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536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中.docx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中.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中.docx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中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中)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一)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一.填空

1.培养基应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是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

2.碳源物质对微生物的功能是提供碳素来源和能量来源,微生物可用的碳源物质主要有糖类、有机酸、脂类、烃、CO2及碳酸盐等。

3.微生物利用的氮源物质主要有蛋白质、铵盐、硝酸盐、分子氮、酰胺等,而常用的速效N源如玉米粉,它有利于菌体生长;迟效N源如黄豆饼粉、花生饼粉,它有利于代谢产物的形成。

4.无机盐对微生物的生理功能是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维持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和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和作为某些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等_。

5.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和化能有机异养型。

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可变性有利于提高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

6.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嘌呤及嘧啶,它们对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作为酶的辅基或辅酶参与新陈代谢、维持微生物正常生长、为合成核苷、核苷酸和核酸提供原料。

7.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移位,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乳糖,大肠杆菌又是通过基团移位方式运输嘌呤和嘧啶的。

8.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物质本身、微生物所处的环境和微生物细胞的透过屏障。

9.实验室常用的有机氮源有蛋白胨和牛肉膏等,无机氮源有硫酸铵和硝酸钠等。

为节约成本,工厂中常用豆饼粉等作为有机氮源。

10.培养基按用途分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四种类型。

11.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测体积、测干重、测蛋白质含量和测DNA含量。

而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计数法、间接计数法、比浊法和膜过滤法;以生理指标法来测定微生物的方法又有呼吸强度、生物热、耗氧量和酶活性等。

12.获得细菌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机械方法和环境条件控制技术,其中机械法中常用的有离心方法、过滤方法和硝酸纤维素滤膜法。

13.连续培养与单批培养相比,其优点有高效、便于自动控制、产品质量稳定和经济节约;而缺点主要是菌种退化,其次是易遭杂菌污染。

控制连续培养的方法有恒化连续培养和恒浊连续培养。

1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营养物质、水的活度、温度、pH、光线和氧等。

二.是非题

1.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为倍增时间。

(×)

2.在群体生长的细菌数量增加一倍所需时间为代时。

(×)

3.分子氧对专性厌氧微生物的抑制和制死作用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内缺乏过氧化氢酶。

(×)

4.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

5.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此期间细胞处于代谢活动的低潮,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

(×)

6.最适的生长繁殖温度就是微生物代谢的最适温度。

(×)

7.最低温度是指微生物能生长的温度下限。

最高温度是指微生物能生长的温度上限。

(√)

8.通常一种化合物在某一浓度下是杀菌剂,而在更低的浓度下是抑菌剂。

(√)

9、在固体培养基中,琼脂的浓度一般为0.5—1.0%.( × )

10、EMB培养基中,伊红美蓝的作用是促进大肠杆菌的生长.( × )

11、碳源对配制任何微生物的培养基都是必不可少的.(×)

12、被动扩散是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13、主动运输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

(√)

三.名词解释

1.培养基(medium):

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根据其物理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三大类。

2.生长因子:

通常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

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3.水活度值:

表示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中水的有效性,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气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

4.碳氮比:

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5.鉴别培养基:

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将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的培养基。

6.合成培养基(syntheticmedium):

由化学成份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也称化学限定培养基。

7.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基内加入某种化学物质或去除某些营养物质以抑制杂菌。

8.同步培养:

指使群体中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生长或分裂的群体细胞的培养方法。

9.连续培养:

是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10.真菌的酵母细胞、菌丝和孢子(无形孢子和有性孢子),都可以长成新的个体。

真菌的分离有三种方法:

菌丝分裂法、组织分离法、孢子分离法。

11.细胞培养从其生长方式可分为单层细胞和悬浮细胞两种,从其来源及传代次数等又可分为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与传代细胞等三种类型。

12.化能自养:

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氧化还原态无机物获得能量的微生物。

13.化能异养型:

以有机物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

14.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有:

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测定和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15.光能无机营养型:

或称光能自养型。

这是一类能以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的微生物。

16.光能有机营养型:

或称光能异养型。

这类微生物不能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需以简单的有机物酸、醇等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17.基团移位:

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溶质在运送前后分发生分子结构变化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

四、选择题

1.适合细菌生长的C/N比为(B)

A 5:

1 B 25:

1 C 40:

1 D 80:

1

2.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A)

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 马铃薯培养基 C 高氏一号培养基 D 麦芽汁培养基

3.下列物质属于生长因子的是(D)

A.葡萄糖B.蛋白胨C.NaClD.维生素

4.培养料进入细胞的方式中运送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D)

A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 C 促进扩散 D 基团移位

5.E.coli(大肠杆菌)属于(D)型的微生物。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6.蓝细菌属于(A)型的微生物。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7.硝化细菌属于(C)型的微生物。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8.发酵工业上为了提高设备利用率,经常在(C)放罐以提取菌体或代谢产物。

A 延滞期 B 对数期 C 稳定期末期 D 衰亡期

9.专性厌氧微生物是由于其细胞内缺少(D),从而不能解除分子氧对细胞的毒害。

A BOD B COD C NOD D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五、问答题

1.细菌生长繁殖必须具备那些条件?

