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087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建筑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建筑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建筑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建筑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建筑资料.docx

《古建筑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建筑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建筑资料.docx

古建筑资料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样地之一,历史文物非常丰富,古代建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四十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异常丰富的建筑遗迹.南召县云阳镇小空山,发掘出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猿人居住的洞穴.安阳县小南海北楼顶山上发掘出距今一、二万年前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

各地还发掘出大批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房基窖穴。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成排的房屋基址,部分残墙高达1米许,国内罕见。

河南龙山文化分布范围相当广泛,而且发掘的遗址也比较多、如汤阴县白营遗址,出土纵横排列有序的房基四十多座。

房基底部有清晰的夯印,说明四千年前我国已有夯打技术。

在安阳八里庄、淮阳平粮台、永城王油坊等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不同形状的土坯,询为我国已知最早的土坯。

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址。

且平粮台城址发现有四座城门和十几处高台建筑。

并发现我国现存最早的陶排水管道,郑州和堰师尸乡沟两座商代遗址、以及安阳殷墟,都发掘出规模较大的官殿基址。

有的还发现有城门、道路及排水设施。

信阳县出山店西周遗址,发掘出简易的水上建筑遗迹。

河南众多的东周城址有丰富的建筑遗存。

登封县告成北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阳城遗址,除残存高大城墙,城内还发现有砖铺地的大型建筑基址,以及贮水设施和供水管道。

洛阳市已探出西汉时期的地下粮食仓窖50余座。

并已发掘两座。

为研究西汉储粮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

河南现存地面上的古建筑,从东汉到清代连绵不断,且石阔、石窟、寺庵、庙观、砖(石)塔、城垣、书院、牌坊、华表、石柱、天文台、园林、桥梁、会馆、衙署、陵园、祠堂、民居、水利工程等建筑品类齐全,多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

汉代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时代。

这时期建筑群的布局和木结构、砖石结构技术已趋于成熟,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但由于历史原因,汉代木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解放后我国有发掘的数以千计的砖石结构的两汉墓葬,以及出土的砖石建筑模型,为研究同时期的建筑结构、形制、建材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地面上存留的石构建筑—阙,更是研究东汉建筑的直接实证,登封县的太室阙(建于东汉元初五年)、少室阙(建于东汉延光二年左右)、启母阙(建于东汉延光二年)、正阳县东岳庙阙(建于东汉)、现仅存东阙,这些阙均为庙阙。

南阳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厅堂、楼阁、阙观等图像,也是研究汉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南北朝时期的木构建筑也已不存,我省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寺、义马市鸿庆寺石窟、堰师县水泉石窟、宜阳县虎头寺石窟、淇县前嘴石窟、安阳县灵泉寺石窟、新安县西沃石窟、鹤壁市五岩寺石窟、嵩县铺沟石窟、安阳县小南海石窟、林县千佛洞石窟、方城县佛沟摩崖造像等。

除这些石窟本身真实的表现出南北朝时期营造制度外。

洞窟内所刻的砖石、木构建筑图象,再现了当时佛塔、厅堂、楼阁等不同类型的建筑。

登封县城北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平面十二角形,十五层叠涩密檐式砖塔。

通高近40米、用青灰条砖垒砌,砖与砖间黄泥桨粘合,塔身内中空呈筒状,系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形制独特,询为塔中孤例。

安阳县灵泉寺旧址上矗立着北齐时建造的双塔—道凭法师烧身石塔,单层方形,塔形秀丽,雕刻精美。

两塔基本相同,通高分别为2.22米和2.14米,西塔刻有“大齐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的楷书题记。

我国除几座殉葬的小石塔和石窟塔柱外,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隋代虽然历史短暂,但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隋文帝代周建隋的第二年,就建造规模宏大严整的大兴城。

