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经典原文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621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经典原文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经典原文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经典原文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经典原文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经典原文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经典原文精品文档.docx

《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经典原文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经典原文精品文档.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经典原文精品文档.docx

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经典原文精品文档

中医心理学传统文化经典原文

二、所选篇章、学分及依据(共11.2分)

中医心理学是用中医理论和实践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因素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以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提高防病治病的效果,保障人类身心健康为目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从来就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基础学科,而是一门源于实践、验证于实践、指导着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学科。

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对中医心理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从而留下了大量的关于中医心理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案例、方药及养生方法。

但很少有人针对以上内容进行整理,故我教研室集结每个师生之力,对此进行除教科书外的整理归类。

以便丰富我教研室教师教学思路与方法,增强教学能力,也方便学生学习及提高对中医心理学认知程度,从而更加全面的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辨证临床诊疗思路。

一、理论基础(共0.6分)

1.心火脏。

主生血,主藏神,主周身脉络,主喜,主笑,开窍于舌。

肝木脏。

主行血,主藏魂,主周身筋膜,主怒,主惊,开窍于目。

脾土脏。

主饮食,主藏意,主周身肌肉,主思,主噫,开窍于口。

肺金脏。

主行气,主藏魄,主周身皮毛,主悲,主咳,开窍于鼻。

肾水脏。

主生气,主藏志,主周身精髓,主恐,主欠,开窍于耳。

《医学见能.五脏》—唐.宗海著

0.1分

2.肝志怒,其声呼,其变骂詈。

心志喜,其声笑,其变谵语。

脾志思,其声歌,其变郑声。

肺志忧,其声哭,其变失音。

肾志恐,其声呻,其变气短。

《医学见能.闻声》—唐.宗海著

0.1分

3.《灵兰秘典论》云: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

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

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为火,火者,七神之贼也。

故曰,阴火太盛,经营之气不能颐养于神,乃脉病也。

神无所养,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

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血生则脉旺。

脉者,神之舍。

若心生凝滞,七神离形,而脉中唯有火矣。

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

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或逢喜事,或天气喧和、居温和之处,或食滋味,或眼前见欲爱事,则慧然如无病矣。

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

《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金.李东垣

0.1分

4.夫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生。

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

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

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

黄帝曰: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但古论有寒热忧恚,而无思悲恐惊,似不伦类,于理未然。

然六腑无说,惟胆有者,盖是奇恒净腑,非转输例,故能蓄惊而为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

0.1分

二、病因病机(共2.2分)

《素问玄机病原式.六气为病.热类》—金.刘完素

总纲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汗,皆属于热。

(手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1.惊:

心卒动而不宁也。

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

虽尔,止为热极于里,乃火极似水则喜惊也。

反兼肾水之恐者,亢则害承乃制故也。

所谓恐则喜惊者,恐则伤肾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惊也。

《素问玄机病原式.六气为病.热类.惊》—金.刘完素0.05分

 

2.惑:

疑惑,犹豫,浊乱,而志不一也。

象火参差而惑乱。

故火实则水衰,失志而惑乱也。

志者,肾水之神也。

《素问玄机病原式.六气为病.热类.惑》—金.刘完素

0.05分

3.悲:

金肺之志也。

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

心火主于热,喜痛。

故悲痛苦恼者,心神烦热躁乱,而非清净也。

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热亢极,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夫五藏者,肝、心、牌、肺、肾也。

五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

悲,一作忧。

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藏。

凡五志所伤皆热也。

如六欲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

一作好、爱、恶。

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

所谓阳动阴静。

故形神劳则躁不宁,静则清平也。

是故上善若水,下愚如火。

先圣曰:

六欲七情,为道之患。

属火故也。

如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之,则火能克金,金不能克木,则肝木自甚,而兼于火热,则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

又如酒醉而热,则五志七情竞起。

故《经》日:

战栗,惊惑,悲笑,谵妄歌唱,骂詈癫狂,皆为热也。

故热甚癫狂者,皆此症也。

《素问玄机病原式.六气为病.热类.悲》—金.刘完素

0.1分

4.笑:

