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0397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docx

六上科学集体备课

课题

1、水滴里的生物

备课人

刘杨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杜秀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引领学生利用显微镜深入到微观的生命世界——水滴里的微生物家族。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

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

教学节数

一课时

导学预案

共案(主备人:

个案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

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

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

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

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

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

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

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

你观察到什么?

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

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

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

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

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

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参考资料:

细菌

提起细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导致疾病、残害人命的病原菌,事实上病原菌只是细菌的一部分,大多数细菌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好处,生产味精、积累氮肥、净化环境都离不开细菌。

细菌是一类构造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个体极小,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它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些核质分散在原生质中,或以颗粒状态存在。

所以,科学家们称它们是原核生物。

细菌的种类繁多,而且分布极广,地球上从1.7万米的高空,到深度达1.07万米的海洋中到处都有细菌的踪影。

凡是与空气接触的物品就会带菌,而细菌遇到有充足养料之处就能很快地生长繁殖。

通常动物在出生或孵化前,体内是无菌状态的,然而在出生过程或孵化时很快地污染了母体或卵壳上的细菌,因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细菌就会布满其全身。

这些细菌绝大多数是有益的,比如人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能协助分解某些食物。

动物体内的组织通常是无菌的,除非病时被病原菌侵入。

细菌不仅种类繁多,它们的长相也各有不同,通常我们把细菌依它们的外形区分为4个类群:

球状的细菌称为球菌,长圆柱形的称为杆菌,细胞略呈弯曲或弓形的称为弧菌,呈螺旋状的称为螺旋菌。

在球菌中,有的独身只影,称为单球菌,如尿素小球菌;有的成双成对,称为双球菌,如肺炎双球菌;有的四个菌体连在一起,称为四联球菌,如四联小球菌;有的八个菌体选在一起,似“叠罗汉”,称为八叠球菌,如藤黄八叠球菌;有的像一串串链珠,称为链球菌,如乳酸链球菌;也有的菌体不规则的聚集在一起,像一串串葡萄,称为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提起细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导致疾病、残害人命的病原菌,事实上病原菌只是细菌的一部分,大多数细菌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好处,生产味精、积累氮肥、净化环境都离不开细菌。

真菌

(1)不含叶绿素

(2)腐生或寄生

(3)常見的真菌有酵母菌,面包霉,青霉;木耳、白木耳、草菇、洋菇、香菇、金針茹和竹荪;.灵芝,红托鵝膏

病毒

(1)非常微小20nm-1000nm

(2)流行性感冒,伤风,腮腺炎,麻疹,水痘,愛滋病等病等都由病毒引起.

(3)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細菌,植物,動物的細胞內.如噬菌体是寄生于細菌內的病毒.

细菌能发电

美国科学家发现,在淡水池塘中常见的一种细菌可以用来连续发电。

这种细菌不仅能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且还能抵抗多种恶劣环境。

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的查理?

密立根7日在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上发表报告说,利用微生物发电的概念并不新奇,目前已有多个研究小组在从事微生物燃料电池开发,但他们的发现有两个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是发电的细菌属于脱硫菌家族,这个家族的细菌在淡水环境中很普遍,而且已被人类用于消除含硫的有机污染物;其次是在外界环境不利或养分不足时,脱硫菌可以变成孢子态,而孢子能够在高温、强辐射等恶劣环境中生存,一旦环境有利又可以长成正常状态的菌株。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水滴里的生物

     显微镜下    鼓藻

               草履虫

               吊钟虫

               水蚤 

               轮虫

课题

2、做酸奶

备课人

刘杨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杜秀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

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教学节数

一课时

导学预案

共案(主备人:

个案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

你们喝过酸奶吗?

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

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

鲜牛奶、蔗糖、乳酸菌。

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

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

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

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

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

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

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

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教师在坐标的横轴方向上设计几个时间段,让学生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画出“心情曲线”。

等学生的酸奶全部做成后,再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评析:

做酸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

在做酸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控制好鲜奶的温度以及酸奶与鲜奶的比例。

“控制”是科学课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技能,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控制是必要的。

最后,学生利用曲线图绘制做酸奶时的心情,将活动延续到课后,关注自己做酸奶时的情感波动。

“画心情”是一种新颖的评价方法。

师:

当你们听说这节课要做酸奶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如何呢?

