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6449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5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上最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史上最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史上最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史上最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史上最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上最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汇总.docx

《史上最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上最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上最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汇总.docx

史上最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简答题汇总

请简述教育的起源学说

(1)神话起源说

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代表人物为朱熹。

(2)生物起源说

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它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如老鹰教小鹰飞翔,老猫教小猫抓老鼠等。

从这个学说开始,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米丁斯基。

请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劳教分离有阶级,古代人死板)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请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公立世义)

第一,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第二,普遍实施义务教育。

强调对国民实施一定的教育是国家的责任,接受一定的教育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三,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第四,教育世俗化。

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从宗教教学中分离出来。

请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全民多现身)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全民化是指所有人都接受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所有中青年都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主要是指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主要是指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是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主要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请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龟速内木法解手)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请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请简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正经领导有权利决定教育性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请简述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请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慕容方向)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请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传递文化(继承功能、传递功能)

2.教育传播文化(传播功能)

3.教育选择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创新功能)

请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指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是指不同方面在同一年龄阶段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关键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个最佳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请简述遗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请简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一般指社会环境,它包括被人改造过的自然、个体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环境对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请简述德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

在五育中的作用为灵魂与统帅。

请简述体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

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

在五育中起到基础的作用。

请简述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的主要内容

(1)“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

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2)“壬子癸丑学制”

由蔡元培主持,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请简述学校课程的含义

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

它的设置目的在于尽可能适应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

学校课程通常是由校长领导、教师参与研制开发的,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请简述隐性课程的含义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隐性课程具有潜在性和非预期性,是伴随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

请简述古德莱德关于课程的分类

(1)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例如有人提议在中学开设同性恋教育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老师所领会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请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此外,不同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制约课程的因素主要有:

(1)—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4)课程理论。

请简述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的含义

代表人物为布莱梅尔德、弗莱雷。

主要观点为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主张应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

请简述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

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需要贯彻三条原则:

民主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原则、教育先行原则。

3.学科体系

课程内容来源于一些主要学科的知识,因而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学科为依托,即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

请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和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师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请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方法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

(3)开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校外资源。

(6)建立资源数据库。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请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方法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

(3)开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校外资源。

(6)建立资源数据库。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请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的内容

泰勒被誉为“课程理论之父”“教育评价之父”。

其核心观点为:

(1)学校应努力达成哪些目标?

(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内容)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方法)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

(评价)

评价:

(1)有条理有系统,操作性强;

(2)把评价融入课程设计之中能够提供反馈;

(3)课程目标都是以显性的行为来界定,因此像理解力、鉴赏力、情感等不能完全转化为行为的目标就会丢失。

请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

(1)建构主义思潮

(2)多元智能理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请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内涵包含以下三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权责主体。

2.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请简述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的调整

新课改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对课程结构做了如下调整: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请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内容

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

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

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评价主体

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

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请简述现代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请简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措施

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观: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第二,树立教师威信。

a.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修养;b.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关怀爱护。

(请简述老师如何树立教师权威)

第三,善于和学生交往。

第四,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请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3)专业能力的提高。

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这种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师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

(4)专业自我的形成。

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

请简述福勒和布朗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①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们如何看我?

”“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

”等。

因而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想方设法控制学生,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

②关注情境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

”“如何呈现教学信息?

”“如何掌握教学时间?

”等。

传统教学评价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③关注学生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请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

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请简述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请简述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步骤、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课题研究保证措施等。

请简述撰写研究报告需要注意的地方

从事实出发,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不隐讳自己的缺点。

请简述行动研究法的含义

行动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它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优缺点:

可以适时提供反馈,并针对反馈灵活地进行调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便于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研究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可靠性;研究样本的代表性不够;研究结果难以推广运用。

请简述小学德育的目标

《小学德育纲要》中提出了我国小学的德育目标是: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请简述小学德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理想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生态教育、劳动教育

请简述科尔怕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通过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考察儿童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会经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

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

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阶段2: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

习俗水平

以满足社会舆论期望、遵循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习俗、受到赞扬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本阶段的个体已经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

阶段3: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阶段4: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

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

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阶段5: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阶段6: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请简述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4.自觉纪律的形成

请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要求内涵及实施要求

(1)基本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深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请简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内涵及实施要求

(1)基本含义

这一原则又称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正确地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请简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及实施要求

(1)基本含义

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②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请简述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的含义及实施要求

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是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无声处教育学生。

情感陶冶主要是用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情景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运用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第二,创建良好的环境;第三,引导学生。

请简述实际锻炼法的含义及实施要求

实际锻炼法又称指导实践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实际锻炼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常规训练;二是实践锻炼。

①常规训练

常规训练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运用常规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第二,使学生明确常规的内容、要求和意义;第三,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②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运用实践锻炼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第二,生动

学生为主,加强指导;第四,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1.古代教育的特点——简答想等升内地房租

2.近代教育特点——简答公历十一

3.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点—简答全民多现身

4.行动研究的特征牧师内衣循

(1)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

研究与教学是合为一体的。

(4)研究的循环性。

5.行动研究的研究步骤发了疯的设法研究总会赚钱的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设计研究方案。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

(6)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6.个案研究的研究步骤确实收到分房-赚了

(1)确定个案。

(2)收集个案资料。

(3)分析和整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4)方案实施。

(5)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7.实验研究的步骤设施分扩-赚了

(1)实验设计。

(2)实验实施。

(3)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4)撰写实验报告。

(5)进行扩大实验或重复实验,以进一步推广或验证实验结论。

8.简述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

(1)发现研究问题。

(2)寻找叙事对象。

(3)搜集故事。

(4)撰写故事。

即具体的“叙事”过程。

(5)分析故事,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9.遗传作用:

——简答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记忆技巧:

差生成

10.环境作用——简答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记忆技巧:

科技小猪

11.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简答记忆技巧:

归家寄腌菜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简答)

1.德育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13.影响学制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简答外国青少年克制人生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14.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

(一)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七)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5.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记忆技巧:

教师社区开发课程教学生学习

16.教师的职业素养——简答记忆技巧:

身心能知道

17.简述教师成长的途径——简答理论与实践、反思自己和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