蕃茂、鲜淑、舒荣、彰显,火之化也。

故喜为心火之志也。

喜极而笑者,犹燔烁火喜而鸣,笑之象也。

故病笑者,火之甚也。

或心本不喜,因侮戏而笑者,俗谓之冷笑。

涉入非道而伐之,使惭然失志,由是违己心则喜笑。

或以轻手扰人颈、腋、腹、胁、股、腘、足、跌,令人痒而笑者,由动乱扰挠,火之用也;静顺清谧,水化也。

皮肤彰显之分,属于火也;嫩薄隐藏之汾,属于水也。

以火用扰其水分,使人惭然失志而痒,则水衰火旺,而为笑也。

以手自扰而不笑者,不羞不痒故也。

然羞惭而痒者,心火之化也。

人失信志则羞惭者,水衰火实故也。

志与他信,肾水之化也。

但痒而不羞,羞而不痒,皆不能为笑者,化微不能变动故也。

《素问玄机病原式.六气为病.热类.笑》—金.刘完素

0.1分

5.谵:

多言也。

言为心声,犹火燔而鸣,故心火热则多言,犹醉而心热,故多言也。

或寐而多言者,俗云睡语,热之微也。

若热甚则睡寤,而神昏不清,则谵语也。

自汗,惊悸,咬呀皆然。

所谓寐则荣卫不能宣行于外,而气郁于内。

是故里热发也.

夫上善若水,下愚如火。

故六欲七惰,上善远之,而下愚迁之。

其梦中喜、怒、哀、乐、好、恶、爱之七惰,非分而过,其不可胜者,寐则内热郁甚故也。

凡人梦者,乃俗云梦中之梦,离道愈远;梦之觉者,尚为道之梦也。

故成道是为大觉,则六欲七惰,莫能干也。

古人言,梦者神迷也,病热而能迁七情者,水衰道远故也。

《素问玄机病原式.六气为病.热类.谵》—金.刘完素

0.1分

6.妄:

虚妄也。

火为阳,故外清明而内浊昧。

其主动乱,故心火热甚则肾水哀,而志不精一,虚妄见闻,而自为问答,则神志失常,如见鬼神也,或以鬼神为阴,而见之则为阴极脱阳,而无阳气者,妄意之言也。

《素问玄机病原式.六气为病.热类.妄》—金.刘完素

0.05分

7.狂越:

狂者,狂乱而不正定也。

越者,乖越礼法而失常也。

夫外请而内浊,动乱参差,火之体也;静顺清朗,准则信平,水之体也。

由是肾水主志,而水火相反,忧心火旺则肾水衰;夜,乃失志而在狂越也。

或云: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则《素问》之说不同也。

《经》注曰:

"多喜为癫,多怒为狂。

"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也;怒为肝志,火实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也。

况五志所发皆为热,故狂者五志间发。

旦怒多尔!

凡热于中,则多干阳明胃经也。

《经》曰:

"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

"又曰:

"阳明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或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骂詈不避亲疏。

“又《经》曰:

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

今禁膏梁,是不舍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

愿闻其说。

岐伯曰:

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夫热气镖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

”注曰:

膏,谓油腻肥脂也。

梁,粮米也。

芳草,谓芳美之味也,芳,香美也。

坚,固也.劲,硬也。

镖,疾也。

盖服膏梁芳草石药,则热气坚劲疾利,而为热中消中,发为'癫狂之疾,失岂癫为重阴者欤!

