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30精品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051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30精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30精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30精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30精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30精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30精品版.docx

《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30精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30精品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30精品版.docx

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30精品版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

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4大角度命题:

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分析、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鉴赏。

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分析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在诗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基本含义是固定的,熟悉这些意象的含义,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内涵)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新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歌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或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

1.分析意象含义(内涵)

(1)概括某几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如2013年江西卷)

(2)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

2.分析意象作用

(1)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解题方略]

1.分析意象含义(内涵)的方法及答题2步骤

理解意象的含义(内涵)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内涵),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结合作者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内涵),往往都是象征义。

答题步骤如下:

步骤一:

分析表层属性。

步骤二:

探求深层含义(内涵)。

2.分析意象作用的5个角度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意象的最主要作用。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作者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

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应用体验]

1.

(2013·江西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

(分析表层属性)

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探求深层含义(内涵)]

[诗歌鉴赏]

上片前两句直抒胸臆,对于外族侵略,民不聊生,国将不国,词人极端悲愤却又无力挽救。

第三句以一“何”字呼出,使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第四句接着用一“狂”字生动地刻画出他淡泊名利、摈弃官场的耿介之情。

后几句引用屈原句,意在以屈原自比,表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与贪图权势富贵的当权者同流合污。

下片前三句再掀波澜,自问又问人:

国仇难报,抗敌无门,要这生前身后的虚名有何用?

接着给出了答案: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后句情绪渐趋平和,表明了与陈端仁的深厚友谊和惜别之情。

后几句表示自己此行并非贪图名利,也同时隐隐预见了自己志将不得申,终归退隐的命运。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 上

董 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摩挲:

用手抚摩。

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什么作用?

(4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反衬了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

(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

[诗歌鉴赏]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待汝成阴系钓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也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景物形象鉴赏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即意象,在上面已讲解),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两种类型:

一是画面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

这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有“画面特点”“画面内容(意象)”两部分,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涵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一)画面描述题

1.(2017·天津高考)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2015·天津高考)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3.(2015·安徽高考)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题方略]

1.画面描述“3步骤”

2.记牢景物特点(意境)常用术语

类 型

术 语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应用体验]

3.(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解析:

描绘画面是一种分析景物形象的题型,回答时要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概括景象(意境)的特点。

第二联的意象有落日、断桥、人、溪水、幽树、鸟,人景相融,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氛围特点。

参考答案:

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概括特点):

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描绘画面)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分析感情,此点可答可不答)

[诗歌鉴赏]

本诗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恬亭一带的自然美景,暂时忘却一切俗事的闲适愉悦之情。

首联写恬亭周边景致,视角由近及远,既写了恬亭周围的浓阴环绕,又写了远处绿水环绕青山。

第二联主要写诗人伫立亭中所见,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陶醉其中。

第三联抒写诗人此时的心境。

陶醉于眼前的美景,诗人油然而生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尾联又转入写景,借景抒情,收束全篇。

眼前的美景勾起了诗人无尽的遐想,诗人更加渴望这样的美景能够永存,这样闲适的情怀能够永驻。

(二)意境赏析题

1.(2016·全国卷Ⅰ)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2012·湖南高考)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3.(2012·山东高考)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题方略] 意境赏析“4步骤”

说明:

有时有些步骤需要结合在一起运用,因此,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应用体验]

4.(2012·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

沙漠名。

②鹈泉:

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步骤一、二、三)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步骤四)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白话诗歌]

凯旋越过破讷沙沙漠的队伍惊飞了大雁,在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

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战士的盔甲像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

[诗歌鉴赏]

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鹈泉号称最大。

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

这两句与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异曲同工。

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刻意,烘托出单于的惊惧;“雁正飞”措词较从容,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两者感情色彩不同。

三、四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战士的盔甲像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

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

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漠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

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事物形象鉴赏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两个关键要素。

1.(2013·山东高考)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2012·天津高考)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3.(2011·山东高考)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解题方略] 鉴赏事物形象“3步骤”

[应用体验]

5.(201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参考答案:

①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概括物象表层特点)②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分析物象内涵)③诗歌借野菊的形象暗示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点出物象意义)

[白话诗歌]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

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

[诗歌鉴赏]

首联表现了野菊的不迎合流俗、不同流合污的品性。

颔联点题,写野菊之“野”。

它生长在山野里,本自不媚俗。

颈联写天色已晚,相逢山野,于是,忙折“一枝黄”!

作者不用“花”而用“黄”,这样写,既点明了“花”之意,亦表现了花之色,含蕴更加丰富。

尾联写这样的野菊,却遭到其他花族的“冷笑”,但野菊不为所动,“犹向陶翁觅宠光”,再次运用陶潜的典故,使诗意含蓄蕴藉。

人物形象鉴赏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1.(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2.(2014·山东高考)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3.(2014·江苏高考)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4.(2013·重庆高考)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运用了什么手法?

5.(2012·江苏高考)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解题方略]

(一)鉴赏人物形象的4大思考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

如2012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如2015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

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特别提示]

要适当地想象补充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对其描绘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者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二)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应用体验]

6.(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自主尝试] (请参考上面[解题方略],分条答题)

 

 

解析:

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

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

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概括形象特点)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具体分析形象)

[诗歌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之景。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联系当时契丹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心理,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