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学习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6068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学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学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学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学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学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学习笔记.docx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学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学习笔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学习笔记.docx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学习笔记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

——(结构设计原则、荷载及荷载效应组合和地震作用、地基基础)(05SG109-1)

★1.2.1

(2).对于大底盘的高层建筑,当其下部多层裙房为大型零售商场的乙类建筑时,上部的高层住宅建筑若结构单元内经常使用人数不超过10000人时,则上部住宅可分为丙类。

此时一般可将与大型商场相邻的上部高层住宅两层定为加强部位,按乙类建筑进行抗震设计,如图1.2.1所示。

反之若人数超过10000人时则上部住宅宜为乙类。

图1.2.1乙类建筑裙房的抗震设防划分示例

★2.5.3复杂平面的建筑通过设置防震缝分为多个结构单元后,各结构单元应单独进行计算地震作用。

若该建筑在地下部分整体相连时,则应按多塔模型进行计算,才能较好的反映建筑的地震作用的真实情况。

★3.4.3Q:

主楼和地下汽车库两部分,主楼地上13层,地下1层。

平面大致为L型,地下汽车库为地下3层(纯地下室),紧邻高层部分,高层基础底标高在地下汽车库基础底标高上约6.4m。

设计考虑设850mm宽沉降缝使之成为各自独立的结构单元,主楼部分采用桩基+平板筏板。

A:

原设计方案考虑紧邻主楼的地下车库其荷载与主楼荷载差异较大,为避免不均匀沉降造成结构裂缝,在主楼和地下汽车库之间设置了850mm宽沉降缝,使之成为各自独立的结构单元,两个结构单元基础底标高差达约6.4m,原方案主楼部分采用桩基+平板筏板。

方案一:

当主楼与紧邻的地下车库同时施工是,建议利用主楼桩基兼作护坡桩,主楼基底下6.4m(或更深)处不考虑桩的侧摩阻系数,并适当加大桩身计算长度;

当主楼先期施工,地下车库为后期施工时,建议采用方案二或方案三。

方案二:

采用地下连续墙兼作地下车库外墙工法;

方案三:

在沉降缝紧靠地下室一侧打板桩或护坡桩。

★3.4.9Q:

高层主楼和低层裙房地下室不设沉降缝,未计算两者的差异沉降,也未采取必要措施。

A:

高层主楼和低层裙房由于荷载差异很大,两者的不均匀沉降是肯定存在的,设计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场地地下水、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预估(包括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或经验)不设沉降缝时两者的差异沉降和经济型,综合分析比较,确定采用什么方案和处理措施。

常用的方案有以下几种:

方案一:

采用大底盘变厚度筏基,沉降后浇带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一跨或第二跨内;

方案二:

高层采用整体筏板;低层裙房采用独立基础或加防水板或交叉地基梁;

方案三:

对高层主楼下进行地基处理(采用复合地基),低层裙房下采用天然地基,从而控制两者的差异沉降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方案四:

对高层主楼和低层裙房均采用桩基,通过调整两者桩径、桩长等来控制两者的差异沉降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方案五:

在高层主楼和低层裙房之间设置沉降后浇带,待两部分沉降差符合设计要求,再浇注后浇带。

上述处理措施可采用其中的一种,也可采用两种或多种。

★3.4.11Q:

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后未对地下部分作任何处理。

A:

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后,建筑物自下而上就成了两个不同的结构单元,使高层建筑一侧或四周没有了埋置深度,这对抗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8.4.15条第1款规定: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置深度至少2m。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采用粗砂填实,如图3.4.11所示,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图3.4.11

★3.6.3Q:

地下室外墙计算假设与实际不符:

(1)地下室外墙设计时未考虑到上部结构作用影响;

(2)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很小,但外墙按双向板机算配

筋;

(3)地下室外墙距主体很近或仅2~3柱距,但计算地下

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侧向刚度之比时未

予考虑。

A:

地下室外墙的设计应考虑到上部结构作用的影响;当地下室外墙为上部结构的落地剪力墙时,墙体的截面配筋应按压弯构件验算,不能只考虑室外荷载作用按纯受弯构件计算。

一般情况,外墙顶端与地下室顶板铰接,下端和地下室底版固端,地下室外墙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按单向板或双向板计算弯矩,也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弯矩。

当需按双向板设计时,外墙所设扶壁柱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扶壁柱布置应符合双向板受力要求,且应验算扶壁柱的承载力。