《素问玄机病原式.六气为病.火类.狂越》—金.刘完素

0.2分

8.躁扰:

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火之体也。

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返复癫倒,懊侬烦心,不得眠也。

或云呕哕而为胃冷心烦疼者,非也。

-故烦心,心痛,腹空热生而发,得食热退而减也.。

或逆气动躁者,俗谓咽喉,由水衰火旺,而犹火之动也。

故心胸躁动,谓之怔忡,俗云心松,皆为热也。

《素问玄机病原式.六气为病.火类.躁扰》—金.刘完素

0.05分

9.骂詈:

言为心之声也。

骂詈,言之恶也。

夫水数一,道近而善;火数二,道远而恶。

水者,内清明而外不彰,器之方员,物之气味,五臭五色,从而不违,静顺信平,润下而善利万物,涤洗浊秽,以为清静,故上善若水;水火相反,则下愚如火也。

火者,外明耀而内烦浊,燔炳万物,为赤为热,为苦为焦,以从其己,燥乱参差,炎上而烈,害万物,熏燎鲜明,以为昏昧。

水生于金,而复润母燥;火生于木,而反害母形。

故《易》曰:

“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又言:

“离火为戈兵。

”故火上有水制之,则为“既济”;水在火下,不能制火,为“未济”也。

是知水善火恶。

而今病阳盛阴虚,则水弱火强,制金不能平木,而善去恶发,骂营詈不避亲疏。

喜笑恚怒而狂,本火热之所生也,平人怒骂亦同。

或本心喜而无怒,以为戏弄之骂,亦心火之用也。

故怒骂者,亦兼心喜骂于人也,怒而恶发可嗔者,内心喜欲怒于人也。

《素问玄机病原式.六气为病.火类.骂詈》—金.刘完素

0.1分

《丹溪治法心要.心病节选》

心气虚怯之人,怔忡或烦乱,或健忘,或失心后,神痴不清,辰砂安神丸。

心风气热痰盛者,滚痰丸。

心病,郁金、猪牙皂角、白矾、蜈蚣。

人壮气实,火盛癫狂者,可用正治,或朴硝冰水饮之。

虚火盛狂者,以姜汤与之,若投冰水,立死。

火急甚者,生甘草缓之能泻火,参术亦可。

凡气有余,是火;不足,是气虚。

一人年壮肥实,心风痴,吐后与此∶贝母栝蒌南星 黄连(各一两)郁金天麻青子生甘草 枳实 连翘 苦参(各半两) 白矾 皂角(各二钱)上作丸,服后用蜈蚣黄、赤各一条(香油炙黄)芎防南星白附 白矾 牙皂(各一两)郁金(半两)上丸,朱砂为衣。

癫狂病,癫属阴,多喜狂;属阳,多怒。

脉实,死;虚者,可治,大概多因痰结心胸间,治当镇心神,开痰结。

亦有中邪而为此疾者,则以治邪法治之。

然《原病式》所论尤精,盖世以重阴为癫,重阳为狂,误也,大概皆是热耳。

《丹溪治法心要.心病节选》

0.1分

《重订严氏济生方.妇人门》

妇人论治:

夫妇人乃众阴所集,常与湿居,贵乎血盛气衰者也。

血盛气衰是谓从,从则百疾不生,血衰气盛是谓逆,逆者灾害至矣。

且妇人嗜欲多于丈犬,生病倍于男子。

及其病也,比之男子十倍难疗,尤不可不考。

若是四时节气,喜怒忧思,饮食房劳为患者,悉与丈夫同也。

有如七癥、八瘕、九痛、十二带下、产辱,乃男子所无之证,此其生病倍于男子也。

又况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抑郁不能自释,为病深固者,所以治疗十倍难于男子也。

由是妇人别立方焉,倘能推所自而调之,可谓尽善尽美矣。

《重订严氏济生方.妇人门》—宋.严用和

0.1分

《景岳全书.噎嗝》

经义

《阴阳别论》曰∶一阳发病,其传为隔。

三阳结,谓之隔。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大奇论》曰∶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隔,偏枯。

《通评虚实论》曰∶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风论》曰∶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血气形志篇》曰∶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

《本神篇》曰∶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

《举痛论》曰∶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上膈篇》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

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

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

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

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帝曰∶刺之奈何?

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浮沉,以为浅深。

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0.2分

论证(共四条)

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

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

且凡人之脏气,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饮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结不通,岂非运化失职,血脉不通之为病乎?

而营运血脉之权,其在上者,非脾而何?

