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759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docx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docx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读书笔记

1.写给-1到3岁的产品经理

1.1为什么要做产品经理----世界需要

Tips:

好的产品不需要用户思考

例子A:

路牌标识不明

例子B:

Z字形的好看盲道为盲人增加行走障碍=>花哨的视觉效果不一定好

例子C:

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桶的区别:

无标识的垃圾桶->有标识的垃圾桶->写明什么东西可回收什么东西不可回收的垃圾桶

例子D:

宏伟得像会议室、无标识、带门把手让人不知道是推是拉的厕所门VS简洁的、带标识、无把手必然是推的厕所门

1.2我们到底是不是产品经理

产品是同时解决用户问题(用户需求)和公司问题(盈利)。

一个对比:

传统意义下的产品经理偏重于产品已经做好以后,怎样管理、销售,偏重于市场、商业端

软件行业的产品经理偏重于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

差异的原因,导致对产品经理的要求:

原因A:

传统行业较成熟,创新小,用户习惯难改变VS软件行业是新兴行业,要创新,占领用户并主导用户习惯=>要求产品功能本身的规划

原因B:

传统行业的产品为实物,需要打通供应链VS软件行业的产品为虚拟物品,复制成本低,较少考虑供应链,一个细节改进可以增加千万用户=>要求细节

原因C:

传统产业产品生命周期几年VS软件行业产品生命周期几个月=>项目过程不复杂,要求兼顾项目管理

原因D:

传统行业靠产品本身价值赚钱,买产品的人未必用VS软件产品大多免费,盈利模式多元,直接面对海量终端用户=>要求用户研究、数据分析

原因E:

传统产品用户花钱买,不爽凑合着用VS软件产品用户免费买,不爽换同类产品=>要求重视用户体验

非典型产品经理,不需要全能

现在产品经理的三大变化方向:

产品管理团队、事业单位经理的任用(更大权力)、更专业取向

在一线员工眼中,管理是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把事情做成的能力。

通常表现为:

信息不足以决策;时间不足以安排周密的计划;人员不足以支持工作强度和难度;资源不足以自由调配。

1.3我真的想做,怎么入行

做产品的大前提是喜欢做产品,同时是喜欢做产品经理而不是喜欢做用户。

例子:

对于某游戏,用户想我怎么玩可以赢更多的钱,产品经理想为什么这么设计。

对于应届生,面试官最看重的是有没有激情,是否机灵好学,逻辑思维是否清晰,沟通是否流畅。

其他(比如对行业的熟悉)会次要。

对于工作几年的人,不管以前是做什么的,都可以转行做产品经理。

建议先在本质工作上找到产品有关的事情做些尝试,并且考虑从产品经理周边的职位做起。

例子:

原来做开发的,利用参与需求评审的机会,多思考,对需求提出合理建议。

以后做产品经理,可以从“需求分析师”切入。

1.4一个产品经理的-1到3岁

作者本身学生物

入行头半年,打杂:

不负责产品的任何模块,写框架已被别人搭好了的需求文档,但他好学,主动熟悉工作中的技能。

入行半年后,学习“怎么做”:

以productdesigner的身份负责网店版的某些模块,决定某个功能怎么做,比如写需求文档,配合做demo,跟进开发、测试、发布的过程。

但是很看重自己负责的模块,缺乏整个产品层面的权衡认识。

入行一年,开始问“做不做,做多少”:

在完全掌控需求采集、分析、筛选的过程中学会权衡取舍,砍功能也下得了手。

入行两年,项目与团队:

新项目企业邮局,学习到除产品需求以外的东西,比如项目管理、流畅、敏捷方法。

体验到操心的感觉,从接受别人的会议邀请,到给别人发会议邀请;从有事才去找人帮忙,到尽量去了解周边团队在做啥,并施加影响;从一个人做事,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其他交给团队,再到主动定规范,把工作分出去。

入行三年小结,战略与修养:

参与产品的可行性研究;思考产品经理的基本修养:

爱生活,有理想,会思考,能沟通;立志做老师,完成“三个一工程”:

一个网站,一门课程,一本图书

Tips:

公司想做的产品很多,要从中挑出值得实施的,果断放弃很重要,放弃的原则与价值观、战略有关

2.一个需求的奋斗史

需求收集方法:

数据分析;调查问卷;访谈

需求采集过程:

明确目标→选择采集方法→制定采集计划→执行采集→资料整理→进入下一个需求分析阶段

Tips:

相比较“接到一个任务,然后把它完成”,对于产品经理,更重要的是“发现一个问题,然后设法把其转化为一个任务来解决”。

2.1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2.1.1用户是需求之源

人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产生需求的原因是:

生活中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人类很自然地产生“减少甚至消除这个差距”的愿望。

通过研究需求,可以增强对用户的理解。

理解用户,是产品经理的重要素质之一。

例子:

小明要电钻->要在墙上打洞->要挂上画->屋子太空旷,不温馨=>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

用户与客户的区别:

用户,也叫终端用户,是使用产品的人;客户是购买产品的人。

相对于客户的需求,我们更重视您的用户的需求=>用户是需求之源。

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UBD,以老板为中心的设计,适用于没太多精力做用户研究、公司老板最了解用户且能抓住商机的创业小团队。

试图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是一个灾难,会让产品变成一个臃肿不堪、谁都不满意的四不像。

我们应该优先照顾其中一部分用户的需求。

这种优先要考虑到产品的商业目标。

例如:

对于已经成熟且拥有市场霸主地位的产品,比如qq,应关注核心用户的需求;对于刚刚起步的产品,先满足大量的一般用户的需求。

2.1.2你真的了解用户么?

许多用户对所有产品了解甚少。

先描述自己,创建人物角色persona是一种快速描述用户的方法。

persona的内容包括:

职业、预算、爱好、性格、行业信息(过去经历、当前状态、未来计划、痛处)、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情况、用户目标、商业目标

用户研究方法可用一张二维图表示:

横向是用户的说和做。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看到用户怎么做比听他们怎么说更真实,但只了解怎么做是不知道背后原因的。

纵向是定性与定量。

定性研究偏向于找出原因,定量研究偏向于证实。

做用户调查的目标是:

坚决杜绝“经组织决定,用户需要一个xx功能”,要是实在在地把用户当做需求之源。

2.2需求采集的大生产运动

要根据资源多少采用合适的用户研究方法。

若资源少,查二手资料后和同事讨论,猜测用户怎么想怎么做。

需求采集有以下步骤:

明确目标->选择采集方法->制定采集计划->执行采集->资料整理->下一步的需求分析

2.2.1定性地说:

用户访谈

用户访谈的常见问题:

1.说与做不一致。

例子:

索尼做用户调查,发现用户更喜欢黄色游戏机。

当索尼让他们随意挑选游戏机时,更多用户挑的是黑色游戏机。

对策:

让用户可以和产品交互的情况下访谈;要区分用户说的事实与观点。

“我做了啥,遇到啥问题”这种事实比“我认为”这种观点可信度高。

(边说边做)

2.样本少,以偏概全

例子:

只找本市的用户,优先拨打留了手机的用户,愿意来公司做访谈的用户

对策:

在访谈报告中注明可能引起偏差的因素;增量访谈,即先少量调查,若结论有变,再加大样本量

3.用户过于强势,把我们往沟里带

例子:

漫无目的地侃

对策:

;牢记访谈目的,若话题不对,赶紧往正道上掰

4.我们过于强势,把用户往沟里带

例子:

在访谈时指出用户哪里理解不对,说自己产品多么好

对策:

牢记访谈目的,管好自己的嘴

Tips:

避免固定问题;更关注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听用户说但不要照着做;避免讨论技术;鼓励讲故事;避免诱导性问题(如果有xx功能,你会使用么?

