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诗酒醉春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065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流诗酒醉春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风流诗酒醉春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风流诗酒醉春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风流诗酒醉春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风流诗酒醉春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流诗酒醉春秋.docx

《风流诗酒醉春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流诗酒醉春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流诗酒醉春秋.docx

风流诗酒醉春秋

风流诗酒醉春秋

风流诗酒醉春秋

----浅谈酒与古代诗人的关系  

    中国是酒的故乡,更是诗的国度,酒与诗都具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关于酒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既是仪狄酿酒于树洞以及杜康的“以秫制酒”之说,都笼罩了一层神话色彩。

后世酒徒无暇叩问其真伪,只管在美酒中飘飘然去当神仙就是了。

也许正是这种百无禁忌的逍遥,与文学这个自由落体有相通之处,使酒本能地与文学发生了关系。

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诗无酒终叵耐,有酒无诗不风流;酒激发诗的灵感,诗增添酒的神韵。

诗与酒交织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诗酒文化”。

一、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增酒趣,酒扬诗魂;中国文人的诗酒情结铸就了辉煌的诗酒文化

  从《诗经》时代开始,人们就吟唱起“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涉及到酒,写人们饮酒,写饮酒时的心情的竟达到48篇。

至汉代,一代枭雄曹操咏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的豪迈诗章。

晋代的陶渊明是实现诗酒真正结缘的第一人,他的现存142篇作品中就有56篇涉及到了酒,真是“未言心先醉,不再接杯酒。

”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曾以“五柳先生”自喻,“性嗜酒”,求官的目的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甚至为了种秫酿酒,不惜家人口食与妻子争执。

由此可见陶渊明爱酒之深之切了。

    唐代是中国诗歌繁盛的年代,盛唐时期的诗人,几乎个个都是诗酒狂客。

唐朝最著名的诗人,号称“诗仙”的李白现存诗文1500首中,写到饮酒的达170多首,占16%。

他曾经写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可以说是篇篇经典,字字珠玑,为自己赢得“酒仙”的雅名。

诗圣杜甫也是善饮、嗜饮的“发烧友”,在他现存诗文1400多首中写到饮酒的多达300首,占21%。

杜甫因曾写到“性豪业嗜酒”,而被郭沫若先生谥之为“酒豪”。

而他的《饮中八仙歌》寥寥数语,却为人们刻画出了八位生于同代的,同样的嗜酒、豪放、旷达的“酒中神仙”,更是堪称“酒诗”经典。

唐朝不仅仅是只有李白、杜甫会喝酒,大凡能吟诗填词者,皆能豪饮。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于武陵《劝酒》: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离别。

”韩愈《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刘禹锡在《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里更是豪情万丈:

“二十余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

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

”王翰的《凉州词》把喝酒写得最是豪气干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还有白居易的: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杜牧的:

“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李商隐的: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还有王昌龄的:

“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冯延巳的: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秦系的:

“纵酒还须上山去,白云那肯下山来。

”韦庄的“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惟觉酒多情”……真可谓是“赞酒名诗出盛唐,盛唐诗人尽酒仙。

    到了北宋,范仲淹是“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柳永是“拟把疏狂图一醉”;元佑时期,欧阳修是“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于钟”,苏轼是“酒酣胸胆尚开张”、“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南渡期的女词人李清照,可算酒中巾帼,她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尽了诗酒飘零。

继之而起、驰骋诗坛的陆游,曾以《醉歌》明志:

“方我吸酒时,江山人胸中。

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一腔豪情,借酒力以增强、发泄。

辛弃疾的“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轻杯”等等带着英雄豪气的酒诗,使得他在诗酒之外又多了些英风侠气,多了一些潇洒风流。

    到金元乃至明清时代,诗酒风流虽不像魏晋时期的

诗酒竞豪。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酿酒业空前发展,酒已不在是奢侈品。

唐代的诗人又把饮酒聚会、吟诗作赋两项活动融为一体,文人们常常借酒激发诗歌创作热情。

唐代诗酒最相连,真正做到了诗酒交融,形成了无酒就无诗,有诗必有酒的独特文化。

赞美酒的诗歌更是不计其数。

文人独酌固然能助诗兴,催诗情,集宴欢饮尤能推动彼此间的诗兴和诗情的交流。

历代诗人因此有大量的即兴唱和之作,而诗人的酒会又常顺理成章地成了诗会。

这些文人诗酒之会常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早如西汉梁孝王刘武宴集文士于兔园,命枚乘赋柳,路侨如赋鹤,公孙诡赋鹿,邹阳赋酒,公孙乘赋月,羊胜赋屏风;其中韩安国赋几不成,被罚酒,大概是文人诗酒会之始。

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在柏梁台宴集群臣,君臣联句赋诗,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世称“柏梁体"。

不但开创了一种诗体,也是后来联句诗的最早记载。

清朝乾隆年间的千叟宴,盛况空前,宴上吟诗作赋,更成为酒林佳话!

