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815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史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世界史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世界史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世界史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世界史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史练习.docx

《世界史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史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史练习.docx

世界史练习

2013届高三历史世界现代史练习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顺德模拟)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有人哀叹:

“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这是因为(  )

①危机的规模空前大 ②危机持续的时间相当长 ③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 ④危机使社会动荡不安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2.(2011·江苏徐州模拟)1933年4月上海《大公报》(右图)报道:

“自日本放弃金本位后,积极倾销日货。

至各国大起反感,抵制日货者达二十七国。

”从这条新闻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形成D.日本的贸易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

3.(2011·广东模拟)右图是美国某时期流行的漫画,一位绅士正向一位农民进行解释:

艰难时期就如同那群鸟儿,要驱赶它们只需要竖立一个稻草人吓一吓就可以了。

请问与此绅士观点一致的政策是(  )

A.固守自由放任B实行政府干预C.走法西斯道路D.发展混合经济

4.(2011·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2011年2月3日法律界网站登载题为“刘瑜:

动什么,不能动宪法”的文章指出:

“……罗斯福新政时期,是总统权力扩张最迅猛的时期。

事实上,新政期间,总统权力的转型,也是社会治理方式转型的一个后果。

”这里所说的“社会治理方式转型”指的是(  )

A.向分权制衡型转变B.向总统权力型转变

C.向社会福利型转变D.向国家干预型转变

5.(2011·河南濮阳一模)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它充分说明科技革命使(  )

A.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

B.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

C.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6.(2011·山东济宁模拟)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

“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缩小到3倍。

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

”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D.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7.(2011·山东菏泽联考)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将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这表明(  )

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英国病”

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社会主义在西方建立起来

8.(2011·江西九江模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其中的“非常时期”是指这一时期苏俄面临(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B.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

C.严重的兵变和农民暴动D.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威胁

9.(2011·辽宁大连检测)“对于那些基本上不需要国家从储备中拨给原料、燃料和粮食的中小企业给以支持。

允许把国家企业租给私人、合作社、劳动组和公司。

”上述材料反映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

10.(2011·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

“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1.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12.下面是苏联解体后,几位苏联老人回忆的苏联历史,其中符合苏联史实的有(  )

①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极其错误的 ②但是,1921年3月后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纠正了错误 ③是啊,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④可惜的是勃列日涅夫以农业为重点的改革未能持续下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3.(2011·安徽皖北3月联考)下图漫画中有四个人物形象,其中美国高大健壮,英法两国依附其左右,美国正在对代表联合国的瘦弱的女士用命令的语气说:

“Youtryit,sister!

”此漫画反映的正确历史信息不包括(  )

A.美国以“冷战”推行霸权主义B.英法当时只能唯美国马首是瞻

C.联合国一度被美国操纵D.苏联在铁幕后消极应对

14.(2011·浙江温州质量检测)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  )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15(2011·安徽百校联考)肯尼迪曾对某一事件这样评价:

“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

”这一事件是(  )

A.柏林事件 B朝鲜战争C.古巴导弹危机D.越南战争

16.(2011·山东诸城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提出与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也提出“和平演变”战略,表明双方(  )

A.准备再次合作,和平共处B.用冷战方式争夺世界霸权

C.世界出现和平的契机D.接受中国“求同存异”主张

17.(2011·河南许昌联考)如果以“别了,雅尔塔”为题发言,应该选择哪一事件作为“别了”的标志(  )

A.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B.第三世界崛起

C.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8.(2011·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右图是当今朝鲜平壤火车站附近的一幅反美标语牌,上面大致内容是:

“滚出去!

你没有资格赖在这里(朝鲜半岛)!

”这反映了(  )

A.两极格局依然在当前存在B.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遭到谴责D.国家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

19.(2011·北京海淀二模)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事件是(  )

A.亚非独立国家的万隆会议B.不结盟运动兴起

C.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D.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20.(2011·山东临沂模拟)关于下面三幅漫画的寓意,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图一:

德国被分区占领,雅尔塔体制形成

B.图二:

柏林墙加大了隔膜,美苏对峙加剧

C.图三:

民间暗中交往,德国统一,冷战结束

D.三幅漫画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演变

21.(2011·江苏南京3月二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做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材料说明(  )

①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②贸易、服务、资本与技术日益全球化 ③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形成 ④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2.右图是1986年7月,德洛尔赠给邓小平的某经济区域组织铜质徽章。

该组织(  )

A.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采取共同政策

B.其成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

C.成立后即由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D.其成立原因之一是为应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

23.(2011·河南洛阳模拟)《全球通史》中写道:

“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由此可知(  )

A.区域集团在多极化格局中作用衰退B.区域集团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C.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D.“一超多强”局面被逐渐打破

24.(2011·辽宁抚顺联考)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非选择题

25.(2011·江苏连云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总体上说,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国家提供巨额科研经费,组织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将其成果无偿地提供给全国使用。

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到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宇航工业从60年代末起,每年耗费50多亿美元。

国家为私人垄断组织扩大国外市场,如为了维持战后高出口水平,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的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60年代占20%左右。

从50年代中期起,为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进行补贴。

——《20世纪的世界历史》

材料二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自由竞争。

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

(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

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51年到1971年,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

……其中50年代经济呈现飞跃状态,年平均增长率达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三 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项服务。

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

1960年,继岸信介内阁之后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1960年6月24日,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国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些措施的前提条件。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

(3)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侧重点。

对此你有何认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政策有何共同之处?

其实质是什么?

