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104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纲要》.docx

《1《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纲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纲要》.docx

1《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小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1.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

我国的环境教育目前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

目前,环境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社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发展,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突破。

2.我国环境教育的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在总体上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

社会教育尚未形成机制,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和教材缺乏,专业教育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职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

  3.环境教育是各级环保、宣传、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环境教育工作中,教育部门要起主导作用。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

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我国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小学环境教育,是以学科渗透为特征,立足于受教育者的亲身情感体验,通过环境审美和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最终形成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生活模式为核心的环境综合素质的教育。

作为一所小学,我们认为环境教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途径渗透,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环境素质的教育科学。

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决定着这一代青少年因受环境教育影响而产生的行为认知和价值取向,它既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中营造热爱环境、宣传环保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树立绿色理念,自觉地参加校内外各项环保活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尽一份努力与爱心;将蓝色还给天空,将碧绿还给大地,将清澈还给流水,将快乐、自由还给虫鱼鸟兽,以及一切有生命的生灵,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为创建生态绿色学校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环境教育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教学和生活中意义重大。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

环境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会关注身边的生存环境,初步掌握学习、观察和探究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并且这种观念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学生自觉的内在的环境伦理道德,指导他们的行为方式。

课程目标可细化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层次的目标。

1.基础目标:

(1)获得关于环境问题的基础知识。

(2)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危害,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提高目标:

(1)学会观察,了解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环境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环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观察到的和搜集到的环境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的结论。

3.体验目标:

(1)使已有的环境知识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并且能够对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评价。

(2)激发探究环境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并且能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使学生关心和关注世界、我国和自己居住地的环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关注自己的生存现状。

(4)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环境,对破坏环境的一些日常行为进行批评和帮助,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使整个社会都来关注环境问题,都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具体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重在创设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和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与内化。

(1)关爱自然,尊重生命。

(2)关爱和善待他人,能积极、平等、公正地与他人合作,尊重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意识到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建设可持续未来的愿望。

(4)关注环境,积极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和行动,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年级段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1-2年级

欣赏自然的美

观看日出、日落、蓝天、白云、碧水、绿草,倾听小鸟的歌唱、溪流的欢笑……

诵读描写自然环境的古诗词,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4年级

尊重、关爱和善待他人,乐于和他人分享

以“假如我是……”为题,体会讨论尊重和善待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重要性。

5-6年级

认同公民的环境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保护环境的行为,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批评。

以不同方式交流中华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化遗产,讨论不同文化传统和自然的关系。

搜集学校有关环境卫生和环境建设的规章制度及国家环境法规,了解公民环境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组织学生清理学校或社区的垃圾。

2.过程与方法

环境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环境系统,获得识别、解决和预防环境问题的方法与技能,包括观察周围的环境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调查方案、搜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

(1)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

(2)识别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环境问题,并设计、实施和评价解决方案。

(3)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主动而有效地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4)围绕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有效沟通。

年级段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1-2年级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环境,学会思考、倾听、讨论。

通过触摸大树、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等游戏,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并讲述各自的感受。

3-4年级

就身边的环境提出问题。

在校园或社区中一边观察周围环境,一边互相提问。

依据自身经历,对当地环境的调查报告、媒体报道等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

5-6年级

搜集有关环境的信息,尝试解决简单的环境问题。

简单描述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设计保障上下学途中交通安全的方案。

运用地图册、数据库,通过观察周边环境、进行社会调查等方式搜集有关环境的信息。

通过统计图表再现该地环境状况。

3.知识与能力

人、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创造并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态提供了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包含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活方式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与技术决定人们利用自然资源、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决策与参与反映人们合作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意识与途径。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并采取行动,从而全面理解人、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态和过程。

学校现有各个课程均包含与此相关的学习内容。

(1)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对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

(3)知道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

(4)分析和理解经济技术、社会生活、政策法律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5)知道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并对比其效果。

①自然生态。

年级段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1-2年级

说出身边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变化

运用各种感官体验自然环境的特点。

观察自然现象及其季节变化,用图表描述太阳高度、日照时数、鸟类迁徒和植物落叶等自然现象。

3-4年级

列举各种生命形态的物质和能量需求及其对存在环境的适应方式

描述沙漠、湖泊或森林等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的特点。

5-6年级

识别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征;举例说明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居住空间和资源

了解落叶的分解流程。

以再生纸的制作为例,描述物质的循环。

列举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的生活或学习用品。

②社会生活。

年级段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1-2

了解我国和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知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意义

全班同学分别调查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各有几个兄弟姐妹,再调查一下本班同学中有几人有兄弟姐妹,并做统计分析。

