探究】

(1)实验一:

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倒入NaOH溶液的塑料瓶比倒入水的塑料瓶瘪,实验中,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使用塑料瓶,现象比较明显。

(2)实验二:

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因为如果氢氧化钠溶液有剩余,形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会有白色沉淀。

(3)实验三:

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红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

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4)实验四:

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Na2CO3+H2O=2NaHCO3。

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反思感悟】

(5)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能量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