可以说是无酒不成宴,有宴必有诗。

    因为都喜欢喝酒,历史上还有过不少喝酒的“小集团”。

如魏晋时的“建安七子”孔融、阮瑀、应瑒、陈琳、徐干、刘祯、王粲便经常聚在一起饮酒赋诗,还有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这“竹林七贤”的名号便是由于他们经常聚集在竹林饮酒而得来的;而唐代不但有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同时还有以李白为首的“竹溪六逸”;此外,名声不甚显著的酒友集团更是不计其数。

    再次,古代诗人们在饮酒中往往可以实现一定目的,要么获得乐趣,或求仕,或避世,或交友等等。

李白之所以能引起统治者的兴趣,不仅是因为他的诗写的好,大概还与他“一日须饮三百杯”的超级酒量有关;王维也写过“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诗句。

南宋诗人刘过和辛弃疾成为莫逆之交,也是因为在酒席之中彼此做诗唱和而促成的。

“竹林七贤”中,嵇康借酒佯狂,刘伶作《酒德颂》以刺世嫉邪,阮籍以酒避祸。

有句俗语说的好,叫“酒品如人品,品酒如品人”。

或许是喜欢饮酒之人都是豁达豪放坦荡之辈,这才能写下灿烂壮丽的篇章。

在中国文学史上,你很难找出几个不喝酒的诗人,虽然大多不是像陶渊明一般几乎篇篇有酒,但是其诗行里多少都沾染了几分酒气。

从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社会的各个阶层,上从帝王将相,各级官吏,文人武将;下至落魄士子,游人征子,贩夫走卒,无人不饮。

地点也涉及广泛,宫廷、家庭、市井、野外无处不饮。

可见酒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饮用食品,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功能,而饮酒也成为了一项社交以及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动。

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觅闲愁,铭情愁,浇忧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词与酒之所以有着浓的化不开的关系,就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饮品,它能使人精神亢奋。

饮酒时,无论是微醺,还是半酣,或者是酩酊大醉,都能够使人在陶陶然中,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文人们把自己的情趣附着酒,使之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

于是,以酒抒情,借酒消愁就成了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同样是借酒消愁,可是愁的内容却是不尽相同。

秦观有“闲愁多仗酒驱除,春思不禁花从臾。

”写的是借酒驱闲愁。

贺铸的《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也是写闲愁,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的无名的忧愁。

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刻画的是一个感伤哀怨的女子形象,此时的李清照并没有什么现实的烦恼,这“愁”是在安适生活中发出的恬淡的愁绪,是对青春易逝,人生缺憾的咏叹。

关于“闲愁”,张仲谋先生在《论唐宋的“闲愁”主题》一文中对此作了很精细的界定,其一,它与一般具体著实的愁苦不同,它无关生理的痛苦或物质生活的需要。

第二,在于它那轻淡飘渺的表现形态。

它不是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那种嘶心裂肺的痛苦,也不是感士不遇、志不获聘那种唾壶击缺的郁怒。

第三,它往往具有无端而来、不期而至的特点。

它不像现实的愁苦具有直接的背景原因,而是如游丝浮萍,无根而生。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冯延巳虽高居庙堂,可是依然难忘“有情人”,苦酒醉醒,添愁无限。

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则把因爱而被迫分离的痛苦,和对家长制扼杀美好爱情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的“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细重。

”,是抱怨独自饮酒做诗的清苦,寄托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这些都是写相思之愁苦。

李白的《金陵酒肆离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

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在离别中亦充满欢聚的快乐。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则表达了强烈的惜别之情,千言万语溶化到这一杯酒中,那真诚感人的劝慰,既有悠长的离情又有伤而不悲的别苦。

这些都是倾诉朋友之情,离别之苦。

在咏酒诗中,表现对故乡亲朋的眷恋的亲情诗也比比皆是。

范仲淹的《苏慕遮》中写出了满纸凄凉: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了词人的离乡之愁和去国之忧。

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直接抒发了沉郁的心情。

而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将那故国之思、羁旅之愁写得凄苦感人。

《文心雕龙·明诗》中说: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人际感情和物我关系组成多彩的人生。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濡以沫的爱情、知交莫逆的友情都是人间真情。

无论相思之苦,还是离别之恨或思家之情,都是借酒寄托情思,表达出爱恋之真,友情之深,亲情之浓;要是无酒,岂不是少了一番滋味?