扶壁柱宜向内凸出,外凸出不利于防水处理。

一般情况,地下室外墙均应参与地下室的侧向刚度计算,仅当地下室顶板沿外墙开洞过大,地下室外墙距离上部主体结构很远(如超过40m)才不考虑地下室外墙参与地下室的侧向刚度计算。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3.6.13Q:

主楼与裙房荷载差别较大时,未对地下室底部进行处理。

A:

主楼与裙房地板相连时,主楼与裙房间底板变厚度的位置宜设在与主楼相邻的第二跨的1/3跨间处,如图3.6.13所示,以充分利用裙房基础来扩散主楼的荷载,降低主楼的基地压力和减小主楼的绝对沉降值;当主楼下持力层为较好的砂卵石层或经过处理,底板变厚度的位置也可设在与主楼相邻的第一跨的1/3跨间处;当为了调节主裙楼的沉降差时,后浇带的位置可参考上述原则设置。

若裙楼柱的竖向力很小,裙楼部分也可采用柱下独立基础防水底板方案。

图3.6.13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

——(砌体结构)(05SG109-2)

★1.2.6对设在房屋尽端或拐角处的楼梯间,除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8条规定对设在房屋中段的楼梯间的楼梯间的加强要求外,应采取更加有效的加强措施。

措施一:

楼梯间四角的墙体沿墙高方向设置水平配筋,并宜在水平面上交圈(遇门窗洞口可中断),其间距根据设防烈度的不同区别对待。

如6、7度时可沿高度方向每隔500mm左右设置一道,8度时每隔300mm左右设置一道,从底层到顶层都需设置。

上述水平配筋,也可以用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带代替。

措施二:

加大楼梯间墙在楼板标高处的圈梁尺寸,同时加大楼梯间墙四角处的构造柱截面,以加强楼梯间的侧向约束,提高楼梯间墙的抗震能力。

楼梯间墙四角的构造柱设置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1条的规定,为了加强楼梯间的刚度,当楼梯间处于房屋尽端或拐角时,可以考虑将墙四角的构造柱截面改为L形,这将会使楼梯间的刚度有一定的提高。

★1.2.17Q:

有半地下室或全地下室时,在计算房屋高度和层数时,没有区别对待。

A:

规范对砌体结构的层数和高度均有严格限制,当有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应区别情况确定其层数和高度。

对砌体结构中的全地下室,地震时可以和下部土体共同作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7.1.2注1规定,可不作为一层考虑,高度从室外地面算起。

对半地下室处于地面以下和地面以上的交界处,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情况,确定他们的层数和高度,如图1.2.17所示:

(1)第一种半地下室是带有窗井的、部分漏于室外地面以上的情形。

这种半地下室一般均可以用来居住或人们活动场所,层高较高。

由于这种半地下室顶的楼盖突出在地面以上,且高度较大,地震作用时将产生一定得惯性力,应按照一层确定房屋高度。

(2)第二种半地下室是嵌固条件好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7.1.2注1规定看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房屋高度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也就是说可不作为一层考虑。

嵌固条件好即意味着楼层墙体全部伸入地下,或者底部有较大的底盘,地震作用计算时将房屋结构视为嵌固在地下的悬臂杆。

如果将半地下室层做成整体性能较好的钢筋混凝土墙;或者将半地下室的外窗井的墙体,由半地下室的内横墙延伸出去,并在窗井处形成封闭的墙体,这样就扩大了半地下室的底盘面积。

可以认为是嵌固条件好的情况。

(3)第三种半地下室是露出地面以上较少,如在1m左右,不设窗井,而且地下室的层高也较小,如2m左右,地下仅作为储物室之用。

露出地面部分仅有通气窗孔,孔的水平截面面积很小。

对这种情形,由于其露出地面较少,且削弱外墙的截面也很少,因此可以不将此种半地下室作为一层考虑。

图1.2.17不同半地下室的层数及高度计算示意

★1.2.18Q:

确定带阁楼房屋的层数和高度时没有区别对待。

A: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7.1.2注1规定,带阁楼的坡屋面房屋总高度应算到山墙尖的1/2高度处,但对阁楼是否按一层计算没有明确规定。

参照《建筑抗震设计手册》(2002年第二版)应区别对待。

(1)当阁楼高度较小,坡屋面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屋架,坡屋顶下部设有轻质吊顶时,坡屋顶可作为一层的质点,阁楼不作为单独的一层计算,房屋高度计算到坡屋面的1/2高度处,如图1.2.18(a)所示。

(2)当阁楼层较高,且用于居住或储藏室时,坡屋面下边有现浇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上边坡屋面为钢、混凝土或木屋盖时,坡屋面和楼板形成两个集中质点,阁楼层应单独按一层考虑,房屋高度算到坡屋面的1/2高处。

