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939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docx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docx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

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

【摘要】 综述小儿保留灌肠的临床护理进展,内容主要为肛管的改良、插入深度、灌肠液的选择及灌肠前后的体位安置等。

以期对临床儿科护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

【关键词】 儿童;保留灌肠;护理;综述文献

     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1]。

保留灌肠作为一种临床护理技术和给药途径,因其操作简便,起效快,对患儿无伤害,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患儿、家长的欢迎。

现就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儿科护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

   1 肛管的改良

   经临床应用发现,橡胶管存在以下缺点:

①管径粗,插管阻力大,刺激性强,导致患儿疼痛而不配合造成插管失败。

②管壁透明度小,观察难度大。

③管径粗致管腔内残留药液多,剂量难以精确。

④反复使用,易致医院感染。

鉴此,刘玉华等[2]研制出一种新型灌肠管,即用一次性输液管,剪掉针头,用乙醇灯烤尾端片刻,使其黏合成钝圆形盲端,再在盲端剪3~4个侧孔,孔直径2.0mm,消毒后即成;李翠萍等[3]用一次性头皮针剪去针头,接一次性注射器给小儿灌肠;陈玉敏[4]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给患儿灌肠;王爱英等[5]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都取得良好效果。

对于腹泻不止的患儿,陈海燕等[6]采用气囊导尿管为患儿灌肠,可以防止药液立即泻出,使药物在肠内保留一定时间。

以上改良后的灌肠管均为硅胶管,管径细、质地软、前端圆滑、透明易观察、刺激性小,克服了传统橡胶管的缺点,减轻了患儿痛苦。

   2 灌肠管插入的深度

   小儿灌肠插入深度为7~10cm[4],也有报道为10~12cm[78]或10~15cm[910]。

根据小儿直肠肛门局部解剖特点,10岁以后增至成人长度,而乙状结肠变化不大,平均长度为38.0cm。

刘敏等[11]将90例1~2岁患儿随机分为三组,A组(<10cm)肛管前端仅达直肠,药液只能达到直肠下段,可直接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致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显效时间长,无效率为20.0%;B组(~15.0cm)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下段,单位时间内灌肠流入直肠的液量减少[12],避免了液体直接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可使药液在乙状结肠内保留15min以上,显效时间短,无效率降低(16.6%);C组(~20cm)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中段,因结肠容量大,引起便意的机会少,疗效高,无效率为零。

说明肛管插入15~20cm效果最好。

   3 灌肠液的选择

   3.1 温度

   灌肠液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药物吸收[13]。

据报道,灌肠液38.0℃与肠腔温度比较接近,可减少药液对肠道的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吸收[12]。

若用于降温,灌肠液的温度应为28.0~32.0℃[1]。

若患儿体温高于38.5℃,则用室温下或4.0℃的灌肠液灌肠降温[4]。

灌肠液传统的保温方法是将药液浸泡在温开水中加热,此法在天冷时升温太慢,且不宜保温。

而采用电热恒温水温箱保温,保持药液能以38.0℃的恒温灌肠,操作简单,效果好。

   3.2 灌肠液种类

   3.2.1 高热及高热惊厥:

①高热患儿。

高热是小儿呼吸道感染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正盛邪实、邪正相争的表现。

近年来,用中药煎剂或合剂给患儿灌肠退热取得显著疗效。

如大黄煎水为85例高热患儿行保留灌肠,1d内体温降至正常达72.9%,2d内体温降至正常达100%[9],且体温不再反弹。

又如取柴胡20g、青蒿20g、大黄20g、野菊花20g、钩藤15g、芒硝30g、白茅根30g、竹叶10g、甘草10g配制成浓缩液,对外感发热的181例患儿,先予100~200ml清洁灌肠,5min左右排便后臀部抬高10cm,再予20~50ml高位保留灌肠,2~3次/d,结果总有效率为88.2%[14]。

刘爱敏[15]自拟热速停为高热症患儿灌肠,即取热速停水煎2次取汁,混合后浓缩至100ml,分装入灌肠袋内,每袋20ml;患儿先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继用热速停高位保留灌肠,取得显著效果。

