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读后感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5508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2.docx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狄浦斯王读后感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2.docx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2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篇一: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

他是忒拜王的儿子,但忒拜王相信了一个预言——俄狄浦斯有一天会杀死父亲而与母亲结婚,于是命人杀死俄狄浦斯。

然而,这个执行命令的人不忍下手,只是将俄狄浦斯丢弃在山上。

后来,一个牧羊人发现了俄狄浦斯并将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做儿子。

  俄狄浦斯长大后,做了很多英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解开了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的谜语(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答案是“人”,因为人童年爬行用“四条腿”,成年走路用两条腿,晚年要拄拐杖是“三条腿”),并因此得以娶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俄狄浦斯才知道,他多年前杀掉的一个老人是他父亲,而与自己同床共枕的是母亲。

闻知这一事实后,伊俄卡斯忒女王自杀,俄狄浦斯则戳瞎双眼,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王》被誉为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是因为唤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恋母情结,他也因此将恋母情结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相应,弗洛伊德又将女性的恋父情结称为“伊莱克拉特情结”。

不过,“伊莱克拉特情结”这个名词没有流行开来,现在一般用“俄狄浦斯情结”通指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恋母情结既常见又复杂。

弗洛伊德就有典型的恋母情结,他幼年时与母亲关系非常亲密而与父亲关系疏远,且尚未成年时父亲就去世,这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为,父亲的去世唤起了他强烈的内疚感,他下意识中会认为,是他诅咒父亲去世的。

  【篇二: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以前一直对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有一些浅显的了解,到最近我翻阅罗念生先生的译本时才真正感受到这部古希腊悲剧的魅力所在,这不是复习时候看看介绍就能领略到的。

  作为科任托斯的王子,俄狄浦斯可以说是从小就享受着高人一等的尊贵,处处受人尊敬。

然而当他在阿波罗的神殿中知道了自己有着一个悲剧的命运——杀父娶母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科任托斯,在路过忒拜的时候,他杀死了几个和他发生冲突的旅人,遇上了狮身人面怪斯芬克斯。

在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后,他成为了忒拜城的英雄,并娶了忒拜的王后伊奥卡斯特,成了万人景仰的国王。

在那一刻,俄狄浦斯的人生上升到了顶点。

  然而,命运的魔力依然在俄狄浦斯的身上肆虐着,多年后的一场瘟疫在夺去了忒拜城无数人的性命后,也揭开了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谜——他并不是过路的外乡人,而是土生土长的忒拜人;忒拜发生瘟疫的原因是城中有一个罪人,而俄狄浦斯,这个城曾经的英雄和君主,在命运的播弄下,竟然成了那个罪人。

  俄狄浦斯其实一直在抗争着。

在他召见先知特瑞西阿斯,从先知的口中得知自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人时,他并不相信先知的话。

他更愿意相信是妻舅克瑞昂为了夺取王位而和先知串通设局来陷害自己。

直到找到了目击者,找到了牧羊人,真相揭晓了的时候,他才真正发现命运的残酷。

他冲进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伊奥卡斯特的房间里的时候,她已经上吊自尽了。

于是他拔出了她的发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古希腊的悲剧一直被认为是命运的悲剧,此言甚是。

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努力,无论是离开科任托斯并击退了斯芬克斯,还是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调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他不相信命运的安排,他在尽一切努力去抵抗命运。

然而他的悲剧正在于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命运。

他相信命运的主宰所以才去逃避命运的围剿,所以才离开科任托斯,前往远离“父母”的忒拜。

然而他越远离科任托斯,就越接近自己的命运,在到达忒拜城外的一刻,他又再一次回到忒拜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回到命运预设的轨道上,神谕成了现实。

  俄狄浦斯的悲剧是每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人的悲剧,这些命运英雄们到死前都会有一个无法解释的困惑,那便是“假如不是那样,结果会如何?