炀帝时大兴土木,每月役使二百多万人修建东都洛阳城。

修桥建塔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

曾在全国八十多个地方的佛寺内,先后三次建塔一百多座(统一绘制图样、确定日期、同时开工兴建),如今豪华的宫殿建筑和木质佛塔早已不存,现存山东四门塔和河北赵州石桥已成了凤毛麟角,非常可贵。

我省现存的隋代文物不多。

省博物馆所藏洛阳出土的彩绘陶房、安阳张盛墓出土陶房、开封博物馆收藏的邴法敬造像石刻(上部雕刻歇山殿顶、龛额雕刻单层方塔)。

较真实的表现出隋代建筑形象。

临颖小商桥长21米、宽6.8米,系三拱石桥,桥体雕刻多种花纹图案。

桥梁专家茅以升派人调查后推测此桥建于隋代,且早于赵州桥。

但一些文物专家认为该桥可能晚于隋代。

安阳县灵泉寺大住石窟,开凿于开皇九年,是研究隋代建筑和石窟艺术难得的实物资料特别是隋代开凿的佛塔、殿堂、亭阁等窟龛最引人注目,是研究隋代建筑的宝库。

另外,南阳县石桥镇鄂城寺塔、邓州市城内福胜寺塔、鄢陵县城内乾明寺塔,有关文献记载为隋代建筑。

在公布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也误将前两座塔公布为隋代建筑,经勘察考证或考古发掘,证明三塔均为宋代建筑。

登封县法王寺塔,是平方方形的叠涩密檐式砖塔,具有明显的初唐建筑特征。

部分学者认为此塔可能建于隋代,有待进一步考证。

唐代建筑文化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现存唐代木构建筑全国仅有七处,河南尚未发现唐代木构建筑、但存留着丰富的唐代砖石建筑。

就目前所知文物价值较高的砖石塔多达三十余座。

除前述的登封法王寺塔外,还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砖塔,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的登封县净藏禅师塔;唐代稀有的六角形石塔,登封县少林寺肖光师塔;全国现存砖雕艺术价值最高的唐塔,安阳县修定寺塔;造型秀丽的密糖式方塔,汝州市风穴寺七祖塔等。

河南现存的唐代石窟中的建筑,都是研究此时期建筑的绝好资料。

五代时期,历史短暂,战争频繁,中原虽为建都之地,但存留文物不多。

禹州市城内原有一座五代石幢,雕刻精美的建筑图像,不但具有重要的石雕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建筑史研究价值,惜‘文革’时被打毁。

现存的建筑文物有卫辉市城内后晋时建造的陀罗尼经幢,幢顶刻有房屋建筑等;温县慈胜寺大雄殿前伫立有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建造的石经幢,幢身第四层刻有八角形亭顶,第六层雕刻方形城堡,每面皆有城门,其上有重檐歇山城楼。

并刻有双阙,其上有阙楼和角楼;武陟县妙乐寺塔,建于后周,十三层叠涩密檐砖塔,平面方形,中空呈筒状,外轮廓为抛物线形。

用青灰条砖不岔分垒砌而成,砖与砖间用泥浆粘合,为我国现存不多的五代时期大型砖塔。

登封县少林寺行钧禅师塔,建于后唐同光四年(924年)。

平面方形,单层单糖亭阁式砖塔。

保留着唐塔的建筑风格。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瓦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同时,总结了唐以来建筑成就制订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

编著了《营造法式》,是中古时期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建筑著作之一。

成为我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我省北宋文化遗存较为丰富,除众多的瓷窑和村落遗址、砖室墓葬、码该四造像外,建筑文化占居着重要地位。

现存此时期的木构建筑有两座,一座是建于宋开宝年间的济源市济渎庙寝宫,单檐歇山,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檐下使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斗拱。

单材耍头上置齐心斗。

柱头仿上隐刻慢拱,宋初的建筑特征比较明显,为我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另一座为登封县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