以上3剂中药灌肠液,均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②高热惊厥患儿。

临床常用10%水合氯醛灌肠,该药液吸收后,肝脏、肾脏都能将它还原成三氯乙醇,该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很强,催眠作用快,一般20min内发挥药效,使患儿产生生理性睡眠,醒后无嗜睡及头晕[16]。

镇静效果与口服给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哭闹呛咳和呕吐发生率比较,灌肠组显著低于口服组(P<0.01)[17],灌肠法优于口服法。

   3.2.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面红耳赤、咳嗽、气喘、咽部充血等。

俞建等[18]应用柴芩清热微型灌肠剂(由柴胡、黄芩、细辛3味药组成)给4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保留灌肠,有效率达93.0%。

赵德满等[19]自拟祛感液(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ml,板蓝根注射液2ml,生理盐水5ml,维生素C0.5g等混合而成)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保留灌肠,1次/d,体温39.0℃以上持续不退者可每12小时1次,若细菌性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阴虚内热而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不宜用本法。

此方具有解热镇痛、凉血解毒、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功效,结果总有效率93.6%。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临床常用抗生素静脉输液,上述2种灌肠液的运用,效果显著,减少和避免了抗生素的大量应用。

   3.2.3 肺炎、咳喘症:

①肺炎。

朱盛国等[20]自拟肺炎栓剂(组方:

麻黄5g,桂枝5g,杏仁10g,厚朴10g,半夏10g,细辛3g,熟附子5g,椒目10g,黄芩10g,象贝母10g,知母10g,黑白丑10g,槟榔10g,侧柏叶10g,礞石滚痰丸6g,生甘草5g,上述药水煎2次,反复过滤,浓缩成100ml,制成10支栓剂,每支含10ml药液)为30例肺炎患儿灌肠,结果总有效率达90.0%。

②咳喘症。

高幼琴等[21]自拟清肺泄痰猴枣汤为咳喘症患儿灌肠,有效率为98.0%。

袁水花[8]自拟麻杏石甘汤为64例热症咳嗽患儿灌肠,总有效率达95.4%。

肺炎和咳喘症患儿病情较重,病程长,在行西药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灌肠,可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2.4 肠炎:

王艳新等[22]将黄连素10~15mg/(kg·d),研碎后用生理盐水5~10ml溶解后对50例腹泻患儿行保留灌肠,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李华等[23]用必奇(主要成分是蒙脱石)加黄连素为腹泻患儿保留灌肠,也取得显著效果。

李洪丽等[24]应用贝飞达联合思密达为26例腹泻患儿灌肠,总有效率达80.8%。

贝飞达主要含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等活菌,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泻、肠道菌群紊乱等疾病,尤其对抗生素应用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更有效[25]。

思密达重要成分为蒙脱石,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黏膜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26],二药保留灌肠,使药物直达患部,局部药物浓度较高,从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3.2.5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病理改变主要在大肠,尤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

灌肠可以让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胡喜华[27]用大蒜煎液(大蒜捣碎成混合液,用纱布过滤去渣;甲泼尼龙片50mg研末;与呋喃唑酮1.0g,2%普鲁卡因10ml混合)为1例痢疾患儿保留灌肠,每次20~30ml,1次/d,结果灌肠1次后,患儿腹痛减轻,安静入睡,3d后大便正常。

张茂香[28]用加味白头翁汤(组方:

白头翁15g,黄连12g,黄柏12g,木香10g,甘草10g,水煎浓缩至500ml)为90例菌痢患儿保留灌肠,30~50ml/次,2次/d。

唐娟等[7]用中药加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痢疾25例,全部治愈。

随着痢疾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强,常用抗生素的疗效渐减。

上述结果表明,为菌痢患儿行中药或中药加西药保留灌肠,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应用抗生素。

且细菌性痢疾的肠道病变虽可累及结肠,但以乙状结肠与直肠病变最显著,所以采用中药或中药加西药保留灌肠,可使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较快地发挥作用。

   4 灌肠前后的体位

   小儿保留灌肠一般取侧卧、俯卧位或抱侧、抱俯位[29]、左侧卧位、抬高臀部膝胸卧位[30]。

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处于较低水平,液体可顺利进入结肠,使灌肠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的时间延迟,且肛门位置高,便于保留灌肠液。