细菌生长繁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⑴营养足够的水分、碳源物质、氮源物质、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⑵温度细菌生长各有其可生长的温度范围和最适生长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细菌生长最快。

⑶氢离子浓度(pH值)

不同的细菌所需要的pH值是不同的,大多数嗜中性细菌生长的pH范围是6.0~8.0,嗜酸性细菌最适生长pH可低至3.0,嗜碱性细菌最适生长pH可高达10.5。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在宿主体内极易生存;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在pH8.4~9.2生长最好,结核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5~6.8。

⑷渗透压需适宜的渗透压,一般为等渗环境。

少数细菌如嗜盐菌需要在高浓度(3%)的NaCl环境中生长良好。

⑸气体主要影响细菌生长的气体是O2和CO2,不同呼吸类型的细菌所需气体环境不同。

2.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哪几期?

有何意义?

各期有何特点?

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出一条生长曲线。

根据生长曲线,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

①迟缓期细菌进入新环境后的短暂适应阶段。

该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合成并积累充足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

迟缓期长短不一,按菌种、接种菌的菌龄和菌量,以及营养物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4h。

②对数期又称指数期,细菌在该期生长迅速,活菌数以2n指数的几何级数增长,生长曲线图上细菌数的对数呈直线上升,达到顶峰状态。

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

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大小、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一般细菌对数期在培养后的8~18h。

③稳定期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聚,该期细菌繁殖速度渐减,死亡数逐渐增加,细菌形态、染色性和生理性状常有改变。

一些细菌的芽孢、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④衰亡期稳定期后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数越来越多,并超过活菌数。

该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难以辨认;生理代谢活动也趋于停滞。

因此,陈旧培养的细菌难以鉴定。

3.培养基有哪些种类?

各有何用途?

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

是配制特殊培养基的基础,可作为一般培养基用;基础培养基和营养培养基若不加凝固剂即为液体培养基。

用于大量繁殖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2%的琼脂粉,即凝固成固体培养基,常用于细菌的分离和纯化;琼脂粉含量在0.3%~0.5%时,则为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和短期保存细菌;

增菌培养基:

有利于目的菌的生长繁殖;

选择培养基:

将目的菌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种类的细菌;厌氧培养基:

专供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别。

4.试述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①选择合适的营养物质;②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③控制pH条件;④控制氧化还原电位;⑤原料来源的选择;⑹灭菌处理。

5.营养物质进出微生物细胞内的方式有哪几种?

各有何特点?

(1)单纯扩散小分子物质营养物质通过半透性原生质膜上的小孔,随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不消耗能量,又称自由扩散。

特点是:

①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膜蛋白的协助。

(2)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指某些物质与位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蛋白结合后才能被转运至细胞内的方式。

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需特异性载体。

特点是:

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③有特异性;④载体只影响物质的运输速率,并不改变该物质在膜内外形成的动态平衡状态。

(3)主动运输需特异性载体,消耗能量,可顺浓度梯度,也可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是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特点是:

①可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运输;②需要能量(由ATP直接供能)或与释放能量的过程偶联(协同运输),并对代谢毒性敏感;③需要载体蛋白;④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4)基团转位这种方式除具有主动运输的特点外,主要是被转运的物质改变了本身的性质,有化学基团转移到被转运的营养物质上面去。

(二)微生物的代谢

一.填空

1.微生物产能的方式主要是氧化有机物产能、氧化无机物产能和光合作用产能三种。

2.微生物呼吸的类型:

有氧呼吸、厌氧呼吸及兼性呼吸。

3.生物氧化的形式:

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和失去电子;生物氧化的过程:

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和脱受氢(或电子)三个阶段;生物氧化的功能:

产能(ATP)、产还原力(H)、和小分子中间产物;生物氧化的类型:

呼吸、无氧呼吸及发酵三种。

4.代谢是推动生物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源,它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由于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耗能反应,因此,能量代谢就成了代谢中的核心问题。