《营造法式》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二者仅差25年。

所以建筑史学界把初祖庵大殿作为研究《营造法式》的实物例证。

这座距今八百多年的木构建筑,虽经元、明、清时期重修,但大木构架改动不大,斗拱等多为宋代原件。

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为了保护、研究这座珍贵的建筑。

数次派专家制订修葺方案并拨专款,历时三年,进行了复原性修葺,更换了宋以后的木构件,恢复了剪边瓦顶。

河南现存北宋砖石塔近四十座,这是我省建筑文物中的一大优势。

综览全国宋塔,绝大多数平面为八角形,六角形者极少,这是宋塔的基本特点之一。

然而河南境内的宋塔,则与此相反,除少林寺附近四座宋塔为方形外。

其余比较重要的开封市铁塔、开封市繁塔等24座北宋砖塔,就有17座平面呈六角形,仅有7座平面为八角形。

这时期砖塔多为楼阁式。

斗拱等仿木构件较唐代进一步完善。

塔身壁面嵌砌雕刻精美、艺术价值颇高的佛像等雕砖。

壁面砖开始用白灰浆粘合,壁体内砖与砖间仍用黄泥浆粘合。

表现出唐宋粘合剂的嬗递关系。

塔身内有砖砌的迁迥盘旋的梯道,使塔身更加稳固。

塔身辟有真假门窗。

塔身下多设有基座。

塔顶置金属塔刹。

木质刹柱由刹座向下延伸至塔之最上两层。

上述均为五代以后宋代佛塔的基本特点。

在这数十座宋塔中,开封铁塔和繁塔可谓佼佼者。

铁塔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琉璃砖塔,高55.08米。

外壁镶嵌褐色琉璃砖。

造型雄伟挺拔,俨如擎天巨柱,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琉璃建筑物。

繁塔,建于开宝七年(974年),平面呈六角形,为楼阁式砖塔。

原为九层,“明初摧毁,止遗三层”后,在残留的三层塔身上加筑七级小塔,形成现在的特殊风格。

通高36.68米,塔身嵌砌数十种佛像雕砖。

塔内有木楼板和木楼梯,可登高远眺。

河南现存金代木构建筑五座。

其中济源市奉仙观三清殿和汝州市风穴寺中佛殿,建筑结构纯度高,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三清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造。

八角形石檐柱承托着断面狭而高的阑额。

未施普拍仿。

前檐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斗拱使用真昂),后檐斗拱为四铺作单执昂拱和耍头的卷杀形制、断面狭而高的橑檐枋、正心枋上施重拱素枋、斗拱后尾偷心和施华拱二跳等结构形制及制做手法皆与宋代建筑相同。

唯一晚于宋代建筑的证据是令拱位置与第一跳的慢拱为同一高度,(宋《营造法式》规定令拱位置低于第一跳的慢拱)。

根据上述特征推断,此殿应为金初建筑,询与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齐名。

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后对乳栿搭牵。

平面采用减柱造,八根金柱减去六根,仅保留两根后金柱,这种大胆豪放的手法,实属罕见。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平面保留四根金柱,被视为全国减柱造的典型作品,而此殿则可称为更典型的减柱造作品。

