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935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十三章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十三章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十三章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十三章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汇总.docx

《第十三章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汇总.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三章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汇总.docx

第十三章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汇总

第十三章 生物实验的基本技术

第一节 细胞学实验技术

【知识概要】

一、玻片标本的制作技术

制作玻片标本对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玻片标本有临时玻片标本(如涂片、压片、临时装片)和永久玻片标本(如永久装片、切片)。

1.涂片法

涂片法是将材料均匀地涂布在载玻片上的一种制片方法。

涂片材料有单细胞生物、小型藻类、血液、细菌培养液、动植物的疏松组织、精巢、花药等。

涂片时应注意:

(1)载玻片必须清洁。

(2)载玻片要持平。

(3)涂层须均匀。

涂抹液滴在载玻片中间偏右,用解剖刀刃或牙签等涂匀。

(4)涂层要薄。

用另一载玻片作推片,沿滴有涂抹液的载玻片面(二载玻片夹角应为30°~45°)由右向左轻轻推动,涂成均匀一薄层。

(5)固定。

如需固定可用化学固定剂或干燥法(细菌)固定。

(6)染色。

细菌用亚甲基蓝,血液用瑞氏染液。

染色液要盖住全部涂面。

(7)冲洗。

用吸水纸吸干或烤干。

(8)封片。

长期保存用加拿大的树胶片片。

2.压片法

压片法是将生物材料置于载玻片和盖片之间,施加一定压力,将组织细胞压散的一种制片方法。

压片法的一般过程:

(1)取材。

观察细胞分裂,应选取细胞分裂旺盛、新鲜的组织细胞为材料。

如根尖、茎尖分生组织、骨髓细胞、花药(花粉母细胞)。

精巢(精母细胞)等。

(2)固定。

材料固定可根据需要而定,取材后立即压片观察,可不作单独固定处理(与染色同步进行);取材后不立即视察,可将材料用固定液(一般用醋酸酒精固定液)固定。

固定2~24小时(因材料而异)后用95%乙醇清洗,保存于70%乙醇中,备用。

(3)离析。

对细胞不易散开材料用水解分离液(如1NHCl或盐酸一酒精液)处理,一般处理6~20min,解离后经水漂洗后方能染色。

(4)染色。

染色剂种类很多。

观察染色体常用醋酸洋红染色液染色。

(5)压片。

将材料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或染液,盖上盖玻片用拇指轻轻压片。

(6)观察。

压片后,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

3.装片法

装片法是将生物材料采取整体封固制成玻片标本的方法,用此法可制成临时或永久装片。

装片材料有:

微小生物如衣藻、水绵、变形虫、水螅,植物的叶表皮;昆虫的翅、足、口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

装片法制作时应注意:

(1)手持载玻片时,应注意持平,或放在平台上。

滴水时水量要适当,以恰好被盖玻片盖满为度。

(2)应将材料用解剖针或镊子展开不使重叠,展平在同一平面上。

(3)放盖玻片时,从一侧慢慢盖在水滴上,防止出现气泡。

(4)染色时,将一滴染色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盖玻片下的标本均匀着色。

着色后,用同样的方法,滴一滴清水,把染色液吸出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二、显微镜基本实验技术

1.低倍镜(4X、10X)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操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光度调节。

正确对光是能否成功地观察到物象的首要条件。

对光时,先把聚光器上提,打开可变阑,转动反光镜,这时一边看镜内视野,一边调节聚光器螺旋,直至视野内得到均匀而明亮的光线。

(2)焦距的调节。

调焦时,先把观察的切片,用推进器对正通光孔中央。

然后分两步调焦。

先用粗调器定焦,用左眼看目镜,使粗调器慢慢上升,直到能清楚地看到标本为止。

随后调节细调器,使镜筒微微升降,至物象更清晰为止。

2.高倍镜(40X)的使用方法

(1)将在低倍镜中找到的物象欲放大部分移到视野中央。

(2)转动物镜转换器,使40X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时从侧面注视物镜,以防镜头紧压玻片。