灌肠结束后,迅速将导管拔出,并将患儿肛周臀部皮肤、肌肉向肛门处捏紧,让患儿保持原位或平卧、侧卧、抱侧位,然后诱导患儿转移注意力,以免灌肠液过早排出。

   在儿科临床中,中西药灌肠用于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有着广泛的临床意义。

肠道黏膜给药可将药物通过肠黏膜转运入大循环而起到全身给药作用,既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病原对机体的损害,又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和胃酸的破坏作用。

药代动力学表明,黏膜给药的峰浓度比口服高3~10倍,生物利用度比口服高5~9倍,与静脉给药相似。

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肠壁薄,黏膜血管丰富,通透性高,故吸收率明显较成人高,因而能更好地发挥药物作用。

药物保留灌肠不仅避免了小儿静脉穿刺和服药的痛苦,又可避免苦寒药损伤中焦脾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秀云,邹碧荣.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9.

[2[刘玉华,卜秀芹.小儿灌肠管的改良与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8):

2425.

[3[李翠萍,王淑静.一次性头皮针软管在小儿灌肠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2005,23

(2):

146.

[4[陈玉敏.2种早产儿灌肠法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A):

3536.

[5[王爱英,杨云波.吸痰管和输液管在保留灌肠中的运用[J[.护理学杂志,2005,20

(1):

65.

[6[陈海燕,谭启明.气囊导尿管用于小儿灌肠[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3):

15.

[7[唐娟,黄静屏.中药加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痢疾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2):

31.

[8[袁水花.麻杏石甘汤灌肠治疗小儿热症咳喘64例[J[.江西中医药,1996,(增刊):

6162.

[9[陈义春.大黄煎液灌肠治疗小儿高热8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3):

237.

[10[王秀坤,田力.银翘散加味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0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1,16

(1):

39.

[11[刘敏,崔锦美,刘素梅,等.小儿灌肠不同深度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B):

44.

[12[魏超容.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1999,14(4):

239.

[13[夏雪梅,苏冬梅.改进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及结肠镜下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

(1):

1011.

[14[李向红.退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7):

432433.

[15[刘爱敏.热速停灌肠治疗小儿高热症10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3,10

(1):

39.

[16[杨远霞,林明色,胡穗曦,等.水合氯醛不同给药途径用于眼科患儿制动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3,18(11):

811812.

[17[白静娴,袁玉莲,袁新可.不同途径运用水合氯醛镇静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5,20(13):

40.

[18[俞建,时毓民,汪永红.柴芩清热微型灌肠剂治疗小儿上感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1):

492493.

[19[赵德满,杨华有.“祛感液”灌肠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78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4):

28.

[20[朱盛国,唐为勇,周飞.“肺炎栓剂”治疗小儿肺炎3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9):

11.

[21[高幼琴,陈中明,徐婕.清肺泻痰猴枣汤灌肠治疗小儿咳喘症9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1,(3):

109110.

[22[王艳新,岳红梅.黄连素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3,27(3):

211.

[23[李华,张兰先,邹瑾瑜.必奇加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3):

58.

[24[李洪丽,李华秀.贝飞达联合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7):

1841.

[25[王玲,孙汝惠,蔡虹蔚.活菌制剂治疗30例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1996,14(4):

244245.

[26[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腹泻病治疗新原则、疗效判定标准的补充建议[J[.临床儿科杂志,1998,16(5):

358.

[27[胡喜华.大蒜煎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痢疾的施护体会[J[.当代护士,2003,

(2):

6364.

[28[张茂香.加味白头翁汤治疗小儿菌痢180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1,

(1):

45.

[29[王超琴,卢献柯,郑玉萍.小儿保留灌肠法的探讨[J[.中原医刊,1997,24

(2):

3.