为了提高金柱的荷载能力,改去二柱相垒的结构方法,而采用通柱造。

对该殿所使用的硕大金柱和大柁(大梁),当地群众称谓“荆木梁,桑木柱;柿木梁,枣木柱”。

《济源县志》亦云“荆木柿木为梁,桑木枣木为柱。

皆合两三围,长二丈许”。

故奉仙观也称荆梁观。

风穴寺中佛殿,建于金代中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

斗拱、梁枋等主要木构件基本上为金代原物。

另外,宜阳县灵山寺毗灵殿和大雄殿,登封县清凉寺大殿等,为建筑结构纯度不太高的金代木构建筑,也有一定文物价值。

河南现存金代砖石塔十八座(砖塔13座,石塔5座)。

塔身平面圆形者4座,方形者9座,六角形者3座,八角形者1座。

此时期的砖塔壁面砖多经过水磨,表面平整光丽。

砖与砖间用白灰浆粘合,灰缝很细,甚至肉眼不能辨缝,此为金塔的特点之一。

我省现存金塔多为和尚墓塔,仅少林寺塔林就有11座。

其中西堂和尚塔,造型优美,雕工精致,砌工考究,可为金代墓塔的代表作。

我省有四座大型金代砖塔,它们是洛阳市白马寺齐云塔、三门峡市宝轮寺舍利塔、沁阳县天宁寺三圣舍利塔、修武县百家岩寺塔。

前三座塔均建于金大定年间,平面方形。

塔身外壁用叠涩砖砌出塔檐,塔内砖砌迂回梯道。

这种外形仿唐塔,内部结构仿宋塔的做法,可谓河南境内金代砖塔的另一特点。

被视为“我国古塔中独具特点,不可多得的典型”。

百家岩寺塔,系平面八角形九级楼阁式砖塔。

檐下饰斗拱,异常华丽。

特别是在塔身上做出仰莲花瓣如同“阿教王塔”上常用的“山花蕉叶”,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被选入《中国古塔精华》。

元朝在政治上空前大统一的局面,并没有为中原地区的封建经济的发展带来更有利的条件,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曲折的。

其营造业主要仍是汉族工匠承担。

因此,继承了宋金建筑的传统。

但由于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在结构、材料和建筑装饰,形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创造。

特别是元代木构建筑,用材不太讲究。

梁、檩等大木构件利用加工是非常粗糙的,甚至弯曲的自然材,形成不论有无天花板,皆为草栿造的制度,使之成为元代木构建筑突出的特点之一。

我省现存文物价值较高,建筑结构纯度较大的元代木构建筑有温县慈胜寺大雄殿和天王殿、博爱县汤帝庙大殿和樊哙庙大殿、济源市大明寺中佛殿、孟县显圣王庙大殿。

上述六座建筑皆为面阔三间的小殿,且多为平面方形的减柱造建筑、其中温县慈胜寺大雄殿内存留有元代壁画,门额上悬挂着元代风字形木匾牌。

河南境内元代砖石塔90座,其中登封少林寺塔林53座,汝州市风穴寺塔林16座、南召县丹霞寺塔林5座。

多数为和尚墓塔,寺塔甚少。

所以辉县天王寺善济岁就显得重要。

该塔平面六角形,高24米许。

系七级楼阁式砖塔。

檐下饰斗拱和椽飞。

循上为反叠涩砖层。

转角处施有倚柱,塔身局部嵌砌有佛像雕砖。

塔身内施有迂回盘旋的砖梯道,可登高远眺。

这座仿宋佛塔,为河南现存最高大的元塔。

鉴于全国元代楼阁式塔甚少,故此塔具有重要价值。

安阳市乾明寺塔,是一座用白色块石砌筑的,高达12米许的,体形较大的喇嘛塔。

塔上刻有佛教故事和二龙戏珠等图像。

是研究喇嘛教建筑的珍贵资料。

安阳市天宁寺塔,平面八角形,五层,通高38米许。

壁面雕塑佛传故事及盘龙、花卉、卷草等图案。

塔顶为平台,正中建造高约10米的喇嘛塔作为塔刹。

此塔上大下小,成为我国最典型的倒塔。

建塔时代,有说五代后周、有说建于金元。

暂取金元建塔说。

该塔可为同时代砖塔中极为难得的珍贵遗物。

辉县白云寺两座石喇嘛塔,造型优美,雕刻精致,为元代石塔之佳作。

另外,登封县观星台,是元初进行天文、历法改造时郭守敬设计建造的。

台高9.49米,台下石圭长31.19米。

台上可观测星象,石圭可测日影,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我省明清时期的建筑文物非常丰富。