生:

很高兴。

生:

很激动。

平时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天自己动手做酸奶了。

师:

如果用一条曲线表示你做酸奶时的心情,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

将曲线向上画,表示心情激动。

生:

画一条波浪线,因为心情激动时心跳会加快。

师:

这两种方法都行,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

我们也可以在坐标的竖轴上画一些心情指数,用线条起伏的高低来表示自己的心情。

师:

开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生:

我的心情反而放松下来了。

生:

还有一点点紧张,怕做不好。

师:

如果心情放松下来,我们怎么用线条表示呢?

如果心情紧张又该怎样表示呢?

请大家在记录表中的几个时间段里画出自己的心情曲线。

评析:

当学生们参与某一项活动时,他们的心情肯定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设计了心情曲线图(教学评价表附后),让学生在几个特定的时间段里画曲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变化。

我们发现,当学生准备做酸奶时,他们的心情是激动的;当他们开始做时,心情趋于平和;等待时,心里有一点点的紧张与焦急;酸奶做好后心情又是高兴的;在品尝后,他们的心情是多样的,或是喜悦或是激动,证明他做成功了;失败时则表现为灰心丧气。

当然,在具体评价时还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更好地发挥心情曲线的作用。

二、认识细菌,解释酸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提问:

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应保持在35~C。

40~C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

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学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4.教师小结:

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对人类有功也有过。

自然界中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

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利用细菌,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做泡菜离不开乳酸菌,有的细菌还可以制药。

但有的细菌也可以使人类得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

5.讨论:

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办法。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病菌传染的一些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的办法。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

病从口人,病从鼻入,外伤感染。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做酸奶

 

   细菌

   病毒

   病菌

课题

3、馒头发霉了

备课人

刘杨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杜秀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是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种微生物;

2、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3、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2、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霉菌的研究和利用;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镊子。

教学节数

一课时

导学预案

共案(主备人:

个案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一块馒头,想办法让它长毛,你们做了吗?

(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准备情况)

2.提问:

你们知道馒头上长的是什么吗?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知道是馒头长毛就是馒头发霉了,那么,霉到底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板书课题:

馒头发霉了)

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品上的霉

1.出示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填表。

 

颜 色

形 状

肉眼观察

 

 

放大镜观察

 

 

显微镜观察

 

 

2.学生充分观察后,填写表格,进行集体交流。

3.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相互补充。

4.教师小结:

霉也是一种微生物。

霉有多种颜色,在空气、土壤、动植物体内以及食物中都可以找到它。

三、组织学生阅读资料——《霉的功与过》

1.谈话:

关于霉,大家或许还想知道更多。

那就请你们阅读教材第9页上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霉菌的知识并进行交流。

2.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宽对霉菌的了解。

3.提问:

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提醒他们留心观察生活)

4.谈话:

同学们对霉菌有了一定的了解,关于霉,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一起研究呢?

(小组内交流问题,集体汇报,选择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

5.小结:

在刚才的交流中,大家都想研究霉菌产生的条件这一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究霉产生的条件。

四、研究霉的产生条件

1.提问:

你认为霉的产生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师生共同选择比较恰当的因素。

2.组合条件:

把学生们认为霉产生的因素分成几种条件,并把这几种条件排列组合,形成几种不同的条件组合情况。

3.提问:

那么,霉的形成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与其中的一个因素、两个因素还是三个因素都有关呢?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

(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只有经过实验才可以知道其中的秘密)

4.教师小结:

下面我们就根据每种条件组合的要求,来确定出合适的实验方法,研究霉的产生条件。

5.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控制变量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修改,得到比较合理的、容易操作的实验方案)

6.交流方案:

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相互补充,之后再修改,使各自设计的方案更加科学。

7.小结:

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五、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及其中的道理

1.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霉也经常给我们带来一些不便和损失。

通常我们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呢?

2.学生交流自己会用的一些办法。

3.提问:

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可以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呢?

4.教师结合教材,再作具体的介绍。

(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以及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馒头发霉了

温度

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     水分

空气

真菌对人类的危害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真菌为人类提供的便利

课题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备课人

刘杨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杜秀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过程与方法

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显微镜  物体切片

教学节数

一课时

导学预案

共案(主备人:

个案

(一)问题导入

1、我们在这一单元里认识了一些特殊物体,它们非常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知道是什么吗?

(微生物)它们有哪些种类?

2、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物体同样也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得清,那是什么呢?

(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出示洋葱表皮切片标本。

(1)认识洋葱吗?