(3)调节细调螺旋,使物象清晰。

3.油镜(100X)的使用方法

(l)先用低倍镜找到欲观察细微结构,将其结构移至视野中央换高倍镜。

(2)下降镜台,在玻片标本上滴一滴香柏油,转换油镜。

从侧面注视油镜,把镜台上升,使油镜头浸在香柏油滴中。

(3)转动细调螺旋,使物象清晰,进行观察。

(4)观察完毕,用镜头纸擦去油镜头和玻片上的香柏油,再用少许二甲苯或乙醚/无水乙醇把镜头擦干净。

4.安装指针的简易方法

将目镜的上盖(一片透镜)旋下,剪取一小段头发(其长度约等于目镜的半径),用镊子夹住一端,将另一端蘸少许中性胶,将其粘在目镜内壁的金属光栏(一铁圈)上。

稍干后,旋紧上盖,即可使用。

三、单细胞的计数方法

在细菌培养和体外细胞培养,以及环境监测血液检查中常常需要统计细菌、细胞、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血细胞、花粉等数量。

细胞计数方法的原理是把一定体积的细胞液体,在显微镜下直接计算其个数,利用所得结果推算出每毫升水体中的单细胞数。

具体方法如下:

1.水滴计数法

用管口圆而平滑、大小适宜的吸管,吸取1mL水,然后测定这一吸管1rnL水可滴出多少滴水(反复测定,直到准确为止)。

这样可以计算出该吸管滴出的每一滴水的体积。

用吸管取样时,如果单细胞是活动的要用碘杀死后,再计数;如果样品浓度太大,计数困难,按倍数稀释到适宜的浓度;另外,取样前必须搅拌,搅拌后,立即取样。

取样后,在显微镜下计数,得到一滴水中细胞数的平均值后,可依下列公式求出1mL水体中所含细胞的数目。

1mL水体中含细胞数=计数平均值×定量吸管每毫升的滴数×稀释倍数

2.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血球计数板是由一块厚玻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

每个计数室划分出9个大方格(见下图),每格面积1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mm。

因此,每大方格容积为0.1mm。

另外,中央大方格以双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

每个中方格又分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

  

1               2

    

3                4

血球计数板的构造

l.顶面观 2.侧面观 3.放大后的网格 4.放大后的计数室

计数方法:

首先用吸管吸取少许稀释倍数的单细胞悬液,从盖片端滴一小滴(不宜过多),液体自行向内渗入,静置数分钟后,再放在微镜下观察计数。

一般选取计数室内四个角及中央五个中方格(80小方格)计数,若细胞位于小方格的线上,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以减少误差。

计数应重复3次,取其平均值。

数完毕后,依下式计算:

每1mL悬液细胞数或每克细胞数=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000×稀释倍数

四、显微测微尺的应用方法

显微测微尺是在显微镜下测量生物细微结构的测微工具,用它测量细胞各部分的厚薄和大小。

显微测微尺(见下图)包括目镜测微尺(目尺)和物镜测微尺(台尺),测量时须将其配合使用方可达到测量目的。

目镜测微尺为一圆形玻片,玻片中央有一横线刻有大小格的等距离线。

物镜测微尺有一特制的玻片,中央圆圈内有一1mm长分为100个等距小格的刻线,每一小格即10μm。

目镜测微尺     物镜测微尺

显微测微尺

测量方法:

首先须算出目镜测微尺的每一格在不同倍物镜下各为多少μm。

即取下接目镜卸下透镜,装上目镜测微尺。

然后将物镜测微尺放在镜台中央,眼观目镜,调好焦距,使两种测微尺上的刻度平行并重叠在一起。

按下面公式计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实际长度。

目镜测微尺每格的长度(μm)=物镜测微尺的格数/目镜测微尺的格数×10

计算出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实际长度后,再在镜台上放上需要测量的物体标本或玻片标本,即可用目镜测微尺测出它们的长度。

五、显微结构图的绘制技巧

生物绘图是科学记录的一种方法。

绘图时应注意:

(1)绘科学图以精确为主,不能艺术加工渲染。

(2)只在纸的一面绘图。

绘图时要用2H以上绘图铅笔,纸面力求整洁。

(3)绘图大小适宜,布局合理。

一般要求图画在纸的稍偏左侧,留出图注的位置。

(4)图的各部分的位置和比例,应与显微镜中实际观察的一致,而要注意突出显微结构的每个特征。

(5)显微构造图的点线不要重复描绘。

以实线表示轮廓,虚线表示被遮蔽但需表现的轮廓,用圆点的疏密来表示明暗、凹凸等层次。

点点时笔尖直立。

点的大小、疏密要均匀、整齐、浑圆。

(6)绘图时,一般先草拟轮廓图,经检查无误后,再以准确、清晰的线作最后的描绘。

第二节 物理学和化学分析技术

【知识概要】

-、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纯化方法。

常用的分离技术有以下几种:

1.纸层析法

层析技术是从一个混合物中分离和纯化一种或几种生物化合物的最简便的方法,用滤纸为支持物的层析法,叫纸层析法。

纸层析用的展层溶剂大多由水和有机溶剂组成。

滤纸纤维与水的亲和力强,与有机溶剂的亲和力弱,因此在展层时,水是静止相,纸是静止相的支持物,有机溶剂是流动相,它沿着滤纸流动。

若将生物样品(提取液)点在滤纸上(此点称为原点)进行展层,样品中的各种溶质(如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各种氨基酸等)即在两相溶剂中不断进行分配。

由于它们的分配系数不同,不同溶质随流动相移动的速率不等,于是就将这些溶质分离开来,形成距原点不等的层析点。

纸层析的具体方法:

(1)制样。

将样品经研磨、过滤制备成提取液;

(2)制备滤纸条。

将滤纸剪成长10cm、宽1cm的纸条。

在一端用铅笔画一横线(点样线);(3)点样。

用毛细吸管将滤液沿点样线画一直的滤液细线;(4)层析:

将层析液(石油醚、丙酮、苯的混合液)倒入烧杯,然后将滤纸条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5)结果。

几分钟后,出现层析现象。

2.电泳法

电泳技术主要是根据不同物质所带的电荷的数量和性质不同,因而在电场移动中的速度和方向就不同。

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和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的集团,在溶剂中能形成带电荷的分子,由于在不同的溶剂介质中所带的电荷的数量和性质的差别,在电场中泳动的速度(迁移率)不同,由此可以分离各种物质成分。

电泳的方法很多,有纸电泳、琼脂平板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其中较简单的是纸上电泳法,它是用滤纸作为电泳载体的一种电泳方法。

纸上电泳一般操作过程(以分离血清蛋白为例):

(1)仪器准备。

电泳设备主要是电泳仪和电泳槽(见下图)。

电泳槽是供两极电泳分离和盛装缓冲液之用。

电泳仪提供可控电源。

一般采用电压在100~500V,电流在0mA~50mA或100mA。

(2)配制缓冲液。

缓冲液的种类很多,可用0.5M、pH5.6巴比妥缓冲液或Ph8.6硼酸缓冲液。

缓冲液配好后直接加入两侧电泳槽中。

(3)裁剪滤纸。

取电泳滤纸,按2×20cm剪裁,于一端约1/3处用铅笔划点样线,将纸用缓冲液浸湿。

(4)点样。

在点样线上,用50μL微量注射器点样,一般为10mL。

点样后,将滤纸放在电泳槽两极隔板上,两端浸入缓冲液中。

(5)电泳。

接上电源,按滤纸长和宽选用电压(8V/cm)和电流(0.4mA/cm),以点样线一侧为负极,向正极泳行。

(6)烘干。

取下电泳纸条在烤箱(90℃~105℃)迅速烘干。

(7)染色。

将烘干滤纸条浸入溴酚兰染液10min,取出以0.5%醋酸溶液脱色,逐渐显出电泳带。

(8)比色。

将各条区带滤纸剪下,以电泳空白滤纸为对照,在分光光比色计上比色。

(9)计算。

按光密度值计算出各部分蛋白质的百分数。

水平电泳槽装置

3.离心法

离心法是一种利用物质在溶液中的密度、大小和形状的不同,以及它们沉降系数、质量、浮力因子等方面的差别,通过强离心力的作用使其分离、浓缩、提纯的技术,并可用于分子量的测定。

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离心方法从组织匀浆中分离各种细胞器及各种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离心的设备主要是离心机,它是利用离心力对混合液进行分离和沉淀的专门仪器。

离心机的种类很多,有低速离心机(4000γ/min以下)、高速离心机(4000γ/min以上,20000γ/min以下)和超速高心机(20000γ/min以上)。

离心分离方法很多,常用的是差速离心机,是指低速和高速离心交替进行,用不同强度的离心力使不同质量的物质分批分离的方法。

例如,利用离心机的不同转数(rpm,即γ/min)和时间,从鼠肝匀浆中分离各种亚细胞组分的过程(下图):

