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110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组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组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组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组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docx

《组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学.docx

组织学

内分泌

大纲要求

1.掌握甲状腺的光镜结构及其功能。

2.了解甲状旁腺的光镜结构及其功能。

3.掌握肾上腺皮质、髓质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

4.掌握脑垂体的分部、结构特点及功能。

5.熟悉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本章重点

1.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的结构及功能。

2.肾上腺皮质、髓质的结构及功能。

3.脑垂体分部及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一、甲状腺

1.一般结构:

分左右两叶;外包结缔组织被膜;实质含大量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

2.甲状腺滤泡:

(1)大小不等,由单层立方的滤泡上皮细胞围成;

(2)腔内充满嗜酸性均质状胶质,即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3)周围结缔组织富含有孔毛细血管;

(4)滤泡上皮细胞:

含氮激素分泌细胞,胞质顶部有分泌颗粒和胶质小泡,产生

甲状腺素(thyroxine)

3.滤泡旁细胞:

(1)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或滤泡上皮细胞之间,较大,色淡。

(2)功能:

分泌颗粒内含降钙素。

降钙素:

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骨盐沉着;抑

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Ca2+,降低血钙。

二、甲状旁腺

1.一般结构:

有被膜,腺细胞排成索团状;

2.主细胞(chiefcell):

数量多,多边形,色浅,分泌甲状旁腺激素,作用于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促进溶解骨盐;促进肠和肾小管吸收钙,升高血钙。

3.嗜酸性细胞:

青春期前后出现,胞质嗜酸性,含大量线粒体;功能不明。

三、肾上腺

1.一般结构:

外包结缔组织被膜;实质分皮质和髓质。

2.皮质:

占肾上腺体积的80%,含大量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和丰富的血窦。

(1)球状带:

较薄,细胞聚集成球团状;细胞较小,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促进肾保Na+排K+和胃吸收Na+,维持血容量。

(2)束状带:

最厚,细胞排成索;细胞较大,含大量脂滴,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

醇),促进蛋白和脂肪转变为糖,抑制免疫应答,对抗炎症。

(3)网状带:

细胞索吻合成网;细胞较小,嗜酸性,含较多脂褐素,分泌雄激素、

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3.髓质:

含髓质细胞、少量交感神经节细胞、血窦,有中央静脉。

髓质细胞(嗜铬细胞):

多边形,排成索、团,含嗜铬颗粒,分为肾上腺素细胞(占

80%)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

素。

四、垂体

1.一般结构:

2.腺垂体

(1)远侧部

①嗜酸性细胞:

胞质嗜酸性。

生长激素细胞:

生长激素GH:

促进肌肉、内脏的生长及多种代谢过程;刺激骺软骨生

长,使骨增长。

催乳激素细胞:

催乳激素PRL:

女性较多,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分娩前期和哺乳

期功能旺盛。

②嗜碱性细胞:

较少,胞质嗜碱性。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

促甲状腺素TSH:

促进甲状腺素的形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

促性腺激素细胞:

促性腺激素:

卵泡刺激素FSH-促进女性卵泡发育,促进男性精子

发生;黄体生成素LH-促进女性排卵和黄体形成,促

进男性分泌雄激素。

③嫌色细胞:

多,体积小,染色浅,界限不清,部分含少量分泌颗粒,为脱颗粒的嗜色细

胞,或处于形成嗜色细胞的初期阶段。

(2)中间部:

由嗜碱性细胞和滤泡构成,分泌黑素细胞刺激素MSH。

(3)结节部:

主要由嫌色细胞构成,有少量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

嗜碱性细胞分泌促性腺

激素。

(4)垂体门脉系统(hypophysealportalsystem):

由垂体门微静脉及两端毛细血管网构成。

2.神经垂体

(1)无髓神经纤维: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轴突形成的下丘脑神经垂体束。

赫令体:

视上核、室旁核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聚集而成的嗜酸性团块,内含

抗利尿激素(加压素)或催产素。

(2)垂体细胞(pituicyte):

神经胶质细胞,有的含较多脂滴和脂褐素。

生殖

本章重点

1.生精上皮结构特点

2.什么是血睾屏障?