3-4

知道衣食住行因地区、文化等不同而存在差异,并了解这种差异对环境的影响。

调查班上同学在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讨论如何保持与环境友好的生活习惯。

搜集有关无车日的信息,分析其产生原因与社会影响。

5-6

初步知道日常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调查班上同学及其父母的节假日活动,讨论这些活动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不损害环境。

③经济与技术。

年级段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1-2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技术产品及其环境影响

调查地膜、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造成的环境影响。

调查空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环境影响。

3-4

了解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局限。

参观污水处理厂或企业的除污设施,了解其作用和局限。

认识绿色产品的特征和标志。

5-6

理解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统计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一次性用品,讨论一次性用品对资源的浪费及对环境的影响,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了解家乡工业园区项目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④参与和实践。

年级段

内容与要求

活动建议

1-2

说出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

阅读我国宪法,了解公民所具有的环境权利与义务,并制作宣传品。

了解自己所在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3-4

列举公民、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在环境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

邀请当地环保部门或民间环保人士来校做讲座,介绍其工作。

了解自己家庭、班级各成员的角色及其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学会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

5-6

举例说明个人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在对社区环境考察的基础上,给社区政府或居民写一封建设美好环境的倡议书。

针对家庭、班级和学校的环境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采取行动。

三、授课时间

每周的周五下午第三节课。

每学期每年级平均授课为20节。

四、授课对象

一—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教学材料

学校创编的环境教育教材,分为低、中、高3个年级段,以及各类可以利用的资源。

六、课程内容

1.原则

(1)应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计路线,正确处理学生、知识和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合理整合课程资源,建构指向学生发展的整合的课程结构。

这是校本课程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2)《环境教育》的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加对他们既饶有趣味又十分重要的探究活动来学习。

课程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诸如搜集信息、观察现象、实地调查、撰写报告等活动。

(3)环境教育课程设计的学习活动不仅应该有助于积累关于环境的科学知识,亦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学生应培养对证据、逻辑和科学见解提出疑问的习惯等。

(4)环境课程要强调对个人的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技术的了解,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并采取行为方式的手段,为学生将来成为合格公民所面对的未来决策奠定深厚的环境知识的基础和对于环境的人文关怀。

2.内容(附自编教材《环境教育》)

说明:

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因此《环境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应该随时增减。

课程内容分解:

(1)

年级段

时间安排

主题

具体内容

低年级

第一学期

1、家乡的小河。

2、水的出现。

3、小河哭了。

4、让碧水长流。

5、描述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了解世界环境概况。

6、运用各种手段搜集世界环境方面的资料。

7、调查家乡的水质。

8、描述世界和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缺乏问题。

垃圾

1、我的家。

2、垃圾污染。

3、实践活动:

清理垃圾。

第2学期

森林

1、森林。

2、我国的树种。

3、爱护绿色植物。

4、实践活动:

绿化校园。

5、世界人口的增长数据。

大气

1、看不见的大气。

2、大气污染。

3、防治大气污染。

4、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造成的主要影响。

5、实践活动:

环境整理。

第1、2学期

 

我国和世界环境节日

1、活动。

收集家乡居住地空气污染情况的资料。

2、说出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

(2)

年级段

时间安排

主题

具体内容

中年级

第一学期

人类与环境

1、水的忧患。

2、保持水土。

3、动物和环境。

4、植物和环境。

5、生物多样性减少。

6、危险的化学品。

7、环境优美的风景名胜。

8、简述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

9、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

10、收集家乡居住地空气污染情况的资料,分析判断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第2学期

呼唤绿色文明

1、欢迎绿色食品。

2、绿色汽车驶上快车道。

3、让人类在绿野中生活。

4、我国最大的桂花园。

5、海安美景处处现。

6、走进大自然。

7、向白色魔影开战。

8、搜集世界环境方面的资料。

第1、2学期

世界和我国的环境节日

实践活动:

调查家乡工业分布情况。

(3)

年级段

时间安排

主题

具体内容

高年级

第一学期

1、土壤与环境

2、动物与植物。

1、土壤与植物。

2、爱惜土地。

3、防止沙漠化。

4、无土栽培。

5、水污染。

6、空气污染和保护。

7、濒危植物。

8、濒危动物。

9、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第2学期

1森林与环境。

2、能源与环境。

1、可爱的森林

2、世界和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

3、洪水的形成。

4、沼气的利用。

5、能源与发展。

6、我国开展环境保护概况。

7、学校环保实践。

8、生态平衡。

9、酸雨的危害。

10、用具体事例说明近年来世界气候呈现出来的异常现象。

第1、2学期

世界和我国的环境节日

实践活动:

1、周围环境中能源利用和破坏情况。

2、周围环境中土地利用情况。

七、实施建议

环境教育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鼓励亲身体验。

它的实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教师可以依据自身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创造性地达成环境教育的目标。

1.实施准备

环境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现行的规章制度还是长远发展计划,都应倡导有利于环境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环境的学校文化氛围。

为此,学校各个部门应当携手合作,建立全校性的环境教育实施和管理机制。

(1)学校环境教育管理机制

学校成立环境教育指导小组,由校内外环境教育人士、管理人员、教师和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

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如联系校外的环境机构和环境教育工作者,安排教师接受环境教育培训,规划和管理全校的环境教育项目等。

(2)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环境教育纳入校长和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日程。

鼓励全校人员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民主机制。

在课程计划中为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环境教育提供时间和空间。

学校图书馆订阅优秀的环境报刊。

与政府、企业、环境保护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长期联系,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教育资源,支持并参与改善社区环境的学校和社区共建活动。

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开展环境教育、参加环境教育师资培训等活动。

2.教学实施

(1)教学策略

环境教育的实施必须凭借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对环境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情况,灵活选择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例如户外教学、社区服务、实地考察、模拟游戏、个案研究等。

②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必须改变对师生角色关系的传统认识,真正做到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素质的培养为教育和教学的目标,力争通过环境教育促进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下培养身心健康、表里如一的高素质学生。

③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环境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

环境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使人们意识到日常生活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与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的联系,即要使学生意识到,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例如,人们业已习惯的垃圾处理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

焚烧导致空气污染,填埋导致土壤污染,往江河湖海倾倒导致水体或水源污染,等等。

④从“可解决的问题”做起

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许多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

单靠一个学校、一个企业,某个组织的力量,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

像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才有可能解决。

对小学生来说,更需要的还是关注身边的可解决的环境问题。

在教室、学校、家庭和当地社区环境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

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起点,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探究和解决这样的环境问题,学生可以增强信心,并愿意进一步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

⑤创造融洽和相互支持的人际环境

环境教育的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分享和交流。

八、课程评价建议

环境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学校综合考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看到环境教育对他们和周围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激励学生、教师、学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持续参与环境教育工作。

1.评价的基本原则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2)评价主体多元化。

(3)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4)评价方式多样化,以定性评价为主。

2.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就必须综合考虑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社会主体的需要,在合理整合两个主体的需要的基础上形成评价标准。

不仅要对课程文件内容进行分析和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测量,而且要对课程作出可靠、合理的价值判断。

(1)评价目标

基础知识方面:

①学生能了环境问题出现的过程,发展的脉络。

②学生能了解一般环境表现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及分布上的地区差异。

③学生能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④学生能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

⑤学生能了解目前人类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和解决的途径。

基本技能方面:

①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环境方面的信息。

②学生能够对搜集的数据资料、图象资料、实物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能够撰写调查报告。

③学生能够自觉地关注家乡的环境。

④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把环保的准则内化为环境伦理道德。

(2)评价形式与方法

一是每学期一次集中环境知识测查;二是平时资料收集、资料的整理和撰写的调查报告等级的评定

(3)考核成绩鉴定

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的内容,将知识测查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并作定性评估为优秀、合格和基本合格。

3.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

无论是各科渗透的环境教育,还是综合性环境教育活动,都必须体现环境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对环境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可参考以下标准。

将环境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区的环境特点和环境问题,以及全球的环境问题联系起来。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和思考,并参与学校或社区有关环境的决策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资源了解环境、解决环境问题,如调查社区环境状况,并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获取有关环境的信息等。

指导学生个人或通过小组合作,计划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各种策略和行动。

4.环境教育工作的管理策略

(1)面向全体,分层推进的策略

环境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公民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整体教育过程,要针对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能力倾向把全体学生分为全体学生、环保活动小组和环境科研课题组三个层次。

各个层次的有不同要求,处理好点面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2)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校建立学生环保社团,全体学生都是成员,以此唤起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依靠学生社团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另外,学生在实施环保活动(课题)时,要自由组合、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研究、自己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其中把“三自”原则作为评选优秀环保活动(课题)的标准之一。

(3)环境问题科研化、课题化的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引导学生把发现和关注的环境问题设计成科研课题,并按科研课题的要求和程序开展研究。

(4)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打造特色品牌的策略

绿色学校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旨在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

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新模式。

学校要以建设环境教育基地,创建绿色学校为抓手,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