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理解与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054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满井游记理解与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满井游记理解与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满井游记理解与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满井游记理解与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满井游记理解与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满井游记理解与练习题.docx

《满井游记理解与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井游记理解与练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满井游记理解与练习题.docx

满井游记理解与练习题

满井游记理解与练习题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又字无学,又号六休。

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公

安派"主帅,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后人称他们为“公安派”。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

”“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也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袁宏道少敏慧,善诗文,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

”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

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

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

宰相申时行赞叹说:

“二百年来,无此令矣!

”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满井游记》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

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

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年四十有三。

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

《明史》卷二八八有传。

此文被选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

原文

  满井游记

  燕(yān)地寒,花朝(zhāo)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jiā)背。

凡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liè)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huī)事,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

己亥(hài)之二月也。

注释:

  燕(yān):

指北京地区。

  花朝节(zhāo):

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冻风时作(zuò):

冷风时常刮起来。

作,起。

冻风,冷风。

  局促:

拘束。

  每:

副词,每次。

  辄:

立即,就。

  廿(nian)二日:

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有写月份。

  稍和:

略微暖和。

  偕:

偕同,一起。

  东直:

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

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土膏:

肥沃的土壤。

膏,肥沃。

  若脱笼之鹄(hú):

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之,助词,的。

  于时:

在这时。

  波色乍明:

水波开始发出亮点。

波色,水波的颜色。

乍,初、始。

  鳞浪:

像鱼鳞一样的波浪。

  新开:

新打开。

  山峦为晴雪所洗: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

  晴雪:

晴空之下的积雪。

  娟然:

美好的样子。

  冷光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匣,指镜匣。

  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倩,美丽的女子。

靧,洗脸。

掠,梳掠。

  梢:

柳梢。

  披风:

在风中散开。

披,开、分散。

  麦田浅鬣(liè)寸许:

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

  劲:

猛、强有力。

读jìng。

  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

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

茗,茶。

罍,酒杯。

蹇,这里指驴。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浃(jiā):

湿透。

  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

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

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

鳞,代鱼。

  毛羽鳞鬣:

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未始无春:

未尝没有春天。

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堕(huī)事:

耽误公事。

堕,坏、耽误。

  此官:

当时作者任顺天府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恶(wū)能:

怎能。

恶,怎么。

  己亥: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译文

  满井游记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

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

每次顶着风雪快步,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

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镜子刚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

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

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短毛,高约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就会汗流浃背。

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到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的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就只有我这个小官啊。

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的出游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呢!

这时已是己亥年二月了。

文章主题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希望在公事之余能够继续出游的美好愿望。

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愉悦,轻松的感情!

还有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

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

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

最后作者总括一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能不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

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

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

”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

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

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

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

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

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

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相关阅读

  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

  ——读袁宏道《满井游记》

  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

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

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

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卓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

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

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

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

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

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

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

交代了时间:

廿二日,地点:

满井。

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

“该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鸪。

  这是满井鸟瞰。

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

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

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

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特点的景物:

河面浮冰刚刚溶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

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词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这些景物的个性,加重早春色彩。

“冰皮始解”,一个“始”字,使时间性更加鲜明,柳条将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点,不会是暮春的景物。

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

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些景物一些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

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境、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晨妆少女。

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

  唐朝张彦远《论画体》说:

“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

”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便符合这种艺术辩证法。

他不是把满井春景纤毫毕露地一一罗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语)。

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脱笼之鹄”。

  随后,作者写出了移情入景的神来之笔: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真是珠排字字圆!

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则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这就是黑格尔讲的:

“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

”“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

”(《美学》)清代江湜《彦冲画柳燕》诗说的:

“柳叶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

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

”(《服堂诗录》)以有形状无形,曲径通幽。

《满井游记》中“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

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

王充《论衡·感虚》说:

“瓠艺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

”以生物的反映极写音乐的魅力;“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喜气,更显出春光的和煦。

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镜,映出作者,映出时代。

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记恰如他任性而发、狂放不羁的为人。

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草。

”(《述内》)《满井游记》是他晚年之作,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时,他在礼部作官,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

“春在溪头芥菜花”,当他偶见嫩柳迎风、鱼翔浅底的青山绿水时,他仿佛恍然大悟:

人间不是没有春光,人生不是没有乐趣!

在游记的最后,他便直抒感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说中郎的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

颖,萧萧泠泠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

甚至说袁中郎晚年之作“无一篇不警策”。

这或许爱屋及乌,有过誉之嫌。

但《满井游记》的确当得起“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赞语,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山水小品。

  (选自《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练习说明

一、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二、你能从本文描写中再找出几例运用比喻吗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

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

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比喻句的用法,体会其恰切生动的表达效果。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三、课文中助词“之”的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助词“之”的用法,体会它在结构或语气上的作用,并作一些古今对比,加深印象。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

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教学建议

  一、

  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二、

  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

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三、

  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有关资料

一、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

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

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

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

文何必先秦?

”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

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

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

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

因此,“古何必高?

今何必卑?

”他们进而主张:

“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

”(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

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

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

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

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

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

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

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