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础电子教案6.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046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6.docx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基础电子教案6.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6.docx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6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

车辐中等专业学校吴中敏

 

【教材】王社光、刘强。

《生物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1版

【课题】第六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生态因子的概念;掌握非生物因子及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了解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能正确能理解生态因子的概念,能结合实际说明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了解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是不能单独生存的,它总受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因子影响,同样一个人也不能单独存在,他离不开他人和所处的环境等的影响,让学生受到爱心教育,要爱护身边的人和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2、种内关系和中间关系。

难点1、共生和寄生的区别。

2、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小苗

【教学过程】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

生态学:

指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受到环境的限制,生物又影响环境。

第一节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因子的概念: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种类:

包括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非生物因子指光、温度、水等;生物因子指生物生存环境中的其他生物。

一、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课前老师先做好实验演示实验装置,如图: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各试管实验装置有何不同;小苗生长条件和生长表现各有什么不同;什么因素使小苗生长表现不同的等。

经学生讨论后老师再做讲解。

(一)光

光是地球上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是生物生活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

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对植物的影响:

如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贮存能量,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生育及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光对动物的影响:

鸟类的迁徙、繁殖等。

(二)温度

温度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活状态、繁殖和分布情况。

环境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积温、极端温度、最适宜温度和节率性变温上。

1、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才能完成,否则不能正常进行。

2、酶活性与温度密切相关,若超出适温范围,酶将失去活性。

3、温度的三基点:

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4、温度对生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5、生物依据温度分类:

人们依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将植物分为:

高温植物、中温植物、微温植物和低温植物;将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因此,生产中应采取措施,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促进生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三)水

水是生物体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及其过程的生理要素,还是一切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生物的一切代谢活动必须以水为介质,生物与环境之间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水分交换。

水分过多或过少对生物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当生物体内水分含量降到一定程度时,生命活动就会受到阻碍,甚至造成死亡。

二、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有机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生存环境中,甚至在其体内都有其他生物存在,这些生物便构成了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主要有食物、捕食者、寄生物和病原物。

生物和生物因子之间主要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一)种内关系

1、概念:

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2、种类:

(1)种内互助:

是指同种个体间为了共同防御敌害、获得食物及保证种族生存和延续而进行的相互帮助、相互有利的行为。

如蜜蜂、蚂蚁的关系。

(2)种内斗争:

是指同种生物个体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场所或配偶等而进行的生存斗争。

如玉米之间的对阳光、养分等的争夺。

(二)种间关系

1、概念:

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2、种类:

(1)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种关系称共生。

如豆科植物

与根瘤菌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地衣是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的共生体。

(2)寄生。

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收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

如蛔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

(3)竞争。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存在相互排斥的关系。

如麦田中杂草和小麦争夺阳光、养分、水分,所以,要对麦田锄草。

(4)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如草食性动物中的兔以植物为食,

肉食动物中的狼以兔为食。

三、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总之,生物的生存受到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这些生态因子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体往往是同时起作用的,即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受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但对某个或某种生物来讲,不同情况下,各种生态因子所起的作用并不同等重要,有些因子影响大一些,有些因子影响小一些。

 

◆习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种内互助(3)共生

二、简答: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是如何影响生物的。

2、举例说明种内互助与种内斗争的区别。

答:

1、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

(2)种内互助:

是指同种个体间为了共同防御敌害、获得食物及保证种族生存和延续而进行的相互帮助、相互有利的行为。

如蜜蜂、蚂蚁的关系。

(3)共生:

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收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

如蛔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

1、答:

生物的生存受到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这些生态因子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如光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生育及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光对动物的迁徙、繁殖都有影响等。

温度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活状态、繁殖和分布。

水是生物一切代谢活动的介质,生物与环境之间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水分交换。

水分过多或过少对生物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当生物体内水分含量降到一定程度时,生命活动就会受到阻碍,甚至造成死亡。

