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
《世界美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美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美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世界美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论文论文一、美术欣赏在幼教活动中的意义
美术欣赏作为一项基本的美术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教学中存在着,是学习美术不可缺少的学科。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美术欣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了解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绘画种类、绘画特征及每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
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拓宽创作视野,弘扬人类正义精神,确立开放、宽容的审美心理,重构知识结构有着积极意义。
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同样,美术欣赏也是对幼儿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能使幼儿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欣赏内容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教育。
幼儿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术教育中,欣赏与绘画、手工、玩具等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
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欣赏接受能力和范畴,才能为幼儿欣赏教学做好前提准备。
首先,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
美的欣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随处可见,但幼儿对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目的。
其次,幼儿美术欣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
人们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
前者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
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
因此,在美术教学欣赏中,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可以了解许多个人经历无法得到的丰富知识。
二、幼儿美术欣赏的范畴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
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使其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儿童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儿童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可以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
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性的,什么样的物象他们可以感知、接纳,接纳到什么程度都受其感知能力和内在情感结构的制约,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尽相同。
因而,我们进行美术欣赏活动前需要了解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对生活中美的物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便能使欣赏活动真正达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实际上幼儿在出生2-3个月时就对生活中的光和声有了明显的感知,并能够逐渐熟悉某种形象和声音,过了4个月,它就会主动寻找光源和声源,5个月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伸手抓摸自己感兴趣的物件,并能通过手足舞蹈和咯咯的笑声来体验人生最初级的审美乐趣。
2-3岁是幼儿能够欣赏具体形象和感知具体情节的阶段,幼儿情感是单纯的,他们为之陶醉的事物都带有某种幼稚的特征。
简单的形状、单纯的颜色以及单纯的情节都能引起这个阶段孩子的共鸣,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现很少对幼儿产生影响。
幼儿的经历有限,他们的内在情感比较单纯、自然,审美体验也是单纯的,已有经验的参与比较少,也没有成人那么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审美体验更多的是对物象感知的认识及伴随着的感性愉快。
幼儿过了6岁以后,大脑机能日趋完善,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标志,就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了明显增强。
精力的充沛给幼儿的审美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他们的审美能力已相当成熟,艺术才华也逐渐显露。
历史上许多驰名世界的伟大艺术家都在幼儿阶段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一般来说,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大致包括3类:
1.经典性的美术作品:
包括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美术作品、雕塑及工艺美术品,这些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
2.儿童画家创造的美术作品:
这些作品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创作的,深受幼儿喜爱。
3.幼儿的绘画:
包括国内外的优秀幼儿作品,同园同班孩子较好的、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距离幼儿情感最近,最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
绘画作品的欣赏,在幼儿的欣赏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美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使幼儿欣赏到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物象的美,使幼儿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不断延伸。
而对好的欣赏作品,要使幼儿产生美的感受,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并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和词汇表达出来,还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
正确科学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使幼儿、教师和欣赏作品融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似与不似的审美评价
幼儿对美的感受是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对形象和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
在造型方面,幼儿一般喜欢看一些具体的、简练的形象,在色彩方面,他们也总喜欢鲜艳和绚丽的色彩。
就单一色彩的物象与五彩斑斓的物象来说,幼儿一般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较强,并且能够激发幼儿多方面的联想,也最能使他们感到兴奋和愉快。
这种凭借好听好看韵标准来判断对象的美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幼儿在审美力发展提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但是审美毕竟是一种宽泛的精神活动,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这种初级的标准当中,粗犷的造型、滞重的色彩在绘画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从不同角度传达着美的信息。
如果要使幼儿能够真正切实地欣赏这样的美就要跳出初级标准的束缚,向更高层次升华才行。
似与不似的审美标准是幼儿美术欣赏中一个很重要的层次。
在艺术观念上,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是以道德为价值判断准则的。
中国传统历来讲究作道德文章,把绘画的功能也定位于“明劝戒”、“著生沉”这一辅翼道德的层面上。
中国传统绘画虽然在技法上是注重笔墨的,但在作品的内涵上也是借物咏怀,抒写胸中逸气。
因此,历代的绘画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出懂得那些改变世界的新技术。
这种技术往往就是它们发明的。
但它们有一种几乎无法解决的结构性问题。
当突破性技术出现时,这些公司必须摧毁旧的东西,建立新的东西。
以电脑界为例,当微处理器使个人电脑得以取代主机成为计算机行业中居支配地位的快速增长市场时,该行业老的龙头老大-IBM一败涂地,原因是它懂得新技术,但却不能摧毁它的旧有业务(主机)以建立新业务。
在四大媒体之中,电视媒体向来以老大自居。
而这个老大面对新的数字电视技术,不得不考虑,放弃原来建造的模拟技术体系,导入新的数字技术体系,然而,这么一笔巨大的资金从何而来?
