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设计土地整理之读书报告527.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160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毕业设计土地整理之读书报告5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学毕业设计土地整理之读书报告5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学毕业设计土地整理之读书报告5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学毕业设计土地整理之读书报告5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学毕业设计土地整理之读书报告5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毕业设计土地整理之读书报告527.docx

《大学毕业设计土地整理之读书报告5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毕业设计土地整理之读书报告527.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毕业设计土地整理之读书报告527.docx

大学毕业设计土地整理之读书报告527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学院:

课题名称:

新疆和田市某镇6个村高标准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

专业(方向):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日期:

2014年03月28日

中文读书报告一

文献来源:

城市化进程的江津现代人居环境建设

作者:

赵万民等

关键词:

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土地利用分区用地条件

摘要: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两个明显特征:

其一,在城市(镇)地区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道路,是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经济发展的梯度背景,必须采取因地域资源、文化特点、基础累积的不同而相异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区域,具有人口聚集、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建设复杂、山水景观独特等特点。

丞待开展城市规划适应性理论研究。

内容摘抄:

(1)、江津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城市呈“几”字形,长江绕城而过,正所谓“几江形式甲川东,山势崔巍类鼎钟”,城市的山水形态与人工建设融为一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貌颇具特色。

城市选址基本体现“大山之下,广川只上”的古典人居环境格局,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2)、江津城市的社会经济构成和城乡统一化的发展,在重庆具有代表性。

江津位于重庆西南部,距主城区仅47km。

为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目标,江津很早就确立了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

在城镇建设与城镇化战略实施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的重点推进工作。

这些工作对体现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创建和谐社会”都具有较好的示范和总结意义。

(3)、江津是三峡库区库尾的城市,除面对库区城市移民、建设迁移等共同问题外,其库区尾端的污染问题和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等,都是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库区水位常年大幅度的涨落对城市沿岸的景观和城市形态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是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课题。

 

中文读书报告二

文献来源:

从危机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概论

作者:

王信领王步青

关键词:

生态失调粮食问题土地资源与土地问题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观点为指导,全面论证了人与自然的的辩证关系,逐一展示了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由于违背自然规律而出现的生态失调、人口爆炸、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诸多危及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并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就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从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持久发展,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内容摘抄:

随着人类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活动的深入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经历了和谐—失衡—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的前进过程。

从原始社会知道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内,人口数量少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有限,社会生产水平不高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原始的和谐阶段。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和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驾驭、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

但是,他在创造出物质财富,给人来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发生了许多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

尤其是20世纪40-50年代以来,以原子能,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革命。

更加剧了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紧张的局面。

一方面是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开发和消耗这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向自然界排放出越来越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造成了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环境污染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等诸多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致使人与自然间的紧张、不协调关系学上加霜,更趋恶化。

 

中文读书报告三

文献来源:

中国西部生态修复试验示范研究集成

主编:

程国栋

副主编:

傅博杰田均良肖洪浪

摘要:

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事关国家生态环境的安全,事关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为此,中国政府确立面向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战略重点。

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将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草、灌、乔相结合的植被恢复放到了重要位置,通过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减小这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农牧业压力,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

内容摘要:

1、塔里木河中下游荒漠化过程与输水生态响应

(1)、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退化过程分析

(2)、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土地的转化利用与保护技术

(3)、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

2、锡林郭勒草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适应性管理

(1)、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恢复重建与风沙环境治理

(2)、锡林郭勒草地改良与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

(1)、研究区资源环境特征

(2)、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学挤出机途径

(3)、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1]陈亚宁,李卫红等2003a塔里木下游水位对植被的影响。

地理学报58(4)

[2]白文明,李凌浩,宋世环2003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去固定沙丘植被群落特征分析草地学报,11:

223~227

 

中文读书报告四

文献来源:

小城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

作者:

包景岭骆中钊李小宁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功能

摘要:

发展和建设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城市人口和生态压力,节约非农土地,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在注重其外在、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略其内在的、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致使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当前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和人们的强烈愿望。

内容摘抄:

我国城镇建设规划深度普遍较为粗犷,生态环境规划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土地浪费普遍,小城镇发展初期,许多地方对城镇的功能、性质和定位不明确,求大求全,占用土地面积过大,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二是规划不完善、不延续。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规划不够完善与不重视规划延续性的现象比较普遍,编制的规划未能付诸实施;重复建设比较普遍,小城镇的内部工业、商业、住宅等功能区分布复杂;城镇之间、城镇与村镇之间、小城镇与大中城市之间及小城镇内部各功能区发展不够协调,对资源开发不合理,有的已经造成生态的严重破坏。

三是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大多以原料开采、冶炼及简单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成为我国环境的突出问题;部分乡镇企业甚至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发展精力和资金集中用于盖房、办厂和建市场,而对城镇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教育等社会公益设施则很少考虑,致使小城镇的功能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完备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供热设施。