”也许,假如不是那样的话,命运会在另一个时候,用另一种方式去展现它的威力。

这个谁也无法去猜测,去验证,因为命运已经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发生了。

  但是,虽然俄狄浦斯的抗争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是他毕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抵抗命运,结果并不理想,然而斗争的过程更重要。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掐住命运的咽喉,但我们尝试着那样去做了,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

这正是这部古希腊悲剧给我们的启示。

  【篇三: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作文】

  首先,对于“悲剧”的定义,不是在通常汉语语境中的“苦情戏”,而是指“通过庄严肃穆的轮专场展开剧情”的叙事艺术(详见刘小枫《哲人王俄狄浦斯》),与戏剧戏嚯狂欢的叙事方式相对,因此刘小枫认为定名为“肃剧”更恰当。

刘小枫先生这是从悲剧的的表演形式来讲,而从悲剧的内容的点而言笔者个人认为叫做“悖剧”更合适。

悲剧的展开乃是为揭示命运中的一系列悖论而为。

具体到《俄狄浦斯》中,悖论主要有:

智慧与真理,先知与哲人,伪与恶,看见与看不见,可说与不可说,神义与人义,罪与欠。

  俄狄浦斯确实很有哲人的特质,不甘于常人暧昧投机不清不楚的生活(如在第叁场中王后所言“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

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

”),而且俄狄浦斯也确实具有哲人的能力——一种从杂多、零乱的表象中提取单一普遍的“真理”的能力(如对斯芬克斯谜语的解答)。

然而正是由于他的不断追问并严格根据追问到的结果选择行动,导致了最终这个暧昧投机不清不楚的世界中的各种悖谬展现在眼前。

追求清楚纯粹的人生却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难道追求清楚和纯粹的真理有错吗?

这个问题本身问的就不对,“错”到底是实然的伪,还是应然的恶?

或者有时两者皆是?

而就是因为“伪”与“恶”的纠缠难清导致了俄狄浦斯的人生悖论,最后的结论便是俄狄浦斯根本就不应出生或者一出生就死去。

  而造成“伪”与“恶”的纠缠不清塬因即在于“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悖论。

俄狄浦斯洞察力极强,能于杂多、零乱、不清的表象中提取单一、普遍、清楚的“真理”。

他看得见“人”的普遍规律和真理,却看不见自己命运的具体、特殊的轨迹。

盲先知却知道具体生命的每次诅咒和预言。

在哲人俄狄浦斯来说,知道而不说即“伪”,“伪”即“恶”。

而在先知看来,真理也存在“可说”与“不可说”的区别,知道而不说却恰恰爲了避免“恶”,这才是“智慧”的做法。

  “不去知道”和“知道而不可说”都是爲了给人生的悖论遮一个面纱,使人得以安心地活下去,而如果是以“神圣”或“道德”的方式说法来达到不说的结果的,那么这就是一块“温情脉脉”的面纱,你也可以叫它“高尚的谎言”。

但是造成人生悖论的真正塬因又是什麽呢?

因为人的“欠然”,也就是人的有限性。

而且慾望和追求有多或越强烈,欠然也就表现的越紧张。

俄狄浦斯的越是执着于真理(或说真相),他的欠然也就越深刻地展现在他的面前。

而由深刻的欠然导致了俄狄浦斯深刻的罪感。

事实层面的“不能”与伦理道德的“不能”交织在一块,最终导致了俄狄浦斯的悲剧。

  最后,笔者将此文落脚于“神义”与“人义”——人到底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个人间天国(secularheaven)?

这类“人义”尝试在法国大革命、第叁帝国、文化大革命都展示了。

而“神义”的上帝之城(the、city、of、God)被骄傲无知的现代人斥为“虚伪”。

然而“人为”之事哪一件又不是“伪”呢?

