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类集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5605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类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类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类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类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类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类集锦.docx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类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类集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类集锦.docx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归类集锦

2014高考试题归类汇编

K1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3.K1、K2[2014·天津卷]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a    图b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3.A [解析]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

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a和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

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

图b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项错误。

16.K1[2014·海南卷]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胞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16.D [解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属于分解者,B项正确。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进入无机环境后,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保障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故其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C项正确。

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是生产者,D项错误。

20.K1[2014·海南卷]在某只鸟的一窝灰壳蛋中发现了一枚绿壳蛋,有人说这是另一种鸟的蛋。

若要探究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下列做法中,不可能提供有效信息的是(  )

A.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

B.待该绿壳蛋孵出小鸟后观察其形态特征

C.将该绿壳蛋与已有的鸟蛋标本进行比对

D.以绿壳蛋蛋清与该鸟血浆蛋白为材料做亲子鉴定

20.D [解析]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属于鸟类的母性行为,A项不符合题意。

该绿壳蛋孵出小鸟的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影响,但若与其他蛋孵出小鸟相近,则可证明其推论成立,B项不符合题意。

将该绿壳蛋与已有的鸟蛋标本进行比对,可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

绿壳蛋蛋清与该鸟血浆蛋白为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其基因组成不同,D项符合题意。

7.K1[2014·重庆卷]Ⅰ.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公园化建设。

(1)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生植物进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复时期的植物物种数如图所示。

t0→t1,植物残体及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被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转化为无机物,使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______________,导致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变化是________;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________加剧。

(2)通过人工林建设和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

7.Ⅰ.

(1)分解者 种子或繁殖体 增强 竞争

(2)整体性(系统论)

[解析]Ⅰ.

(1)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

在群落次生演替中,土壤中原有的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增加了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

图示t1→t3阶段,植物物种数增加,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随物种数逐渐增加,物种之间竞争加剧。

(2)人工林的建设和园林景观构建,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31.K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

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31.

(1)如图

(2)捕食 消费者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解析]

(1)根据题干获取的信息为“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分析图表,戊含有的能量最多,应属于第一营养级,属于生产者;乙和丙所含能量处于同一数量级并且二者之和(23.1)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之间,故乙和丙应同属于第二营养级;甲所含能量介于第二营养级的10%~20%之间,应属于第三营养级;丁所含能量介于第三营养级的10%~20%之间,应属于第四营养级,由此绘出食物网。

(2)由上述食物网得出,甲和乙两种间具有捕食关系。

戊所含能量最多,属于生产者,其他几个种群均属于消费者。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33.J3、K1[2014·全国卷]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

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生态瓶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

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

A

B

注:

“+”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一个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1)生物群落 竞争

(2)降低 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降低 氧气与食物不足

(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1)生态系统中存在相互联系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即为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争夺阳光和空气中的CO2等资源和空间,它们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2)B生态瓶无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其数量会减少;藻类的光合作用可以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和氧气,藻类的减少必然会使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下降。

(3)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9.J2、K1、J3[2014·四川卷]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9.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解析]本题以稻田生态系统为背景,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1)通过题目可知,人为改变的变量为福寿螺的种群密度;样方法中最常用的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为消费者。

随着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增加,鸭舌草种群密度增长率下降,且鸭舌草为水生植物,可推知福寿螺以鸭舌草为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3)在图中可见,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增长率为正值,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总是有限的,虽然图中显示在高密度处理小区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为正值,但达到K值后将不再增长,会呈现出S型增长。

(4)在原有群落基础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图中可看出,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最大,并对环境的变化不敏感,更能适应环境,将成为水生植物中的优势种。

(5)除去福寿螺和杂草后,生物种类减少,食物网变简单,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弱,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29.K1 [2014·安徽卷]Ⅱ.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1)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________,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

若调查玉米螟幼虫的密度,应采用________的方法。

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____________。

(3)取两份等质量同品种的玉米粉,一份经发酵做玉米馒头,另一份煮玉米粥,这两份食物中所含能量较少的是____________。

(4)纤维素分解菌可用于玉米秸秆还田。

用________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的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其中大小能反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Ⅱ.

(1)遗传(基因)多样性 根瘤菌与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具有固氮作用

(2)样方法 竞争 生殖隔离

(3)玉米馒头

(4)刚果红 菌株产酶能力或酶活性强弱

[解析]Ⅱ.