5.在有机物为基质的生物氧化反应中,以游离氧作为为电子传递最终受体的方式称有氧呼吸;以无机氧化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厌氧呼吸;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发酵。

6.底物脱氢主要有EMP(糖酵解)途径、HMP(磷酸戊糖)途径、ED(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途径和TAC(三羧酸循环)途径四种途径。

7.EMP途径大致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及能量释放的准备阶段,只生成两分子甘油醛-3-磷酸的主要中间产物,第二阶段为氧化还原阶段,合成ATP并形成两分子丙酮酸,EMP途径可为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提供ATP和NADH,其中间产物又可为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提供碳骨架,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逆转合成多糖。

8.HMP途径的一个循环结果是一分子葡萄糖转变成一分子甘油醛-3-磷酸,三分子CO2和六分子NADPH;且一般认为HMP途径不是产能途径,而是为生物合成提供大量的还原力和中间代谢产物。

9.ED途径一分子葡萄糖最后生成两分子丙酮酸、ATP,一分子NADH和NADPH。

10.电子传递系统中的氧化还原酶包括NADH脱氢酶、黄素蛋白、铁硫蛋白、细胞色素和醌及其化合物。

11.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不同。

12.异养微生物的能量ATP和还原力均来自有机物的生物氧化,而化能自养微生物在无机能源氧化过程中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

13.乳酸细菌可利用葡萄糖产生乳酸,根据产物不同,乳酸发酵可分为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和双歧发酵三种类型。

14.兼性需氧微生物具有两套呼吸酶系,在有氧时能以O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好氧呼吸,在无氧时以代谢中间产物为受氢体进行发酵作用。

二.是非题

1.EMP和HMP代谢途径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种微生物的糖代谢中。

(√)

2.光合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一样都是通过电子传递系统产生ATP。

(√)

3.光合细菌和蓝细菌都是产氧的光能营养型微生物。

(×)

4.同功酶是行使同一功能、结构不同的一组酶(√)

5.光合叶绿素和高等植物中的叶绿素具有相类似的化学结构。

(√)

6.化能自养菌以无机物作为呼吸底物,以O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有氧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

三.名词解释

1.生物氧化:

就是发生在或细胞内的一切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2.发酵(fermentation):

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不经过氧化呼吸链的传递,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3.呼吸作用:

指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4.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6.Stickland反应:

两种氨基酸共同参与反应,其中一种进行氧化脱氨,脱下来的氢去还原另一氨基酸,使之发生还原脱氨,二者偶联的过程。

7.生物固氮:

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

8.反硝化作用:

微生物还原NO3-成分子态氮的过程。

即硝酸盐的异化还原。

9.初级代谢:

是指能使营养物质转换成细胞结构物质、维持微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生理活性物质或能量的代谢。

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

10.次级代谢:

是指某些微生物进行的非细胞结构物质和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的非必须物质的代谢,如一些微生物积累发酵产物的代谢过程(抗生素、毒素、色素等)。

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产物通常称为次级代谢产物,大多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

根据其作用,可将其分为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及维生素等类型。

11.两用代谢途径:

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均具有功能的代谢途径。

12.代谢物回补顺序:

又称代谢物补偿途径,是指能补充两用代谢途径中因合成代谢而消耗的中间代谢产物的反应。

四.选择题

1.当一个NADH分子经代谢并让它的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后,可产生(C)

A6个氨基酸分子B1个葡萄糖分子

C3个ATP分子D1个甘油三酯和2个甘油二酯

2.微生物从糖酵解途径中可获得(A)个ATP分子。

A 2个B4个    C36个D38个

3.下列光合作用微生物中进行的是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作用的是(C)

A 甲藻 B 绿硫细菌 C 蓝细菌D 嗜盐细菌

第六章微生物的控制

一.填空

1.实验室常见的干热灭菌手段有热空气灭菌和火焰灼烧;而对牛奶或其他液态食品一般采用超高温巴氏灭菌,其温度为132℃,时间为1~2秒。

2.进行湿热灭菌的方法有巴氏消毒法、煮沸消毒法、间歇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

3.影响微生物的物理因素主要有干燥、渗透压、温度、光线、射线、滤过等。

4.微生物在干燥的环境中失去大量水分,新陈代谢发生障碍,甚至引起菌体蛋白变性和由于盐类浓度的增高而逐渐导致细菌死亡。

5.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影响酶活性、细胞质膜流动性和物质的溶解度。

6.低温只是阻止微生物繁殖,不能彻底杀死微生物。

7.热力灭菌主要是利用高温使菌体蛋白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及核酸破坏而使细菌死亡。