使小城镇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中文读书报告五

文献来源:

土壤污染退化与防治—粮食安全,民之大幸

作者:

孙英杰宋菁赵由才

关键词:

土壤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

摘要:

民以食为天,以土为本,这是我国古代的名言。

人类居住、饮食、穿戴等几乎所有的活动均与土壤有关。

土壤不仅是人类粮食、蔬菜生长的基质,也是人类居住相关工程材料的来源。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土壤是一个巨大的净化器和缓冲器,以土壤作为介质的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土地处理是土壤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重要体现。

内容摘抄:

土壤虽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也对土壤的质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使用的各种农药、杀虫剂、化肥都会对土壤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粮食等的质量。

人类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这些污染物可通过水、大气输移、降尘、降雨等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与土壤的直接或非直接接触则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土壤的污染。

土壤质量的降低和退化不仅影响人类的饮食,也影响人类的居住。

除了农田土壤受到农药等污染外,城市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不合理堆存,也对人类居住环境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人类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也导致了土壤退化,这些均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中文读书报告六

文献来源: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注意几个要点

作者:

梁伟峰刘娜

期刊号:

中国集体经济

出版号:

2012年16期

关键词:

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

摘要: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的和提升。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的下发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供了依据。

在国家高度重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大背景下,文章对历年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学者的见解提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应注意的相关要点。

内容摘抄: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制定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

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2012年4月,全国新建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已经分解下达至31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下发充分体现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站位高、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

如何才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该项任务、在开展建设工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已成为相关专家、学者探讨的重点。

历年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一味追求图件美观、投资比例合理,忽略了设计方案的实用性

2、重设计轻监管,施工阶段变数较多

3、整治后的权属调整难度较大

4、后期管护跟不上,工程寿命缩短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分析:

1、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因素

2、农田建设与水利建设相对接

3、注重施工工程质量把关及验收

4、明晰产权,确保农民权益

5、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6、加强项目后期管护,提高综合效益

中文读书报告七

文献来源: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

作者:

徐小伟

期刊号:

河南工业大学

关健词: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土地利用

摘要:

土地整理项目是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具有多目标、多管理层次、多管理部门等特点。

土地整理不仅追求新增耕地的数量,而且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以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可持续为目标,探讨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土地整理活动开展的状况,明确了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并对国内外土地整理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接着,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进行了论述认为其理论依据应包含:

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地域分异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环境伦理学理论、人地关系

协调理论,并对这些理论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研究:

总结我国已经开展的土地整理案例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第三部分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技术方法研究:

主要探讨了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技术方法,包括系统设计方法、工程勘测方法、工程设计方法等。

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以临颍县台陈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了效益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土地整理模式上,而应当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贯穿在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之中;土地整理项目是土地整理工作的主要运作方式,技术水平对项目实施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应当针对项目特点,引入先进技术;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成果的优劣,必须有一个适当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要以经济、社会、生态三效合一为原则,从而经受实践的检验。

 

中文读书报告八

文献来源:

国内外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研究进展

作者:

罗文斌吴次芳吴一洲

期刊号:

中国土地科学第25卷第4期

出版号:

2012年06期

摘要:

研究目的: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土地整理评价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详尽梳理,指明土地整理项目评价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发,归纳分析法。

研究结果:

(1)国内外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已有研究较多关注评价指标构建及评价数值的获取,而较少涉及评价结果的影像机理以及改善对策等的内容;

(2)应注重比较研究方法的应用,围绕绩效评价、影响机理与改善对策、质量控制以及评价管理等主题继续完善和深化。

内容摘抄:

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难题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土地整理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促进农村整体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新时期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资源形势的严峻化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尖锐化,土地整理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并成为新时期中国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关系改善的基础途径,也是统筹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土地整理作为一种以项目为载体的人类微观土地利用活动,其项目实施效果及发展水平需要通过某种技术手段来加以评价和检验。

因此,项目评价成为衡量土地整理效果,规范土地整理行为的迫切要求。

在此背景下,对国内外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不仅有助于了解土地整理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特征,而且有助于发现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和拓展国内研究视野,为土地整理项目评价实践应用和深入研究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治的总体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18

(1):

1-5

[2]金梅.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2003,(10):

14-15

中文读书报告九

文献来源: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后评价研究

作者:

王丹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

摘要:

粮食是土地的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基本战略。

要在逐渐减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十分必要,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高标准农田后评价是工程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项目管理日趋完善,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项目后评价己成为关注的热点。

其对于全面总结投资项目的决策、实施和运营情况,分析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及影响,为投资决策和项目管理提供经验教训,改进并完善建成项目,提高其可持续性等方面都作用巨大。