大白鼠肝脏匀装分级分离各种亚细胞组分图解

二、测定技术

1.定性测定——比色法

生物材料化学成分的测定技术很多,在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简便方法是比色法。

比色法是利用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相互作用,能产生颜色反应的原理,可以根据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种有机物的存在。

从细胞组织中,鉴定有机物的常用比色法,参见下表。

成分试剂作用颜色反应

还原糖斐林(Fehling)试剂使自由醛或酮基的糖氧化产生棕红色Cu2O沉淀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肽锭在碱性环境中与CuSO4结合产生红紫色的络合物

淀粉碘液淀粉与碘结合蓝色反应

脂肪苏丹Ⅲ酒精溶液脂肪与苏丹Ⅲ结合红色反应

维生素A三氯化锑一氯仿溶液与SbCl3作用蓝色反应

维生素B1重氮化氨基苯磺酸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发生作用红色反应

核酸亚硫酸复红溶液与DNA发生作用呈红色或紫色

2.定量测定——滴定法

滴定法是将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入被测物质溶液中,当反应到终点后,根据所用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这是一种常用的容量分析法。

滴定法常用的仪器是滴定管。

它是带有刻度和活栓的玻璃管,用它放送已知体积的溶液。

滴定法的一般操作技术(以维生素C定量测定为例):

(1)样品制备。

将样品(洗净蔬菜)20g,加2%草酸100g,置组织搅拌机中打成浆状。

称取5g浆状物倒入50mL容量瓶中以2%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

静置10min,过滤备用。

(2)滴定。

①标准液滴定:

准确吸取标准抗坏血酸(Vc)溶液1mL(含0.1mgVc)置100mL锥形瓶中,加9Ml1%草酸,微量滴定管以0.1%2,6-二氯酚靛酚滴至淡红色,并保持15sec即为终点。

由所用染料的体积计算出1mL染料相当于多少mg抗坏血酸。

②样液滴定:

准确吸取滤液两份,每份10mL分别放入两个100mL锥形瓶内,测定方法同前。

③计算:

V×T/W×100=100g样品中含抗坏血酸(Vc)mg数

式中:

V=滴定时所用去染料毫升数。

T=1mL染料能氧化Vc毫克数。

W=10mL样液相当于含样品之克数。

第三节 微生物培养技术

【知识概要】

一、培养基的制作技术

制作培养基是微生物实验的基础。

培养基的制作有以下几个环节:

1.玻璃器皿的清洁

在制作培养基前,首先应准备好合乎要求的清洁玻璃器皿。

一般用肥皂液煮沸30min,或浸入用重铬酸钾和浓硫酸配制的洗液数10min,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保存备用。

2.培养基的制作过程

(1)配制液体培养基 ①根据需要配制培养基的数量,先在大杯中注入部分蒸馏水;②按培养基配方称量各种成分的原料,依次加入使之溶解;③补足需水量;④如用肉膏等配制时,需加热溶解;⑤加热后,补足因加热所蒸发的水分,即成液体培养基。

(2)配制固定培养基 在液体培养基里加凝固材料(琼脂),加入后继续加热使之融化,即成固体培养基。

(3)调整pH值 配好培养基后用pH试纸测试,用10%HCl或10%NaOH调到所需的pH。

(4)过滤分装 用滤纸或纱布趁热过滤,将过滤液分装于试管中,其量约为试管的1/4~1/3(不要沾污管壁),塞上棉塞。

(5)灭菌 将分装好的培养基,经高压蒸汽灭菌30min,保存备用。

3.制平面或斜面培养基

在分装时,如装入培养皿则成平面培养基。

欲制成斜面培养基,则将灭菌后的琼脂培养基,趁热倒入试管,盖上棉塞,并将试管摆放在小木条支架上,呈适当斜度(见下图),凝固后即成斜面培养基,可保存备用。

培养基的斜面摆法

4.细菌培养基的制法

培养不同的微生物需制备不同的培养基。

培养细菌主要用牛肉膏培养基(牛肉膏0.5g;蛋白胨1g;食盐0.5g;琼脂1.5g;水100mL)。

制法是:

按照配方先配好各种成分的培养液,加热使之充分溶解,并补足所失水分。

调pH为7.4~7.8(灭菌后的pH为7.2~7.6)。

分装后灭菌,制成斜面,即成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二、分病菌技术

分离菌技术主要包括接种和稀释技术。

微生物的各项实验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1.接种技术

(1)接种设备 接种时可在无菌操作箱(见下图)或超净工作台上操作。

无此设备条件也可直接在酒精灯上操作。

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和接种钩。

无菌操作箱

1.通气孔;2.移动门;3.手孔

(2)接种的方法步骤 ①用品的消毒灭菌。

接种箱和接种用品用紫外灯灭菌。

双手用75%乙醇消毒。

②采种。

菌种由窗门放入,两手从袖套伸进接种箱,点燃酒精灯,用左手并排拿起有菌种的试管和培养试管,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旋松棉塞;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起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烧红灭菌。

③接种。

用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夹下两个棉塞,把两个试管口放在火焰上燎一下。

把灭菌的接种环伸进菌种试管,挑取一点菌落,再插入培养基试管里,在培养基斜面上由管底向管口连续轻轻地划几道曲线,使菌落涂在培养基上。

然后抽出接种环,将试管口再在火焰上燎一燎,塞上棉塞,连续操作使所有培养基试管都涂上菌落。

(参看下图接种方法示意图)④保温培养。

接种后,将试管放保温箱37℃恒温培养,3~4天后,在培养基上可以看到正在发育的菌落。

接种方法示意图

1.接种环灭菌;2.采种;3.接种;4.试管口灭菌;5.装好棉塞

2.稀释技术

在自然界,微生物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的,要想研究某种细菌,必须从混杂的细菌群体中分离得到一种细菌。

这种纯培养分离菌种的方法很多,较简单的有稀释倒平皿法。

这种方法是将待分离的材料作一系列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等),取不同稀释液各少许与已溶化并冷却至45℃的琼脂培养基相混合,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培养基凝固后,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有菌落出现(如下图)。

如果稀释得当,平皿中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便可能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成,挑取此单个菌落或再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的菌株。

稀释倒平皿分离法

三、染色技术

鉴别细菌主要采用革兰氏染色法。

按照细菌对这种染色反应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染色方法要点是:

细菌先经草酸结晶紫染色处理,用媒染剂(碘液)处理后,再用酒精脱色,最后番红或沙黄复染。

如果细菌不脱色不复染,呈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如芽孢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多数球菌呈阳性反应;如果细菌被酒精脱色而被番红或沙黄复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如大多数无芽孢杆菌和某些球菌、螺旋菌,呈阴性反应。

第四节 植物解剖与生理测定技术

【知识概要】

一、植物解剖技术(见下表)

植物各种器官解剖与观察方法

名称材料解剖方法观察顺序总结

根洋葱或小麦根尖压片法(纵剖面)、徒手切片法(横切面),显微镜下观察表皮→外皮层→内皮层→中柱(中柱鞘、维管束)根结构特点

茎1.新生杨树枝条2.玉米幼茎1.取枝条插在红墨水中,叶片显红色后,用解剖刀横切和纵切,直接观察2.徒手切片法,显微镜下观察1.树皮→表皮→皮层→韧皮部(筛管)→木质部(导管)→髓2.表皮→机械组织→维管束(导管、韧皮部)双子叶木质茎构造特点单子叶草质茎构造特点

叶蚕豆叶或青菜叶徒手切片法,显微镜下观察上表皮→气孔→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叶脉→下表皮→气孔叶结构特点

花桃花玉米雌、雄花用镊子分层解剖,将花的各部分摆在白纸上直接观察花萼(萼片数)→花冠(花瓣数)→雄蕊(花丝、花药)→雌蕊(柱头、花柱、子房)→花托单性花和两性花结构特点,花图式

果实桃(核果)番茄(浆果)蚕豆(角果)苹果(梨果)用解剖刀将果实纵剖或横剖后,直接观察荚壳→果皮(外果皮、内果皮)→果肉→子房壁→种子→胎座不同果实的结构特点

二、徒手切片技术

徒手切片是将要观察的材料切成极薄的片,以达到了解其形态结构的一种方法。

徒手切片步骤如下:

1.选择材料和夹持物

可作徒手切片的材料有各种植物的叶片、较软的嫩茎等。

由于能作徒手切片的材料较柔软,切片时须有夹持物辅助。

夹持物一般用胡萝卜或白萝卜的圆锥根、马铃薯的块茎等。

对于较薄的叶可直接夹在夹持物的劈口中;对于较厚的材料,则须按材料大小先在夹持物的劈口上挖成合适的凹穴,把材料加进去,再开始切片。

2.正确手持材料和持刀方法

应用左手持材料,夹在拇指和食指(或其他四指)之间,材料略高于拇指和食指。

拇指略低于食指,以免切时刀刃伤手。

右手持刀(剃刀或刮脸刀片),刀身要放平,刀口向着切片材料(见右图)。

3.切片技术

先将材料和刀口蘸些水,切去材料上端不整齐的一段,然后再正式切,切时要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由左前外方向右内方(即向着自己)迅速拉动,动作要快。