如果屋面与顶层楼板间的空间很小,不足以形成储物或人的活动空间,即形成“闷顶”或其高度小于1.5m左右时,则可以不作为两个质点考虑,而将它们视作同一质点计算,且阁楼层不作为一层计算。

但应从构造上加强两部分的连接,以保证其为一个质点的作用,如图1.2.18(b)所示。

(3)对屋面有部分突出的阁楼层,且高度在1.5m以上,并可作为储物或人的活动空间时,应视阁楼层所占顶层的面积比例而定。

当局部阁楼层面积占顶层总面积的1/3或者不超过一半时,此时计算时不作为一层,而将突出部分按规范中的局部突出计算,将其质量作为顶层突出部分的荷载计入。

然后在验算局部突出部分的房屋时,应按规定加大三倍地震作用计算。

但该部分荷载只对验算突出部分时计算,并不传递给下一层。

当阁楼层面积超过顶层面积的一半时,应将阁楼层也作为一层确定层数,如图1.2.18(c)所示。

图1.2.18阁楼层示意

★1.3.7多层砌体房屋中的部分墙段抗震抗剪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一般可以有五种办法来加强:

(1)增加墙厚。

抗震抗剪强度与截面大小有关,增加墙厚可以提高抗剪能力,同时,外墙可以提高保温隔热效果,有利于节能。

不利的是增加墙厚会增大结构自重,加大了地震作用,同时材料上当然也会增加。

所以不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只在某些情况下能适用。

(2)提高砌体强度。

砖和砂浆强度的提高,直接会增大截面抗震抗剪能力。

但是,目前砌体规范中对砂浆强度只给出了M10砂浆时的抗剪强度设计值,而且明确大于M10的砂浆强度也只能取到M10砂浆时强度。

在目前一些砖和混凝土砌块的强度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完全有条件采用与之配套的高标号砂浆,提高砌体的抗震抗剪强度,满足截面的强度验算要求。

但目前因无这方面的数据,规范又无规定,所以只有进行相关的实验来求的数据,用于强度验算。

(3)配置水平钢筋。

这也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2.9条提出的一项措施。

在砌体水平灰缝中配置一定数量的钢筋,可以提高砌体墙段的抗剪能力,这是在大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办法。

规范规定,会风中的配筋率应不小于0.07%且不大于0.17%。

实验证明,当水平配筋的数量小于截面配筋率的0.07%时,此时虽有水平筋,但对提高抗剪能力并不明显,因此不能考虑其作用。

同时,试验也证明,当在水平灰缝中配置的钢筋过多(过密或过粗),其间的水平钢筋也不能完全发挥提高抗剪能力的作用。

因此由试验确定的配筋率上限为0.1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2.9条的说明还指出,采用水平配筋措施时,抗震能力的大小与墙体的高宽比有关,这也是使水平钢筋能够发挥作用大小的重要因素。

(4)增加设置构造柱或芯柱。

在墙段梁端设置构造柱是一种抗御地震时突然倒塌的有效措施。

一般的构造柱都设置在墙段的边端或墙体的交接处,它与为了提高抗震抗剪能力而在墙段中部设构造柱的要求和目的不同。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2.8条第2款就是为了解决在验算截面抗震受剪能力时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作为一项新措施而提出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公式7.2.8-2中:

第一项为砌体截面本身能够承担的受剪承载力;第二项为构造柱的混凝土部分承担的受剪承载力;第三项为构造柱内的钢筋所能承担的受剪承载力。

这是一个主要以试验数据为主得到的经验公式。

试验证明,在一个墙段中,构造柱包括钢筋和混凝土所能承担的受剪能力应有所限制。

规范对墙段中部设置的构造柱在纵横墙截面中所占的比例作出了限制。

同时对中部构造柱中的钢筋也作出了限制,主要是为了既保持多层砌体墙的特性,同时又解决墙段受剪承载力的不足。

(5)采用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体。

只能用于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中,不能在砖砌体房屋中出现局部的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段。

当在多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中出现整层或某些墙段的受剪承载能力不足时,首先应采取增加构造柱和芯柱数量等措施,在不足以解决其承载力时,可采用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段中,按配筋砌体的要求增加竖向和水平配筋等措施,来提高整层或某些墙段的受剪承载能力。