例子:

记一次用户大会的提纲(用户大会是邀请用户到某一集中地点开会)

明确目的:

比如产品卖点确认,需求收集,用户体验改进。

这样在争取开用户大会的资源时有说服力

资源确定:

时间、地点、人物、材料、备用方案

现场执行:

辅助工作、主流程

结束以后:

资料整理、运营宣传

2.2.2定量地说: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可以挖掘出用户中大多数的沉默与骑墙一派,并且他们还是典型用户。

调查问卷与用户访谈的区别:

前者是封闭式问题,后者是开放式问题

Tips:

作答时间不超过10分钟;问题顺序:

简单问题->需要思考的、敏感的问题->被访者个人信息

调查问卷的常见问题:

1.样本偏差

对策:

尽可能覆盖目标群体中的各种类型的用户,比如性别、年龄、行业、收入,并保证这个比例接近全体比例;若无法做到样本合理性,在调查报告中要注明潜在的筛选条件。

2.样本过少

对策:

若样本个数少于100,列出人数,而不是百分比

3.问卷内容的细节问题

对策:

问题表述应无引导性,问“你是否喜欢某个产品”而不是“你喜欢某个产品吗”;准备几种形式的问卷,减少答案的顺序偏差;先小规模试答,反馈修改后再大面积投放。

例子:

记这本书的实际问卷

问卷目的:

收集读者反馈

样本对象:

本书读者、博客读者、对产品经理感兴趣的人

调查渠道:

网站、博客

时间计划:

收集3个月

问卷内容:

简单问题->需要思考的、敏感的问题->被访者个人信息

2.2.3定性地做:

可用性测试

步骤:

招募测试用户(尽可能代表真实用户,若主要用户是新手,则应选择对产品不熟悉的用户)->准备测试任务(典型任务)->测试过程,组织者应观察并记录->询问用户的主观看法->研究分析

可用性测试的常见问题:

1.做得太晚,发现问题也于事无补了。

对策:

在产品的各个阶段都做可用性测试。

对于无任何成型的产品,拿竞争对手的产品给用户做;对于只有纸面原型的产品,拿手绘的产品给用户做。

2.觉得可用性测试太麻烦,干脆不做

对策:

只做一个用户,并简化步骤,也比不做好

3.明确是测试产品,而不是测试用户

对策:

不要用“可用性测试”的术语,而是说“来试用我们的新产品,提点意见”,减轻用户压力

4.测试过程中,组织者该做和不该做的

该做的:

告诉用户持续时间,做哪些事情;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送个小礼品

不该做的:

引导与暗示

例子:

产品改版的一次冒险

可用性测试做得太晚,想想后怕

Tips:

对于改版,要和平演变,而不是暴力革命,要让用户逐渐适应:

从部分分级页面改起;新旧版本并存;小面积实验;傍上用户已经习惯的风格

2.2.4定量地做:

数据分析

关键的是对数据的解读,数据分析只能发现现象,并不能了解原因。

所以数据分析常伴随用户访谈。

数据分析的常见问题:

1.过于学术,沉迷于“科学研究”

对策:

重视综合性价比,不需要“显著性检验”,要的是对数据的敏感。

2.虽然数据不会主动骗人,但我们经常无意或有意地误读数据

对策:

对于无意误读(例如不能用平均值来衡量收入水平),学习统计学只是;对于主动误读(在提取数据前就有结论了),保持中立态度

3.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对策:

在产品设计时就把数据分析的需求加进去,比如统计每个按钮的点击次数。

日志分析的商业价值

例子:

分析登陆次数

在对产品熟悉的基础上,做方向性假设。

这里假设有方法使某类用户更多地登录

->提取相应数据并分析,得到一些现象,最好是之前没发现的现象。

这里做一张二维图,横轴时间,纵轴活跃情况。

趋势可分为四个阶段。

->尝试解释。

这里发现可分为两类登录:

经销商登录和用户登录

->用户调研修正解释。

这里是电话调研+登门拜访,发现有两个入口的登录。

->指导产品的发展方向。

这里的商业价值在于:

1)考核每个经销商下面的用户活跃度,来让他们更好地服务用户;2)有实际意义的是用户入口的登录,因此产品优化的重点应在用户入口

2.2.5需求采集人人有责

从用户那里直接得到的需求,是一手需求;老板或销售人员的需求,是二手需求。

在新产品诞生前,没有用户、运营、销售时,要主动地去潜在的目标用户那里采集需求;产品运行一段时间后,用户和相关工作人员都有了,与用户的直接接触变少,但会收到中间的工作人员反馈的需求和用户提的需求。

销售人员有时只重视眼前利益,提的需求不一定好,一手需求很重要。

二手需求的理解偏差可以用单项需求卡片这个工具来弥补。

需求分析卡片的理念是:

产品的需求工作不只是需求分析人员的事,而是涉及产品的每个干系人的义务,至少得参与“采集”的过程。

一个需求分析卡片,至少得有需求编号、需求描述、来源(产生需求的用户)、场景(产生该需求的特定时间、地理、环境)

尽可能多地采集需求的一些方法:

现场调查,和客户一起工作;AB测试,小规模地测试A和B的情况;日记研究;卡片分类法,把需求写在便利贴上,观察用户怎么给产品划分模块;粉丝用户主动提需求

2.3听用户的但不要照着做

对于用户提的解决方案仅仅站在自己立场上考虑,对于用户提的存在明显逻辑矛盾的需求,要谨慎考虑。

2.3.1明确我们存在的价值

需求分析要做的是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

例子A:

用户向福特要一匹快马,福特给了一辆车

例子B:

对于“小明要电钻->要在墙上打洞->要挂上画->屋子太空旷,不温馨=>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我们可以给电钻+油画,也可以油画+强力胶,或者摆个书架,可能更省钱也更温馨。

用户需求VS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

用户自以为的需求,并且经常表达为用户的解决方案

产品需求:

经过我们分析,找到的真实需求,并且表达为产品的解决方案。

需求分析:

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

需求分析是“首先:

树叶-树枝-树干,其次:

树干-树枝-树叶”的分析过程,既不能漏掉提炼用户需求的过程,透过需求看本质,也要让树干分解掉,好让执行人员知道要做什么东西。

这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只满足用户需求是短期利益,但为了长期需求,我们要找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满足需求的三种方式

改变现状:

开发某个产品,最常用也最笨的方法。

降低理想:

“丑话说在前头”

转移需求:

寻找更强烈的需求展现给用户,让他不纠结于原来的需求。

例子:

电梯不够用

改变现状:

增加电梯个数

降低理想:

告诉用户,隔壁那个楼等的时间更长

转移需求:

鼓励用户爬楼梯锻炼身体;电梯门口装镜子让等的人搔首弄姿不至于无聊

也谈创造需求

基于用户、产品、市场的充分理解的突发奇想有的会得到用户认可,但更多的是天马行空。

作为新人,先做用户提出的需求,而不要胡乱分析用户需求。

2.3.2给需求做一次DNA检测

需求DNA检测过程:

需求转化->确定基本属性->分析商业价值->初评实现难度->计算性价比

需求转化

采集单项需求卡片->头脑风暴->每人分一块,转化为产品需求->整理记录成产品需求列表

用户需求与产品需求是多对多的关系

过滤掉不靠谱的用户需求

例子:

对于用户需求“删除之前需要确认”,产品需求可能是“数据回收站:

删除的数据进入回收站。

若误删,可以去回收站找回数据。

确定需求的基本属性

这些基本属性包括:

编号、提交人(针对产品需求)、提交时间、模块(5+-2)、名称(什么功能)、描述(功能具体什么意思)、提出者(针对用户需求)、提出时间、Bug编号

需求种类知多少

需求按分类分,可分为:

新增功能、功能改进、体验提升、Bug修复、内部需求(比如内部数据分析)

产品功能需求+产品非功能需求=产品需求

产品需求+市场需求+开发需求+测试需求+服务需求+...=产品包需求

需求按层次分,可分为:

基础、扩展(期望需求)、增值(兴奋需求)

