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路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0413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路径.docx

《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路径.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路径.docx

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路径

空间.异质空间解读社会关系的一种思考路径

  【内容摘要】 空间在摆脱时间的控制后,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特别是其注重日常生活实践、注重差异性社会关系在空间建构中的作用更是成为一种新的叙事转向。

  【关键词】  空间;异质空间;社会关系。

  【作者简介】 王静,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历史

    文化 学院历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近代经济社团。

  

  “人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创造历史的,如果没有对于空间的历史认识,我们解读的历史就只能是一条单纯的时间线索,而且即使是这条单线我们也把握不好”[1]。

将空间看作是解释历史问题、探究社会关系的重要符码,正在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股潮流。

  

  一、“贬值的空间”

  

  运用“空间”建构历史解释的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19世纪“空间”一直笼罩在“时间”的话语中。

  如著名的年鉴学派大师布洛赫将历史定义为“时间中的人类科学”。

他认为,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2]。

所以,时间性成为历史的基础,尤其是当史学者试图解释过去表现了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表现的时候,历史无可争议的具有了时间类型。

“空间被当作死寂、固定、非辩证和静止的东西。

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的、辩证的”。

福柯这句经常被学者引用的“空间贬值”的经典论述充分指出了,在历史解释中,空间在时间的优先权话语下,成为了一种单纯追求同质性的历史量杯。

历史的书写在没有空间性的前缀下,要么太多滥用了地理学、物理学的空间概念,要么就是空间被时间所消灭[3]。

而时间成为人发展的空间,成为人生命的尺度[4]。

  二、置于社会关系中的空间意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空间理论边缘化的现象开始逐步改善。

在文学理论中,“空间”被视作是一种用于转化语域(shiftregisters)的语篇操作物(textualoperator);在人类学中,“空间”是一种质疑地区社会(communities)如何变得国际化的手段;在地理学和社会学中,“空间”又称为表达质疑的一种重要方式。

显然,“空间”在所有学科中都是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察和研究策略或角度。

但“空间”的含义太多,又严重妨碍它成为一个概念。

因此,有必要对本文所关注的“空间”概念做一厘清。

  奈杰尔?

思里夫特认为,人文地理学家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空间观。

第一种空间观是经验性的,是一种人们“惯于观看以米和千米表示的路标,或者查阅地图寻找地址或计算我们的路程有多远”的“测量的空间”[5]。

第二种空间观是“开敞空间”,表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

当地理学家分解“开敞空间”至“次一级的空间”[6]的标准是它们在某一个方面的异质性,换句话说,次级空间内部强调同质性,外部强调异质性。

这种空间观的好处是把动态的运动看成是种起点而非终点。

第三种空间观是种“图像空间”。

这是在充斥着屏幕和图像的世界中,地理学家所面临的一种新现象,“50年来屏幕的异常增殖产生了一个格外豪华的图像王国,改变着我们对空间的看法”[7]。

这种空间观不过是信息化世界来临时,屏幕和图像挡在人们眼前,形成了一种透明“视障”,它干扰了人们的注意力,人们似乎无法绕开图像来观察世界。

第四种空间观是“地方空间”。

一般认为,“地方”是种“自然语域”(naturalregister),它比“空间”显得更加真实。

但地理学家认为,“地方”其实指的是一种“日常生活”。

“即老百姓通过遵循存在物日常的韵律,希望世界持续不断地被发现,并由此有助于准确地达到那种效果”[8]。

在这种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之间缔结了一种情感上的联系。

换句话说,“地方空间”指的是一种“乡土感情”,而“地方意识”指的就是一种“乡土意识”,虽然比较抽象,但却也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中起到重要作用,也能够成为划分次级空间的标准。

  与地理学家更多的从直观的、经验的角度来观察空间、理解社会关系不同;亨利?

