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83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3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docx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docx

消化系统疾病复习资料

消化系统疾病总论(同前一版总结,未作改动)

★脑-肠肽:

在胃肠道和胰腺内存在多种能分泌肽类的内分泌细胞,其所分泌的肽类激素也存在于脑内,是为神经信息的传递物质,称为脑-肠肽

各器官常见病:

1,胃:

内因子缺乏——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巨幼细胞贫血

2,小肠:

先天性和后天性酶缺乏

肠黏膜炎症

小肠肿瘤消化吸收不良

小肠切除术后

3,大肠:

水分吸收不完全——腹泻;水分吸收过多、动力障碍——便秘。

4,肝脏——代谢的枢纽:

各类代谢酶缺乏

肝细胞损害代谢障碍

血供不足

5,胰腺——内外分泌功能:

酶类分泌不足—消化不良;酶类分泌不畅—自身消化。

调节:

消化系统的运动、分泌功能都受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的皮层下中枢,可联络CNS与低位神经系统;精神因素影响胃肠道和肝脏的血供及胃肠动力紊乱

胃肠激素分泌紊乱:

促胃液素过多——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血管活性肠肽(VIP)过多——胰性霍乱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同前一版总结,未作改动)

概念:

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不均匀分布

★临床分型:

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

少见,自身免疫反应引起。

病变累及胃底和胃体

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

十分常见,90%由Hp引起,胃窦受累

分型

胃酸

促胃液素

抗壁细胞抗体

抗内因子抗体

A型胃炎

缺乏

明显增高

+

+

B型胃炎

正常或增多

下降或正常

滴度低

-

病因及发病机理

v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

v自身免疫:

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产生

v十二指肠液反流:

胆汁和胰液反流

v其他:

胃粘膜供血不足、营养不良、促胃液素分泌减少等

★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炎的可能机制:

1,损害胃粘膜屏障:

HP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氨以及其产生的毒素(如空泡毒素VacA,CagA),酶等,直接损伤胃粘膜上皮细胞;

2,炎症反应:

对粘膜的侵袭.

炎症细胞的激活,HP诱导上皮细胞释放IL-8,白三烯,前列腺素,血栓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症介质,趋化中性粒细胞,单核和巨噬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诱发炎症反应。

3,免疫反应:

HP通过抗原模拟(antigenmimicry)或交叉抗原机制诱发免疫反应,损伤胃上皮细胞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

生化反应:

尿素酶(+),触酶(+),氧化酶(+),

血清Hp抗体测定,

微氧环境培养,

涂片及病理切片或Giemsa、Warthin-Starry染色,

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

IBD特点:

(1)病因不明

(2)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3)UC主要累及结肠和末端回肠(4)CD可累及全胃肠道,多好发于回盲部和小肠

★IBD病因和发病机制(八个字):

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

【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病因未明的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临床特点】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缓慢发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多见于20~40岁。

【病理】病变位于大肠,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也可累及全结肠,连续性分布。

肉眼观:

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

一般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

少数

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累及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

肠壁重度充血、

肠腔膨大、肠壁变薄。

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可并发急性穿孔。

活动期:

固有膜内大量炎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单核细胞等)

隐窝脓肿形成。

慢性期:

隐窝结构紊乱,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炎性息肉形成,结肠变形、

缩窄,癌变。

★【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 轻者2~4次,重者可达10次以上,脓血便,严重者可大量便血

2。

腹痛 多位于左下腹,可有里急后重,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

3。

其他症状 严重病例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

4。

体征 腹部压痛常见,警惕中毒性巨结肠并发肠穿孔

二、全身表现 发热,贫血,乏力,消瘦

三、肠外表现 常有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色素葡萄膜炎、口腔粘膜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状态异常之改变。

【临床分型】

临床类型:

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最多见),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

病情严重程度:

轻型(mild)中型(moderate)重型(severe)

病变范围:

ulcerativeproctitis:

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Pancolitis:

全结肠炎,limitedordistalcolitis:

区域

性结肠炎

病情分期:

活动期,缓解期

★【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toxicmegacolon):

发生于暴发型或重症UC患者,发生率为5%,病变广泛累及肌层与肠肌神经丛,肠壁张力减退,肠蠕动消失,引起急性结肠扩张,常因低钾、钡灌肠、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而诱发,容易引起急性肠穿孔