雪中送炭要好于锦上添花

分析需求的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可用重要性、紧急性、持续时间来衡量。

这是需求列表中的最核心部分,甚至在列表中再增加一条“商业价值描述”,即卖点,说明对用户和公司会提供什么价值

对于商业价值,要在需求讨论会产品团队集体讨论,叫上干系人,比如销售、服务等

初评需求的实现难度

把技术人员代表拉进来参加讨论会,甚至让他们先自行讨论后再决定。

不考虑硬件成本,再加上在产品、开发、测试、服务中开发资源是瓶颈,开发量成为实现难度的指标。

由于需求未定,先做允许误差大的初评,在项目启动后再做更精确的评估。

性价比

性价比=商业价值/实现难度

在实际中,多跟工程师接触,实现难度会定得偏高,多跟销售运营的人开会,商业价值会定得偏高。

例子:

对于Firefox的网页显示问题,虽然很好解决,但是用的人极少,所以商业价值极低,导致这个需求性价比低。

2.4活下来的永远是少数

需求筛选的过程:

需求打包->BRD制作->产品会议->..->立项

2.4.1永远忘不掉的那场战争

以前没有战争的原因:

以前公司按产品线划分部门,对于某产品,有自己的产品设计师、开发与测试人员。

现在有战争的原因:

现在公司按职能划分团队,每个产品由原来的产品人员做,但是开发与测试人员是流动的,各个产品团队要竞争人力资源。

准备出发:

给需求打个包

做项目的终极目标是:

多快好省,即范围大、时间短、品质高、资源省。

需要在这4个因素中做平衡。

在产品需求列表上,按性价比大小,对每一行需求的工作量相加,看能做多少,这就是需求打包。

需要注意的几点:

1.需求打包最好打包类似的功能点

2.需求依赖,功能互相之间有依赖关系;功能与人力资源之间有依赖关系,比如某功能只能由特定的人做

3.需求的粒度大小问题。

细化粒度,发现需求中价值相对低的部分,对于需求列表里的每一行,工作量最好不超过5人天

战场:

产品会议

参会人员:

各个部门的老板、各个产品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

时间:

一个月一次甚至更长

过程:

回顾上一次产品会议通过的项目进展如何->用商业需求文档争取资源

武器:

商业需求文档

BRD:

BusinessRequirementDocument,商业需求文档

MRD:

MarketingRequirementDocument,,市场需求文档

PRD:

ProductRequirementDocument,产品需求文档

BRD包括的内容:

项目背景、商业价值(最关键)、功能需求描述(最好能画出业务逻辑关系、多加些让老板砍的需求)、非功能需求描述、资源评估(第二关键)、风险和对策

2.4.2别灰心,少做就是多做

例子:

“自动上架”需求的确定,一开始只是雏形,但越讨论加的功能越多,接着因为资源限制的原因,加的功能一个个砍掉,最后发现和最初方案是一样的。

这是一个“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过程。

情愿吧一半的功能做到尽可能完美,也不要把全部功能都做成半吊子。

最爽就是“四两拨千斤”

例子:

肥皂生产时有漏包问题,请了一堆专家解决,最后拿着电扇对着生产线末端吹,把控肥皂盒吹掉。

技术上的大改动往往是商业上的小改动。

尽可能多地放弃

例如:

对于“评论”功能,若不放弃一些需求,要被自己折腾死。

这些需求比如:

“考虑评论翻页”、“考虑评论带图片”、“考虑被人引用后可否修改”。

有资源空出来,去做意义更大的功能或产品。

2.5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一个需求的生老病死

1.需求采集,转2

2.待讨论,转3

3.需求讨论会,若暂缓,转6,若通过,则进入需求打包,转4,否则拒绝

4.需求打包通过的,转产品会议5,若不通过,转暂缓6

5.产品会议通过的,转开发,若不通过,转暂缓6

6.暂缓状态,满足重启条件后,转2

需求管理的附加值

统计每个“提交人”的需求数量=>某个人的工作情况

统计“提交时间”、“发布时间”=>产品发展是增速还是减速

统计每个模块的需求数量=>用户对哪些模块感兴趣

统计每个分类的需求数量=>产品是在成长期还是成熟期

统计需求的商业价值、性价比变化=>看产品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有一些专业的需求管理方法和工具,比如RationalRequisitePro

