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8580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docx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春秋战国阶段特征

经济:

铁农具、牛耕,生产力大大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产生

政治:

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产生并力量壮大,变法革新,分封、宗法制瓦解,诸侯割据混战

思想:

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士阶层活跃,民族融合

(2015全国卷II)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5分)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6分)历史价值:

他们的法治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

秦统一全国

背景——古今中外所有统一类习题背景答题模板

一、客观原因

经济:

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

春秋战国诸侯混战,诸侯国数目减少

民族:

民族融合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强烈的民族情感)

民心:

多年战争,人民渴望统一

二、主观原因

核心:

秦国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

策略:

采取正确策略,远交近攻

人: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

秦统一全国的意义(古今中外统一类题目)

政治:

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和发展

经济:

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思想:

统一符合各民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秦朝阶段特征

政治:

统一全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官僚政治形成,统治者重视,政策调整

经济:

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封建经济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重农抑商

思想:

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任何措施的影响

积极:

政治:

巩固封建统治,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十六字:

巩固统治,巩固统一,缓和矛盾,稳定秩序。

经济: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思想:

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消极:

皇权高度集中,当皇帝昏弱幼小,外戚宦官掌权,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2018年全国卷III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6分)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科举制背景

经济:

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

维护封建统治,士族衰落庶族崛起

科举制评价

积极:

1、冲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2、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提供参与政权的机会

3、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4、促进官僚体制的成熟

5、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6、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7、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8、促进社会向学风气

9、加强社会有效管理

10、加强中央集权

11、16字

消极:

明清八股取士,严密禁锢知识分子思想,阻碍科技进步,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2008全国卷I37)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

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

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

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10分)

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宋朝阶段特征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二府三司制,统治者重视,政策扶持,重文轻武,科举制,士族衰落,庶族崛起,市民阶层崛起

经济:

高度发达农耕文明,生产力提高,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封建经济发展。

外贸发达,丝绸之路繁荣。

交子,经济重心南移

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统治地位,程朱理学,科技领先世界,民族融合加强。

市民文化兴起。

明清阶段特征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皇权高度集中,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政治腐朽,闭关锁国,重农抑商

经济:

小农经济居于主体,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严重

思想:

文化专制,文化高压,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严密禁锢知识分子思想,阻碍中国科技进步,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理学僵化,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2017年全国卷I)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表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

积极:

政治:

巩固封建统治,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十六字:

巩固统治,巩固统一,缓和矛盾,稳定秩序。

有利于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促进官僚队伍的廉洁和高效,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

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低效。

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

经济:

为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解北方人口压力

政治:

巩固统治,巩固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缓和矛盾,稳定秩序,加强对南方的治理

思想:

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2014全国卷II)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垦边章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

经济:

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国力强盛,生产力提高,生产工具改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货币、交通,前朝积累,经济重心南移

政治: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政策扶持,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

思想:

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中国19世纪40年代——19世纪60、70年代阶段特征

政治:

外敌入侵,鸦、二鸦,西方工业文明强烈冲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领土主权丧失,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

经济: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小农经济逐渐瓦解,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近代化,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近代经济发展

思想:

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

(2017年全国卷II)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制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1)差异:

雍正年间:

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

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背景答题模板

外敌入侵小农经济瓦解

政府政策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影响答题模板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有利于抵制西方的经济势力扩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中国近代化

政治:

促使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思想:

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实业救国

评价:

积极:

经济:

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的经济势力扩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中国近代化

政治:

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促进人民思想解放

消极: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

中国20世纪初阶段特征

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资产阶级临时宪法

经济:

进一步沦为外国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近代化

思想:

新文化运动,民主平等思想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解放

文化大革命(1966——1976)阶段特征

政治:

文化大革命,社会动荡,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思想:

左倾错误,阶级斗争为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今)阶段特征

政治:

拨乱反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不结盟外交

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空前提高,国际地位空前上升,加入世贸,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思想: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思想观念进步,社会生活丰富,科技进步,注重民生

(2014年全国卷II)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不同之处:

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

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2015年全国卷II)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二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趋势:

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4分)原因:

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8分)

古希腊阶段特征

经济:

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航海业发达

政治:

城邦国家,小国寡民,民主政体,工商业奴隶主力量壮大

思想:

经济自由产生思想自由,古希腊诞生人文主义思想

世界近代资本主义政体完善背景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完善

思想:

启蒙思想传播,人民民主意识增强

福利背景

贫富差距悬殊,阶级矛盾激化,工人阶级斗争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完善的影响

积极:

政治:

促进英国君主立宪制完善,促进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完善,维护统治,巩固统一,缓和矛盾,稳定秩序

经济:

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人民利益得不到保护

世界(西方各国)工场手工业14、15世纪——17、18世纪阶段特征

经济:

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政治:

欧洲资产阶级产生,出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确立,荷兰英法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自由主义,理性主义,重商主义,近代科学诞生

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的条件

经济:

最早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掠夺,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政治:

强化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

强大的海军

地理位置:

优越的地理位置,临近大西洋

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条件

经济: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军事:

强大的海军

地理位置:

优越的地理位置,大西洋航运中心

(2017年全国卷III)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

“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分)

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

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0分)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近代西方各国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末阶段特征

经济: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政治: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完善

思想:

启蒙思想传播,人民民主意识增强,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思想解放

19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阶段特征(工业革命的影响)

经济:

促进生产力迅速提高,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人类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蒸汽时代,工厂成为最普遍的工业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政治:

工业革命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19世纪60、70年代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确立。

工业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产生,巴黎公社出现。

思想:

促进科技发展,促进启蒙运动在世界范围传播。

工业革命加快城市化进程,使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

改革的原因

社会危机:

经济危机:

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悬殊,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危机

国家或民族落后

领导者支持

赋税制度改革影响

政治:

巩固统治,巩固统一,缓和矛盾,稳定秩序,减少官员额外加重税收

经济:

税种由繁到简,征税由不定期到定期,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由实物到白银,人民负担减轻,赋税负担相对公平,人民对封建国家和地主人身依附关系放松,财政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思想:

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改革成功原因

1、改革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2、改革者锐意进取创新改革精神

3、领导者支持

4、双方力量对比:

改革派实力强大

5、采取正确策略措施得当

6、人民支持群众基础

币制金融改革:

废止了旧货币,推行了新货币,建立起新货币体系。

币制改革总体趋势:

金属货币到纸币、规范统一、国际依存加强。

币制改革的意义或影响:

有利于携带,促进货币的流通;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户籍制度改革:

(1)中国古代:

起源早,用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征集兵员、区分人户职业与等级、维护统治秩序。

(2)西方国家:

二战后兴起,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提供依据;为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信息服务;推动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

土地改革:

有利于调动农民革命或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释放自由劳动力,促进工业化、城市化。

盐铁专卖制度:

国家对盐铁的生产、买卖进行垄断的经济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提供了军费;与民争利。

法律改革:

特点:

由严刑峻法到宽松;由繁多到简化;法律内容更加细化、专业化;由习惯法到成文法。

积极影响、意义、作用:

有利于调整社会经济纠纷,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为后世、他国法律制度提供借鉴经验。

吏治改革的积极影响、作用、意义:

有利于减少贪污腐败;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减轻百姓负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治。

兵制改革的积极影响、作用、意义:

有利于保障兵源;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稳定军队;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机构改革的特点:

精简机构,淘汰冗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