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对2007年高考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09544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针对2007年高考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关于针对2007年高考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关于针对2007年高考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关于针对2007年高考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关于针对2007年高考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针对2007年高考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doc

《关于针对2007年高考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针对2007年高考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针对2007年高考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doc

HRPlanningSystemIntegrationandUpgradingResearchof

ASuzhouInstitution

2007年高考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

☆专题提示:

热点问题的特点:

①从空间看:

国家、区域或全球的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②从时间看:

在较长时间内发生重大影响;③从结构看:

问题的存在与反思对策

☆设计依据:

文明史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专题导学

第一节 热点和重点扫描

考点1  科教兴国

【知识要点】

1、古代科技成就(史实回归课文),特点:

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原因可从封建制度先进、经济繁荣的需求、国家统一稳定等角度回答);以应用性技术为主;明清后没有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原因从封建专制制度落后、自然经济制约、轻视科学技术、思想控制严密等角度分析)。

2、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历程(为什么不能使中国富强?

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独立与富强的关系两个层面分析)

3、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列强侵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学习西方,产生近代工业,现代化起步;第二次,加紧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兴起民族救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中国正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六七十年代又出现了建设失误,未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机。

现在要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

4、三次科技革命中代表性技术,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结构(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社会生活(城市化)、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5、德、美、日、新、韩等国科教兴国的历史经验。

考点2 和平与发展

【相关主题】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联合国成立60年;恐怖主义;朝核危机;伊拉克问题;日本右翼势力活动

【知识要点】

1、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

根源是不平衡规律。

具体原因要能分析。

2、一战前的国际矛盾和战争进程。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点及内部矛盾。

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

4、二战前的国际危机和战争爆发。

德日法西斯上台的历史根源和具体原因。

国联为什么没有能阻止战争?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相互合作。

对法西斯侵略的制裁-《大西洋宪章》-《二十六国宣言》-《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和第二战场开辟-雅尔塔会议和战后安排-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联合国成立。

6、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惩处。

德日的区别及不同后果。

7、20世纪后半期的冷战和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苏争霸。

如何认识冷战?

一方面给世界带来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两大超级大国相互制约,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8、当前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边疆争端和地区霸权,恐怖主义,极右势力复活等。

当今世界总形势是什么?

有哪些维护和平的有利因素?

形势是和平发展。

世界格局暂时一超多强,趋向是多极化。

有利因素:

和平力量发展(如中国);联合国作用(如核试验条约);多极化趋向;经济全球化趋势;各国合作增加。

9、五百年大国崛起之路

(1)崛起方式的单一性(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武力扩张):

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日本

(2)崛起影响的破坏性——搅动地缘政治、打乱现存国际体系。

崛起之路几乎同于战争之路。

(3)大国兴衰的基本秘诀:

国力和国际义务之间能否保持平衡。

举例:

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争霸战争和世界大战;英帝国的兴衰

10、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对世界和平的体制性安排:

举例:

国际政治层面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国际经济层面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战后)

11、重要的区域性组织:

举例:

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12、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崛起)(和平崛起)

(1)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是怎样确立的?

有什么意义?

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崛起之路?

(4)中国的崛起与传统强国崛起的不同

现在我们用“和平”来界定“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回应。

①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处于“热核时代”。

今日大国的崛起,除和平外,别无他途。

一个和平的世界不仅是中国崛起的需要,而且永远是中国所追求的目标。

②中国崛起的国情起点:

中国的面积、人口,后发追赶型的现代化类型以及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必然要带来不少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现象、新问题乃至各种不确定因素。

③选择和平,我们就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在世界上的道义性和正当性基础。

正因为中国崛起的规模之大、问题之新,我们应该对中国崛起过程的困难性、曲折性和不确定性持客观、理性态度,要更加认识到对于中国的崛起来说,和平的保证是至关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中国选择和平崛起是为了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中国的和平崛起则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通过和平方式面对内外问题的挑战,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她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仅为了自身的和平与安全,而且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尽职尽责。

★举例:

中美关系、中非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印关系。

考点3 统一问题

【知识要点】

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具体的措施。

★2、清朝初期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措施及作用。

3、宏观把握我国古代的分裂与统一问题(哪些时段统一,哪些时段分裂,统一与分裂的关系如何?