和需求一起奋斗

产品经理的重要素质之一---热爱产品

3.项目的坎坷一生

3.1从产品到项目

做产品VS做项目

1.做产品时间周期长,从规划到制造到维护,没法确定合适结束;做项目时间周期短,有明确的起始和结束时间。

2.做产品要不断修正判断,给出创新;做项目目标明确,像执行任务

3.产品面向大量的通用用户;项目相对个性化

例子A:

找裁缝给自己做件衣服,是做项目,裁缝的设计被服装厂拿去生产,是做产品

例子B:

某网站在国庆前要做一个专题,是做项目;新闻频道持续更新,是做产品

做产品的过程,是通过一个又一个项目实现的

产品经理VS项目经理

产品经理靠想,做正确的事,看其所领导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是否能给公司带来利润,内部驱动,最重要的是判断力与创造力。

项目经理靠做,把事情做正确,在时间、成本和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完成目标,外部驱动,最重要的是执行力与控制力。

为什么让产品经理管项目

让项目经理管项目,他们会倾向于简化项目,尽量少做,但做出来的东西商业价值不足,用户体验不好。

让产品经理管项目,关于导致不断加需求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完成,影响团队士气。

要有个平衡。

3.2一切从kickoff开始

立项过程:

需求筛选->立项(团队组建->计划确定->kickoff)

帅哥美女,我们需要你

产品经理没有行政上的管理权,要向不同团队的主管要人

PD新人不适合做项目经理,因为和团队没混熟,沟通会不顺畅

项目督导委员会由项目成员的老板组成,他们负责承担责任,以及提供资源。

下面是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下面是PD、开发经理、测试经理、UE(用户体验团队)、服务团队

别忘了最初的约定

立项阶段的项目计划,要再次评估工作量并推算出工期,除了更准确,还要考虑谁来做。

估算的工作量=(最乐观+最悲观+4*最可能)/6

按每人工作5-6小时算,留出余量时间,还要考虑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尽量不加班。

沟通从头开始

常用沟通方法:

项目晨会、项目日报、评审会、项目变更申请、发布预告及公告

不可或缺的誓师大会

15分钟的kiffoff传达的内容包括:

BRD里的项目背景;项目意义目的目标;需求、功能点概述;

项目组织架构(让项目成员互相认识、关键人物要到场来确认方向正确);

项目计划(项目的时间点与里程碑、每个人在各个阶段做什么事情);

约定沟通计划

任何时候都要心里有“树”

做项目的本质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在时间要求、人财物花费、项目范围三点上做平衡

WBS:

WorkingBreakdown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

可套用WBS模板来方便项目管理。

WBS模板像一棵树,比如

--产品模块级项目

----项目准备

----过程管理

------立项

------时间计划

------项目总结

--------心得体会

--------数据分析报告

----需求

----实施

----测试

----服务

 

3.3关键的青春期,又见需求

新人可以先做一些执行层面的任务来熟悉产品和团队。

可以写文档来练手。

3.3.1真的要写很多文档

BRD、MRD是写给老板看的

PRD、FSD(功能详细说明,相当于概要分析),是写给技术人员看的

产品需求文档,PRD

PRD的模板目录:

1)总体说明

1.1)修订历史

1.2)项目概述,参考kickoff

1.3)功能范围,给出业务逻辑图,角色职责、与周边系统的关系,全局商业规则

1.4)用户范围

1.5)词汇表

1.6)非功能需求,如性能需求、数据监控的需求

1.7)其他说明

2)UC部分(用例文档)

包括视觉层面的描述(通过demo表达),界面细节(如文字对齐),交互细节(出错提示),文案细节(提示文案)

学一点UML:

类图、用例图、状态图

用例文档:

UC

再学点UML:

时序图、活动图及其他

Demo也要我们做么

Demo最好由UE部门的人做,也就是美工。

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