这是第一个问题。
频道管理是建立在“资源稀少”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形无形形成了一种“集中管理”的体系。
一个频道照应全体,如果形势发展,根据需要逐步增加频道。
然而,数字电视技术把这一个限制彻底打破了。
频道资源一下子从“稀缺”变为“富裕”,集中管理变得形同虚设。
在台台重叠,频道混乱的今天,频道如何突出个性,如何保有优良节目成为当务之急。
这是第二个问题。
20年来,电视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营体系:
在频道集中管理的基础之上,架构了一个资源高度集中的经营体系。
电视台的经营收入,大约百分之九十来源于广告。
而广告之中的百分之九十又是来源于一个主打频道的一档黄金时段。
频道增多,频道分散,自然会造成广告经营的分散。
如何适应这种分散的局面,寻求新的经营资源,成为电视台经营的重大课题。
这是第三个问题。
上述的三个大问题,其实也是国际电视界在电视数字化的形势之下共同面对的问题。
随数字化技术的发达和XX络媒体的演进,电视媒体已经越来越感到竞争的压力。
经营革新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经营者正在与时间赛跑。
3,电视媒介的数字化生存
生存法则之一:
通过媒介产业化解决资金问题
电视媒体的数字化的第一个关口就是如何筹集资金解决技术改造技术更新的问题。
过去,媒介资本的积累主要通过给媒介一种特殊的政策,靠媒介自身经营广告等得到,但数量有限,而且这个过程很慢。
解决媒介比较快速筹集资金有三个途径:
一是媒介的跨行业合并,从行业外得到自己的资源;二是允许媒介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出现,从社会上获取自己的资金;三是行业外大资本投入媒介产业运营。
从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国际上大型企业集团或多或少都会卷进媒介行业,参与媒介产业经营。
如电脑产业、电讯产业、甚至石油、橡胶、家电产业的巨大企业也开始以各种方式介入媒介领域。
它们既可以做媒体的软件,提供文化上、节目方面的资源;也可以做媒介的硬件,即大型的XX络、线路、卫星。
这也就是近年来媒介产业迅速扩大膨胀的原因之一。
最近,电视系统在经营改革方面出现种种迹象,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类做法:
一,以周边企业捆绑上市,以获取社会资金,如东方明珠、广电实业之类;二,在各地成立报业集团的刺激下,酝酿成立“多台联合”的电波集团。
许多经营者都相信,前者是获取资金最为便捷的方式,而多台联合则是上规模的举措。
有了规模才有竞争优势。
然而,无论是周边企业的捆绑式上市筹集资金还是组建多台联合的媒介集团,最终必然遭遇到电视媒介经营的一个重要问题――“媒介产业化”问题。
所谓媒介产业化,是指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合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
初始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媒介的企业化经营问题,当社会信息化环境趋于成熟和媒介内部组织规模膨胀的时候,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在信息产业化进程之中,媒介的资本运营问题。
只有通过“媒介产业化”的经营制度创新,电视媒介才能尽快理顺行业关系,界定自身经营属性,利用有限的体制资源,建立合理、合法、稳定的资本运营体系。
其实,这种发展的趋势和一般企业也有相同之处。
在企业经营中,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不从资本运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企业就上不了台阶,扩大不了市场占有,当然规模也就做不大。
媒介也是如此。
所以,现在阶段的所谓的“媒介产业化”核心问题的有两点:
其一,打破媒介的壁垒,允许其他行业的资本进入;其二,尽量减少政府色彩,按市场规律运营。
媒介的壁垒,曾经保护了媒介的生存,但是,长久以往是不现实的。
广播电视要发展,首先要打破壁垒,在资本为纽带的基础上要和报业携手,要和电信结盟,要和电脑业、家电业联合。