调查登记的木构与石构建筑多达千余座。

有一定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500多座。

文物价值较高的建筑群数十处。

其中绝大多数为“河南地方手法”建筑;方城文庙大殿等少部分为受“官式手法”建筑影响的河南地方建筑;登封中岳庙、武陟县嘉应观等为建筑结构较纯的“官式手法”建筑。

这三部分建筑均是研究建筑史的珍贵文物。

特别是研究中州地方建筑与官式建筑内在关系的实物例证。

已引起文物考古、建筑史学界的高度重视。

河南现存明代单体木构建筑约50多座,其中文物价值较高的有20余座,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济源市济渎庙清源洞府门,建于明代中叶,系三间四柱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

这座仅用四根中柱支擎的大屋顶建筑,数百年来完好屹立,实属明代木构建筑的珍品。

1936年,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祯亲临调查,并著文称绝;济源市阳台宫大罗三境殿,建于明正德年间。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斗拱等保留有元代建筑特征。

石檐柱与石金柱浮雕人物故事和动植物图案等,为明代石雕艺术的佼佼者。

殿内用层层斗拱垒砌的精美藻井,天花板上的彩绘团龙,为省内仅见。

殿顶袭用元代以前的瓦条脊(亦称叠瓦脊),国内罕见。

故此殿为河南现存规模最大、文物价值最高的明代单体木构建筑。

我省存留的明代砖石建筑是丰富的。

(一)、水利工程:

早在秦代就在济源沁水出口处修建沟渠,其后历代在此修渠筑堰。

到明代相继开挖成五条河,灌溉济源、沁阳、孟县、武陟、温县五个县的耕地,故称五龙口。

有四条渠至今仍在使用。

此处还存留有明代修建的永利、广济两个渠首闸。

分别在渠首闸上修建有三公祠、袁公祠等。

(二)、城垣:

商丘县城系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现存城墙为明弘治十五年修筑的归德府城垣。

周长7华里许,城墙高8.3米,顶宽6.6米,基宽10米。

墙面包砌城砖,内填黄土,夯打坚实。

明末战乱遭到局部破坏,清初整修。

现在城门楼、瓮城已毁。

绝大部分墙体和四座城门洞尚存。

此为河南现存唯一的明代城墙。

近年国家拨专款对残破墙体进行了维修。

(三)、桥梁:

河南现存的明代桥梁中,以汝南县北关桥与东关桥文物价值较高。

北关桥为五孔石桥,全长54.4米,宽7.1米,用青石券砌。

桥上有望柱与栏板。

桥墩下部砌出雁翅分水墩,分流洪水和减缓洪水对桥体的冲击。

东关桥为五孔拱券石桥,全52.3米,宽7.4米,形制与北关桥基本相同。

至今桥体完好,宛如长虹饮涧。

足见古代建筑匠师之技艺高超。

(四)、石牌坊:

我省石坊之丰,全国罕见。

惜五十年代后期和十年浩劫时被拆除大部,所剩者凤毛麟角。

就笔者所知被拆除的明代石坊中,文物价值较高者有新郑县城内高拱

石坊群、息县黄家栋石坊、延津县城内石牌坊等。

现存的明代石坊有浚县卫贤恩荣坊、卫辉市望京楼如意坊、郏县三苏坟石坊、汤阴县羑里城石坊、三门峡市陕州老城石坊、淅川县香岩寺石坊、洛阳关林“汉寿亭侯墓”坊、登封县达摩洞“默玄处”石坊、登封县少林寺山门前东石坊与西石坊、新乡市潞王坟三坊(潞藩佳城坊、维岳降灵坊、墓前坊)。

(五)砖、石塔:

河南现存明塔在数量上居各时代古塔之首,计达二百多座。

其中登封县少林寺塔林存留的砖石明塔有148座,汝州市风穴寺塔林有52座。

多数为形体较小的和尚墓塔。

文物价值高的大型明塔有许昌市文明寺塔、新郑县卧佛寺塔、镇平县宝林寺石塔、林县惠明寺塔、太康县寿圣寺塔、延津县大觉寺万寿塔、杞县大云寺塔、商城县崇福塔、鹤壁市玄天洞石塔、荣阳县无缘真公禅师塔、宝丰县文笔峰塔、卫辉市镇国塔等。