生物与生物之间也相互影响,有种内互助,如蜜蜂、蚂蚁的关系,有种内斗争,如玉米之间的对阳光、养分等的争夺。

有种间的共生(如地衣是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的共生体)、寄生(如如蛔虫、血吸虫)、竞争(如麦田中杂草和小麦争夺阳光、养分、水分)、捕食(如草食性动物中的兔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中的狼以兔为食)。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体往往是同时起作用的,即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受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但对某个或某种生物来讲,不同情况下,各种生态因子所起的作用并不同等重要,有些因子影响大一些,有些因子影响小一些。

2、答:

种内互助是指同种个体间为了共同防御敌害、获得食物及保证种族生存和延续而进行的相互帮助、相互有利的行为。

如蜜蜂、蚂蚁的关系。

种内斗争是指同种生物个体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场所或配偶等而进行的生存斗争。

如玉米之间的对阳光、养分等的争夺。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因子的概念:

一、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一)光

(二)温度

(三)水

二、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一)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

2、种内斗争

(二)种间关系

1、共生

2、寄生

3、竞争

4、捕食

三、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课后评价与思考: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

车辐中等专业学校吴中敏

 

【教材】王社光、刘强。

《生物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1版

【课题】第六章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一、种群二、生物群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特征和组成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种群概念的学习,能深刻理解自然种群的特征,通过种群数量特征的学习,能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杳,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统计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种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人,同班同学,同校同学都是一个种群,怎样才能使这个种群更好的发展,相互之间要互相团结,要有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2、种群的数量特征。

难点、种群的数量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挂图(种群年龄结构类型)

【教学过程】

第5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第二节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一、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

1、概念:

是指一定时期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特征:

(1)空间特征。

区域、形式

(2)数量特征。

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3)遗传特征。

基因组成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即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一个变量,随时间更替,数量也有变化。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则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

因素。

3、年龄结构(结合挂图讲解)

(1)年龄结构概念:

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年龄结构类型:

①增长型。

年龄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基部宽而顶部窄。

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年老

的个体少,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②稳定型。

年龄结构几乎呈钟形,基部和中部几乎相等,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大体

相当,出生率与死亡率也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

③衰退型。

年龄结构呈壶形,基部窄而顶部宽。

种群中幼年个体比例小,而老年个体比例

大,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一个数量下降的种群。

4、性别比例

是指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影响种群密度,生产中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比,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二、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

2、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不同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2)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

其结构常常是松散的。

(3)形成群落环境

(4)不同物种间的相互影响

物种能够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群落,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二是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5)一定的动态特征

(6)一定的分布范围

(7)群落的边界特征

(二)群落中物种的组成

1、自然群落:

物种相对稳定。

2、人工群落:

物种数量易改变。

3、优势种:

某个物种不仅数量多,而且生产数量大,在群落结构中起主要作用,那么它就成为优势种。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在生活空间的垂直方向上,种群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在生活空间的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

总之,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种群形成群落。

群落的各种特征、种群

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习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种群、种群密度、生物群落。

二、简答:

1、举例说明种群数量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2、举例说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特点。

答:

1、名词解释:

(1)种群:

是指一定时期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种群密度:

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生物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

1、答:

种群数量特征有:

种群密度,即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一个变量,随时间更替,数量也有变化。

如稻田中的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研究种群密度有利于农业病虫害防治;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则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迅速增长的种群)、稳定型(种群数量稳定)、衰退型(数量下降的种群)。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影响种群密度,生产中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比,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2、答: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在生活空间的垂直方向上,种群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如森林群落中,高大的乔木占据森林的上层,往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和地被层。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在生活空间的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

例如,在森林中,乔木的

基部或其他被树冠遮住的地方,光线较暗,适于苔藓植物和其他喜阴植物生存,而树冠下的间隙或其他光照较充足的地方,则生长着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一、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年龄结构

4、性别比例

二、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2、基本特征:

(二)群落中物种的组成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课后评价与思考: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

车辐中等专业学校吴中敏

 

