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787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docx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docx

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

10 *游褒禅山记

人生的不完美终究会不会是绊脚石?

无须再问。

抬头看天,乌云之后躲着阳光。

关键在于心胸是不是足够开阔,心志是不是足够机敏,你是不是做好了接纳阳光的准备。

感叹于先贤的智慧,如果不是明白拨开乌云的必要,司马迁不会在接受身心摧残之后重新站立,韩非不会在受嘲后重新奋起,贝多芬不会在耳聋后重新高歌,季羡林不会在“牛棚”生活后重新欢笑,道尔顿、安藤百福亦不会成功……

莫畏浮云遮望眼,精彩在黑暗之后重现。

美字体

赏美文

游褒禅山记新记

褒禅山,古名华山。

因唐代高僧慧褒结庐于此,在他圆寂之后,其弟子便将此山更名为褒禅山。

进得山来,映入眼帘的是王安石石雕。

雕像雄居于一块巨大的红色大理石之上,身材高大,目视远方,右手扶腰,左手擎一卷书,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这尊雕塑是很成功的,它很好地表现出一代改革家的昂扬锐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

仰望他的豪迈,我的心里蓄满了敬意。

前行几步,来到了华阳洞的正门。

这也是王安石当年的入洞口。

洞的西侧,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天下第一名洞”六个朱红大字,端庄,厚重,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所题。

在未进洞之前,我先欣赏了褒禅山“石包树、树抱石”的天然奇观。

你看那陡峭的山崖绝壁之上,虽不见一点泥土,却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一棵棵、一丛丛千年的古树,早已与嶙峋的怪石紧紧相依,融为一体。

你不得不佩服造化的鬼斧神工啊。

步入洞中,一股冷气扑面而来,我顿觉神清气爽。

风景区管理处为游人想得很周到,早已在洞壁上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灯具,整个溶洞显得五彩缤纷,神秘莫测。

我得庆幸,再也不必像王安石先生那样“拥火以入”了,也没有“不出,火且尽”的烦恼了。

据导游介绍,华阳洞深一千六百多米,有十大景区、一百二十多个景点,且洞中有洞,洞里有河,还可河上泛舟,移步换景,步步有景。

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花费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轻松地游览了华阳洞,全然没有王安石的遗憾。

不过,我与同游者好像并不十分尽兴,总觉得旅途中少了一些曲折和艰难,自然也少了一份征服后的乐趣。

由此我想,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就像我们对于“舒适”和“快乐”的理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生活追求的人,肯定会给出各自不同的答案。

就我而言,手里拿着轻而易举得来的东西,总是觉得不那么踏实。

从洞里出来之后,我对诸如荆公止步、仙女晾纱、倒挂莲花、洞中山峡等景点,印象并不特别深刻,倒是对刻在崖壁上的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铭记于心。

对他所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品而思之,油然而生敬意!

由此联想到《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表面上看,王安石是在议论成功的要素问题,也即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辩证关系,而我却从中悟出了改革的艰辛与无奈。

但愿,我们今天的改革,能够少一些阻力,多一些支持。

1.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在游山途中因轻信盲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运用角度] 这些材料可用于“志当存高远”“尽志无悔”“深思慎取”“严谨”“拒绝平庸”“善假于物”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示例一:

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

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

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样背离成功而去。

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

示例二:

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

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

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

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言矣。

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

“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

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

”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我深以为然。

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

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可胜道(shènɡ)   庐冢(zhǒnɡ)

B.盖音谬也(miù)窈然(yǎo)

C.安上纯父(fù)无物以相之(xiànɡ)

D.咎其欲出者(jiū)瑰怪(ɡuī)

解析:

A项“胜”应读“shēnɡ”;C项“父”应读“fǔ”;D项“咎”应读“jiù”。

答案:

B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余之所得也

C.于是余有叹焉

读书人一声长叹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世所以不传也

解析:

A项,“名”,均为“命名”;B项,“得”,前者为“能够”,后者为“心得”;C项,“叹”,前者为“感慨”,后者为“叹息”;D项,“传”,前者为“流传的文字”,后者为“流传”。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

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

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

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尽情享受

解析:

观:

景象。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

A项,“十一”,古义指十分之一,今为数词;B项,“非常”,古义为不平常,今为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D项,“至于”,古义为“到”,今义为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火尚足以明也

解析:

B项,名词作状语,C项,形容词作名词,D项,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A

6.下列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解析:

A、B、C三项均为连词,可译为“而”;D项是连词,译为“因为”。

答案:

D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有赠序、书序、宴集序等。

有的序在写法上近似抒情散文,如《兰亭集序》等。

B.赋的主要特点在于描绘客观事物时,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且形象绚丽,规模壮阔。

《赤壁赋》在形式上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如诗般的特质和情韵,但它也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

C.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游褒禅山记》。

D.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洵、苏辙八人。

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坛影响深远。

解析:

D项“范仲淹”应改为“曾巩”。

答案:

D

8.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云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只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3)“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4)“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

”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答案:

(1)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2)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钟山记

[清]顾宗泰

衡、庐、茅、蒋为天下名山,而蒋山实江南之冠。

吴为蒋子文立庙,曰蒋山;又以南齐周氏隐此,曰北山;山时有紫气,则又曰紫金山。

统而名之,为钟山。

余于是山,向一至焉,未尽其胜。

今鼓兴而往。

未至山六、七里,峰崿蔽亏,藏云障日;水泉激涧,净细可爱。

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

自晋以来,刺史罢还,栽松百株,山故多松也。

沿山五里,遂抵灵谷寺。

寺故在独龙阜,梁武帝为宝志禅师建塔;宋改太平兴国寺;明初徙山之东偏,名灵谷。

龛镂壁绘,不及往时,惟无量殿宝公塔独存。

因偕寺僧观景阳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

至宝公塔礼焉。

问三绝碑,已毁没矣。

南为琵琶街,履之若有声。

由塔循山而左,为安石读书所。

其说法台旧址旁,为八功德水。

藤葛纠纷,求所谓清泠者不可得。

由是为太子岩,此山之最高者。

余乃升高而望,豁然四空。

西瞰覆舟、鸡鸣诸山,黛螺缭绕,后湖隐见,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紫盖黄旗之气犹有可想见者,而虎踞龙蟠,江山如故。

独慨然于齐梁递迁之主,而叹其销沈于是。

历岩而下,日已薄暮。

朝阳洞、商飚馆、周氏草堂、羲之墨池,诸境最僻,俱不得访。

别僧而归。

归则松风送人,明月满衣。

流连清景,恍若有失,不知路之幽且杳也。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B.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C.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D.其六朝之佳丽乎/而其南则俯眺城中万家烟火/绮纷绣错/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北凌大江/苍然极浦/

解析:

作答本题时,可根据句中的“乎”“也”等虚词、判断句“旷无人处/夕阳故宫也”、常用固定词组“万家烟火”等进行断句。

答案:

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气,紫色云气。

古代认为紫气是祥瑞之气,且附会为帝王、圣贤等出现的预兆。

B.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派遣去督察地方的官吏,后沿用为地方官职名称。

C.安石,即王安石,字半山,号介甫,被誉为“通儒”,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解析: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答案:

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我”所游之山为钟山,“我”曾经到过这座山一次,但没有游遍所有的胜景,于是这次满怀热情,兴冲冲地前往游玩。

B.“我”进入山中六七里路,看见山峰陡峭,仿佛隐藏着云雾,隔绝开了太阳;泉水涌流,山涧被激起波澜,非常可爱。

C.灵谷寺的南边是琵琶街,行人踩在上面好像真的有声音一样。

从宝公塔出来沿山路往左面前行,便到了王安石当年读书的地方。

D.太子岩是山的最高处。

“我”登高远望,只见四面开阔,向西可见像青黑色的海螺一样曲折起伏的覆舟、鸡鸣等山和隐约可见的湖水。

解析:

“进入山中六七里路”错误,原文是说“未至山六、七里”。

答案:

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山,松阴夹路,寒涛吼空;风自绝壁而下,其音飒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偕寺僧观景阳钟,规小而音短,不能必为景阳楼中物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作答时,可疏通大意,逐字对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的关键词为“夹”“绝”“飒然”等。

(2)句中的关键词为“因”“偕”“规”等。

答案:

(1)来到山中,眼见两旁松树成荫,挤夹着山路,凄冷的松涛在山谷上空怒吼;风沿陡峭的崖壁吹下,一片沙沙的声音。

(2)于是我们同寺里的和尚一起去观赏景阳钟,那钟规模小而且音色也不响亮悠长,难怪它不能长久地放在景阳楼中。

【参考译文】

衡山、庐山、茅山、蒋山,都是天下名山,蒋山则又确实为江南群山之首。

三国吴太祖孙权为蒋子文在此建庙,所以称这座山为蒋山;又因为南朝齐时周颙曾隐居此地,所以称这座山为北山;山中常常有紫气飘荡,所以又称这座山为紫金山。

把所有的名字统一起来,总称这座山为钟山。

这座山,我以前曾经到过一次,但没有游遍所有的胜景。

于是今天满怀热情,兴冲冲地前往游玩。

离山还有六七里路,就看见山峰陡峭,因遮蔽半隐半现,仿佛隐藏在云雾中,隔绝了太阳;泉水涌流,使山涧激起波澜,水流细小而洁净,非常可爱。

来到山中,眼见两旁松树成荫,挤夹着山路,凄冷的松涛在山谷上空怒吼;风沿陡峭的崖壁吹下,一片沙沙的声音。

从晋代以来,刺史罢官还山,都要栽下百余棵松树,因此山上松树很多。

沿山行走了五里路,就抵达灵谷寺了。

寺原来在独龙阜,是梁武帝为宝志禅师建造的;宋代曾改名为太平兴国寺;明代初年,将寺迁移到山的东边,改名叫灵谷寺。

寺里佛龛中的雕刻与墙壁上的绘画,已不如以前,只有无量殿上的宝公塔完好地保存着。

于是我们同寺里的和尚去观赏景阳钟,那钟规模小而且音色也不响亮悠长,难怪它不能长久地放在景阳楼中。

我们来到宝公塔前对塔行礼,拜完,向和尚询问三绝碑,才知碑早已被毁消失了。

寺的南边是琵琶街,踩在上面仿佛有声音。

从宝公塔沿山路往左行,便到了王安石当年读书的地方。

说法台旧址的旁边是八功德水池。

水池边藤蔓、葛草交错缠绕,寻求佛经所说的澄净清泠,却连一点儿痕迹也找不到。

过了这儿便是太子岩,这里是山上最高的地方。

我于是登高远望,四面开阔。

向西看见覆舟、鸡鸣等山,像青黑色的海螺一样曲折起伏,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后面的湖水。

难道这就是六朝当时的美丽景色吗?

向南便可以俯身远眺城里的万家烟火,景象可谓绮丽而纷乱,色彩错杂如绣。

那一块空阔无人烟的地方,大概就是夕阳映照下的六朝当时的宫殿吧。

北方横陈着一条大江,极目远望,对岸的水边苍青一片,六朝盛时的天子气象至今仍可以从中想象得出,六朝已亡,如虎蹲踞、如龙盘伏的险要的江山形势,却一如往昔。

于是我独自暗暗感慨齐梁时依次更迭的君主,深深地惋惜他们纷纷灭亡,沉没在这儿。

沿着山岩下来,日色已经接近黄昏。

朝阳洞、商飚馆、周颙草堂、王羲之墨池,这几个景点特别偏僻,都不能去游玩。

我们告别了和尚便往回走。

往回走的路上,松风从背后吹来,好像在送人归去;明亮的月光照着全身。

我们恋恋不舍地边走边观赏着这清凉的景致,恍恍惚惚,仿佛失去了什么东西,忘记了山路的幽僻和遥远。

三、创新语用

13.把下面几个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33岁,刚从舒州通判任上离职。

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篇游记,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

语段的第一句可作为中心句,其他语句压缩后作为中心句的附加成分即可。

答案:

(示例)《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33岁于舒州通判任上离职时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抒发自己感想的重要游记。

1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释了“志”“力”“物”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这三个条件的作用。

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志)是指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照亮人类前进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

15.根据上下文,补写句子,要求结构对称。

早在一千年前,改革家王安石被宋神宗拜为丞相,推行新法,遭保守派反对,还被辞了官。

不久再度出山,恢复相位。

他虽然身处官场,但常生退隐之念,对世态看得颇为透彻。

有一次,宋神宗于元宵节赐宴相国寺,观看优伶演出,出席的宾客都甚为欢欣,王安石触景生情,当即吟了一首小诗:

“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

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这首诗说的虽是看戏的感想,揭示的却是人生大舞台的真相。

演员在戏剧中可以扮演富贵者,也可以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的戏台上,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变穷,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

正因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超脱,这份情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

(提示:

可根据王安石的人生经历进行补写)

解析:

本题属扩展语句的题型,要结合所给语境,按题干要求扩展。

可结合王安石一生的大起大落两方面谈。

答案:

王安石在位高权重之时,并不欣喜;在隐退山林之时,并不怨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