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十年巡礼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383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用社十年巡礼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信用社十年巡礼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信用社十年巡礼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信用社十年巡礼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信用社十年巡礼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用社十年巡礼总结.docx

《信用社十年巡礼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用社十年巡礼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用社十年巡礼总结.docx

信用社十年巡礼总结

信用社十年巡礼

十年,一个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能向着未来走出多远?

每个重要时间节点背后,都蕴藏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它不仅连接过去与未来,也将现在标注成意味深长的瞬间。

十年前,部分商业银行战略布局调整,大规模撤并农村营业网点,“洗脚进城”。

与此同时,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全国农信社的改革也进入攻坚期。

但是无论改革的路子怎么走,

信合始终“裤腿粘泥”,牢牢地坚守在“三农”最需要的地方。

十年后的今天,

信合在三秦大地上精耕细作、硕果累累: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普惠金融遍布城乡,经营业绩蒸蒸日上,服务创新日新月异,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推进改革的十年——

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全省县(市、区)农村信用联社分类、分步实施产权制度改革。

十年探索,

信合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作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论从网点、人员还是品牌上,农村信用社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然而,受制于长期以来的历史问题和体制因素,农信社一度“沉疴”缠身,步履艰难。

数据显示,2002年末,全国农信社资不抵债额达3300多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45%,资本净额为-1217亿元,不良贷款5147亿元,不良贷款占比高达36.93%,

农信社当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在此大背景下,国务院于2003年6月拉开了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大幕。

等八个省市被列为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省份,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度支持、地方政1府负责”的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责交由省级政1府承担。

变则通,通则久。

改革在关键点发力。

2004年1月,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筹备组宣告成立。

2004年6月,由全省107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发起组建成立了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8月18日,省联社正式挂牌开业。

受省政1府委托行使对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成立伊始的省联社策马扬鞭,奋蹄疾进,引领全省信合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

在改革上,依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对全省县(市、区)农村信用联社分类、分步实施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总体部署,取消了乡镇一级农村信用社的法人地位,逐步开展了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改制工作。

并率先安排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的神木和西乡两家县级信用联社作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筹建农村合作银行。

2004年11月,安康市汉滨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成功,挂牌开业,成为全省第一家县级统一法人社。

2005年8月,全省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

神木农村合作银行挂牌开业。

2009年3月,

神木农村商业银行获准筹建,标志着

信合县级机构股份制银行改革启动。

2010年1月16日,

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开业,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农村商业银行。

2010年12月16日,全省最后一家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泾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完成改制,挂牌开业。

至此,全省107家县级农合机构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的产权制度改革画上圆满句号,标志着本轮改制完美收官。

2012年末,全省县级农合机构资格股全部转化为投资股,标志着全省信合产权股份制改造全面完成,为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9月,由西安市城六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发起人组建的

秦农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工作启动,筹建工作正在稳步有序进行。

到目前为止,全省107家县级农合机构中,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数量已达22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85家,营业网点近3000个,从业人员近30000人,金融服务覆盖全省城乡。

十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全省农合机构的产权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得到了显著改善,经营管理水平较改革之初有了大幅提升。

这是省联社带领全省农合机构十年“赶考”的优异成绩,也是对国家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作出的响亮回应。

推进改革的十年——

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全省县(市、区)农村信用联社分类、分步实施产权制度改革。

十年探索,

信合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作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论从网点、人员还是品牌上,农村信用社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然而,受制于长期以来的历史问题和体制因素,农信社一度“沉疴”缠身,步履艰难。

数据显示,2002年末,全国农信社资不抵债额达3300多亿元,资本充足率为-8.45%,资本净额为-1217亿元,不良贷款5147亿元,不良贷款占比高达36.93%,

农信社当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在此大背景下,国务院于2003年6月拉开了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大幕。

等八个省市被列为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省份,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度支持、地方政1府负责”的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责交由省级政1府承担。

变则通,通则久。

改革在关键点发力。

2004年1月,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筹备组宣告成立。

2004年6月,由全省107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发起组建成立了

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8月18日,省联社正式挂牌开业。

受省政1府委托行使对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成立伊始的省联社策马扬鞭,奋蹄疾进,引领全省信合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

在改革上,依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对全省县(市、区)农村信用联社分类、分步实施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总体部署,取消了乡镇一级农村信用社的法人地位,逐步开展了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改制工作。

并率先安排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的神木和西乡两家县级信用联社作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筹建农村合作银行。

2004年11月,安康市汉滨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成功,挂牌开业,成为全省第一家县级统一法人社。

2005年8月,全省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

神木农村合作银行挂牌开业。

2009年3月,

神木农村商业银行获准筹建,标志着

信合县级机构股份制银行改革启动。

2010年1月16日,

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开业,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农村商业银行。

2010年12月16日,全省最后一家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泾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完成改制,挂牌开业。

至此,全省107家县级农合机构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的产权制度改革画上圆满句号,标志着本轮改制完美收官。

2012年末,全省县级农合机构资格股全部转化为投资股,标志着全省信合产权股份制改造全面完成,为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9月,由西安市城六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发起人组建的