分裂时期蕴育着统一因素,主要是各分裂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实现)4、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和台湾省)、西藏(元设宣政院,明设卫所和僧官制度,清设册封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制度)、新疆(汉设西域都护,唐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清设乌里雅苏台、伊犁将军府)、钓鱼岛等地区的管辖。

★5、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虎门销烟,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全民族抗日战争。

6、明末以来台湾与祖国的分合,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的区别(前者是内政问题,后者是主权问题)

7、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内涵、实践。

8、德意志和意大利完成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对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

★9、美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国内市场的统一和扩大、西部的开发)。

考点4 法治社会与民主政治

【知识要点】

1、古代中国法家思想的内涵及与现代法治思想的根本区别。

强调法律的作用,依靠严刑酷法维护专制统治(根本上为专制统治者服务,现代法治则是建立在主权在民,民主立法,司法独立的基础上)

2、近代民主政治和中国法治的探索:

《资政新篇》中“以法治国”的主张;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革命派提出“民权主义”,颁布《临时约法》,提出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规定中华民国是议会制内阁制的共和制度。

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

抗战胜利后中共提出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体现在重庆谈判和政协决议中)。

★3、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的建设:

《共同纲领》和新民主主义民主;1954年《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反右派斗争到文革在民主政治问题上的失误(忽视民主法制建设、个人崇拜等)

4、启蒙思想家对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的理论构建:

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的著作和主要思想。

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特征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法治社会化。

★5、英国《权利法案》体现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法国《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拿破仑法典》体现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及修正案体现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类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型和专制型)的历史根源和影响。

历史根源是走上资本主义的不同道路,影响是使德日俄等国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德日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战争策源地,俄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民主建设滞后。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主制度与法西斯制度的决战(二战)

8、20世纪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

(主要指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发展)

9、苏联1936年新宪法体现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有什么弊端?

中国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成功探索。

考点5 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

【知识要点】

1.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前期要看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农业发展,后期要看到消极作用:

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唐初和清初休养生息政策:

以唐清为例说明国家如何干预经济。

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计划经济体现制的建立。

三大改造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实践:

十四大

5.资本主义经济干预三阶段:

干预经济时期(重商主义为代表14~18世纪末)、自由放任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宏观控制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来)等三个阶段。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仍然处于国家干预经济阶段,如俄、日等国。

6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历史进程中的市场问题。

17-19世纪,英法等国通过殖民活动开辟海外市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通过统一战争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9世纪晚期,法国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国内市场狭窄,影响经济发展;19世纪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南北战争开辟了广阔而统一的国内市场;日本明治维新后由于国内市场资源狭窄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以甲午战争为代表分析对中日两国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为争夺海外市场而矛盾加深,最后引发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侵略道路;韩国、新加坡等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采取外向型经济战略,成效显著。

★7.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活动开辟了新的市场;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最终形成;二战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994年世贸组织建立。

考点6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一、中国古代人口状况和人口迁移

★1.古代人口迁徙的基本史实:

①秦夺取河套并筑城置县后,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秦朝征服越族后,迁徙50万中原人到珠江流域,与越族杂居。

②三国时,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同江南人民一道,共同开发江南。

③自西晋末年起到南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

北方农民的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人民一起开发江南地区。

④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回鹘人大部分向西迁入甘肃、新疆。

⑤元朝统一后,许多汉族人民迁到边疆地区;边疆地区各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

⑥漠西蒙古的土尔扈特部于明末清初迁至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1771年,他们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长途跋涉,回到祖国。

⑦华人外流。

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⑧外族内流。

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总析:

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战争;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经济重心南移;自然灾害的影响;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意义):

先进经济文化传播;民族融合;人口分布趋于合理;边疆开发。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