什么样的?

这切片上是用肉眼看只能看到一块绿色的小方块,这是洋葱的表皮。

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把它染成了绿色,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用显微镜来观察。

观察前先回忆一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反光镜对光、调节旋钮调到最清楚的状态、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用左眼观察,同时记录)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洋葱表皮。

(1号同学调光、并将洋葱表皮调节到最清晰状态,4人轮流观察,4号同学观察的同时把你看到的画在活动记录上。

2、汇报:

你们发现了什么?

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请从形状、排列等方面进行描述。

3、学生汇报、交流,展示学生记录。

(我看到了一个个小方块一样的东西,形状大概是长方形,排在一起。

4、出示洋葱表皮细胞图片。

(1)设疑:

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很多个小格子,形状类似长方形,每一个都紧挨着,排列整齐、紧密,界线清晰。

那么这些小格子是什么呢?

(细胞)

(2)小结:

是的,这一个个的近似于长方形的小格子就是细胞,每一个小格子就是一个细胞。

(板书细胞)

(3)了解细胞的大小。

大多数细胞十分微小,小到什么程度呢?

这样一个洋葱表皮细胞,平均长可达10微米,宽2—5微米。

我们现在认识的是个新的长度单位—微米,那么微米到底有多大呢?

我们来体会一下。

用手指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把1毫米再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1份,这就是1微米。

这样我们就体会到细胞到底有多么微小。

5、这么微小的细胞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呢?

(学生观看胡克发现了细胞的视频)

6、小结:

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发现有许多小孔,形状如同蜂窝,于是给它们命名为细胞,意思就是小房子。

再来看图,洋葱表皮就是由很多个细胞组成的。

7、人体表皮细胞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图片

8、对比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有什么差别。

9、小结:

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这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所以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板书)

(三)认识各种不同的细胞

1、观察:

同学们,刚才只看了洋葱表皮肯定觉得不够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1种不同的标本,下面我们再来观察。

2、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

(到黑板上来画画)

3、出示各种细胞图片,观察它们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同学们,我们再来认识一些不同的细胞。

(1)红细胞:

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饼状,边缘较厚,中间较薄,直径通常是6微米~8微米。

(2)紫丁香叶细胞:

形状近似长方形,排列紧密。

(3)人体骨细胞:

形状为不规则的椭圆形,排列有紧有松。

(4)动物脂肪细胞:

细胞较大,呈圆球形,排列比较疏松。

(5)人体心肌细胞:

形状为长方形,彼此紧密连接,每个大小约为15微米。

4、这些细胞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

不同的细胞大小不同、形状各不相同、功能也不同。

生物基本都是由细胞构成,有些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也有生物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比如我们之前就认识的草履虫、细菌等,它们是单细胞生物。

大多数的细胞都很小,但是个别细胞却很大,比如鸡蛋中的蛋黄,直径可达5、6厘米,人的坐骨神经细胞长1米左右,而大多数细胞的直径在10微米——100微米之间,细胞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

6、设疑:

你认为这些细胞与我们的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7、小结:

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如果把一个个的细胞比作一块块积木,那么细胞就是搭建我们这些有生命的物体的积木。

(出示课题)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8、补充: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人体内有数十万亿个细胞,这些细胞有274种不同的分工。

它们并非可以长生不老,我们的身体必须不断地产生出新的细胞来。

小肠上皮细胞的寿命较短,仅活三四天,然后被取而代之;骨髓的再生过程需要3个月的时间;红细胞能活120天,在完成使命后被脾脏吞噬掉;皮肤细胞15~30天完全更新一次;肝细胞要每周更新一次,我们从出生长到现在,再到衰老死忙,这一生中细胞在不停地更新换代。

(四)拓展活动:

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

1、出示图片:

白细胞

2、你们知道白细胞有什么功能吗?

白细胞又称白血球,是一种无色细胞,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是人体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血细胞,白细胞在人体中担负许多重任,它具有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的作用,有抗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以及对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

3、你知道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吗?

4、看视频(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

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

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细胞,亲眼看到了细胞,知道细胞是搭建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关于细胞的知识还有不少,以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形状

细胞大小不同

功能

生长繁殖衰老死亡

课题

1、地球的形状

备课人

刘杨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杜秀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

教学节数

一课时

导学预案

共案(主备人:

个案

导入

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

(地球)

2.谈话:

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

地球的形状。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