[30[王云霞,屈清荣,马继红.尿便失禁患儿清洁灌肠的体位与插入深度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

志,2003,19

1因小儿腹泻来得快,病情急,患儿精神差、烦躁、哭闹不安。

首先要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病情、补液的目的及临床意义,做到心中有数。

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由于腹泻,幼儿出现食欲不振、哭闹、烦躁,家长们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且因家长们缺乏医学知识,对灌肠疗法比较陌生,不知所措,担心灌肠的效果,担心患儿不舒适、疼痛,担心治疗过程中配合不好会导致灌肠失败而增加患儿的痛苦等。

在灌肠前,护士应轻声细语安抚患儿,消除患儿恐惧心理,运用沟通技巧,耐心细致的向患儿家长介绍灌肠的方法、目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教会他们配合的方法,做好灌肠前准备工作,同时耐心解答患儿家长的的各种疑问,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解除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按时完成治疗。

灌肠后,正确向患家属讲解捏臀及抬高臀部的方法、保持时间及注意事项,与患者在交流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灌肠液温度适宜,不要过凉,以防加重腹泻;选择粗细适宜的导管,太细容易使导管脱出,太粗使患儿不舒适;掌握好深度及压力,使灌肠一次成功,减轻患儿的痛苦,并让患儿家属尽量配合使灌肠液在肠内保持的时间在15~30分钟,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灌肠过程中患儿出现便意,嘱家属将患儿臀部抬高,并捏紧臀部,同时降低压力。

灌肠时保持室温在20~16摄氏度左右,不要过多暴露患儿,以防着凉。

操作时,用石腊油润滑导管,让家长们尽量配合,摆好患儿姿势,易于导管插入,并防止导管脱出,注意边操作边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

1.3.3在操作过程中,观察患儿的面色、神志、有无腹痛、恶心呕吐等情况,如果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大汗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应观察患儿大便次数、颜色、性状、气味和量,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脱水征,有无酸中毒及低钾、低钙等水电酸碱紊乱,了解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

做床边交接班,按时测量生命体征并准确无误的记录。

1.3.4臀部护理:

由于患儿腹泻次数增多,应勤换尿布,做到一湿即换。

便后用清水洗臀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红臀的发生。

若有红臀,局部涂油膏或麻油,减少刺激。

口腔护理:

呕吐患儿应多喝含碳酸氢钠开水,防止发生鹅口疮。

如有鹅口疮可用制霉菌素涂抹,做好清洁卫生工作,以防病从口人。

适当给患儿增加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在治疗期间,继续母乳喂养,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喂等量的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伴严重呕吐者需暂禁食4~6小时,腹泻次数减少,可由流质、半流质、软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腹泻停止,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每日加餐1次,共2周;口服营养物质不能耐受者,加强支持疗法,必要时全静脉营养;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不宜用蔗糖,对疑似病例暂停乳类,可用豆制代用品。

其次应搞好环境卫生,保持病室整齐干净,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感染性腹泻执行床边隔离,严格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

最后对于有发热的患儿,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高热时及时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指导多饮水,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

1.3.5脱水常是急性腹泻死亡的原因,合理的液体补充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①静脉通路的准备:

为了保证药物及液体及时用到患儿体内,我们选用留置针,因为腹泻患儿输入的液体大多电解质溶液渗透压高,容易引起血管外渗。

伴有不同程度脱水的患儿要求补液速度快,使用留置针可以保证速度。

小儿补液时往往躁动不安,留置针可以避免穿破血管。

②输液速度根据脱水程度和继续损失的量和速度,对于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

补液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见惊补钙、临时调整、因人而异”的原则。

因小儿病情变化快,脱水、酸中毒表现不明显,小儿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不成熟,若补液过快过多会导致水中毒、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因此,患儿在补液时应密切观察神志、吐泻情况、尿量、皮肤弹性、四肢末梢循环情况,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1.4疗效判定根据1993年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5],显效为72小时内粪便形状及次数恢复正常,有效为72小时内粪便形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72小时内粪便形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2结果观察组70例患儿在灌肠前都有紧张、哭闹不合作的反应,其家长们也都有比较紧张、担心、焦虑不安等情绪障碍。

经过护士耐心、细致的解释灌肠的目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后,全部患儿家长们都配合完成治疗,其中的11例患在灌肠过程中排便,给予重新灌肠一次。

2例患儿在灌肠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大汗,停止灌肠,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次日再灌,未出现类似现象。

观察组显效率86%,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率60%,总有效率81%。

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

X2=12.4,P<0.01,差异显著性。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用药后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见下表1:

表1组名显效有效无效实验组86﹪10﹪4﹪对照组60﹪21﹪19﹪3讨论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导致腹泻的机制有:

肠腔内存在大量不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肠道运动功能异常等。

治疗上常以静泳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微生态疗法,使用肠粘膜保护剂等综合治疗[2]。