    曹操曾写过“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这是一种苍凉豪迈的志士之愁。

辛弃疾的“酒兵昨夜压愁城”(《江神子》)“愁滞酒,又独醒”则是罢官之后的郁郁之愁。

而南渡之后的李清照的“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是忧国忧民之愁。

李白更是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但只要将李白的愁与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一比,就会觉得李白愁得有力,愁得健康,愁得有气派。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这是一种豪情万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愁中自有一段唐人风流。

四、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酒壮诗胆,醉酒赋诗;杯盏之间成就千古风流

    古代诗人大都爱喝酒,更爱酒后挥毫。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的是李白;“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的是杨万里;范成大是:

“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

”白居易是“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杜甫是“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陆游是“饮如长鲸可赴海,诗成放笔千觞空。

”;元稹是“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酒后赋诗在古代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文化现象。

    俗话说:

“酒壮英雄胆,酒助诗人兴”。

酒好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喝酒能加强血液流动,能使人的精神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能刺激人的神经,能使人敢爱敢恨,敢作敢为。

“酒肠宽似海,诗胆大如天”,诗人们之所以能在酒醉之后写出不朽篇章,大概是因为他们在醉酒之后少了几分顾虑,多了几分勇气的缘故吧。

“日日无穷事,区区有限身。

若非酒杯里,何处寄天真。

”,李敬方的《劝酒》诗告诉人们,至理只能在醉后才能言,天真只能在酒杯里才能见。

酒就好像是洗涤剂,使人心地明净,使人反璞归真。

“酒为翰墨胆,力可夺三军”,耿介不群,天生傲骨的李白,也只有在酒醉之后才敢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才敢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被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也常在酒醉之后放言疾书,“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辛弃疾也有“醉时捻笔越精神”的诗句。

可以说酒让诗人们受压抑的灵魂得到暂时的解脱,使诗人们暂时忘却得失荣辱,忘却忧愁烦恼。

几杯酒下肚,平时不敢说的话也说了,不敢做的事也做了,酒酣耳热之际只觉得自己意气飞扬,不可一世,笑傲江湖,粪土王侯。

肖体仁说:

“诗歌的构思阶段,需有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心态。

目中无人才能横绝六合;唯我独尊,方能扫清万古。

”而酒醉之后的诗人,不正好达到了诗歌创作最难得的境界吗?

    读古代诗词,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许多诗人的醉酒之作大多思维活跃,想像丰富,把人引入一个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境界。

现代心理学发现,人处于似睡非睡,将醒未醒的状态时,最易进入冥想沉思。

而酒醉之后,头昏脑胀,朦朦胧胧,人也进入了一种浑然忘我的幻境之中。

真可谓“酒后船如天上坐,醉来花似雾中看”辛弃疾有“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李白有“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白居易有“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月霜。

”这些佳句妙篇都是诗人酒醉之后,在朦胧状态下所产生的特有的体会,都是错觉,幻觉。

而杨万里的一首“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

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

天既爱酒自古传,月不解饮真浪言。

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

老夫大笑问客道:

‘月是一团还两团?

’”更是将醉酒之后的梦幻境界书写的淋漓尽致。

雪莱在他的《诗辩》里说:

“诗使他所触及的一切变形。

”而醉酒后的诗人们所发现的一切也会变形。

醉眼朦胧中所见到的世界必然与清醒时不同,而诗人们在误打误撞中造就了诗歌的朦胧美。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极写酒对催发李白诗兴、诗才的神异力量。

古今不少诗人因酒而兴致勃发,才思陡涌,下笔有神,酒酣墨畅。

可以说越是有名气的诗人越是爱饮酒,越是好饮酒的诗人成就越大。

诗坛李杜,词苑苏辛,哪个不是酒星?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哪个不是诗人?

我认为酒是有情物,虽不敢说酒就是才情的同义语,但是可以说,酒是艺术灵感萌发的助燃剂。

如果说我们可以将“李白斗酒诗百篇”,其为一个传说故事或者是杜甫夸张之语,那么那武夫出身的汉高祖刘邦,何以会在还乡后与乡间父老子弟一百二十人饮酒作歌,酒酣之际,刘邦以手击筑,竟独自高唱起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何以在此时忘我而歌?

并吟唱出文学韵味非常浓烈的《大风歌》?

只有乡情没有酒兴,怕是无以成其方圆。

可见酒的确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中国辉煌灿烂的唐诗宋词要是没有了酒,恐怕要失色不少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确看到,酒对于诗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文学创作,酒都起着特殊而巨大的作用。

诗与酒犹如诗人的左膀右臂,相得益彰。

诗中有酒,酒中有诗,可以说,没有天地万物中的酒,中国文化将是一轮缺圆之月。

而诗酒文化作为一种令人向往的高雅生活情调,同时也体现了文人的潇洒、多情、不羁、智慧与狂放,还有一种对命运境遇的无奈、探索与思考。

相信在中国这个有着诗酒结合的传统的国度里一定还会出现犹如唐宋时的诗酒雄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