我省清代建筑较多:

(一)、木构建筑:

河南清代木构建筑遍布全省,县县皆有。

文物价值较高的单体建筑和规模较大的建筑群(群体内兼有早于清代的建筑)有60余处。

其中官式建筑登封县中岳庙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为我省现存最大的古代单体木构建筑。

衙署和民居在河南清代木构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解放后尚有较多的官衙建筑,由于过去忽视此类古建筑的保护,所以现存者寥寥无几。

至今保存较好的有两座,一是内乡县衙,建于元代,明清时增修扩建。

现有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衙皂房、监狱、东西帐房等六组四合房85间。

近年国家拨专款维修后,已辟为全国唯一的县衙博物馆。

另一座是南阳府衙,建于元代,明清重修。

现存照壁、义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大门、三堂、书简房等。

基本上保持着明清时期府衙建筑布局和风格。

清代民居存留较多,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保护的有巩县康湾康百万住宅、温县王薛村民居、商水县邓城叶氏住宅、项城县袁寨袁氏旧居。

(二)、砖石建筑:

1、河南现存清代砖石塔百余座,其中登封少林寺塔林10座、汝州市风穴寺塔林14座、南召县丹霞寺塔林4座、宜阳县灵山寺塔林16座、博爱县月山寺塔林11座。

其余散存全省各地。

清代砖塔体形较小,造型和工艺等较差。

文物价值一般不高。

已知较大型的砖塔3座,即唐河县文笔峰塔、洛阳市文峰塔、光山县紫水塔。

民权县白云寺石塔和南召丹霞寺塔林中的四座石塔,雕刻尚精,可为清代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2、石坊:

我省现存石坊有周口市关帝庙牌坊、新乡市七世同居坊、洛阳市关林三坊、卫辉市比干墓坊、社旗县山陕会馆三坊、南阳市武侯祠三顾处坊和三代遗才坊、巩县焦家祠节孝坊、濮阳市梨园县荣坊等。

3、城墙:

解放后我省清代城墙多已拆除。

唯开封城墙得到较好保护。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洪水围开封城八个月,城墙遭到严重破坏。

水退后,重新修筑。

城周长14.4公里,高达11米许。

自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兴工,至二十三年九月竣工,历时一年半。

现在城楼已毁,大部分墙体和瓮城尚存。

4、桥梁:

我省现存清代石桥较多且仍作为交通桥使用。

我省存留的明清建筑文物非常丰富。

但由于河南地方手法建筑保留古制较多,和同时期的官式建筑差异很大。

致使三十年代著名古建筑专家将豫北一座清末殿式建筑误定为宋代建筑。

后来看了檩下题记和其它资料后才予以纠正。

在其后的鉴定中,也有将明清建筑错定为唐宋建筑的。

究其原因,即犹存古制的河南明清地方手法建筑的特点未被认识。

使用官式建筑的时代特点来鉴定河南地方手法建筑,势必张冠李戴。

为了准确地鉴定河南地方建筑的建筑时代,以正确判定其文物价值,笔者在古建筑专家的鼓励下,经过近三十年的调查研究。

将四百多座河南明清建筑的上万个数据分类排队,反复对比,初步掌握了地方建筑与官式建筑的异同。

并归纳出同时代早中晚建筑的基本特点。

经过近几年的鉴定实践证明是比较准确的。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由于地震的频繁发生,造成房倒屋塌,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正由于建筑物倒塌是震害的最主要方面,所以抗震学的研究工作受到普遍关注。

笔者在地震考古研究中,试析了古建筑的抗震性能(见《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试谈古建筑的抗震性能》)。

为我国抗震工程的设计研究积累了资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河南丰富的建筑文化,是研究历史,发展旅游的重要条件。

我们要珍惜爱护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使其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掸应有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