3.附睾的结构与功能

4.前列腺的结构特点

男性生殖系统

1.组成:

生殖腺(睾丸)、生殖管道(附睾、输精管等)、附属腺(前列腺、精囊、道球腺)

2.功能:

产生和输送精子;分泌作用

一、睾丸

(一)生精小管

1.生精细胞:

青春期受促性腺激素作用,生精细胞增殖分化为(从基底至腔面):

A.精原细胞:

位于管壁基部;细胞圆形,直径12um,细胞器不多;分裂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位于精原细胞浅层;胞体大,直径18um,核大;第一次减数分裂;DNA

复制,历时长。

C.次级精母细胞:

近腔面;胞体较小,直径12um;核染色较深;第二次减数分裂;无DNA

复制,历时短。

D.精子细胞:

近腔面;胞体小,直径8um;核圆染色质致密;单倍体细胞;变态成为精子

精子细胞变态过程:

核浓缩成精子头;高尔基体成顶体;中心粒形成鞭毛;线粒体盘绕成

鞘;多余胞质丢弃。

E.精子

2.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

(1)光镜:

细胞轮廓不清,核呈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

(2)电镜:

细胞形态不规则,有凹陷相嵌生精细胞,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细胞间紧密连接,

分为近腔室、基底室。

(3)功能:

支持营养作用;吞噬作用;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抑制素;构成血-睾屏障。

(二)睾丸间质

1.组成:

疏松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内含间质细胞,又称Leydig细胞

间质细胞:

三五成群

2.光镜:

体大,不规则圆形,胞质嗜酸,为类固醇激素细胞

3.功能:

合成和分泌雄激素

(3)直精小管与睾丸网

直精小管:

输送管道,单层立方上皮,无生精细胞。

二、生殖管道

1.组成:

附睾,输精管,尿道

2.功能:

为精子的成熟、贮存和输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附睾:

位于睾丸的后外侧,分头、体、尾

(1)输出小管(头部):

低柱状细胞-具有吸收、消化作用

高柱状纤细胞-分泌功能及运行精子(动纤毛)

相间排列

(2)附睾管(体部,尾部):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主细胞(高柱状静纤毛、分泌和吸收)

和基细胞

附睾功能

(1)分泌作用:

肉毒碱、甘油磷酸胆碱和唾液酸-使精子成熟,获得运动能力,达到

功能上的成熟。

(2)血-附睾屏障:

位于主细胞近腔面的紧密连接,保护精子不受外界和免疫系统

影响。

三、附属腺

1.组成:

前列腺,精囊,尿道球腺

精液:

附属腺和生殖管道的分泌物以及精子共同组成;OB:

1-2亿/ml,不育症:

低于400万/ml

前列腺:

环绕于尿道起始段。

功能:

富含酸性磷酸酶、纤维蛋白溶酶、柠檬酸和锌等

结构:

上皮:

形态多样(单层立方、柱状和假复层柱状)

腺泡:

管腔不规则,腔内有嗜酸性凝固体

实质:

由30-50个复管泡状腺组成,分为黏膜腺,黏膜下腺,主腺。

间质:

多,富含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的结缔组织

女性生殖系统

1、卵巢

(1)组织结构:

被膜:

表面上皮,白膜

实质:

皮质:

各级卵泡,黄体,结缔组织基质细胞

髓质:

疏松结缔组织,门细胞

(二)卵泡发育与成熟

1.原始卵泡:

体小、量最多;胞体大、胞核浅染;由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单层扁平的卵泡细

胞构成,与周围结缔组织之间有基膜。

2.初级卵泡:

体较大,量较多

(1)初级卵母细胞:

体积增大,皮质颗粒出现

(2)卵泡细胞:

立方细胞,多层;放射冠

初级卵母细胞+卵泡细胞共同产生透明带

(3)卵泡膜:

