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纲解读热点考点难点热点专题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1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5年高考考纲解读】
1.从考点重点看,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
2.从命题形式看,全国课标地区、山东、海南等主要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考查对重大改革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的理解认识。
3.从命题角度看,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
(1)多数课标地区仍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等,有时也将古代的改革、近代的改革或者中外改革综合对比命题考查。
(2)近年全国课标卷等以新材料为依托,利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教材未涉及的其他改革。
4.从社会热点看,当前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倡导公平、公正,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等热点。
【重点、难点剖析】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 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大变革。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3)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4)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内容:
(1)军事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 军功爵 制;建立什伍组织。
(2)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
(3)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 县制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4)文化上,焚烧诗书。
3.影响:
(1)军事方面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旧贵族;树立了 新兴地主 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有利于保证兵源。
(2)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3)县制的设立强化了 中央集权 ;什伍连坐有利于控制人民;轻罪重刑,强化了法律意识,保证变法措施顺利地执行,但措施过于严苛。
(4)有利于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但也摧残了文化。
【特别提醒】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启示。
指点迷津:
原因:
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秦孝公全力支持,信任商鞅;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商鞅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
启示:
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北方,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发展,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3)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制度落后不完善,农民负担沉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各地起义不断,社会动荡。
(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2.内容:
(1)前期:
创立新制。
①制定官吏俸禄,整顿吏治;②推行 均田制 、三长制和租调制。
(2)后期:
实行 汉化 :
①迁都 洛阳 ;②移风易俗。
3.作用:
(1)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 风俗 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促进了经济复苏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 封建化 ,缓和了民族矛盾。
(3)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疑点2】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条件。
指点迷津:
(1)出现了大量荒地,这些荒地都属于封建政府所有。
(2)社会上大量流民的存在。
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推行均田制。
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2)农奴制度使俄国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3)改革派知识分子对农奴制进行揭露和抨击,宣传了资本主义新思想。
(4) 克里米亚 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和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促进了改革。
2.内容:
(1)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2)法令规定 土地 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3)农民受到村社制度的严格控制。
3.意义:
(1)性质:
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 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3)不彻底性:
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特别提醒】俄国1861年改革为什么只能走自上而下的道路。
指点迷津:
(1)从下层群众看:
1859~1861年间俄国曾出现革命形势,但是由于俄国经济发展落后,资产阶级软弱且缺乏领导,再加上农民的觉悟低,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同时沙皇政府还有足够的镇压力量,所以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企图归于失败。
(2)从统治阶级看:
①国内农奴制的严重危机已使沙皇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沙皇政府看到农奴制度必须废除;③资本主义制度正在形成世界体系,某些地主已看到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剥削更为有利可图。
四、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内忧:
幕府 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患:
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黑船事件和《 日美亲善条约 》。
(3)前提:
倒幕派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
2.内容:
(1)政治上:
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藩置县,建立起统一的 中央集权 国家。
②废除封建 等级制度 ,宣布“四民平等”。
(2)经济上:
发展新经济。
①币制改革,以 金本位 的纸币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②土地改革,废除 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③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征收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④殖产兴业 ,发展资本主义。
(3)文化上:
文明开化 ,发展近代教育。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人了解西方文明。
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③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力西化,如历法、衣食住行、鹿鸣馆。
(4)军事上:
富国强兵,建立新军队。
①实行 义务兵役制 ,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②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④进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 资本主义 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
③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 浓厚封建性 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特别提醒】日本明治维新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指点迷津: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
具体表现为:
①经济:
领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②政治:
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③文化:
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国际:
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推动日本加入对外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改革的局限性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战争的罪魁祸首。
五、戊戌变法
1.历史根源:
(1)政治:
①甲午战争后, 民族危机 加深。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2)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改革。
(3)思想:
早期维新 思想的传播。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
①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
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 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
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 儒家思想 相结合。
(4)思想传播: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至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而失败。
4.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 君主立宪制 ,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 思想解放 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高频考点】
考点1、中国古代改革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例1、(2014年四川文综0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变式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
“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
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渝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变式探究】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特别提醒】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
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的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争雄优势、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变式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
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2: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
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回答:
(1)材料1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1、2,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
(3)根据材料1、2,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
考点2、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的改革
例2、(2014年安徽文综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
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B
王安石变法:
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
C
戊戌变法:
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
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变式探究】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2: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3: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2、3,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
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特别提醒】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改革的不同特点
1.俄国1861年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以沙皇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自上而下进行的,
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继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特别是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改革后,步履艰难,矛盾重重.
2.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力量的改革派进行的武装倒幕运动.是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3.中国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戊戌变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变式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的……
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要“从上面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依据材料,指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史实,说明“谣传……是不公正的”.这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考点3、近现代中外领袖人物的评价
例3、(2014·福建文综,41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
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
“……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
《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变式探究】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
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特别提醒】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评价改革的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
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变式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
主手中夺得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刘秀在公元39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度田不仅要度农民的土地,而且也要度豪强地主的土地,郡县官吏大多是豪强地主,他们当然不愿意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区,度田官吏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的道理,根本不敢如实度田。
那些既非“近臣”的豪强地主,也凭借时势和度田官吏勾结,大量隐瞒土地。
同时,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他们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刘秀知道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下狱处死,并重申严格检查田亩和人口……这样,刘秀实行度田,引起两种性质不同的反抗。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刘秀实行度田的背景及目的.
(2)如何认识材料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
并分析其反抗的原因.
【能力突破】
难点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例1、(2014年新课标2文综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
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
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
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
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
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
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9分)
【变式探究】(2013·山东高考)宋人话本中有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畜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拓展提高】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难点二、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例2、(2014年山东文综)【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