列斐伏尔将空间视作是理解社会生活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可以分成“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他们都可以作为资本主义的产品,被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

就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关系而言,尽管“社会以为它们接受与转变的乃是自然空间”,但“自然空间(naturalSpace)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9]。

所以空间只能是社会性的,“它牵涉到再生产的社会关系,亦即性别、年龄与特定家庭组织之间的生物――生理关系,也牵涉到生产关系,亦即劳动及其组织的分化”[10]。

而且,这种社会空间“并不是只有一种社会空间,而是有无限多种,我们只是统称其为‘社会空间’”[11]。

显然,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既非封闭,也非静止,更非只有一个层次;而是随着社会生活变化不拘,无限生产,背后的原动力即来自资本主义的推动。

  列斐伏尔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空间的特征。

一是同质性。

都具有单一标准(金钱)下时间和地点的可交换性。

二是支离性。

被划分成可供买卖的无数“小块”,分别用于无数功能;同质化整体空间中的这些空间碎块又造成等级性。

三是等级性。

不同空间根据与中心体(权力、财富、信息等)和外围区的关系,而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价值[12]。

显然,资本主义的空间矛盾实际上来自于试图以强制性的“均质化空间”过程,取代现实存在的由族群、身份、性别及身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所构成的异质性。

  戴维?

哈维则在亨利?

列斐伏尔的空间观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首先用“体验、感知和想象”三个特征概括出了列斐伏尔关于空间的三个方面:

现实生活中的空间、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达以及空间存在的意义。

除此之外,戴维?

哈维又补充了关于空间实践的另外四个方面:

一是距离产生空间的间隔;二是空间可以被占用与分配,且有相应的各种制度和机构;三是空间的统治和控制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四是空间体验的改变和新空间的创造是如何产生。

一语言之,技术(运输和交通)、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的变革都会推动实践中和观念上的空间变革[13]。

同时,戴维?

哈维强调:

社会关系的货币化、对利润的追求都会改变空间和时间的性质[14]。

显然,资本成为改造、支配和控制空间的最重要的力量,再引申一下,其他的个人、种族、社群虽然对“空间”有各种看法,但最终仍将服从于由资产阶级规定的这一空间秩序[15]。

  其他学者对于空间的社会意义也有自己的理解,如西美尔是唯一一位力图创建空间社会学的先行者。

他在研究社会互动的意义时,发现人类城市化的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被视为从自然空间到社会空间的跃迁过程。

他归纳了空间的五种属性:

排他性或独特性、分割成块的统一体、场所的固定形态、特定的意义、表现于行为习俗中[16]。

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商品化,可以用以理解现代都市以及与都市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活方式[17]。

  以上诸多学者对于空间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但至少可以总结关于空间的如下特征:

一是空间并非是外在于社会之外,而是植根于社会关系的生产中;二是自然地空间常常被视作是不变的。

但交通,尤其是其背后的资本能够消除自然空间带来的间隔,并因此获得巨大的权力。

三是社会空间并非均质的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也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关于第三点,应以福柯的认识最为深刻。

  

  三、从空间到异质空间

  

  福柯认为,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本身就并非均质的空洞的空间,“而是生活在一组关系中,这些关系描绘了不同的基地,而它们不能彼此化约,更绝对不能相互叠合”[18]。

在这段话中,需要对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首先是“基地”的概念。

简单的说,基地(空间或者是场所)指的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组合,亦即带有社会关系的场所。

“基地被两点或两元素间的近似关系所界定;从形式上,我们可将这种关系区分成序列的、树状的与格子的关系”[19]。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使用一组社会关系来描述某一个基地(地点),例如咖啡馆、电影院、海滩、卧室和客厅等。

  其次是“乌托邦”的概念。

既然空间可以被描述为社会关系,那么社会关系自然也可以构建出一种虚拟空间,“有一类是虚构地点。

‘乌托邦’。

虚构地点是那些没有真实地点的基地。

它们是那些与社会的真实空间,有一个直接或倒转类比的普遍关系的基地,但无论如何,虚构地点是一个非真实空间”。

依据笔者的理解,这种虚拟空间或者说是乌托邦与空间的关系很类似于“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的思路。