思密达的主要成分为蒙脱石,它具有层纹状结构、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对消化道内的病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有固定、抑制作用,对消化道粘膜有覆盖能力,并通过与粘液糖蛋白相互结合,从质和量两方面修复、提高粘膜屏障对攻击性因子的防御功能[3]。

庆大霉素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强,且经肠道不吸收,减轻了其毒副作用;地塞米松有稳定细胞膜,降低细胞的通透性,减少渗出[4]。

云南白药有去腐生肌的作用。

经以上观察表明,思密达联合抗炎药等进行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局部药物浓度高,对肠粘膜起治疗与保护作用,促进肠病害功能恢复,因此,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

婴幼儿腹泻保留灌肠的护理进展

从灌肠器材、肛管插入深度、灌肠液的选择、灌肠前后的体位安置4方面综述婴幼儿腹泻保留灌肠的护理进展。

【关键词】 腹泻;保留灌肠;婴幼儿;护理

  Abstract Itsummarizednursingprogressonretentionenemaforinfantilediarrheacasesfromaspectsofenemaequipment,depthofpenetrationofanaltube,selectionofenemaliquid,andpositionbeforeandaftertheenema.

  Keywords diarrhea;retentionenema;infant;nursing

  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由肠道供给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1]。

保留灌肠疗法是儿科治疗措施中非常常用的护理操作,尤其在镇静、止惊、降温及腹泻等方面最常用。

因其操作简便、起效快,越来越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患儿、家长的欢迎。

现就婴幼儿腹泻保留灌肠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儿科护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

  1 灌肠器材

  1.1 肛管

  传统保留灌肠主要使用橡胶肛管,经临床应用发现,橡胶管存在以下缺点:

①管径粗,插管阻力大,刺激性强,导致患儿疼痛而不配合造成插管失败;②管壁透明度小,观察难度大;③管径粗致管腔内残留药液多,剂量难以精确;④反复使用,易致医院感染。

现应用较少。

  1.2 一次性器材

  刘玉华等[2]研制出一种新型灌肠管,即用一次性输液管,剪掉针头,用乙醇灯烤尾端片刻,使其黏合成钝圆形盲端,再在盲端剪3个或4个侧孔,孔直径2.0mm,消毒后即成;李翠萍等[3]用一次性头皮针剪去针头,接一次性注射器给小儿灌肠;陈玉敏[4]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给患儿灌肠;王爱英等[5]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都取得良好效果。

对于腹泻不止的患儿,陈海燕等[6]采用气囊导尿管为患儿灌肠,可以防止药液立即泻出,使药物在肠内保留一定时间。

以上改良后的灌肠管均为硅胶管,质地软、前端圆滑、透明易观察、刺激性小,克服了传统橡胶管的缺点,减轻了患儿痛苦。

  2 肛管插入的深度

  插管的深浅度直接影响灌肠液保留时间及患儿的舒适感,而灌肠液在肠内留存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根据小儿直肠肛门局部解剖特点,10岁以后增至成人长度,而乙状结肠变化不大,平均长度为38.0cm。

小儿灌肠插入深度为7cm~10cm[4],也有报道为10cm~12cm[7]或10cm~15cm[8,9]。

刘敏等[10]将90例1岁~2岁患儿随机分为3组。

A组(<10cm)肛管前端仅达直肠,药液只能达到直肠下段,可直接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致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显效时间长,无效率为20.0%;B组(10cm~15cm)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下段,单位时间内灌肠流入直肠的液量减少[11],避免了液体直接进入直肠引起排便反射,可使药液在乙状结肠内保留15min以上,显效时间短,无效率降低(16.6%);C组(15cm~20cm)肛管前端已达乙状结肠中段,因结肠容量大,引起便意的机会少,疗效高,无效率为零。

该实验说明肛管插入15cm~20cm效果最好。

传统保留灌肠法婴幼儿肛管插入深度为10cm~15cm,而婴幼儿直肠加肛管全长为10cm~12cm,因此灌入药物积聚于直肠内,对肠壁产生压力性刺激,当刺激达到一定阈值时,会引起便意而排便[12]。

付艳丽[13]将300例平均年龄1.2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采用加深插入保留灌肠法,插入20cm~25cm,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插入深度为10cm~15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