26.(2011·辽宁辽阳3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8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

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三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

材料四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

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这一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

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

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

(3)材料三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

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4)材料四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

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

 

27.(2011·山东淄博3月)二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北风与太阳

乔治·凯南说:

“……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

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

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

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1)材料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问题二 撼动与挑战

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

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2)简述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

问题三 联合与曲折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3)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四 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 全球化 改革开放 机遇与挑战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关键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00字左右)

 

28.(2011·山东潍坊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

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摘自《证券时报》(2010年10月11日)

材料二 近期,国际汇率市场风云变幻。

美欧货币当局释放出继续扩大流动性信号,日本央行祭出零利率政策,韩国、巴西、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均酝酿或采取市场操作影响本币汇率,一些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人们担心“货币战争”的潘多拉盒子可能就此开启。

——摘自中国网(2010年10月11日)

材料三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9日刊出评论说,美国推出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想当然地开动印钞机,“放水”6000亿(右图),但这不是解决经济衰退的办法,其直接的结果就是让美元继续贬值。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元的贬值,信任危机的来临,砸下6000亿,无疑是美元在自掘坟墓。

——摘自中新网(2010年11月9日)

材料四 G20峰会召开在即,国外媒体热炒“货币战争(CurrencyWar)”,目的是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从而发达国家在各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讨价还价中占得舆论的先机。

作为刚刚进入国际货币问题“漩涡中心”的中国,必须小心应对,切不可盲目跟风。

——摘自凤凰网(2010年11月12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现象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当前的“货币战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出的新一轮货币政策是在“自掘坟墓”。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

 

2013届高三历史世界现代史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④是由此造成的影响,都符合要求。

答案:

 C

2.解析:

 注意本题的时间是“1933年”。

由此可知“日本放弃金本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手段和方式,由此引发别国的反对。

故正确的结论应该是B项。

A、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则颠倒了因果关系。

答案:

 B

3.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绅士的观点是靠稻草人渡过危机时期,也就是不作为,实际上就是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

 A

4.解析:

 1929年美国遭遇了经济大危机,罗斯福运用凯恩斯主义,即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政策,渡过了这次经济危机,故选D项。

答案:

 D

5.(解析: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高污染工业比重迅速降低,新兴环保经济的比重迅速提高,材料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

答案:

 D

6.解析:

 从材料中交税前后的对比来看,北欧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不能够刺激富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7.解析:

 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答案:

 C

8.解析:

 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的时间是1918年,当时苏俄已退出了一战,A项错误;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消极影响;D项发生在二战期间,与时间不符。

答案:

 B

9.解析:

 在工业上规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材料反映的正是新经济政策的有关内容。

答案:

 B

10.解析:

 从材料的数据分析,重工业占75%,日用消费品仅占25%。

从中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是苏联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

答案:

 B

11.解析:

 赫鲁晓夫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他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等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

为此,他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造成玉米歉收。

答案:

 C

12.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应对战争时期的特殊政策,与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是不相适应的,①符合史实;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从实施效果看也是正确的,②正确;斯大林时期,通过实施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③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是以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重点,④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13.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政策。

由漫画中“Wetriedeverythingbutexplosive.”看出A项正确;由“英法两国依附其左右”可知B项正确;由美国对代表联合国的瘦弱女子的命令可知C项正确;该漫画不能体现苏联方面的态度或举动。

答案:

 D

14.解析:

 分析材料,“条约”应指“华沙条约”,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本题选C项。

A项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B项是雅尔塔体制的影响;D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影响。

答案:

 C

15.解析:

 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肯尼迪”和“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柏林危机并没有超出苏联的领地,而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苏联并没有“奔逃回安全的地方”,因此,A、B、D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

 C

16.解析:

 美苏“冷战”的根本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和平”是手段,争夺世界霸权才是目的,因此,正确的是B项。

答案:

 B

17.解析:

 “别了”的含义就是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瓦解,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答案:

 D

18.解析:

 注意时间是“当今”及“反美”,可反映出朝鲜在谴责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两极格局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即不存在了,A项错误;仅从朝鲜反美不能说明B、D两项。

答案:

 C

19.解析: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答案:

 B

20.解析:

 图三反映的是柏林墙倒塌,但是两德统一是在1990年,美苏冷战结束是在1991年,因此,C项的表述不正确。

答案:

 C

21.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采用排除法。

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还远远没有实现,排除③;其他表述都正确。

故选D项。

答案:

 D

22.解析:

 徽章上显示的组织是欧洲共同体。

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家复兴开发银行构成,B不正确;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C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D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

 A

23解析:

 “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指的是政治多极化趋势是由大国来主导的。

答案:

 C

24.解析:

 材料认为欧共体的出现还有冷战以外的原因,这些原因是“冷战”结束后,欧共体继续存在的基础,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25解析:

 第

(1)问,“措施”只要概括材料一的信息即可,“条件”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

(2)问,德国在二战后比较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力度相对较轻;第(3)问,从材料二中多次出现“市场”“自由竞争”的信息分析德国经济政策的侧重点,从材料三中多次出现的“计划”的信息分析日本经济政策的侧重点;第(4)问,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所不同的是力度和侧重点。

答案:

 

(1)措施:

发展高科技;协助开拓国外市场;对一些外贸出口产品进行补贴。

条件:

美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或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工业基础)。

(2)特点:

将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三者结合起来。

(3)侧重点:

日本政府侧重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德国侧重市场调节。

认识:

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4)共同之处:

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

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或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6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问较为简单,依据材料中“抛弃了……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等信息即可得出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

(2)问根据材料中农民对苏维埃的不满和余粮征集额的增加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先明确后来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1年春天”即可作答;第(4)问需要高度概括材料,提炼出关键信息,注意语言的简练。

答案: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