总之,要杂交优势,不要近亲繁殖。
这是生物界铁的定律。
媒介既然要产业化,除了要解决资本运营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这就是减少政府的过分保护,培育媒介参加市场公平竞争的体格。
我们的电视台具有很强的硬件实力,资金实力,还得到不少政策上的保护,但是,在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这些实力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在南方,数十个电视台敌不过两个香港台。
在全国的电视市场,中央电视台和凤凰电视台的实力差距之大,本来是无法比较,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台把泱泱大台弄得十分被动,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其实,凤凰台并没有太多的竞争优势,它最大的特点是善于钻空子。
海外市场一败涂地而内地市场频频得手,原因是它寻找到一个机会:
大家都有能力做的事情,你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做而让它做了,也就成功了。
考察一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胜败的关键其实就在这个问题上。
看上去很复杂的事情其实原因很简单。
然而,市场向来是以胜败论英雄的。
生存法则之二:
媒介品牌战略的基础在于频道经营
电视媒介全数字化的结果是电视频道急剧增多,彻底打破了原来的电视媒介市场格局。
在众多的频道之中,频道的差别化-品牌化战略也就应运而生。
电视媒介过去的经营决策,基本是建立在一个“电视频道资源稀少”的神话之上。
频道资源稀少,不可再生,因此,需要垄断的体制予以保护和扶持。
电视台的经营基点,一方面是尽力保护这个体制,防御外来者入侵;另一方面,多开发频道,保证稀少资源的占有。
在组织建制上也形成大台-频道-栏目-节目的金字塔结构。
在广告的经营上,自然也把这个体制模式作为重要的经营资源,以某某台是全国唯一大台,某某台是全省唯一大台等作为一个卖点。
在频道匮乏的时代,一台一个频道,台=频道是有其道理的,然而,当“频道资源稀少”的神话被打破之后,出现了大量“一台数频道”的局面,经营者有必要重新考量原来的组织建制。
首先,“台”的形象已经空心化,频道成为了产品-节目的集合体;第二,观众的接收状况也是如此,他们所接收的是具体的节目-频道而不是抽象的“台”。
面对这样的局面,制度创新也就顺理成章:
台为龙头,频道相应独立,以频道为单位,实行资源的重新整合。
频道经营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频道就是产品-节目的集合体,更重要的理由是频道在数字化多频道时代形成了媒介品牌的承载物。
经营好一个频道就是建造一个媒介品牌,而这个品牌成就之后,其下一个经营目标就是进入资本市场。
频道相应独立可说是媒介品牌经营的起端。
关于频道相应独立,其实有两个理由可作佐证:
第一,回顾电视台的经营发展历程,人们往往会忽略一点,这就是所谓的“倾向”。
当年电视台游离于当时的广电部,为其发展寻找到一个市场空间,这才有了今天的电视台规模。
如果当时还是捆绑在广电部的大院里,情形可能完全不同。
相应的独立,管理学界通常称之为“事业部制度”,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空间是有好处的。
第二,是竞争对抗的需要。
不少人会认为,对付竞争要集中力量,团在一起力量大。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以打架为例,打架的时候,是两手团在一起,还是分开,自然是后者。
但是,两手都听大脑指挥。
两手的功能,有进攻也有防御。
频道功能也是如此,有正正经经的,也有相对活泼的,名称也要调整,这样才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媒介的品牌战略重点在于频道。
最近,不少电视台经营者开始考虑频道改版和频道包装的事情。
言及电视频道的设立和改造,大体是两种指向:
其一,针对最大的覆盖人群;其二,针对焦点人群。
前者称之为综合频道,后者称之为专业频道。
栏目的选择和频道的建构实际是一个经营决策的过程,好频道出自于好决策,好的决策就有合理的内在逻辑。
频道决策的内在合理逻辑在哪里?