(1)在不同田块种植不同品种的玉米,增加了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

由于大豆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的生物固氮作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2)玉米螟幼虫的活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甜菜夜蛾幼虫与玉米螟幼虫均以玉米为食,它们之间为竞争关系。

两种玉米螟的性信息素不同,使两种玉米螟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维持生殖隔离。

(3)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会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其所含的能量将少于玉米粥。

(4)刚果红能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复合物,当微生物将纤维素分解后,其周围会因缺少纤维素而形成一个透明圈,透明圈越大,说明菌株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其产酶能力或酶活性也越强。

26.K1、H3、J2、J3[2014·江苏卷]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

下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_________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_______反射。

(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_______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

(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

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

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上,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________个。

26.

(1)第三、第四、第五 

(2)条件 (3)行为 (4)次生 (5)① 6或7

[解析]

(1)从图示梳理出与小型猛禽有关的诸多食物链,可发现在这些食物链中它可处于第三、第四及第五营养级。

(2)小鸟畏惧稻草人是小鸟出生后多次接触人或者其他动物之后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

(3)利用猎鹰来驱赶小鸟是根据小鸟的畏惧动物行为,这运用了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传递功能。

(4)机场环境原有植物和鸟类等生物构成了群落,通过引种来改变原有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

(5)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要求随机取样,图示水泥小路和草地蜗牛的分布肯定不同,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该兼顾都取样,选择区域最合理的为①。

每个样方计数时应计数样方内+任意相邻两条边线及其顶角内的数量,对照图示该样方的蜗牛数应为6或7个。

28.K1、K5[2014·海南卷]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

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

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

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

回答下列问题:

(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___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具有______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8.

(1)捕食和竞争

(2)有利 小鸟在捕食该害虫A的同时也捕食了害虫A的天敌(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调节

[解析]

(1)小鸟和小蜂均以害虫A为食物,二者为竞争关系,小鸟在捕食害虫A时,将其体内的小蜂幼虫一并捕食,故二者之间又存在捕食关系。

(2)害虫A的疯狂摇摆引来小鸟捕食害虫A,同时可将其体内的小蜂幼虫一并捕食,可减少小蜂的种群数量,减少小蜂对害虫A种群中其他个体的捕食,对A种群中其他个体的生存有利,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K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K1、K2[2014·天津卷]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a    图b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3.A [解析]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

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a和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

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

图b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项错误。

9.K2[2014·海南卷]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9.C [解析]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为鱼的生存提供条件,A项正确。

鱼是异养需氧型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B项正确。

在玻璃缸中,能量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植物流向小鱼,不能逆向流动,C项错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能量的供应,而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长期黑暗,鱼和植物均会死亡,D项正确。

10.K2、K3[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10.D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导致藻类吸收营养后大量繁殖,藻类吸收无机盐不属于能量流动范畴,A项错误。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光合类型和化能合成类型,所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B项错误。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10%~20%传向分解者,C项错误。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多种方式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项正确。

17.K2[2014·海南卷]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

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17.B [解析]由于一棵栎树可以为较大数量的昆虫提供食物,故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故B项符合。

18.K2[2014·海南卷]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18.B [解析]某些水鸟的迁徙会引起该物种周期性地离开和回归,则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项正确。

减少芦苇和藻类等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少,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项错误。

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项正确。

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项正确。

K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0.K2、K3[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10.D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元素导致藻类吸收营养后大量繁殖,藻类吸收无机盐不属于能量流动范畴,A项错误。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光合类型和化能合成类型,所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B项错误。

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10%~20%传向分解者,C项错误。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多种方式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项正确。

 

K4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生物圈的稳态

17.K4、K5[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17.B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就能完成物质循环,加入捕食者后大量捕食者的存在能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好,A项正确。

沼泽地改为人造林,生物种类变少,B项错误。

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了维持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C项正确。

农田耕作的目的是农作物的高产,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靠人工的维持,所以清除杂草是必要的且不违背生物多样性原则,D项正确。

K5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

17.K4、K5[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17.B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就能完成物质循环,加入捕食者后大量捕食者的存在能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好,A项正确。

沼泽地改为人造林,生物种类变少,B项错误。

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了维持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C项正确。

农田耕作的目的是农作物的高产,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靠人工的维持,所以清除杂草是必要的且不违背生物多样性原则,D项正确。

27.J2、J3、K1、K2、K3、K4[2014·山东卷]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

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7.

(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注:

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

(1)图甲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处于b点,种群数量能迅速恢复,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由公式

(M表示标记个体数,N表示种群数量估计值,m表示重捕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重捕的个体总数)可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其他各种生物的过程称为演替。

(3)图乙中A、B、C、D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

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必要成分,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

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5×106÷7.5×106×100%=20%。

(4)生态系统稳定性依赖于其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