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467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品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品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品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品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①“仁”②“礼”③“为政以德”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

【答案】D

【解析】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的核心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孔子的“仁”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不仅爱自己的亲人还要求爱别人;孔子的“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体现出朴素的民本思想,故B为正确答案。

“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是孔子在政治上保守的主张,要求恢复西周的等级秩序,故AC错误。

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必须遵循“忠恕”之道,也是“仁”的体现,排除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民本思想

3.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

这说明()

A.不管时代怎样,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

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肯定或否定

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我们现在提倡“以德治国”的德是指公民道德,与孔子“以德治民”的德有根本区别,虽然包含儒家思想的部分内容,但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由此可看出,我们对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批判地加以继承,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故答案选B。

AC说法绝对;社会治理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排除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德治民”

4.孔子曰:

“君子〔社会的管理者〕之德风,小人〔社会的被管理者〕之德草,风往哪边吹,草往哪边倒。

”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此观点()

A.强调社会管理者的榜样作用B.强调因材施教

C.体现了孔子的高尚道德情操D.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5.2011年4月22日新华网巴库电(记者刘洋)由中国安徽大学和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22日在巴库举行揭牌仪式。

孔子思想在当今世界影响很大,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包括()

①政治: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②经济:

井田制走向瓦解③社会关系:

礼崩乐坏④教育:

“学在官府”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历史背景表现在:

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处于社会转型,为文化觉醒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政治:

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经济:

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文化:

私学兴起,为文化觉醒提供了人才;士人推动(冲突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故答案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的思想·时代背景

6.在东西方先哲中,提出理性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徳D.柏拉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排除A;苏格拉底的思想是知识即美德,排除B;亚里士多徳提出了理性是人的本质,C正确;柏拉图在哲学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排除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7.《理想国》一书中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是()

A.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到正义B.什么是人的本质

C.自然选择、适者生存D.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从理念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至善至美”的“正义”之邦。

故答案选择A项。

什么是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提出的问题,排除B;“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物种起源》探讨的观点,排除C;“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排除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

8.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说明()

A.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阶级性B.他们的理想都是远离实际的

C.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愿望D.理想是虚无飘渺的东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BD两项显然不对,应排除。

C项说得有道理但不能说明最本质的共性。

A项更能体现这三者共性的实质。

故选A。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柏拉图思想

9.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点()

A.支持寡头政治B.研究自然和观察世界

C.关注人类社会或生活D.反对雅典的民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比较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思想主张,然后比较找出其共同点,他们的思想都体现了对人类社会或生活的关注。

A是苏格拉底的思想;B是智者学派前的思想;D错误,他们有的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但不是三者的共同点。

故答案选C。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点

10.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②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③两者都赞成奴隶制社会④两者的思想都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对“人”的重视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哲学家。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理想主义哲学家,所著《理想国》是西方乌托邦主义的起源;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建立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学习哲学。

故①项正确。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又有所创新和突破。

故②项正确。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出生贵族,赞成奴隶制社会。

故③项正确。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人,体现了人文主义哲学思想。

故④项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11.“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

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B.家天下C.君权神授D.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代的政治制度。

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

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陛下”的专用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所以应选D。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排除A;家天下即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排除B;君权神授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排除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12.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甚至深夜才能休息,这主要是因为()

A.“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B.“以至万世而为君”

C.“分天下为三十六郡”D.“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反映的是秦始皇每天要批阅很多的奏章,很晚才休息,这是因为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下,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事无大小,都由皇帝决策,故选A。

B是世袭制;C是郡县制;D是皇帝名称的由来。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上

13.以下有关秦始皇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秦始皇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是君主集权制下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答案】B

【解析】

解析试题分析:

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秦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

A、C、D符合史实;嬴政确立皇帝称号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德,B项不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14.“玄武门之变”的实质是()

A.民主与专制势力的较量B.革新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

C.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反映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故选D。

A项错误,玄武门之变的双方并无民主力量;B项错误,二者均非革新力量;C项错误,二者均非地方力量。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唐太宗

15.唐太宗说: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

”(《贞观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革新政治

C.兴科举以儒为师D.“存百姓”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唐太宗把百姓比喻为树根,是国家的根本,其认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故选D。

其它三项也是唐太宗的思想,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唐太宗

16.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A.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

B.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C.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分析。

A项是错误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开创于隋朝,而非贞观年间。

BCD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

故答案选B。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唐太宗

17.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扩大了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

B.科举考试重视士族

C.修改完善了法律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新科进士”说明与科举考试有关,“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真才实学的人当了官。

“士族”是大地主,与庶族不同,所以B不正确;C与题干关系不大;D不是主要原因。

故答案选A。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唐太宗

18.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经历了缓慢而谨慎的酝酿过程,其主要原因是()

①改革必然触动封建地主利益,阻力非常大②大力发展资本主义③害怕引起人民大规模暴动④为了维护封建地主利益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并非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但其改革的客观效果却加快了俄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近代化。