切时用力靠臂,才能平稳。

切下的片,弃去较厚不适用的,对合乎要求的立即侵入有水的培养血内。

4.选片和装片

徒手切片往往厚薄不一,可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检查,选出合适的切片。

切片选好后,进行染色,盖上盖玻片,即可作为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光合作用强度的测定方法

1.干重法的实验原理

植物的木质部输送水分,韧皮部输送营养物质。

如果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破坏植物叶片基柄的韧皮部而保留木质部,就可以阻断叶片中光合产物输出,而同时保持叶片中正常水分的供应。

在这样条件下,用干重法比较:

留在植株上进行一定时间光合作用后的半张叶片,与处理前取下并在暗中保存的半张叶片的单位面积干重差,就可以测得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

2.操作技术

(1)选择测定用的样品 在麦田或棉田选择有代表性植株的叶片(叶片在植株上的部位、叶龄、受光条件应一致),用小纸牌编号挂好。

一般每个处理选用10~20张叶片。

(2)叶片基部(或叶柄)的处理 为了破坏叶的输导系统的韧皮部,可根据测定植物的不同而采取不同处理方法。

如测棉花等双子叶植物的叶片,可用刀片将叶柄的外皮环割掉1cm左右,然后用橡皮膏包好套上塑料套管;如测小麦等单子叶植物的叶片,可采用石蜡烫伤叶片基部的办法,即用酒精灯,在灯上外加铁丝圈,可将装有石蜡的小烧杯放在灯上加热,一般在90℃左右,用毛笔蘸蜡在叶基部烫一下。

烫后要不影响叶片的自然生长角度。

(3)剪取样品 叶基部处理完毕即可剪取样品,一般用打孔器取样,也可用剪刀剪取。

取样同时记录时间,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测定。

剪取样品时应按实验编号次序分别剪下对称叶片的一半(主脉不剪下)。

取下的半张叶片按编号次序放入铝制样品盒中或夹在湿纱布中并贮于暗处。

4~5h后再剪取另外半张叶片,同样放在铝盒或湿纱布中。

(4)称量比较 将上述叶片按光暗两张半叶的对应部分重叠起并压上模板,用单面刀片割下等面积的叶片,如用打孔器取样时,应出取样面积大小,然后分别存放在称量皿或短的玻璃管内,也可放在铝盒中,在80℃~90℃烘箱中烘至恒重(约5h),然后在分析天平上称重并做好记录,计算出平均值和误差。

(5)计算结果 将上面的实验数据代入下面公式即可算出作物光合作用强度。

光合作用强度(mg干物质/dm2·h)=(光-暗)叶片干重差(mg)/单位叶面积(dm2)/照光时间(h)

四、蒸腾作用的测定方法

1.氯化钴检验法原理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氯化钴纸干燥时呈蓝色,受潮吸水后逐渐变成粉红色。

由此,可通过氯化钴纸检验叶的蒸腾作用。

2.操作技术

(1)裁取两张边都是3cm正方形的蓝色的5%氯化钴纸。

在盆栽天竺葵上选择一片叶,把一氯化钴纸覆在叶的表皮上,取另一张氯化钴纸覆在叶的下表皮上。

然后两面覆褶一张大于氯化钴纸的玻璃纸,用回形针或夹子夹住玻璃纸和叶片(见右图)。

(2)也可以用玻璃胶把氯化钴纸固定在叶的上、下表面,外包玻璃纸并夹住。

(3)观察氯化钴纸颜色的变化,比较上、下表面氯化钴纸变化的速度和变色的程度。

(4)实验结果,下表面氯化钴变成粉红色的时间比上表面快,且表面程度大。

因叶下表皮气孔分布多,蒸腾出的水蒸气也多,氯化钴易受

第五节 动物解剖与生理测定技术

【知识概要】

一、小型无脊椎动物的解剖技术

1.蚯蚓的解剖

(1)取材 最好取活蚯蚓经过麻醉或加温水的方法,然后解剖,可以见到心脏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