首先,要适应环境的三大要素:
观众要素-观众的需求动向;竞争要素-竞争对手的动向;技术要素-指技术发展和现有手段水准。
同时,决策要立足于两个基点:
组织与资源。
(参考图四:
媒介频道决策的战略适应)
图四:
媒介频道决策的战略适应
注:
该图出于伊丹敬一的《经营战略的内在逻辑》,笔者将其中的“顾客”改为“观众”。
生存法则之三:
竞争的核心力量在于节目生产
如同产品与企业的关系,节目相对于频道而言,是其最为基础的产品要素。
节目的好坏,决定了频道的质量,也影响到整个电视台的经营。
多少年来电视台的经营者一直在努力解决诸如提升节目数量和节目质量的问题,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在数字化时代,相对于频道的大量增多,节目压力会越来越大。
解决节目生产环节中几个关键问题,迫在眉睫。
第一,节目观念问题。
具体地说就是涉及节目取舍、标准指向的问题。
过去,电视台实行的是“领导导向”的节目观,而不是“观众导向”的节目观。
用市场营销的话来说,是典型的“生产导向”而不是“市场导向”。
我生产什么,你们就得看什么。
后来,环境起了变化,又出现了两面讨好的节目观,如“节目要做到两老满意――老百姓满意,老同志满意”。
这其实是电视节目大量销售的观念折射。
然而,当频道激增,大量节目同质化的情况下,这种模棱两可的节目观念也很难维持市场的优势。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节目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导向”的节目观念。
面对一个频道泛滥的时代,节目经营者唯有通过市场细分才能寻找到有效的目标人群。
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向广告客户学习一下,他们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炼,对于市场的反应更加敏捷。
当电视台的编导还在议论节目导向的问题时,他们已经把收视率作为唯一的指标。
在80年代末我作过一个企业广告观念研究,发现国内企业对于媒介的判断标准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就是所谓的“媒介的权威性”。
企业投放广告,先是考虑这个权威性,再考虑它的覆盖率或者发行份数。
现在,企业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他们也认识到,政府救不了企业,唯一的出路只有市场。
投放广告最大的考量是覆盖率,收视率当然就是最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然而,最近企业的广告投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过去通常强调最大的覆盖率不同,很多厂家开始寻找对应自身产品的有效受众群,这是厂家的新买点,也就是电视节目细分的新基点。
十多年来,历任的经营管理者都是努力抓管理,抓经营,甚至把一些工商企业的管理方式用于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但始终收效不大,这是什么原因?
原因之一是没有充分注意到影视产品的特殊性。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
在一般产业上,存在扩大再生产的原则,例如,今年十人生产100万的产品,到明年生产同样的东西,成本就会下来。
但是,电视、电影就不可能这样做。
影视产业和一般产业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产品一个就是一个,雷同意味着失败;其二,消费者的需求只有高,不会低。
因为观众的眼光和期待只有上升。
多年来,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一直推行的经营合理化、节约制作成本之所以困难,原因在此。
应该从一般工商管理的合理化、控制成本的思路走出来,强化风险投资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这类产品,风险大,利润也大,而且观众眼光攀升等特点。
节目制作的管理方式不是一味进行合理化,削减经费,缩小生产等等,而是在周密的市场研究基础上,运用合资、合作等各种方式,加大投资力度,达到制作大型化的目的。
只有这样,节目才能出新,才能保持竞争力,才能留得住观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一味强调节目大制作,市场效益从何而来呢?
这就涉及到建立大市场节目营销系统的问题。
第三,关于建立大市场节目营销系统问题。
在一个相对有限的市场范围里,控制成本是有效的,因为你卖得和别人一样多,但是你比别人便宜,你就有赚。
但是,这个方法拿到节目市场,常常失灵。
节目市场首先所强调的是销售的规模而不是生产成本。
举例说,一个50万制作的节目,用同等价格只卖给一个电视台和卖给100个电视台,效益完全不同。
相对于物质产品的市场而言,代表精神产品的节目市场的空间是巨大的,而空间的开拓与投资力度大小有关。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业产业,在六、七十年代也出现过产业低迷的情形。
后来,好莱坞引进了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的影视节目营销体系,由此出现转机。
这个营销体系的核心,首先就是界定影视产品高风险高利润的特点;其次是着眼于大市场的销售效益。
例如,迪斯尼每年投资拍摄儿童动画片,如果只是针对美国儿童,市场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维持其影片的巨大制作成本,后来,迪斯尼把市场锁定全球儿童,市场规模变得十分巨大。
还有,80年代末日本NHK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大黄河》。
NHK投入费用总计为4.8亿日元。
但是,NHK几乎分文没出就得到了这个节目。
NHK是如何收回原来的投资呢?
(参看表四:
NHK《大黄河》的投资回收方式)
表四:
NHK《大黄河》的投资回收方式
出处:
田原总一郎:
《媒介王国之野心》
所谓节目营销体系,除了大市场销售观念外,还有一个顺应时间作产品的多元化推广的销售策略。
以一个电影产品为例,可以按照媒介的特点分解为剧场的首映式,录象带和电视台播放的节目,按照时间顺序向各种市场销售。
(参看图五:
美国电影上映程序)
图五:
美国电影上映程序
出处:
94年《大众传播研究》
生存法则之四:
整合内部资源,确立整体战略
电视媒介依靠体制资源进行低成本扩张,因而造成两个毛病:
一是缺少长期战略构想;二是内部经营力量分散。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大脑萎缩,小脑发达”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面对市场竞争,不解决这两大问题,没有一个长远考虑和力量整合是很危险的。
所谓“长期战略”是指在“资本运营”和“节目营销”架构上为达成长远发展目标而设定的前进方向和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只有确立长久的发展目标和路线,电视媒介的产业经营才能步入正轨,达到“可持续发展”。
进行内部经营资源的整合,多数电视媒介有意无意都在进行,例如,总编室对于整体节目资源进行整合;经营管理部门对于经营资源进行整合。
然而,对于这两者的整合是如何进行的呢?
