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问答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624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问答题.docx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问答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问答题.docx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问答题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问答题

1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答:

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

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

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太阳的一部分,于是形成了日食。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答:

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天空中的云,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当两块带不同种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

4、什么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答:

植物的叶子中的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

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意义:

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答:

《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管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2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

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四)、案例分析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

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

不,老师,应该是15颗。

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

不,是16颗。

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

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

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

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

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答题思路:

1.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加以肯定:

A、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唯教材的新理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更新。

的新理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更新。

B、能尊重学生,老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互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能尊重学生,老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互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C、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能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能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对这一教学片断还可提出以下建议:

A、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B、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

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

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3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也没有芽。

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

6、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

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

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7、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

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

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8、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

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9、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

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

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

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10、病毒不具细胞形态,颗粒很小,远非光学显微镜所能显示,所以它的发现比细菌的发现要晚得多。

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答:

以上所述是对的。

病毒不具细胞形态,它由蛋白质(为外壳)和核酸(为核心)构成。

它不能独立生活,却能寄生在活细胞里进行生命的繁衍。

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病毒不具细胞形态,颗粒很小,远非光学显微镜所能显示,所以它的发现比细菌的发现要晚得多。

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答:

以上所述是对的。

病毒不具细胞形态,它由蛋白质(为外壳)和核酸(为核心)构成。

它不能独立生活,却能寄生在活细胞里进行生命的繁衍。

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11、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东升西落运动有关吗?

若有关,是什么关系?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东升西落运动有关吗?

若有关,是什么关系?

答: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周日运动有关。

潮汐的涨落交替存在于地球的任4何地方,是月球的引力以及较少程度的太阳引力引起的(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

地球上海域、湖泊的水平面每天涨落两次,离月球较近的地面上的水域受月球拉力最大,水会朝向正对着月球的那一点聚集,而在地球的另一面,月球对地的拉力要比水的拉力大,因此水域在离月球最远的一点也形成凸点,这样地球上就有两个新的最高水域点。

因此,当地球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自转,几乎地球上的每一点都有过两次潮汐。

(以下是大潮、小潮的成因,可以不作答,供参考:

任何一点最高的涨潮和最低的落潮都会发生在新月和满月,在那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同时作用向同一方向位,这就是大潮。

当月球位于1/4位相时,太阳的引力刚好作用于月球的引力,就形成了最低的涨潮,称为小潮。

)12、请描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答:

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1)提出问题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如是什么或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制定计划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4)观察、实验、制作观察和实验,是观察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及取证的探究活动。

制作动手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或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5)搜集整理信息能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6)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或结论。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7)表达与交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案例分析13、某观测者注意到,这天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且与前几天相比,方位更偏北。

请判断这天的大致公历日期,并描述这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某观测者注意到,这天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且与前几天相比,方位更偏北。

请判断这天的大致公历日期,并描述这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判断:

这一天的日期大约在临近夏至日夏至日之间的日期。

因为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说明太阳的直射光照正移向北回归线。

又因为这一天太阳升起比前几天更偏北,说明这天只能是夏至日或临近夏至日的日期,不可能是夏至以后的日期。

所以判断这一天日期为临近夏至日夏至日之间的日期。

2)描述:

这天的太阳从东北方升起,然后慢慢向西偏南移动,逐渐移向北回归线上空或北回归线稍偏南的上空,中午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稍偏南纬线),下午太阳逐渐向西偏北移动,傍晚从西北方落下。

某一天傍晚,太阳已经落山,天色渐渐变暗,一观测者看到月亮高挂在5东南天空请描述此时的月相(月亮的形状),并判断这天的大致农历日期。

答:

这一天大致在农历东南天空请描述此时的月相(月亮的形状),并判断这天的大致农历日期。

答:

这一天大致在农历1112日。

月相为上凸月,即月亮西:

14、为探究铁锈蚀的原因,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将三枚无锈铁钉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如图4),数天后,只有试管Ⅰ中的铁钉在水面处生锈,其他两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发生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什么?

答: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既有水存在;又有氧气存在。

(2)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

答:

1.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2.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

(1)在铁制品表面涂矿物性油、油漆或覆盖搪瓷、塑料等物质。

(2)在钢铁制品表面用电镀、热镀等方法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

(3)用化学方法使铁制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而稳定的氧化膜以防止铁制品生锈。

15。

、绿色开花植物由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组成,请写出哪些是属营养器官,哪些是属繁殖器官。

营养器官:

根、茎、叶。

繁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16、菜豆的种子是双子叶,而玉米的种子是单子叶。

它们的子叶有什么不同?

答:

菜豆种子没有胚乳而玉米种子有胚乳。

菜豆种子子叶有2片而玉米种子有1片。

17、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哪些器官组成?

答: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18、计算:

要把50克克98﹪浓硫酸溶液稀释成20﹪硫酸溶液,应将这些浓硫酸加到多少克水中?

﹪硫酸溶液,应将这些浓硫酸加到多少克水中?

50克98﹪20﹪-50克=195克19、装有水的铝壶在火上烧,不会烧坏。

如果不装水就会烧坏,为什么?

答:

因为铝壶和水之间会有热传递,水吸走了火的一部分热,铝壶和水之间会保持热平衡。

水的沸点是100℃,铝壶和水的最高温度维持在100℃,没有达到熔点,所以壶不会坏。

没加水的时候,没有热传递,当铝达到熔点的时候铝壶就会烧坏。

20、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

答:

(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论据。

(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6(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21、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

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

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2、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

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

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

把科学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

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

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23、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

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

如: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24、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为什么学生需要规范的实验程序?