4.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有: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

(2)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如多粘菌素);(3)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如氯霉素、四环素);(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如灰黄霉素)。

5.抗代谢药物中的磺胺类是由于与PABA相似,从而竞争性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使不能合成四氢叶酸。

二.请用连线将下列对应的抗代谢物连接起来:

(1)叶酸        a. 6-巯基嘌呤

(2)嘌呤        b. 对氟苯丙氨酸

(3)苯丙氨酸辣     c.磺 胺

(4)胸腺嘧啶      d.5-氟尿嘧啶

(5)尿嘧淀       e.5-氟胸腺嘧啶  

三.名词解释

1.消毒:

杀死物体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用以消毒的化学药品称为消毒剂。

一般消毒剂在常用的浓度下,只对细菌的繁殖体有效,对其芽孢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作用的时间。

2.灭菌:

杀灭物体中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3.抑菌:

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

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可在体内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在体外用于抑菌试验以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防腐:

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

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常为防腐剂。

5.无菌:

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例如进行外科手术时需防止细菌进入创口,微生物学实验中要注意防止污染和感染。

6.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

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

7.抗生素是指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一种化学物质。

抗生素主要来源于放线菌、某些真菌和细菌。

目前生产的抗生素,除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外,有些已能人工合成或半合成。

8.细菌的耐药性:

是指细菌多次与药物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小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

耐药性的程度依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9.光感作用:

可见光具有微弱的杀菌作用,某些染料、如结晶紫、美蓝、红汞、伊红及沙黄等可增强可见光的杀菌作用,称为光感作用。

五.选择题

1.下列抗生素作用机制中,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是(A)

A 链霉素 B 青霉素 C 利福平 D 两性霉素

2.在化学消毒剂中,通过凝固蛋白作用杀菌的是(C)

A.新洁尔灭B.乙醇C.甲醛D.拮抗

3.下列抗生素作用机制中,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是(D)

A 利福霉素 B 四环素 C 两性霉素 D 青霉素

4.下列抗生素作用机制中,损伤细胞膜的是(B)

A 井冈霉素 B 短杆菌素 C 氯霉素 D灰黄霉素

5.下列抗生素作用机制中,干扰病原蛋白合成的是(C)

A 井冈霉素 B 短杆菌素 C 链霉素 D灰黄霉素

6.下列抗生素作用机制中,阻碍核酸合成的是(A)

A 利福霉素 B 四环素 C 两性霉素 D 青霉素

7.实验室常规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是(C)

A135℃~140℃,5-15秒 B 72℃、15秒 C 121℃,30分钟D 100℃,5小时

8.使用高压锅灭菌时,打开排汽阀的目的是( D )

A防止高压锅内压力过高,使培养基成分受到破坏  B排尽锅内有害气体

C防止锅内压力过高,造成灭菌锅爆炸      D排尽锅内冷空气 

六、问答题

1.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外界环境条件有哪些?

影响微生物的物理因素主要有干燥、渗透压、温度、光线、射线、滤过等。

2.为什么湿热灭菌效力比干热灭菌效力好,时间省?

在同样的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果比干热好,其原因有:

①蛋白质凝固所需的温度与其含水量有关,含水量愈大,发生凝固所需的温度愈低。

湿热灭菌的菌体蛋白质吸收水分,因较大同一温度的干热空气中易于凝固。

②温热灭菌过程中蒸气放出大量潜热,加速提高湿度。

因而湿热灭菌比干热所要温度低,如在同一温度下,则湿热灭菌所需时间比干热短。

③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使深部也能达到灭菌温度,故湿热比干热收效好。

3.简述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

在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超过正常压力,水的沸点会提高。

用密封的高压蒸气灭菌锅,使水蒸气充满锅内,增加压力,以提高水的沸点,达到短时间内消灭细菌(含芽胞)的效果,通常用121.3℃维持20~30min,用压力表示为1.0×105Pa,这样可以杀死全部细菌和芽孢。

此法用于耐高温的物品灭菌,如培养基、溶液、手术衣、金属器械、敷料、玻璃器皿等,所需温度及维持时间视灭菌物的性质和要求决定。

4.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⑴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重金属盐类、龙胆紫);

酸、碱和醇类等有机溶剂可改变蛋白构型而拢乱多肽链的折叠方式,造成蛋白变性。

如乙醇、大多数重金属盐、氧化剂、醛类、染料和酸碱等。

⑵改变蛋白与核酸功能,破坏细菌的酶系统。

(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重金属盐类);

基团的因子作用于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