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8779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8 大小:40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docx

《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docx(1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docx

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

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

(一)专题内容

专题一三农问题专题

专题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专题三国家统一与分裂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五中外改革和变法

专题六中外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专题七中国近现代济结构的变化和各种经济的发展状况

专题八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专题九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与民主政治进程

专题十国共合作与对抗及跨越60年的历史握手

专题十一世界资产阶革命、改革运动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专题十二大国崛起

专题十三西部开发

专题十四科教兴国

专题十五思想解放

专题十六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专题十七党的建设

(二)专题解析

专题一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相关农民问题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目的:

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b、概况:

Ⅰ、构成: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Ⅱ、规模:

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c、影响:

Ⅰ、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Ⅱ、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关键提示

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

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跟踪思考

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

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关键提示

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

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结: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

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③唐初: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④北宋中期: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⑤明初:

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⑥清初:

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规律总结:

1.如何掌握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1)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的兴修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和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与技术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朝代都全部具备这些条件,往往只具备其中的某些条件。

在分析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时,要注意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2)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

1农业方面: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新品种的引进;粮食产量的提高等。

2手工业方面;手工业部门的扩展,中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冶铁业、纺织业、造纸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花色品种增多等。

③商业方面:

商品种类的增多;集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货币的发展变化;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在归纳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时,可从上述诸方面去思考。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及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

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②秦汉时期:

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

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d、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隋唐时期:

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

a、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b、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⑤五代时:

继续南移

⑥南宋时:

南移完成,标志:

“苏湖熟,天下足”

  ⑦明清时:

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 表现:

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

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

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

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

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

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也严重打击了中国农业。

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跟踪思考

中国近代农业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

三、新中国农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农业的恢复

(1)1950~1952年,我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到1952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跟踪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农业合作化道路

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一五”计划时的农业

1957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

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4.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关键提示

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5.“文化大革命”时期

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6.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关键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

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跃居世界首位。

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

这就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跟踪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四、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1.西周的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

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封建社会:

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废除:

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③影响:

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①屯田制:

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均田制:

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跟踪思考

井田制与均田制在实质上有何不同?

③更名田:

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

a、土地问题: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

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

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

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主观)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分田方案(客观)

关键提示

太平天国的分田方案从本质上是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特点是绝对平均主义。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孙中山在旧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社会革命)(中现代上P77)

内容: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性质: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

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提出的平均地权,节约资本(中现代史上P123)

6.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a、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义:

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7.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作用:

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中近现代史下P44)

8.解放战争时的土地革命:

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中现代下P58)

内容:

中国共产党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的有分别的消灭封建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办法: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意义:

着极大的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关键提示

减租减息并没有改变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9.建国后的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近现代史下P90)

①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

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新生的人民政权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近现代史下P99)

①原因:

小农经济素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

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结果:

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意义: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近现代史下P106—107)

①原因:

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近现代史下P127)

①原因:

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跟踪思考

近代以来,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提出过哪些土地方案?

五、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1.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内容

(1)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1)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跟踪思考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相同作用是什么?

(2)编户制度:

含义: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有自耕农、无爵位的地主、小官吏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朝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影响: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b、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关键提示

特点:

田租轻而人头税、更赋重

编户制度既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又是一种赋役制度。

(3)租庸调制:

原因:

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作用: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4)两税法: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规定:

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

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跟踪思考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5)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

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6)一条鞭法: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关键提示

一条鞭法让田亩分担了户、丁的役银,并没有免除丁银。

(7)摊丁入亩:

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

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影响: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注:

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知识归纳:

以税种来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

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

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方案中,哪些有利于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六、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1.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

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已不适应。

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

但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了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的配套措施。

2.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

目前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目前出现的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低迷不是一个长期现象,而是一个阶段性问题。

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中国应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以适应“人世”的新形势。

3.农民问题

可以分为素质、减负和增收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

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

农民收入问题是近几年来“三农”问题的突出焦点。

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突出的原因是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人口分配不合理,城市消费群体比重较低。

解决这个问题,特别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思维拓展

拓展1: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的根源:

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2)土地兼并的影响:

政治上,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

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普遍贫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3)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及作用:

不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农民阶级通过起义的方式,进行均田免粮,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也不能成功。

拓展2:

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①实施的原因

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②表现:

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c、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d、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e、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