之所以酝酿,一是吸取以前的教训,二是害怕农民暴动,根本上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

故答案选C。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特点

19.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小路同学向全班介绍了1861年改革,你认为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主要原因是农奴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它是沙皇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为选非题。

本题考查1861年农奴制改革,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整体的把握。

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

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然而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所以此次改革并不彻底,因此D项表述不正确,故本题答案为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评价

20.被称为“解放者”的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表明()

①改革遇到很大阻力②亚历山大二世是农奴的“解放者”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改革都是一帆风顺的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表明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艰巨性,②不妥,因为农奴制改革仍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③表述错误。

因此选C。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特点

21.列宁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导致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农奴制度的废除B.借鉴西欧的技术和经验

C.沙皇专制终结D.上层建筑的近代化改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注意实际考查的是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861年改革首先废除了农奴制,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经验,并在政治领域建立了一些地方自治机构,对司法机关进行了近代化改革,但这次改革并没有废除沙皇专制制度,所以答案为C。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评价

22.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

”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C.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是指俄国农奴尽管在政治身份上获得了自由,但在经济方面由于购买土地须要支付大量赎金被地主剥削的所剩无几,故答案选B。

AC两项说法过于片面;D项强调的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性的表现。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

23.下列关于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说法有误的是()

A.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属统治阶级B.幕府与藩国并存

C.士、农、工、商属被统治阶级D.强化统治,巩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教材知识,17世纪德川家族建立幕府统治,是幕藩体制,建立了等级森严地封建等级制度,即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和商,而士包括将军、大名、武士,而它们属统治阶级。

故ABD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

正确选项为C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背景

24.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给日本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抵制了外国对日本的侵略B.维护了日本的独立

C.促进了日本经济快速发展D.造成了日本的落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日本锁国政策的实行,几乎完全隔断了日本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以至于陷入被动挨打陷入半殖民地危机的境地,这一政策没有达到抵制外来侵略,维护日本独立的目的,也没有促进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ABC项说法错误,D项正确。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影响

25.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的因素”是指()

A.农业耕地增加B.手工业得到发展

C.商业城市日益繁荣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经济领域、新的因素”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在日本旧有的经济中出现了新生产关系。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ABC三项虽是经济领域,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传统经济三个类别,并不是新的生产关系,排除ABC项;19世纪初日本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有别封建领主经济的新的生产关系,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背景

26.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

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的强大

C.民族危机的加剧D.倒幕运动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外因。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大权旁落,实际大权掌握在幕府手中,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所以日本明治维新就是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而进行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所以明治维新的外因是民族危机的加剧。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其它三项均是内因。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背景

27.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是()

A.中国的政局B.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的态度D.中国的自然条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为了满足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掀起了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的高潮。

因此,列强侵华特征的演变是由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

故答案选B。

其它三项不是列强侵华的决定因素。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

28.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B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阶级因素;D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思想因素;A与题意相符,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背景

29.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CD是革命派的主张,主张建立民主共和,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B符合题意,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实行君主立宪、变法图存。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主张

30.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内容限制,“历史功绩”即实际上所起的历史作用。

而戊戌变法的结果失败了,挽求民族危亡、发展社会经济、推动政治改革的目的都付诸东流,但维新思想的传播特别是维新与守旧的论战,确实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故答案选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影响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31.(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材料二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霄贡”。

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1)材料一中率兵收复台湾的著名人物是谁?

(1分)当时处在中国那个王朝统治时期?

(1分)

(2)材料二中,郑氏议和要求是否合理?

(1分)请说明理由。

(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分)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2分)

【答案】

(1)郑成功(1分),清朝(1分)

(2)否(1分),这样做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阻碍国家统一。

或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2分)

(3)措施:

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4分)

意义:

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收复台湾的著名人物是民族英雄郑成功,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

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第二小问,当时处在中国清王朝统治时期。

(2)郑氏议和要求不合理。

台湾问题不同于高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高句丽的关系是属于外交关系。

因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做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第一小问,阐述康熙帝武力收复台湾并设行政机构进行有效管辖的史实。

第二小问,意义可从中国统一角度考虑,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

32.(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分)

材料二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2)据材料二,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材料三最迫急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陆海军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之兵务,开拓朝鲜之釜山浦港。

——明治元勋木户孝允1869年的一封信

材料四苟有国就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1872年征兵告谕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治政府采取军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分)

(4)材料四中征兵告谕有何影响?

(2分)

(5)从明治维新成功的改革中,你能总结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3分)

【答案】

(1)特点:

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

(2分)

(2)殖产兴业(2分)

(3)其目的是防止和抵御外国人侵,同时加强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

(2分)

(4)实行征兵制,废除武士对军事的垄断,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新军成为对外扩张的工具。

或建立了一支完全效忠于天皇的军队,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分)

(5)因素:

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先进的思想指导。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由“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和“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表明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

(2)材料非常直观,从材料“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在此政策的指导下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根据所学可知日本明治政府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日本军人进行武士道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