2.直肠结肠癌变发病率5%-10%

3.其他,肠道出血,肠穿孔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

2.粪便检查:

便培养:

排除感染性肠炎(菌痢、沙门菌),便查阿米巴滋养体

3.自身抗体检测:

外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

UC相对特异性抗体

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

CD相对特异性抗体

【辅助检查】

1.结肠镜:

1)血管纹理模糊、充血、水肿、脓性分泌物

2)糜烂、溃疡

3)结肠袋浅/钝、假息肉、桥形皱襞

2.钡灌肠:

1)边缘呈锯齿状,

2)多发小充盈缺损

3)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诊断】

临床表现:

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全身及肠外表现

结肠镜:

直肠向上,弥漫分布,连续病变

粘膜活检:

病变限于粘膜层

钡灌肠:

意义渐小

化验:

判断活动性

术后病理:

确诊

临床表现+内镜/钡灌中一项(初诊)

临床表现+内镜/钡灌中一项+活检一项(确诊)

典型内镜/钡灌(初诊)

典型症状(疑诊)

分度、分段、分期、分型、并发症

例: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直乙结肠炎,初发型,活动期。

重度溃疡性左半结肠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肠病性关节炎

【鉴别诊断】

1.急性自限性结肠炎:

各种细菌感染如痢疾杆菌、沙门菌、直肠杆菌等;急性发作时发热、腹痛明显,粪便检查可分离出致病菌,抗生素有效,通常在4周内消散

2.阿米巴肠炎:

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便常规查阿米巴滋养体

3.血吸虫病:

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

4.克罗恩病:

回肠末段多见,非连续性

5.其他:

其他感染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出血坏死性肠炎,相关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过敏性紫癜

【治疗】

治疗目的:

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

少渣饮食,对牛乳过敏者,应限制乳品摄入,病情严重者禁食,胃肠外营养,重症患者慎用抗胆碱能药和止泻药,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

a.柳氮磺吡啶(SASP)经结肠细菌分解为5-ASA和磺胺吡啶,有效成分:

5-ASA(5-aminosalicylicacids)

适用于轻、中型患者或重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缓解者

作用机制:

*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一个或多个步骤,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清除氧自由基而减轻炎症反应;

*抑制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等。

用法:

4g/d,分4次口服,用药3~4周后,逐渐减量,维持量2g/d,长期维持

不良反应:

皮疹、粒细胞减少、溶血、再障,多与磺胺吡啶有关

对磺胺药过敏者禁用

5-ASA(5-aminosalicylicacids):

美沙拉嗪(mesalazine)、奥沙拉嗪、巴柳氮、柳氮磺吡啶栓

b.glucocorticosteroids(GCS)适用于急性暴发型和重型活动期患者,氢化可地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mg/d,静点7~14天后改口服泼尼松60mg/d。

逐渐减量后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

保留灌肠

c.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或巯嘌呤(6-MP)、甲氨喋呤(methotrexate)\环孢素A(cyclosporine,CsA)2~4mg(kg/d)静滴7~14天

适应证:

对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或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

用法:

硫唑嘌呤2mg/(kg.d)或巯嘌呤1.5mg/(kg.d),显效时间约需3-6个月,维持用药1-2年。

3.手术治疗

急症手术指征:

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

择期手术指征:

结肠癌变,慢性持续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

术式:

Colectomyandileostomy,Colectomyandileoanalpouchanastomosis(IAPA)

【定义】

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

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从口腔至肛门均可受累,多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呈节段性分布,可累及肠壁全层。

【临床特点】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

发病年龄15~30岁

【病理】

1.大体:

非连续性病变,呈节段性,早期为鹅口疮样溃疡;随后呈纵行溃疡,鹅卵石样外观,病变累及肠壁全层,至肠腔狭窄

2.组织学:

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裂隙溃疡,可深达粘膜下层甚至肌层,肠壁各层炎症,伴淋巴管扩张、淋巴组织增生等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

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临床特征之一)

内瘘:

通向腹腔内脏器

外瘘:

通向腹壁或肛周皮肤

肛门直肠周围病变

全身表现:

发热(肠道炎症活动、继发感染)

营养障碍(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

肠外表现:

杵状指(趾),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溃疡,眼部病变,硬化性胆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并发症】