  第三是“对立基地”的概念,“对立基地”以“乌托邦”的概念为基础,指的是两个存在“再现、对立和倒转”的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关系。

“同时,可能在每一文化、文明中,也存在着另一种真实空间――它们确实存在。

并且形成社会的真正基础――它们是那些对立基地,是一种有效制定的虚构地点,通过对立基地真实基地与所有可在文化中找到的不同的真实基地,被同时地再现、对立与倒转。

这类地点称之为差异地点”[20]。

这也就是异质空间。

  “异质空间”是福柯用于研究对立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

他以镜为喻说明这种方法,“我相信在虚构地点与这些截然不同的基地,即这些差异地点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混合的、交汇的经验,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总之,这面镜子由于是个无地点的地方,所以是一个虚构地点。

在此镜面中,我看到了不存在于其中的自我,处在那打开表层的、不真实的虚像空间中;我就在那儿,那儿却又非我之所在,是一种让我看见自己的能力,使我能在自己缺席之处,看见自身;这是一种镜子的虚构地点。

但就此镜子确实存在于现实中而言,又是一个差异地点,它运用了某种对我所处位置的抵制。

从镜子的角度,我发现了我对于我所在之处的缺席,因为我在那儿看到了自己。

从这个凝视起,就如它朝我而来,从一个虚像空间的状态,亦即从镜面之彼端,我因之回到自我本身;我再度地开始凝视我自己,并且在我所在之处重构自我。

这个镜子,在下述的角度有一差异地点的作用:

当我凝视镜中的我时,那瞬间,它使我所在之处成为绝对真实,并且和周遭所有的空间相连。

同时又绝对不真实,因为,为了感知它,就必须穿透存在于那里面的这种虚像空间”[21]。

  显然,福柯“异质空间”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解构和瓦解了人们习以为常的隐蔽的空间秩序,凸显了后现代主义知识反思的强悍与洞见,并且从社会关系出发重新理解了空间。

如张一玮所言,异质空间的认识论价值即打破某一单一秩序的宏大叙事,发现众多“微小叙事”的价值。

这一理论视角在伦理维度的推论,即是平等、包容和自省的精神。

对社会文化是如此,对艺术作品也同样如此[22]。

  简言之,所谓“异质空间”主要是指三层关系:

第一层关系,一种“空间”与另外一种“空间”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关系造成的;第二层关系,这两个空间有包容与被包容,或者说是嵌入与被嵌入的关系,其本质是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关系。

第三,空间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永远不变的。

  总之,在知识史的回顾中,可以空间关注更多的是社会关系的差异。

空间的本质指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其实指的人对其生产实践活动的体验(想象的与实践的)。

同一个人(或族群)对同一个空间,因为与他人(或他族群)社会关系的不同,对该空间也就有不同的体验与理解。

社会空间中还存在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当一个族群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时,社会关系的改变也就带来了其位置与认同的变化。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他们在直接实践生产活动中所缔结的社会关系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

  

  注释:

  [1]常建华:

《历史人类学与在中国的实践》,载《人文论丛2002卷》第178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法]布洛赫:

《为历史学辩护》第23页,张和声、程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仰海峰:

《弹性生产与资本的全球空间规划――从马克思到哈维》,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

  [4]杨耕: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关于“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的断想》,载《学术界》2008年第2期。

  [5][6][7][8][英]萨拉等编:

《当代地理学要义――概念、思维与方法》第78、81、82页,黄润华、孙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9][10]包亚明主编: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第4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HenriLefebvre:

《Theproductionofspace》第86页,DonaldNicholson-Smith译,USABlackwell1991年版。

  [12]高鉴国: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第95、96、10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3][14][15][美]戴维?

哈维:

《后现代的状况》第277-278、284-286、271、290页,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6][德国]西美尔:

《社会学》第460-529页,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7][英]安东尼?

吉登斯:

《批判的社会学导论》第78页,郭忠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18][19][20][21]包亚明主编:

《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第19、21-2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2]张一玮:

《异质空间与都市意象:

一种对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中“都市空间呈现”的研究》第4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