其在下者,非肾而何?

矧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此其为虚为实,概可知矣。

故凡治此者,欲舍根本而言快捷方式,又安望其有成功也。

自后丹溪遂承二子之说,而大辟《局方》之非,谓气之初病,或饮食不谨,或外冒风雨,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浓,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或性急易怒,肝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气为之病,或痞,或痛,或噫腐气,或吞酸,或嘈杂,或膨满,不求原本,便认为寒,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数帖,时暂得快,以为神方。

浓味仍前不节,七情反复相仍,旧病被劫暂开,浊液易于攒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复作。

医者不察,犹执为冷,翻思前药,随手得快,俟久服可以温脾壮胃,消积行气,以冀一旦豁然。

不思胃为水谷之海,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器,清和则能运,今反得香热之偏助,劫之而愈,复作复劫,延绵至久而成噎膈,展转深痼,良可哀悯。

此丹溪之说也。

使后人见之,无不以为至论,即余初年,亦未尝不加饮服,而今则日见其非矣。

何也?

试观所叙病原,其有然者,有不然者,顾难缕指而辩也。

第以此证而力指为热,能无谬乎?

且既云燥热之剂随手得快,则固非无效也,夫燥热已能奏效,岂真火证而燥热能效乎?

盖脾土恶湿,故燥之可也,火能生土,故热之亦可也。

温燥扶阳,此自脾家正治,而必欲非之,以致后人之疑,似属矫矣。

若谓浓味七情,仍前不节,以致愈而复作,此谁之咎也,而亦可归之药误乎?

又如脾胃清和,能受能运之说,此实至理,谁不云然,第余之所谓清和者,则与丹溪不同,抑又何也?

盖丹溪所言者,惟恐火之盛,余之所言者,惟恐阳之衰,异同若此,人将焉信,请以天人之理证之何如。

夫天人之所同赖者,惟此阳气而已,故经曰∶天气清静光明者也;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由此言之,则六合清和,止此太阳为之用,故阳气胜则温暖光明,而万类咸亨,非清和乎?

阴气胜则风霾晦暝,而升沉闭塞,非不清和乎?

且春夏万物之盛,非阳盛之化乎?

秋冬万物之衰,非阳衰之兆乎?

人之所赖以生者,亦惟此耳。

故人于饮食,朝入口而午化尽,午入胃而暮化尽,此其中焦之热,亦何异大烹之鼎,必如是者,才是清和,是即平人之常,乃正所为胃气也。

使朝食而午不饥,午食而晚不饥,饮食化迟,便是阳亏之候,而矧乎全不能行,全不能化者,医且犹云有火,岂必并此化源尽行扑灭而后可,亦堪嗟矣。

夫天下之理,本无二三,而或者或非,何多朱紫,余每欲言,未尝不知自反,第于最疑处,则不得不呈其丑,又安得轩岐再起,以为我一正哉。

尝闻之康节先生曰∶欲为天下屠龙手,肯读人间非圣书。

其感慨深矣,岂不信然,岂不信然。

0.2分

述古(共五条)

《巢氏病源》曰∶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

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是以成噎。

此由忧恚所致。

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而使噎塞不通也。

张鸡峰云∶噎膈是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者可治。

此言深中病情。

严氏云∶五膈五噎,由喜怒太过,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食不下。

盖留于咽嗌者,则成五噎,结于胃膈者,则为五膈。

其病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妨碍饮食。

治法宜调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则病无由作矣。

刘宗浓曰∶夫治此疾也,咽嗌闭塞,胸膈痞闷,似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运而致者,当补气而自运。

大便燥结如羊屎,似属血热,然服通利药过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结者,当补血润血而自行。