秦农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工作启动,筹建工作正在稳步有序进行。

到目前为止,全省107家县级农合机构中,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数量已达22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85家,营业网点近3000个,从业人员近30000人,金融服务覆盖全省城乡。

十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全省农合机构的产权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得到了显著改善,经营管理水平较改革之初有了大幅提升。

这是省联社带领全省农合机构十年“赶考”的优异成绩,也是对国家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作出的响亮回应。

倾情“三农”的十年——

坚持面向“三农”、面向城市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经营方向,全力支持“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

十年担当,

信合勇挑支农重任。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不仅是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是农业省份,农业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合来说,服务“三农”既是职责,更是使命,多年来,他们倾情践行,将职责和使命演绎得淋漓尽致。

信合的“三农”客户占到客户总数的70%以上,是客户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为目标客户群提供精准、精细、精心的服务,满足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是

信合人长期以来着力探索和实践的问题,在更深的意义与层面上,立足行业实际,勇担社会责任才是信合人真心的付出与长久的思考。

针对改革之初农信社市场定位不明晰、服务“三农”意识不够强、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状况,省联社成立后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面向“三农”、面向城市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即“四个面向”的市场定位,指导全省农合机构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经营方向。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国家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村信用社曾经的拳头产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也面临着调整的压力。

一方面,传统的小额贷款是针对农民从事种植、养殖业而开发的,普遍额度小,需要在户口所在地信用社柜台办理,信用证、贷款证等手续较多,不够简便。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和从事商贸活动的农民增多,信贷资金需求旺盛,并日益呈现额度大、频次多、支付结算需求多样化的特点。

根据广大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反映贷款难、手续繁、使用不方便等问题,省联社立足实践,认真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研发推出了富秦家乐卡业务品种,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同银行卡有机结合,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借款人可以凭卡在

信合任一营业网点柜面申请授信额度内的贷款。

截至2014年6月末,这一广受城乡群众喜爱的业务品种——富秦家乐卡发卡量达到74.2万张,累计授信270亿元,卡内贷款余额171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客户贷款的可得性。

围绕农民就业、创业、增收和消费需求,省联社还积极引导全省农合机构开办了妇女创业贷款,农民技能培训贷款、劳务输出贷款、农民创业贷款、农家乐贷款、农民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贷款品种。

为进一步破解贷款难问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相继推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林权、宅基地抵押担保贷款等业务。

到目前为止,已推出5大类59款信贷产品。

农贷产品日益丰富,农贷投放渠道更加顺畅,信贷资金规模大幅增加,实现了以农为主的信贷业务结构的持续有效调整。

2013年以来,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经济结构调整困难的严峻态势,

信合积极应对银行业流动性普遍趋紧的困难局面,创新金融服务手段,通过深入推进“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支农服务工程,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载体,加大对“三农”及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量,做精做细做实创业促就业贷款,加大对低能耗、低污染、节能、环保等现代科技农业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涉农贷款增速始终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2014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为1983亿元,占到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总量的半壁江山。

作为

省政1府领导下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省联社始终引导全省农合机构立足“三农”,服务三秦,积极活跃在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

移民搬迁、灾后重建、城镇化建设、交通、能源和城中村改造等民生领域处处闪现着信合的身影。

截至2014年6月末,全省农合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383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716亿元,极大地支持了区域经济发展,连续5年受到省政1府的通报表彰,荣获“支持

经济发展优秀金融机构”称号。

规范管理的十年——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课题。

深化改革以来,省联社持之以恒在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上狠下功夫、做足功课,练内功、树形象。

十年历练,为加快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联社成立后,积极履行职责,先后完成了机关职能部门和办事处的组建工作,在全系统形成了省联社、办事处和县级机构三个层级的管理架构,理顺了管理体制,使行业管理步入了正轨。

为了使行业管理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框架运行,按照“在经营上充分尊重县级机构法人地位,在管理上强化全省统一管理”的思路,省联社多策并举,全面优化县级机构的经营管理机制。

2005年起,省联社在全省农合机构大力推行以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和薪酬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各个层面的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凡进必考的员工招录制度和以绩取酬的薪酬分配制度逐步完善。

极大地激发了全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加快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2006年起,以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为契机,完善了信贷风险管理考核办法和激励奖惩措施,逐步使新增不良贷款“零容忍”的理念深入人心,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通过公开拍卖、注资盘活、分账管理、打包处置等举措,进一步夯实了信贷资产管理基础。

持续开展不良贷款清收攻坚和冒名贷款专项治理活动。

以政策为导向,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贷款风险防范,政1府融资平台贷款和社团贷款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保持“双降”势头,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全省信合的风险管控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009年起,以合规管理为抓手,深入开展了经营管理作风大整顿,出台了《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行为处理办法》,加大违规行为惩处力度,深刻汲取案件教训,扎实开展依法合规大检查和案件专项治理季度风险排查,积极开展“深化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年”“合规文化建设年”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广社务公开、“九种人”排查等工作经验,保持案防高压态势,合规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全省信合经营管理依法合规水平明显提高。