答:

《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管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

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科学需要客观精神,为保证获得的事实对证明一个问题的有效性,观察与实验必须要规范。

在观察与实验所遵循的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要控制变量,如果应控制的变量未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实验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

在《沉与浮》一课这一实验中,土豆的密度应该保持不变,是需要控制的变量,因此要避免任何影响改变土豆密度的因素。

25、某观测者注意到,这天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且与前几天相比,方位更偏北。

请判断这天的大致公历日期,并描述这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某观测者注意到,这天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且与前几天相比,方位更偏北。

请判断这天的大致公历日期,并描述这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判断:

这一天的日期大约在临近夏至日夏至日之间的日期。

7因为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说明太阳的直射光照正移向北回归线。

又因为这一天太阳升起比前几天更偏北,说明这天只能是夏至日或临近夏至日的日期,不可能是夏至以后的日期。

所以判断这一天日期为临近夏至日夏至日之间的日期。

2)描述:

这天的太阳从东北方升起,然后慢慢向西偏南移动,逐渐移向北回归线上空或北回归线稍偏南的上空,中午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稍偏南纬线),下午太阳逐渐向西偏北移动,傍晚从西北方落下。

26、请描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答:

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1)提出问题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如是什么或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制定计划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4)观察、实验、制作观察和实验,是观察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及取证的探究活动。

制作动手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或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5)搜集整理信息能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6)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或结论。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7)表达与交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简答题27、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8答:

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

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8、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

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

如: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29、有人画了下面的关于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试回答下列各问题:

①这个图有无错误如果有错误,指出错误在哪里,并说明改正的方法。

答:

有错误。

错误一:

试管口向上倾斜。

改正的方法是:

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药品所含湿气变为水蒸气,至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使试管爆裂。

错误二:

水槽里盛的水太多。

当排水集气时,集气瓶里的水进入水槽会使水溢出。

改正的方法是:

水槽里盛的水减少到半槽。

错误三:

加热的位置错误。

改正的方法是:

酒精灯的火焰应对准试管中放药品的位置加热。

②实验完毕后,应该先移去酒精灯还是先把导管从水里拿出来为什么答:

实验完毕后,要先把导气管从水面取出,再移开加热用的酒精灯。

因为先移去酒精灯,可能发生水槽里的水逆流进入试管发生事故。

30.简述教学方法的四个基本特征简述教学方法的四个基本特征答案:

教学方法的四个基本特征是:

(1)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

(2)教学方法是9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3)教学方法是一系列教学方式的综合;(4)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教和学的统一。

31.简述材料的分类。

简述材料的分类。

答案:

所谓材料,是指人类能用来制作有用物品的物质。

所谓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的一类材料。

按大的类别来说,材料可以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类。

按材料的使用性能,可以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

结构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是力学性能;功能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是光、电、磁、热、声等。

从材料的应用对象来看,又可以分为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筑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类别。

32.人的右脑潜能表现的三个特点是什么人的右脑潜能表现的三个特点是什么?

答案:

人的右脑潜能表现有三个特点:

(1)在长期准备和积累的前提下偶然闪现;

(2)在有意追求的探索过程中无意获取;(3)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反常规而得到。

这三个特点揭示出右脑潜能激发过程的辩证规律,掌握并自觉运用这个规律,就会极大地提高人的创造力。

33.列举小学班级科技活动的类型列举小学班级科技活动的类型。

答案:

小学班级科技活动的类型主要有:

(1)趣味型活动。

(2)探究型活动。

(3)实践型活动。

(4)专题型活动。

(5)竞赛、展示型活动。

(6)四个一活动。

(7)(7)操作型活动。

34试说明知识生产活动中的各种要素试说明知识生产活动中的各种要素。

答案:

知识生产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科学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会使用科学工具和科学方法从事科学探索的劳动者,即科研人员;

(2)科学劳动的软件和硬件。

软件是指科学研究中各种有关的研究资料和科学方法,它是科学劳动者认识自然的主观手段。

硬件是指各种科学工具、物质技术手段和材料,它是科学劳动者感官的延伸,是连结主客体的桥梁;(3)劳动对象。

是指整个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以及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科研课题等;(4)科学管理,是指协调好人、财、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出各种要素的作用,使科学活动具有最佳机能。

35说明确定综合理科教学内容的六个基本原则。

说明确定综合理科教学内容的六个基本原则。

答案:

确定综合理科教学内容的六个基本原则是:

(1)有利于学生认识宇宙的广阔性、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和无限可分性,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有利于学生理解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3)有利于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协调性,培养学生爱护生态、保护自然的意识;(4)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5)有利于学生了解新技术、新成果,如超导体、激光、基因等;(6)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性的现代大课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10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6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7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答:

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

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

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太阳的一部分,于是形成了日食。

38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答:

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天空中的云,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当两块带不同种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

39什么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答:

植物的叶子中的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

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意义:

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40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11答:

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

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

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

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

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1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

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

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42请描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答:

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1)提出问题--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如是什么或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制定计划--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4)观察、实验、制作--观察和实验,是观察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及取证的探究活动。

制作--动手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或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5)搜集整理信息--能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6)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或结论。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