结缔组织

3.次级卵泡:

体大量少

(1)初级卵母细胞:

胞体继续增大

(2)卵泡细胞:

层数增多,出现卵泡腔(卵泡液)、卵丘、颗粒层(卵泡壁)

(3)卵泡膜:

分化为外层:

结缔组织平滑肌

内层:

膜细胞毛细血管

4.成熟卵泡:

一个,最大

(1)初级卵母细胞:

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进入第

二次分裂中期

(2)卵泡细胞:

颗粒细胞数量不变;卵泡壁变薄,卵泡液增多;卵泡腔大

(3)卵泡膜:

界限清晰

(3)排卵:

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的过程。

排出物:

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卵泡液

(四)黄体生成:

受脑垂体黄体生成素影响

卵泡壁颗粒层细胞分化形成粒黄体细胞:

量多,胞体大,色浅,位于黄体中央

卵泡膜内层细胞分化形成膜黄体细胞:

量少,胞体小,色深,位于黄体周边

黄体功能:

粒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

膜黄体细胞与粒黄体细胞协同作用分泌雌激素

 

循环系统

大纲要求

1.掌握心脏壁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2.掌握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的光镜结构特点及功能

3.掌握毛细血管的分类、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分布

4.熟悉静脉的光镜结构特点;普肯耶纤维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

本章重点

1.毛细血管的分类、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及分布

2.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及大动脉的光镜结构及功能

3.心脏壁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心血管系统:

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淋巴管系统:

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

一、心脏

(一)心壁的结构:

1.心内膜:

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下层:

内层:

薄,细密CT

外层(心内膜下层):

LCT

2.心肌膜:

内纵、中环、外斜行心肌构成,cap.

部分心房肌纤维分泌心房钠尿肽

心骨骼:

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DCT

3.心外膜:

心包脏层,浆膜(间皮+CT)

心瓣膜:

房室孔和动脉口处,心内膜向腔内突起形成,内皮+DCT,阻止血液倒流

(二)心脏传导系统

1.组成:

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室间隔两侧

的左右房室束及其分支。

2.功能:

发生冲动,并将冲动传导到心脏各部分,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有节律收缩。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胞,普肯耶纤维组成。

(1)起搏细胞:

心肌兴奋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心,细胞小,梭形或多边形,细胞

器较少,有少量肌原纤维,较多糖原。

(2)移行细胞:

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传导冲动,介于起搏细胞和心肌细胞间。

(3)普肯耶纤维:

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纤维短而粗,形状不规则,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

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缝隙连接发达,与心室肌纤维相连,将冲动快速传递

到心室各处,引发心室肌同步收缩。

2、动脉

(一)大动脉(弹性动脉)

1.内膜内皮:

含特征性长杆状的W-P小体(内含vWF,可同时和胶原纤维及血小板结合,

参与止血)

内皮下层:

薄层CT,含少量平滑肌纤维

2.中膜:

很厚,40-70层弹性膜,膜上有窗孔,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间有平滑肌细胞

3.外膜:

LCT,有营养血管,分支进入中膜

(二)中动脉(肌性动脉)

1.内膜:

有1~2层内弹性膜

2.中膜:

较厚,10~40层环形平滑肌纤维

3.外膜:

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和神经纤维,有外弹性膜

(三)小动脉、微动脉

小动脉:

管径0.3-1mm,为肌性动脉,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较薄;中膜有3-9层平滑肌纤维;

无外弹性膜

微动脉:

管径在0.3mm以下,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纤维组成

(四)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大动脉:

将心脏间断的射血转变为血管中持续的血流

中动脉:

在神经支配下收缩和舒张,可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

在神经支配下收缩和舒张,能显著地调节组织局部血流量和血压

三、毛细血管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

毛细血管:

管径最细(一般为7-9µm)、分布最广的血管,管壁由一层内皮和基膜组成。

周细胞:

位于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细胞突起紧贴内皮;含肌动蛋白丝、肌球蛋白,具收缩功能;