肠梗阻(最常见)、腹腔内脓肿、便血、急性穿孔、结肠癌变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贫血、白细胞增高

血沉增快

白蛋白降低

便潜血阳性

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阳性

【辅助检查】

1.X-ray:

粘膜皱襞粗乱,纵行溃疡或裂沟,鹅卵石征,假息肉,多发性狭窄,瘘管形成,有跳跃征和线样征

2.结肠镜: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纵行溃疡、呈鹅卵石样外观,肠腔狭窄,炎性息肉

3胶囊内镜:

安全、无创的小肠检查方法

适应证:

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无法解释的腹痛、腹泻,各种炎症性肠病,但不含肠梗阻者及肠狭窄者

4.小肠镜:

许多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消瘦等症状虽经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钡剂造影、腹部B超、腹部CT/MRI、核素扫描、腹腔动脉造影数字减影(DSA)、胶囊内镜等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

★【CD诊断要点】

1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2纵行溃疡,铺路石样外观

3全层性炎性病变

4非干酪样肉芽肿

5裂沟、瘘管

6肛门部病变

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活检/切除标本

前3项为疑诊,加后3中任1项为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1.肠结核:

多继发于开放性肺结核,累及回盲部,非节段性分布,直肠肛门病变及瘘管少见,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活检可发现干酪样肉芽肿,抗结核有效

2.小肠恶性淋巴瘤:

大多局限在小肠,X线见病变肠段广泛侵蚀、呈较大的指压痕或充盈缺损,CT见肠壁增厚、腹腔淋巴结肿大,病情进展快

3.溃疡性结肠炎

4.急性阑尾炎:

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压痛在麦氏点,血白细胞明显增高,鉴别困难者需剖腹探查

【治疗】

治疗目的:

控制病情活动,维持缓解,防治并发症

一般治疗:

戒烟,高营养低渣饮食,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严重营养不良给与胃肠外营养

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

Infliximab是一种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可靶向Crohndiseas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

通过与巨噬细胞和T细胞表面的TNF-α结合而拮抗TNF-α的生物活性

治疗复发的中至重度CD病人有效,可促进肠黏膜愈合和瘘闭合

比大多数传统CD治疗药物起效迅速,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小

推荐剂量为5mg/kg,2h内静脉输注,可间隔8周重复给药以预防复发

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活动性CD有效

手术治疗:

适应证:

完全性肠梗阻,内科治疗无效的瘘管与脓肿形成,急性穿孔,不能控制的大出血

术式:

切除病变肠段

问题:

术后复发

UC与CD的鉴别:

大体所见

病变特点

病变为连续性蔓延

多处受累时病变为跳跃式蔓延

肠壁厚度

肠壁无增厚

肠壁明显增厚

系膜脂肪组织

不延向肠浆膜面

延向肠浆膜面

系膜淋巴结

局部肠系膜及系膜淋巴结变化不明显

局部肠系膜水肿,系膜淋巴结肿大

镜下所见

侵及深度

病变以粘膜及粘膜下层为主

病变累及肠壁全层

肉芽肿形成

肝硬化(HepaticCirrhosis)

【复习】

肝脏的功能:

1.合成凝血因子、蛋白质、胆汁和上千种酶

2.参与胆固醇的代谢

3.储存糖原,提供能量

4.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

5.调节激素水平

6.药物和毒物(包括酒精)的解毒

★【定义】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晚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

★【病因】

1.病毒性肝炎2.慢性酒精性肝病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长期胆汁淤积5.药物或毒物

6.肝脏血液循环障碍7.遗传和代谢性疾病8.免疫紊乱9.血吸虫病10.隐源性肝硬化

【发病机制】

 

【病理】

1.大体:

肝脏变形,晚期明显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弥漫性结节

2.组织学:

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被假小叶取代,假小叶内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变性甚至坏死和再生

3.结节形态:

小结节性:

(最常见)常见于酒精性和淤血性肝硬化,表面呈弥漫颗粒状,大小相等,直径3~5mm

大结节性:

常见于乙肝和丙肝后肝硬化、血色病、Wilson病,肝实质大量坏死,结节大小不等,直径1~3cm

大小结节混合性:

常见于α1-AT缺乏症,乙肝后肝硬化,大小结节比例相同

【病理生理】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

指门静脉压力(临床上常用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即肝静脉楔入压与游离压之差来代表)持续升高(>10mmHg)。