2009年起,省联社选调人员成立了稽核大队,创新了飞行替岗和突击检查的稽核方式,加大了稽核检查的力度和频次。

开发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及时警示和纠正违规业务操作行为。

坚持开展合规经营、会计决算和经营成果真实性等专项稽核,不断强化实事求是的经营作风。

全省信合的内审工作质量得到可靠保障。

2010年起,在全面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以信贷管理和会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基础管理。

从制度入手,坚持从严管贷,完善了信贷管理操作流程,使信贷业务做到公开、规范、透明,对因违规形成的不良贷款实行责任追究,纠正了信贷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全面推行会计主管委派制,建立了会计事后监督和远程集中授权机制,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完成了新会计准则系统改造工作,完善了固定资产和业务费用等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列支,公用经费明显下降,会计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省信合的业务基础管理得到持续强化。

针对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后,县级机构经营管理模式不够统一、规范化程度不高的现状,2011年,省联社在组织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县级机构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引导和规范,并不断扩大流程银行试点范围,使县级机构经营管理加速向业务经营集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市场营销专业化和风险控制流程化的方向迈进,取得了显著效果。

全省信合的经营管理机制得到有效规范。

十年间,

信合的经营管理理念在不断完善,规范化管理程度日益提升,正向着严谨、规范、制度化、流程化的方向加速前进。

迈向现代金融企业的十年——

创新驱动发展。

秉持“高起点、高标准、跨越式”的理念,省联社积极实施科技兴社战略,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进程。

十年努力,

信合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中国,再没有哪类金融机构能像农村信用社这样真切地隐喻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的复杂实景。

从中心腹地到疆界边陲,农村信用社是“渗透率”最高的金融组织。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由于历史原因,却面临着除旧革新的“现代化之路”。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总是与落后、低效等名词息息相关。

改革必须坚持创新,创新才能更加有力地推动改革。

正视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

在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的过程中,

信合把投资巨大的信息化建设作为突破口,足见破旧立新、勇攀高峰的决心隐忍而坚定。

2004年8月,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工程启动。

2005年11月,综合业务网络核心业务系统在渭南市临渭联社试点上线一举成功。

2006年,综合业务网络核心业务系统在

信合所有营业网点联网运行,全省业务经营数据实现集中处理。

同年4月,接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小额支付业务。

10月,大额支付业务由小前置系统切换到综合业务系统,通过综合业务系统同时办理大额、小额支付业务,支付结算水平大大提高。

2008年3月,

信合自助服务系统上线。

ATM机、POS机和各类自助服务终端得到应用推广;7月,信贷及资产风险管理系统同时接入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营业网点,信贷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大大提高;8月,

信合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上线,统计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改进。

2011年7月1日,银行卡差错处理平台正式开通。

7月28日,柜员操作风险预警及监控系统正式投产运行。

9月23日,无折发卡、卡内理财和卡内质押贷款系统上线。

10月27日,无线POS收单业务系统上线运行。

12月19日,贷款利率定价系统全面上线。

2012年12月3日,在银监会组织召开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会议上,

信合承担的“基于操作风险控制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用系统开发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荣获首届全国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成果优秀奖。

2013年11月9日,省联社成功实施核心业务系统运行平台更换及应用架构优化项目上线切换工作。

2014年6月16日,省联社资金业务管理系统成功上线运行,成为全国第四家投产运行的省级联社。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

信合建成了省内乃至西北地区接入网点数和自助设备数量最多、城乡覆盖面最广、业务交易量最大的大集中模式综合金融信息服务及管理系统平台。

该服务平台涵盖60余个应用系统,经过不断的优化升级,已形成支撑日交易量1000万笔以上,各类电子渠道(ATM、电话银行、网银、手机银行、POS等)日处理300万笔以上,交易成功率达99%以上的信息系统处理能力。

倾力打造

信合“富秦卡”品牌,相继发行了富秦借记卡、公务卡、农户信贷卡、校园卡、苹果卡等10余个卡业务品种,并在

省内金融机构中率先发行了金融IC卡,同时基于金融IC卡多应用与相关部门共同发行了金融社保IC卡和财政惠民一卡通。

截至2014年6月末,全省共发行富秦系列银行卡1727万张,平均3个

人中就有1人持有

信合富秦卡。

在全省范围内共布设自助服务终端3108台、POS机37000台、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1969个,乡村网点覆盖率达到58%。

电子银行客户数达到236万户,仅2014年上半年交易量达654万笔,较上年同期增长1744%,交易金额15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7%。

使农村群众与城里人一样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快捷、方便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放飞激*情,成就梦想。

回眸流去的十年,

信合经历了太多复杂、严峻的考验。

矛盾与冲突,风险与困难,一次次颠簸着这艘服务“三农”的金融大航船,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也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考验,他们矢志不移,沿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扎扎实实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举措,向社会各界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这份答卷朴实无华,这份答卷令人振奋。

十年铸辉煌,砥砺再奋进。

经历十年的风雨洗礼,而今的

信合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信合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明晰的思路、更加稳健的步伐、更加务实的作风,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乘着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东风,在“三个

”建设中续写更为华丽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