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组织再生。

(二)毛细血管的分类

1.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连续,紧密连接封闭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内有大量质膜小泡,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

2.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胞质部极薄,有内皮窗孔(直径60-80nm),一般有隔膜封闭.分布于胃

肠黏膜、一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

3.窦状毛细血管(血窦):

管腔较大且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有窗孔,无隔膜,基膜不完

整甚至缺如,血细胞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细胞间隙.分布于肝、脾、骨髓和

一些内分泌腺。

四、静脉

(一)微静脉

管径50-200µm,管腔不规则,内皮外有或无平滑肌。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结构似毛细血管,较毛细血管略粗,有些部

位内皮细胞间隙较大,有物质交换功能。

(二)小静脉

管径0.2-1mm,内皮外渐有一层完整的平滑肌纤维;较大的小静脉中膜有一至数层平滑肌

纤维,外膜渐厚。

(三)中静脉

管径2-9mm,内膜薄,内弹性膜不明显;中膜薄,环行平滑肌纤维稀疏;外膜较中膜厚。

(四)大静脉

内膜薄;中膜很不发达,有几层稀疏的环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有些没有平滑肌;外膜厚,

结缔组织内有较多纵行平滑肌束。

(五)静脉瓣

内膜凸入管腔形成;内部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阻止血液逆流。

五、微循环

指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1.微动脉:

通过管壁平滑肌的收缩,起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的作用。

2.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

3.真毛细血管:

中间微动脉分支形成的相互吻合的毛细血管网,即通称的毛细血管。

4.直捷通路:

中间微动脉与微静脉直接相通、距离最短的毛细血管。

5.动静脉吻合:

微动脉发出的、直接与微静脉相通的血管。

6.微静脉

呼吸系统

大纲要求

1.掌握气管和主支气管的分层结构

2.掌握肺的一般结构,导气部与呼吸部的组成,肺小叶的概念,肺泡上皮的结构及功能,气-血屏障,肺巨噬细胞

3.熟悉肺导气部管壁的结构演变

4.了解余下内容

本章重点

1.气管和主支气管的分层结构

2.肺的一般结构,导气部与呼吸部

3.肺小叶的概念

4.肺泡上皮的光镜、超微结构特点及功能

5.气-血屏障,肺巨噬细胞

6.肺导气部管壁的结构演变

一、鼻腔

1.前庭膜:

近鼻孔处,复层扁平上皮,有鼻毛和皮脂腺

2.呼吸部:

占大部,淡红色,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多),固有层三多(腺体,静脉

丛,淋巴组织)

3.嗅部:

鼻中隔上部两侧和上鼻甲,浅黄色

嗅上皮:

假复层柱状上皮(比呼吸部厚);嗅细胞、支持细胞、基细胞

固有层:

薄层结缔组织,嗅腺(浆液性)血管丰富

(1)嗅细胞:

双级神经元,树突伸至表皮,嗅泡,嗅毛,浸在嗅腺分泌物中接受刺激;轴突

从细胞基部发出,穿过基膜进入固有层+嗅鞘细胞-无髓纤维-嗅神经,传入中枢

-产生嗅觉

(2)支持细胞:

功能类似神经胶质细胞

(3)基细胞:

具干细胞功能,分化为支持细胞和嗅细胞。

2、气管与主支气管

(一)气管

1.黏膜:

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固有层:

结缔组织

上皮:

五种细胞

纤毛细胞:

密集的纤毛

杯状细胞:

粘液性屏障

刷细胞:

微绒毛(如刷状)感受刺激

小颗粒细胞:

内分泌细胞

基细胞:

干细胞

固有层:

弹性纤维;淋巴组织(浆细胞与上皮细胞共同分泌sIgA)

2.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混合腺

3.外膜:

“C”形软骨环,环缺口处为气管后壁,内有韧带和平滑肌束

(2)主支气管:

软骨变不规则,平滑肌螺旋形排列

3、肺(Lung)

一般结构:

被膜:

浆膜

实质(导气部呼吸部)