门静脉压力取决于门静脉血流量和门静脉阻力。

★表现:

脾肿大;侧支循环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扩张);腹水形成

其中,腹水(ascites)是肝硬化最突出的表现。

★腹水形成机制:

a.门脉压力增高(>10mmHg)是水分潴留腹腔的主要原因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白蛋白减少是腹腔积液的重要因素

c.内脏动脉扩张

d.其他因素:

醛固酮↑抗利尿激素↑肾灌注量下降,水钠潴留。

淋巴生成液增多等。

★【临床表现】

根据是否出现腹水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1.代偿期:

症状轻,缺乏特异性;轻度肝肿大;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

2.失代偿期:

A.肝功能减退的表现:

最常见症状:

食欲减退

早期症状:

乏力

常见症状:

上腹隐痛、腹胀(低钾血症、胃肠胀气、腹腔积液、肝脾肿大)、体重减轻、出血倾向和贫血

(牙龈、鼻腔出血,皮肤粘膜紫斑或出血点)、内分泌系统失调(雌激素↑雄激素↓皮质激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

体征:

蜘蛛痣(在患者头面部、颈部、上胸、肩背和上肢等上腔静脉引流区域出现)

肝掌(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端腹侧部位的红斑)

男性乳房发育

黄疸

B.门静脉高压症:

表现:

1.脾肿大:

由于长期淤血所致,为轻到中度增大,并发消化道大出血时,可暂时缩小。

脾功能亢进,脾大伴有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减少

2.侧支循环形成:

a.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液通过胃左和胃短静脉、食管静脉回流到奇静脉

导致反复上消化道出血

b.腹壁静脉曲张---脐静脉开放,以脐为中心向上及下腹延伸,脐周静脉出现异常明显曲张者,外

观呈水母头状

c.痔静脉扩张---肠系膜下静脉分支痔上静脉与回流髂静脉的痔中、下静脉吻合,形成肛管直肠粘膜下静脉曲张

3.腹水形成:

机制见病理生理改变

★【并发症】

1.食管胃静脉破裂出血:

较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呕血、黑便

治疗:

⑴重症监护;

⑵控制急性出血:

1)药物治疗:

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2)气囊压迫术;3)内镜治疗;

4)急症手术;5)介入治疗;

⑶预防再出血:

1)内镜治疗:

首先套扎,较小的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

2)药物治疗:

普萘洛尔;3)外科减压或断流;4)TIPS;5)肝移植;

(4)预防首次出血:

普萘洛尔预防,禁忌者内镜套扎

2.肝性脑病:

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3.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急性起病者可有明显腹痛、腹水迅速增长,起病缓慢者可有低热、腹胀、顽固腹水,查体可有全腹压痛和腹膜刺激征

4.肝肾综合征:

顽固性腹水患者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低尿钠

(Ⅰ型,进展性肾损害,2周内肌酐成倍上升;Ⅱ型,缓慢进展性肾损害)。

诊断:

主要标准:

在没有休克、持续细菌感染、失水和使用肾毒性药物情况下,

血清肌酐>132.6μmol/L或24h肌酐清除率<40ml/min;

在停用利尿剂和用1.5L血浆扩容后,上述两项没有好转。

蛋白尿<500mg/d,超声检查未发现梗阻性泌尿道疾病或肾实质疾病。

附加标准:

①尿量<150ml/min;②尿钠<10mmol/L;③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尿;④RBC<50/高倍视野;

⑤血钠<130mmol/L

治疗:

原则是增加动脉有效血容量和降低门静脉压力,积极改善肝功能。

①早期预防和消除诱发肝肾衰竭的因素;②避免使用损害肾功能的药物;③输注白蛋白;

④血管活性药物

TIPS可能有效。

肝移植有效。

5.肝肺综合征HPS:

终末期出现,病人出现杵状指、发绀、蜘蛛痣。

三联征:

进展性肝病,肺血管扩张,低氧血症(动脉氧分压<70mmHg)/肺泡—动脉氧梯度>20mmHg)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低氧

6.原发性肝癌:

在大结节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发生

临床表现:

短期内肝脏迅速增大,持续性肝区疼痛,肝表面可触及肿块,血性腹水

7.门静脉血栓形成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试验:

ALT、胆红素增高显著、AST增高大于ALT,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细胞外基质(ECM)增加、血清III型前胶原肽(PIIIP)、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等浓度增高

3.免疫功能检查:

细胞免疫:

CD3、CD4和CD8细胞均降低,体液免疫:

IgG、IgA增高,部分患者非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肝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不均匀增强;有脾大和门脉高压的声像图改变

2.CT:

肝静脉和门静脉显示为低密度树枝状阴影

3.放射性核素显像

4.上消化道钡餐

5.MRA

【特殊检查】

1.腹水:

漏出液,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时可为渗出液,血性腹水提示癌变

2.胃镜:

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糜烂

3.肝活检:

有假小叶形成可确诊

4.腹腔镜:

可直接观察肝外形、表面、色泽、边缘及脾等改变

5.门静脉测压:

经颈静脉测定肝静脉楔入压以及肝静脉游离压,两者差为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veinpressuregradiant,HVPG),代表门脉压力,正常值5~6mmHg,>10mmHg为门脉高压,>12mmHg静脉曲张出血

【诊断】

1.病史:

病毒性肝炎、长期饮酒

2.症状和体征:

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

3.肝功能试验:

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4.影像学检查

【肝硬化病人Child-Pugh分级标准】

总分:

A级≤6分;B级7~9;C级≥10分

【鉴别诊断】

1.与表现为肝大的疾病鉴别:

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血吸虫病、肝包虫病、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

2.与引起腹水和腹部胀大的疾病鉴别:

结核性腹膜炎、缩窄性心包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腹腔内肿瘤、巨大卵巢囊肿

3.与肝硬化并发症鉴别:

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和饮食

2.药物治疗:

无特效药

★3.腹腔积液的治疗:

a.限制钠、水的摄入

低钠:

氯化钠1.2~2.0g/日,限水:

1000ml/日左右

利尿剂:

排钾和保钾利尿剂联合应用,利尿治疗每天体重减轻不超过0.5kg,过分利尿可诱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

氨体舒通(spironolactone)和速尿(furosemide)

b.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

低蛋白血症是腹水形成的重要原因

放腹水4000~6000ml后输注白蛋白40~60g

每周定期输注白蛋白或鲜血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c.腹水浓缩回输

放腹水5000~10000ml浓缩处理(超滤或透析)成500ml,再静脉回输

感染性腹水禁用

d.腹腔-颈静脉引流,又称LeVeen引流法

将腹水引入上腔静脉

腹水感染或癌性腹水禁用

e.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TIPS)

难以控制的静脉曲张大出血

难治性腹水

易诱发肝性脑病

4.并发症治疗

a.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

是肝硬化严重并发症和死亡主要原因,病死率高达50%,再次出血病死率30%

过去主要治疗措施是气囊压迫术、断流或分流,近20多年来,随着血管活性药物、内镜治疗、预防性抗生素的日益广泛应用,住院病人的病死率下降了3倍

药物治疗:

垂体后叶素:

是最强的内脏血管收缩剂,可减少内脏血流,因此导致入门脉血液的减少并降低门脉压力。

持续静脉输注0.2-0.4U/min。

副作用:

收缩胃肠平滑肌,促进其蠕动,可出现腹痛、心动过速、

高血压,极少数病人甚至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

生长抑素/生长抑素衍生物:

具有收缩内脏血管、降低门脉压力、减少胃肠道血流量的作用,14肽生长抑素

起效快,半衰期短(2-3min),8肽类似物半衰期长(70-90min)

内镜治疗:

套扎、硬化剂注射、组织粘合剂

气囊压迫术:

气囊压迫在临时性控制出血方面非常有效,可迅速控制超过80%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如误吸、移位和食

管的坏死/穿孔,死亡率高达20%,气囊压迫可作为无法控制的出血者的临时措施(最多24小时)

介入治疗

急症手术:

分流术、断流术

b.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70%),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抗生素,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

c.肝肾综合征

治疗原则:

降低门脉压,增加有效血容量,去除诱因,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预后差

d.肝肺综合征

5.肝移植

适应证:

终末期肝硬化

禁忌证:

不能控制的全身感染,肝外恶性肿瘤等

【预后】

Child-Pugh分级1年生存率A级为>95%,B级为75%~95%,C级为50%~80%

移植后1年生存率90%,5年80%

 

原发性肝癌

【定义】

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oftheliver)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