人们开始重视广告经营了,可是,很多人的意识还是停留在广告就是卖时段,就是卖片头。
我做我的节目,你卖你的广告,并没有充分考虑节目与广告经营整合的问题。
广告的经营,与频道,栏目和最小的单位节目是密不可分的。
节目好,栏目不好就要打折扣。
节目和栏目不错,但是频道不好,同样要打折扣。
三者是互动的依托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广告经营才有活路。
另外,从电视台长远经营的角度来看,原来那种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的经营结构也需要改变了。
多种经营,尤其是节目的经营应该成为电视台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1998年底在深圳“大中华广告研讨会”上笔者曾经说过,媒介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改得好就可以由此获得新生,否则,就是落到国有企业的命运(9)。
国有企业的今天,就是国有媒介的明天?
这个设问有点沉重,但是,可能可以使经营者警醒。
注:
(1)99年第六期《电视研究》“数字化电视离我们有多远?
”
(2)各国的电视数字化进程资料来源于《世界广播电视参考》、《数字广播电视》等刊物。
(3)石坂悦男:
《大众媒介产业的转换》p3
(4)阿部洁:
“融合与公共圈”,《通信.广播的融合》p25
(5)桂敬一:
《媒介大王默多克登陆的冲击》p38
(6)有关数字出自《1998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7)桂敬一:
《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
(8)莱斯特.瑟罗:
“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功法则”(见99年7月《参考消息》连载)
(9)99年第一期《国际广告》“1998:
力量游戏与市场整合”
论文论文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
换言之,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一种媒介。
但艺术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它必须通过对物质媒介的选择和改造并作用于感官来完成。
因此,作为精神活动的结果——艺术作品,具有物质性。
艺术活动的过程也就是精神物质化的过程。
格林伯格把艺术媒介分为两类:
狭义媒介和广义媒介。
狭义媒介是指画布、颜料等;广义媒介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嗅觉、运动、人体等。
西方现代艺术,是指从塞尚等后印象主义起到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艺术、概念艺术这一时期的艺术,这是一个艺术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但是一切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都不能离开艺术家对艺术媒介的选择和改造。
从艺术的本体来看,现代艺术的发展、变化,也就是媒介从狭义到广义的扩延过程。
原始艺术在媒介的选择上和现代艺术有着相同的广阔性。
原始艺术作为形成中的艺术具有两个特点:
(1)原始艺术中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的混淆。
原始社会并没有独立的艺术活动,艺术生产混同于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或者作为其中一阶段(巫术、祭祀、记录),或者成为其中一部分(图腾、纹身、性舞)。
祈求猎物、收成和人口增殖活动既是物质生产活动,也是艺术生产活动。
(2)原始社会显然不存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的分类,因此,原始艺术是一种混合状态的艺术。
正因为艺术的混合状态也就使得原始人在利用媒介时处于一种生动状态。
自然物、人工物品、人体本身、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运动的等等媒介都尽可为其所用。
很显然,原始艺术在选择媒介上具有一种自发、混沌状态的广阔性。
原始艺术的混合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而改变,艺术从功能性的实用活动中分离出来,艺术类型亦随之慢慢分化,出现了舞蹈、音乐等艺术类型,艺术进入古典艺术时期。
西方绘画艺术经过埃及艺术、西腊艺术时期的更替式发展,到文艺复兴前期,终于确定了现实主义绘画传统。
西方雕塑艺术也经过埃及艺术时期、西腊化艺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直到罗丹那个年代形成最后的现实主义高峰。
这些现实主义传统的确立,也就确定了艺术媒介必须为这一传统服务。
传统艺术注重再现,为达到再现目的,艺术家们就力求使媒介变得“透明”:
尽可能突破艺术媒介的限制,减少观者对媒介本身的注意力。
绘画媒介经历了从蛋彩到油彩的改善和发展过程。
在媒介运用技法上,经过凡?
埃克、鲁本斯、伦勃朗等人的不断革新,到委拉斯贵支时,古典绘画的再现技巧已臻于完善。
古典艺术家注重的是再现,艺术家对物质媒介的选择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