间质

(一)导气部

1.叶支气管-小支气管:

管壁结构同主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软骨片、腺体渐

减少;平滑肌纤维增多

2.细支气管:

直径约1mm;假复层或单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软骨片、腺体少或无;环行

平滑肌明显

3.终末细支气管:

直径约0.5mm;单层柱状上皮,以克拉拉细胞为主,杯状细胞、软骨片和腺体

消失;有完整的环行平滑肌。

主要细胞为无纤毛的克拉拉细胞和纤毛细胞

克拉拉细胞(Claracell):

柱状,有分泌颗粒,分泌糖蛋白于管壁形成保护膜

(二)呼吸部

1.呼吸性细支气管:

在肺泡开口处,单层立方上皮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结构与终末细支气管相似

2.肺泡管:

管壁有大量肺泡开口、残存管壁结构呈杵状膨大

3.肺泡囊多个肺泡的共同开口

4.肺泡(pulmonaryalveol)

(1)肺泡上皮

*I型肺泡细胞:

扁平形胞质极薄,细胞器少,含大量吞饮小泡,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参与气血

屏障

*II型肺泡细胞:

小,立方形,胞质呈泡沫状,细胞器丰富,有板层小体其内含二棕榈酰卵磷脂为表

面活性物质

(2)肺泡隔:

相邻肺泡上皮之间的结缔组织

内含丰富连续毛细血管、巨噬细胞、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

(3)肺泡孔:

相邻肺泡之间的小通道

(4)气-血屏障:

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之间进行交换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肺间质

*肺间质:

为疏松结缔组织-肺泡隔

弹性纤维发达、肺巨噬细胞多

 

消化系统

消化管

大纲要求

1.掌握消化管的一般结构;胃上皮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功能,胃底腺的结构,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功能;小肠环形皱襞、肠绒毛的结构及功能,小肠上皮吸收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功能。

2.熟悉小肠杯状细胞的分布、结构及功能;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的结构特点;结肠、阑尾的结构特点。

微皱褶细胞的结构及功能;消化管的免疫功能。

本章重点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2.食管结构特点

3.胃分层结构特点,胃底腺细胞构成和功能,胃黏膜自我保护机制

4.小肠分层结构特点,小肠腺、绒毛结构与功能

5.各种小肠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6.三段小肠的形态特点

组成: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功能:

消化:

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单糖和甘油酯等

吸收、排泄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一)黏膜

1.上皮:

复扁(口/咽/食管/肛门)、单柱(胃/肠)

2.固有层:

结缔组织,胃腺、肠腺

3.黏膜肌层:

薄层平滑肌

(2)黏膜下层

结缔组织,皱襞-黏膜与黏膜下层共同突起,食管腺、十二指肠腺、黏膜下神经丛

(3)肌层

骨骼肌/平滑肌,内环外纵(胃为三层),肌间神经丛

间质卡哈尔细胞(interstitialCajalcell):

可产生电信号,通过缝隙连接传递给平滑肌细胞,

引起肌层的节律性收缩。

(四)外膜

纤维膜:

食管和大肠末段

浆膜:

胃,大部分小肠和大肠

2、口腔与咽

(1)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

黏膜只有上皮和固有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硬腭部出现角化;口底部上皮薄固有层内

含小唾液腺,下连骨骼肌(唇、颊处)或骨膜(硬腭处)。

(二)舌

舌乳头:

舌背部黏膜形成的乳头状突起

1.丝状乳头:

遍布于舌背,数量最多

2.菌状乳头:

多散在分布于舌尖、舌缘,较少

3.轮廓乳头:

位于舌界沟前方,10余个

味蕾:

味觉感受器,卵圆形小体,主要分布于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由二种细胞组成

1.味细胞:

感觉性上皮细胞,长梭形,游离面有微绒毛伸入味孔,基底面形成突触

2.基细胞:

干细胞,可分化为味细胞

3、食管

1.黏膜: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2.黏膜下层:

有食管腺(黏液性)

3.肌层:

上1/3---骨骼肌,中1/3---混合,下1/3---平滑肌

4.外膜:

纤维膜

4、胃

1.黏膜:

上皮:

单柱(表面黏液细胞)、胃小凹

固有层:

贲门腺、幽门腺、胃底腺

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薄层平滑肌

2.黏膜下层:

结缔组织

3.肌层:

很厚的平滑肌(内斜中环外纵)

4.外膜:

浆膜

胃底腺:

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

(1)主细胞(chiefcell,胃酶细胞)

LM:

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下半部,柱状,核圆,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嗜碱性,顶部

有酶原颗粒

EM:

RER、GC发达,顶部有酶原颗粒

功能:

分泌胃蛋白酶原

(2)壁细胞(parietalcell,泌酸细胞)

LM:

腺的上半部较多,圆锥形,核圆,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嗜酸性

EM:

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大量线粒体

功能:

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内因子(VB12)

(3)颈黏液细胞(mucousneckcell):

分泌酸性黏液;楔形,色淡,核扁平,居基底

(4)干细胞(stemcell):

增殖分化为表面黏液细胞和胃底腺细胞

(5)内分泌细胞

ECL细胞:

分泌组胺,促进壁细胞泌酸

D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抑制壁细胞/ECL细胞

G细胞:

位于幽门腺,分泌胃泌素,促进壁细胞泌酸和胃肠黏膜增殖

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ous-HCO3-barrier)

1.黏液层:

不可溶性黏液凝胶

---隔离上皮与胃蛋白酶

---减慢H+向黏膜扩散

2.表面黏液细胞:

胃上皮细胞快速更新、迁移

五、肠

1.黏膜:

上皮:

单柱

固有层:

大量小肠腺

黏膜肌层

2.黏膜下层:

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黏液)

3.肌层:

内环、外纵平滑肌

4.外膜:

部分十二指肠--纤维膜;其余--浆膜

小肠表面积的三级放大:

环行皱襞:

距幽门5cm~回肠中段,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形成

肠绒毛:

由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突出形成

微绒毛:

上皮细胞游离面的指状突起,密集排列形成纹状缘

上皮:

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潘氏细胞、干细胞

(1)吸收细胞(absorptivecell)

LM:

高柱状,游离面有纹状缘

EM:

游离面:

微绒毛:

使细胞游离面扩大30倍

细胞衣:

糖蛋白,含双糖酶、肽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是消化吸收的

部位

侧面:

紧密连接阻止肠腔内的物质由细胞间隙进入组织

胞质:

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GC,将吸收的脂类形成乳糜微粒

功能:

1.参与消化吸收

2.分泌肠激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成为胰蛋白酶

3.参与sIgA的释放过程

(2)杯状细胞(gobletcell)

分泌黏液;从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多

(3)分泌细胞

I细胞:

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

S细胞:

促胰液素

(4)潘氏细胞(Panethcell)

小肠腺特有,锥形,含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

(5)干细胞

位于小肠腺下半部,小,柱状;增殖分化,更新上皮细胞

固有层

小肠腺

中央乳糜管(centrallacteal):

腔大,内皮间隙宽,无基膜,通透性大,运输乳糜微粒

有孔毛细血管:

水溶性物质经此入血

少量平滑肌纤维:

收缩可缩短绒毛,利于淋巴和血液运行

淋巴小结:

十二指肠、空肠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环行皱襞较高、多高、多矮、少

小肠绒毛较高、多高、多短、少

叶状长指状短锥形

杯状细胞较少较多多

十二指肠腺有无无

淋巴小结孤立孤立集合

6、大肠:

无环行皱襞和绒毛,上皮中杯状细胞非常丰富,大肠腺发达,含大量杯状细胞,外纵行肌三处增厚形成结肠带。

阑尾:

腔小不规则,大肠腺短而少,黏膜肌层不完整,淋巴组织丰富

七、淋巴组织

组成:

黏膜淋巴小结(咽、回肠和阑尾最发达)和弥散淋巴组织;

弥散分布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间质树突状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