★1.4.5构造柱是墙体的一部分,它不是承重柱,因此也不单独承担竖向荷载。

其主要作用是对墙体起水平约束作用,不需要有单独的基础。

规范规定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遇有管沟时,应伸到沟底。

★1.6.1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过渡层是材料和刚度变化的交接处。

为了减缓这种刚度上的突变,除了在计算上要控制侧移刚度比之外,在构造上也应予以保证。

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5.1、7.5.3、7.5.6条的规定采取下列措施:

(1)保证过渡层的底板刚度和强度。

规范规定板厚不得小于120mm,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含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如果采用装配整体式楼板时,应在周边设现浇圈梁。

现浇板时虽不需单独设圈梁,但也应与楼板周边增设加强边缘的钢筋。

楼板应少开洞或开小洞,当洞口尺寸大于800mm时,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

(2)增强过渡层的构造柱做法。

截面不小于240x240mm;构造柱纵筋6度时不少于4φ14,7度时不少于4φ16,8度时不宜少于6φ16,构造柱箍筋间距不宜小于200mm。

对外墙转角处的构造柱建议做成L形,每边长不小于240mm,相应增加纵筋数量。

构造柱纵筋应锚入下部框架柱或梁或墙中,锚固长度为柱纵筋直径的45倍。

锚固在框架梁内时,框架梁的相应位置应加强。

(3)对过渡层的墙体,如砌筑在底框的次梁上,为了防止此类墙可能产生的开裂,建议在墙体的水平灰缝中,设置一定数量的水平钢筋,两端应与构造柱相连,遇有洞口可以中断。

墙体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4)纵、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应从严掌握。

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应超过楼层净高的二倍;纵墙内的构造柱间距应每开间设置,当开间大于3.9m时,还应结合门窗洞口部位设置构造柱,使构造柱在纵墙上的间距不超过3.9m。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

——(混凝土结构)(05SG109-3)

★1.2.2Q:

结构设计时,未合理选用现浇楼(屋)面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筋强度级别。

A:

楼(屋)面是长、宽两个方向尺寸很大、厚度方向尺寸相对较小、主要承受垂直于板面的荷载(永久荷载和活荷载)、以受弯为主的板类构件。

为了保证板类构件安全可靠地工作,《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既规定了板的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也规定了其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

且不小于0.20%。

由于现浇楼(屋)面板通常与墙、梁相连并整浇,当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时,其约束拉应力可能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发生裂缝,因而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也不宜过高。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对常用厚度的板类构件受弯承载力的提高贡献很小,故对这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选得过高。

从规范对板类构件的最小配筋率规定可知,配筋率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大,随钢筋强度等级的提高而降低,详见表1.2.2-1。

适宜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C30,不宜超过C35.过高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会增加楼板因温度变化和收缩引起裂缝的可能性;此外,当板类构件的配筋为最小配筋率时,会使配筋量增加,不合理也不经济,特别是采用HPB235级钢筋时更为明显。

关于钢筋的选用,衡量其经济性的不是钢筋的实际价格,而是它的强度价格比,即每元钱可购得的单位钢筋的强度,通常钢筋的强度价格比见表1.2.2-2。

由此表可见设计中宜采用HRB400级钢筋。

强度价格比高的钢筋经济性较好,不近可以减少配筋率,从而减少配筋量,方便施工,而且还减少了钢筋在加工、运输和施工等方面的各项附加费用。

所以,就钢筋的强度价格比(经济性)而言,板类构件的受力钢筋,不宜采用HPB235级钢筋,宜采用HRB335级钢筋或HRB400级钢筋。

这两类钢筋除强度高外,延性和锚固性能也很好,不必象HPB235级钢筋那样锚固时末端还要加弯钩。

当然,采用这两种钢筋做板的受力钢筋时,对大跨度板应保证正常使用状态下最大裂缝宽度及挠度符合要求。

表1.2.2-1板类受弯构件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

强度等级

C20

C25

C30

C35

1.10

1.27

1.43

1.57

钢筋

HPB235

210

0.24

0.27

0.31

0.34

HRB335

300

0.20

0.20

0.21

0.24

HRB400

360

0.20

0.20

0.20

0.20

表1.2.2-2板类受弯构件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钢筋种类

强度标准值

(MPa)

强度设计值

(MPa)

钢筋价格

设计强度价格比

(MpaKg/元)

HPB235级

(Φ)

235

210

3020元/t

(Φ6.5、8、10盘条)

70

HRB335级

(Φ)

335

300

2980元/t

(Φ12、14)

101

HRB400级

(Ο)

400

360

3100元/t

(Ο12、14)

116

注:

钢筋价格系根据2005年11月24日北京市的市场价格。

★2.2.1Q: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楼板应避免开大洞口或有较大凹入;当楼板开有大洞口或有较大凹入而使结构成为平面不规则的结构时,未对被削弱的楼板或容易产生应力集中部位采取加强措施。