但是目前关于高标注农田建设的后评价研究还较少,评价方法多以定性描述为主。

因此,建立完善的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后评价模型,不仅可以丰富高标准农田的理论,而且对规范与指导高标准农田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标准农田和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

然后在大量借鉴水利项目建设后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高标准农田项目的特点,从过程后评价、影响后评价、经济后评价和可持续性后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选择适合高标准农田的后评价指标体系,为具体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后评价提供了基本的指标框架。

综合分析、对比常规评价方法,选择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高标准农田项目进行后评价。

最后,以江苏省涟水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为例,对高标准农田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应用,详细介绍了评价过程,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

通过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

本论文采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基本上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高标准农田项目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可以为构建高标准农田后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内容摘抄:

我国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总产不稳的情况一直存在。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田雄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逐年僧加,改造任务也逐年增长,但是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扣比还存在着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严重阻碍了高标准农田的发展步伐。

目前,如果不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力就不更够大幅提高,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强化农业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中文读书报告十

文献来源: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

作者:

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赵婷婷曲衍波

期刊号:

农业工程学报

出版号:

2013年10期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整治,分区,高标准基本农田,逐级修正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平谷区

摘要: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当前中国为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而推行的重要战略举措,但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研究尚未见参照做法。

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和逐级修正相结合的方法,在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评价基础上,修正得到基本农田综合质量;结合基本农田质量现状及其限制因子可改造程度,从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和经整治后可建成2个层次上划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区域。

研究结果表明,全区适宜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农田有6036.98hm2,占基本农田总量的43.54%。

其中1026.70hm2已基本具备建设条件,集中分布在马昌营镇和大兴庄镇等西南平原乡镇,其他5010.28hm2为经整治后可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区和半山区。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立足区域特点,分类推进,已具备建设条件的西南部平原区应致力于打造高端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整治后可建成的南部平原区需要重点协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关系,整治后可建成的南部半山区应在提升农田质量的同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内容摘抄: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中国当前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促进耕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了2015年建成2666.7万hm2、2020年建成5333.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本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国内学者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基本农田质量评价与划定等方面,基本农田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涉及耕地自然质量、基础设施水平、区位条件、政策等因素,评价方法可分为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逼近理想点法、主层次分析法、LESA法等,其划定过程基本为质量评价结果的排列与筛选。

与基本农田相比,高标准基本农田在建设内容和要求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和扩展。

从内涵上,不仅要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还应生态良好、形态稳定、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从划定对象选择上,不仅要考虑现状条件好的地块,还应考虑经整治后可达到高标准条件的地块。

这都决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在划定指标体系与方法上的差异,而当前对于土地整治规划中如何科学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研究尚未见参照做法和研究报道。

中文读书报告十一

文献来源: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

作者:

赵琦陈曙光叶新华

期刊号:

农业开发研究

出版号:

2009年

摘要: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首要任。

10多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扬州市通过科学规划、综合治理、连续投入和整合资源等做法,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为高产丰收、调整结构,发展高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加大投入、强化设施、提高标准、示范推动的有效措施,值得学习和借鉴。

内容摘抄: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做法:

1、科学规划

2、综合治理

3、连续投入

4、整合资源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不利因素:

1、资金投入不足,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与进度

2、工程投资偏颇,影响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发挥与提升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

1、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标准

2、要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程建设标准

3、要多点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增产增收示范带动效益

中文读书报告十二

文献来源: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李晓斌

期刊号:

长治学院学报

出版号:

2012年12月第6期

摘要:

文章首先阐述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大意义,着重分析了当前基本农田土地整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措施,希望能对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以及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内容摘抄: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就是要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全面管护,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老化、地块零碎、权属复杂,农技服务脆弱等原因,耕地产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民外出打工、劳动力缺乏,耕地撂荒严重,严重威胁着国家粮食安全。

且近几年,全球气候极端变化、经济建设使用耕地数量持续增加、以及我国固有的多数耕地质量不高且水土匹配空间错位等因素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挑战。

因此,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将“小田块”归并为“大田块”,降低农田的破碎度,并配套相应的水利设施和道路工程,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有利于实施规模效益,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巩固粮食安全基础。

(二)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出了由“重数量的土地整理理念”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统一的土地整治理念“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整体产出能力,在增加耕地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因此,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三者有机统一的有效抓手,也是我们更新观念,建立新型资源观和新型资源管理观、推动土地利用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三)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有效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以及降低农田环境污染负荷等,实现农田布局合理,建设达规模,便于机械化作业和保持环境生态化等,将符合我国现阶段的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

与此同时,农村土地整治还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和谐宜居家园的建设

中文读书报告十三

文献来源: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面临困境与对策初探响

作者:

黄玉娇陈美球刘志鹏

关键词:

土地整治建设对策

期刊号: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摘要:

推进土地整治,加快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当前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服务“三农”、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耕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