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6069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习

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

2.知道诗歌鉴赏中关于考查表达技巧的常见题型。

3.能够熟练作答表达技巧的题型。

学习重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6课时

一、考点阐释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主要考查三个方面: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二、考点透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2)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3)行文结构:

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4)材料取舍:

主次、详略、繁简等。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5)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

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2)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虚实

虚实

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附:

详解虚实结合: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4)象征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5)起兴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6)联想和想象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渲染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8)抑扬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对比

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0)照应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对比,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欲扬先抑,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等。

三、命题规律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要求是在逐步提高的,试题的难度也是在逐步加大的。

据此,我们可以对今后的“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作如下预测:

1.考查重点:

山水景物诗,以考查景物诗为重心;咏怀咏史诗,以考查咏怀诗为重点;名家作品,转向以非代表作为考查重心;非名人作品,则以迁移阅读鉴赏为考查重点;对比鉴赏,以求异寻同为重心;迁移鉴赏,以课内外结合为重心;诗词并重,以诗词联姻为选材重点;关注曲词,以类比联想为核心;考查角度,以语言手法、情感为考查重心。

2.考查形式:

就一首古诗从理解和赏析两个层面各拟一道简答题;对一首古诗就其内容或形式方面写一段百字赏析短文;提供对一首古诗的两种不同看法,要求考生对自己认同的看法阐述相关理由。

试题的考查点之间,不但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彼此间有层进关系,即假如题干是两问,则前一问的解答往往是后一问解答的前提或基础,后一问的解答也往往是前一问解答的跃进或深入。

3.对领悟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将进一步加强,即重视个性化鉴赏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的考查。

要注意领悟倾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诗歌意象和人物形象,炼字和诗歌的语言特色以及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四、技法点拨

(一)把握常识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

(1)从体裁上分:

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

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

(2)从表现方式分:

有抒情诗,叙事诗。

(3)所选题材分:

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

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

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

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

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

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

如:

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

(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

如:

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二)把握一些常见的问答模式

参照《最高考》

(三)总结规律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

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

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

(1)要明确,忌含糊。

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

(2)要具体,忌空泛。

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

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

(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

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造成失分。

(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

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

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

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五、典型例题

1.修辞手法

【例1】 (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金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表现手法

【例2】 (高考经典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

此处指论诗。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例3】 (2013·连云港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牡丹》刘克庄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①独步。

若比广陵花②,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

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注]①姚黄:

牡丹中的名贵品种。

②广陵花:

指芍药,古代有“扬州芍药甲天下”之说。

这首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表达方式

【例4】 (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张 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例5】 (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 江 南》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注]*玉花:

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

请简要赏析。

 

.结构技巧

【例6】 (高考经典题)阅读下面一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例7】 (2013·南通调研)阅读下面一首金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

惆怅天涯又离别。

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

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

敢向青天问明月。

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

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

 

.表达技巧·综合

【例8】 (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金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礼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例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 中 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拦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拓展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从词的下片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片却写午梦西湖。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别运用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并结合一、二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宋]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 关》①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

指居庸关。

②旆(pèi):

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 莳(shì)未匝:

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元]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何处离愁?

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何处离愁?

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哀情在结尾处才涌出,看似突然,其实合情合理,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陈琳墓》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①过此坟。

词客②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④学从军。

【注】 ①飘蓬:

喻指诗人身世飘零,如枯萎的蓬草,随风飘荡。

温庭筠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长期被压抑,终生不得志。

②词客:

指陈琳,先后受何进、袁绍、曹操的重用。

③石麟:

墓前的陈列品——石制麒麟。

④书剑:

指文武才能。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1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淮上与友人别》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同是送别,但两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

 

(2)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作简要赏析。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泛舟明湖》申涵光

女墙倒影下寒空,树杪飞桥渡远虹。

历下[注]人家十万户,秋来俱在雁声中。

【注】 历下:

济南的旧称。

(1)首句“寒”字有怎样的效果?

答:

 

(2)赏析本诗所用的艺术手法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1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驻马听吹》白 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开头两句写出了笛声的什么特点?

答:

(2)这首曲子写笛声非常精彩,请具体分析是用什么技巧来写笛声的?

答:

答案:

【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从词的下片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片却写午梦西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