A:

为了保证楼板在平面内有足够大的刚度,也为了防止或减轻建筑物各部分之间振动不同步,限制结构的扭转效应,在结构平面布置时,应尽量使平面简单、规则、对称,避免楼板有较大的外伸或凹入,避免在楼板上开大洞。

当楼板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有大面积洞口时,除了会使楼板平面内的刚度减弱外,还会使凹入或洞口处与相邻部位间的连接变弱,此外凹入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地震时常会在这些部位产生较严重的震害。

由于建筑功能的要求,当楼板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有较大洞口而使结构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时,除了在结构整体计算时,采用考虑楼板平面内变形影响的计算方法外,尚应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楼板有较大的凹入时的加强措施主要有:

(1)设置拉梁,如图2.2.1-1所示;也可设置拉板,板厚取200~300mm,按暗梁的配筋方式配筋。

拉梁、拉板内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1.0%,纵向受拉钢筋不得搭接,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为LaE。

(2)设置阳台板或不上人的外挑板,如图2.2.1-1所示,板厚不宜小于180mm,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向配筋率不宜少于0.25%,并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

(3)凹角部位增配斜向钢筋,如图2.2.1-2所示。

楼板开有大洞口时的加强措施主要有:

(1加厚洞口附近的楼板,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向配筋率不宜少于0.25%;在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钢筋,如图2.2.1-2所示;

(2在洞口边缘设置边梁或暗梁,暗梁的宽度可取板厚的2倍,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1.0%。

★3.1.1Q:

结构设计计算书内容不全,是工程设计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A:

一般情况下,较完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用电算程序计算时,应注明所采用的计算程序名称、代号、版本及编制单位,计算程序必须经过有效审定(或鉴定),电算结果应经分析认可;

(2)混凝土结构电算计算书应包括:

总体信息输入,结构简图,和荷载简图,配筋简图,墙、柱底部截面内力简图及D+L计算结果简图,楼层侧向刚度比,重力二阶效应验算,结构整体稳定验算,楼层受剪承载力比,周期及周期比,地震作用阵型,楼层地震剪力系数,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框架-筒体结构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比,地震有效质量系数,总地震剪力,楼层位移及位移比,墙、柱轴压比,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及超筋超限信息等;

(3)建筑装修荷载等电算程序无法完成的荷载计算书;大跨度梁、板构件挠度及裂缝最大宽度计算书,电算程序无法完成的某些受力构件的计算书;补充构件计算书时,应提供构件平面布置简图和计算简图,并注明计算图表或不常用公式的来源;

(4)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变形计算(规范有要求时)、基础计算(包括抗弯、抗剪抗冲切计算、人防结构计算、规范要求的抗震验算及必要时的抗浮验算);

(5)复杂结构(包括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多塔结构、连体结构及中大型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应提供不少于2个不同力学模型程序的计算书;

(6)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5.1.2-1中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补充时程分析的计算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5.5.2条所列的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7)高层建筑中的转换层、加强层、连体结构的连接体等,宜补充结构局部的有限元分析计算书;

(8)所有的结构计算书均应校审,并由设计、校对、审核人在计算书封面上签字;所有计算书均应装订成册。

★4.2.3Q:

刀把形板配筋计算及配筋构造。

A:

刀把形板如图4.2.3所示,在设计时将小板AGEF作为大板ABCDE的支座板,板AGEF除了承受自身荷载外,还承受大板传来的荷载,刀把形板的内力计算宜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

配筋构造上要保证大板的受力钢筋放在支座板(小板)受力钢筋之上。

如图4.2.3所示,当小板A-E方向跨度较大时,还应在AE附近配置板底附加正钢筋。

★4.3.1Q: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转换层楼板的受力钢筋未在梁或墙体内锚固

),楼板边缘和较大洞口边未设边梁。

A:

带有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由于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其框支剪力墙的大量剪力在转换层处要通过楼板才能传递给落地剪力墙,因此必须加强转换层楼板的刚度和承载力,以保证传力直接和可靠。

但在工程设计中,有相当数量的设计者仅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要求在转换层楼板内配置了双层双向钢筋,却没有将钢筋应在边梁或边墙内锚固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要求转换层楼板应采用现浇楼板,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应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并要求楼板中的钢筋应锚固在边梁或边墙内

),如图4.3.1-1所示。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还要求,落地剪力墙周围的转换层楼板和筒体外周围的转换层楼板不宜开洞;转换层楼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