有因火逆冲上,食不得入,其脉洪大有力而数者,或痰饮阻滞,而脉结涩者,当清痰泄热,其火自降。

有因脾胃阳火亦衰,其脉沉细而微者,当以辛香之药温其气,仍以益阴养胃为之主,非如《局方》之惟务燥烈也。

若夫不守戒忌浓味、房劳之人,及年高无血者,皆不能疗也。

陈无择《三因方》曰∶五膈者,思忧喜怒悲也。

五噎者,忧思气劳食也。

思膈则中脘多满,噫则醋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

忧膈则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

喜膈则五心烦热,口苦生疮,倦甚体痹,胸痛引背,食少入。

怒膈则胸膈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气。

悲膈则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中雷鸣,绕脐痛,不能食。

忧噎,胸中痞满,气逆时呕,食不下。

思噎,心悸喜忘。

气噎,心下痞,噫哕不食,胸背痛,天阴手足冷,不能自温。

劳噎,气上膈,胸中塞噎,肢满背痛。

食噎,食急多胸中苦痛,不得喘息。

0.2分

三、辨证论治

心神:

【总诀】心主神兮肝主魂,肾藏精气外游行。

此间治法犹难识,况挟长沙百合名。

(1)心中大烦,舌黑而不得卧者,少阴之阳烦也。

宜黄连阿胶汤。

黄连三钱黄苓三钱阿胶一钱鸡子黄调下一枚

歌日:

心烦舌黑证为阳,汤用胶连仔细详。

白芍枯苓同剂煮,再调鸡子去消尝。

《医学见能.心神》—唐.宗海著

0.05分

(2)心中大躁,手足跺扰不安者,少阴之阴躁也宜加味白通汤。

干姜二钱附子三钱葱白三钱甘草一钱胆汁七分

知母二钱麦冬三钱牛膝一钱

歌曰:

心中大躁却为阴,用药还宜姜附斟。

阻草和葱知膝共,麦冬加入病无侵。

《医学见能.心神》—唐.宗海著

0.05分

(3)心中怔忡,跳动如舂碓臼者,心脾之血虚也。

宜加昧归脾汤。

自术二钱麦冬二钱夜神二钱党参二钱远志土一钱

枣仁二钱当归二钱黄芪二钱白芍二线五味七分

龙眼三枚甘草一钱乳香一钱没药一钱

歌曰:

心中跳动用参茂,龙眼归苓补血宜。

味术枣仁同远志,冬甘乳没芍归脾。

《医学见能.心神》—唐.宗海著

0.05分

(4)心悸而怯,常欲叉手冒心者,水气凌心经也。

宜桂苓甘枣汤。

桂尖三钱云苓三钱甘草一钱大枣三枚

歌曰:

悸怯缘何现此形,总因水气犯心经。

除寒消水无逾佳,甘枣还加云获苓。

《医学见能.心神》—唐.宗海著

0.05分

(5)心惊而惕,神魂不能自主者,心虚而气浮也。

宜桂枝龙牡汤。

桂枝三钱附子三钱龙骨三钱甘草炙,二钱牡蜗三钱

歌曰:

心常惊惕扰神魂,虚怯宜将挂附温。

仍恐元阳难镇敛,再加龙牡草梢存。

《医学见能.心神》—唐.宗海著

0.05分

(6)心神慌惚,入夜则多烦梦者,心血虚有火也。

宜原方安神丸。

当归三钱生地三钱黄连二线朱砂一钱甘草一钱

歌曰:

心神慌惚梦偏多,虚火常炎奈若何。

归地朱砂连共草,丸汤服下即调和。

心神恍惚,每事不能记忆者,有火兼有痰也。

宜加味安神丸。

龙骨三钱牡捞三钱茯神三钱菖蒲一钱枣仁三钱

生地三钱黄连一钱朱砂一钱远志一钱五味一钱

当归三钱甘草一钱贝母二钱麦冬三钱

歌曰:

心冲恍惚性多忘,龙牡归苓枣与富。

连地朱砂同志昧,革和贝母麦冬尝。

《医学见能.心神》—唐.宗海著

0.1分

(7)心神不定,起居百般不安者,百脉皆合病也。

宜加味百合汤。

党参三钱白芍三钱百合三钱生地三钱玉竹三钱

获神三钱枣仁三钱麦冬三钱百部二钱五味一钱

贝母三钱滑石三钱

歌曰:

心神不定意憧憧,起坐难安用麦冬。

部合枣仁苓味苟,竹参贝滑地煎浓。

0.05分

《医学见能.心神》—唐.宗海著

2、心小肠虚实论治

夫心者,手少阴之经,位居南方,属乎丙丁火,为形之君,外应于舌,主宰一身,统摄诸脏血脉,灌溉溪谷,内润五脏,外卫腠理,与手太阳小肠之经相为表里。

若忧愁思属伤之,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

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血脉虚少,时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

心隔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扬,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虚寒之候也,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痛,喜笑恐悸,手心烦热,汗出衄血,其脉洪实者,是实热之候也。

诊其脉浮大而散,是不病之脉。

反得浮涩而短,或前曲后据,如操带钩,此皆心死矣。

治之之法,热则清之,寒则温之,又当审其所自焉。

《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宋.严用和

0.1分

(1)补心丸治忧愁思虑过度,心血虚寒,悸恐不乐,舌强话难,恍惚,喜忘,愁恚,面黄多汗,不进饮食。

紫石英火锻,研细熟地黄洗菖蒲夜神去木

当归去芦附子炮,去皮脐黄芪去芦远志去心,炒

川穹桂心不见火龙齿。

各一两人参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不拘时候,用枣汤下。

《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宋.严用和

0.05分

(2)心丹〈又名法丹〉此丹颗粒辰砂加心药煮炼。

主男子、妇人心气不足,神志不宁,忧愁思虑,谋用过度,或因惊恐伤神失志,耗伤心气,恍惚振悸,差错健忘,梦寐惊魇,喜怒无时,或发狂,眩晕,不省人事,及治元气虚弱,唇燥咽干,潮热盗汗,或肺热上壅,痰唾稠粘,咳嗽烦渴,或大病后心虚烦躁,小儿心气虚弱,欲发惊痫,或直视发搐,应是一切心疾并宜服之。

常服养心益血,安魂定魄,宁心志,止惊悸,顺三焦,和五脏,助脾胃,进饮食,耳聪目明,悦泽颜色,轻身耐老,不僭不燥,神验不可具述。

朱砂五十两新罗人参远志去心,甘草煮熟地黄洗净,酒蒸焙白术石富蒲当归去芦,酒浸焙麦门冬去心黄芪去芦茯苓去皮茯神去木柏子仁拣净木鳖仁炒,去壳,石莲肉去心,炒益智仁。

以上各五两。

《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宋.严用和

0.1分

(3)导赤散治心脏实热,口干烦渴,或口舌生疮,惊安。

黄连去须麦门冬去心半夏汤泡七次地骨皮去木

获神去木赤芍药木通去节生地黄洗

黄岑。

以上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右咬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宋.严用和

0.05分

3、肝胆虚实论治

夫肝者,足厥阴之经,位居东方,属乎甲乙木,开窍于目,候于左胁,其改变动,病发惊骇,藏魂养筋者也;与北少阳胆之经相为表里。

谋虑过制,喜怒不节,疲劳之极,扰乱其经,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

万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带胁下坚胀,时作寒热,胀满不食,悒悒不乐,如人将捕,眼生黑花,视物不明,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孪缩,爪甲干枯,喜怒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而滑者,皆虚寒之候也;及其实也,实则主住热,热则心下坚满,两胁下痛,痛引小腹,令人喜怒气逆,头晕眦赤,悒悒先寒后热,颈直背强,筋急不得屈伸,诊其脉浮大而数者,皆实热之候也。

脉来弦而长,乃不病之脉。

脉来弦而涩,或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或脉至中外急,急如循刀刃,啧啧然如按琴弦者,此皆肝死矣。

治之之法,当分虚实冷热而调之,以平为期。

《重订严氏济生方.五脏门》—宋.严用和

0.1分

(1)柏子仁汤治肝气虚寒,两胁胀满,筋脉拘急,腰、膝、小腹痛,面青口噤。

柏子仁炒白芍药防风去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