【教材】王社光、刘强。

《生物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1版

【课题】第六章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三、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三)生态系统的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了解知道生态系统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学会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制约,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类型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自觉控制人类的行为,使生态系统不受损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1、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2、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等的概念。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挂图(种群年龄结构类型)

【教学过程】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概念:

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特征:

1、它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生态学上的高层次;

2、其内部具有自调节、自组织、自更新的能力;

3、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4、营养级的数目有限;

5、是一个动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

2、生产者

生产者是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3、消费者

(1)概念:

其生存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它属于异养生物。

(2)类型:

①初级消费者:

生态系统中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

②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③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肉食性动物。

4、分解者

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留的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消费者对于植物的

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残体分解成无机物,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

由此可见,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食物链。

2、营养级: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

(根据图示进行讲解)

3、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食物网反映一个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直接的和间接的食物关系。

生态系统越稳定,生物物

种就越丰富;个体数量越大,食物网就越复杂。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列表比较,内容有分布、特点、生物群落结构、作用等)

1、陆地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

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特点主要是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森林物质资源极为丰富,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多种林副产品,同时,在维持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草原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到半湿润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要少,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也发生了剧烈变化。

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草原还起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的作用。

(3)农田生态系统:

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类种植的各

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

农田中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

(4)荒漠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温带等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少于200mm,荒

漠上植被极度稀疏,动植物种类稀少,且生长缓慢。

2、水域生态系统

(1)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海洋中动物种类繁多。

(2)淡水生态系统:

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适于在淡水中生活。

 

◆习题与答案:

1、什么叫生态系统,它有何基本特征?

2、什么叫食物链、食物网,它们是怎样构成的,两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意义?

答:

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特征有:

第一它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生态学上的高层次;第二,其内部具有自调节、自组织、自更新的能力;第三,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第四,营养级的数目有限;第五,是一个动态系统。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

由于受能量传递效益的限制,食物链不可能太长,一般由4~6个环节组成。

生态系统中有许多食物链,各种食物链并不是孤立的。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做食物网。

食物网反映一个自然环境中各种生物直接的和间接的食物关系。

生态系统越稳定,生物物种就越丰富;个体数量越大,食物网就越复杂。

复杂的食物网可包括100种以上的物种。

食物网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消费者消耗有机物,两者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当其中某一种群发生变化时,会牵动整个食物网,并在食物链上反映出来。

如果森林中鸟类减少,某些昆虫因失去消费者就会爆发性增加,树木的枝叶则会受到虫害。

生活中,如果人为地去除其中某个环节,将使生态失衡甚至使生态系统崩溃。

因此,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制约,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三、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产者

3、消费者

4、分解者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2、营养级:

3、食物网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

1、陆地生态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

(2)草原生态系统:

(3)农田生态系统

(4)荒漠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

(1)海洋生态系统

(2)淡水生态系统

 

◆课后评价与思考: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

车辐中等专业学校吴中敏

【教材】王社光、刘强。

《生物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1版

【课题】第六章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五)生态平衡与失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掌握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理解生态系统能量能动的特点与意义,掌握利用好农作物,提高能量利用率;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态系统平衡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人类应加强生态学的意义,树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观,自觉保护生态平,建设美好家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难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和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挂图

[教学过程]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过程:

结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进行讲解。

(3)能量流动的特点:

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明显特点。

单向流动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依次流向后面各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是指能量在按顺序流动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即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流入下一营养级。

(能量金字塔图解)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助于我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利的部分。

2、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碳(C)、氢(H)、氧(O)、氮(N)、磷(P)、硫(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水循环:

水循环由大循环和小循环组成。

(2)碳循环:

结合碳循环图进行讲解,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3)氮循环:

结合氮循环图进行讲解,大气中的游离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氮,主要有四条途径:

生物固氮、工业固氮、岩浆固氮和大气固氮。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两者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

但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不能循环,且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各个营养级间是逐级递减的;而物质循环中,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利用,各种有机物经分解者分解,又被生产者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相伴相生,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能量的固定、贮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