  【篇四: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最近,我把俄狄浦斯王看完了,这让我非常的有感悟。

  如果说俄狄浦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最终被命运捉弄的结局足以让我们唏嘘不已,心中产生无限的惋惜和同情,那么索福克勒斯或者说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对人类必定自食恶果难逃悲惨命运的暗喻,引发的是我们更为深沉的思考和发自内心的恐惧。

  《俄狄浦斯王》是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他剧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

也是希腊命运剧的代表。

《俄狄浦斯王》讲述了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淫母,真-相大白后自挖双眼行乞涤罪的故事。

索福克勒斯通过这个故事,似乎想告诉人们命运固然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俄狄浦斯并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展开英勇的斗争,他的品德,他那种完全不顾自己痛苦的行动,他那种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求真-相的决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

可以说,这是一曲人与命运作殊死斗争的悲歌。

在这个层面上确实有他的进步性,但是从剧我们似乎仍能感觉到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俄狄浦斯越是伟大,越是无畏的与命运的抗争,他最终的失败就越惨烈,命运也就越神圣不可违抗,对一个英雄来说命运都是如此容不得丝毫逆行,那对我们寻常百姓来说呢?

其中充分反映了古希腊人强烈的命运观,索福克勒斯的进步在我眼中可以理解为对人与命运抗争的赞美,也可以理解为人们意识上的紧箍咒,无形中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上没有逆天改命一说。

  俄狄浦斯王真的非常的好看,推介每一个人都去看看。

  【篇五: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王菲唱“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颇有种宿命式的伤感。

掌心的纹线素来被当成关于命运的指示,当然也不过信者有之。

中国的路线,倒是更多强调人力的伟大,单单从一部部大团圆收场喜剧就可略见端倪,好人没好报是要六月飘雪的。

  而说起命运的强大,似乎没有哪部作品比《俄狄浦斯王》更经典,发挥得更淋漓尽致了。

“如果真的注定是悲剧,无论怎样的意志也不会逆转结局,这就是生活。

如果允许发挥意志,却注定般地走上了悲剧的结局,这就是宿命。

”在一位朋友的博客里看见的这段话,窃以为用来形容俄狄浦斯的命运再恰当不过。

  阅读作品时,我们无不为俄狄浦斯的英雄形象啧啧称道,他英勇智慧,求真务实,诚实且有责任心。

然而最致命的是他拥有常人无法匹敌的自由意志,不肯屈就命运的抗争精神。

  为什么要把这些普通人追求的罕见品质说成最致命的?

  因为正是如此强大不屈的意志,一步步推动着他悲剧命运的前行,给站在所有荣耀权力幸福顶端的他,华丽丽浇下一盆冷水,然后狠狠推下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说起可怜来,俄狄浦斯倒也不见得就真那么衰。

至少生命里是有过几次逆转,遇见过几个贵人的。

第一次,他被铁丝穿过脚踵弃之荒野,因为一个预言而首次遭受人生如此大劫的他像白雪公主一样,幸运得碰见了不忍下手的执行命令的牧羊人,于是得以逃过一劫保住了小命。

第二次,他比白雪公主更好运,撞见的不是只有七张小破床的七个小矮人,而是辗转从忒拜城执行牧羊人手里到了科任托斯牧羊人家里最后竟兜了一圈被科任托斯国王玻吕玻斯收养又做回了王子。

故事一直到这里,话说走霉运路线的俄狄浦斯总是人品大爆发,虽年幼无法抗争总算也连连过关,被动接受着生命的祝福。

只不过在结局看来,这样的恩赐也不过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命运的捉弄戏剧欲。

  而其后,似乎更多的出于他想要对自己命运的强势掌控,却让悲剧发展更加迅猛。

他离乡背井(对于当时不知道实情的他而言),为了一个再现的预言,用自认为远离就可避免的方式去抗争。

似是力的相互作用一般,用越是大的力气去抵触便越是狠狠得撞上。

离城的路上便实践了预言里弑父这一环节。

而后来到忒拜城破解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之谜,铲除了为害忒拜人的妖魔,被拥戴为王,并依例娶了前王遗孀伊俄卡斯武,以为终于逃脱命运,在另一个新的地方大展宏图,开始新的生活了,结果兜兜转转不过还是在命运安排里。

至此,预言一一应验,而当事人仍不自知。

  假如没有天意人情的配合,俄狄浦斯在预言出现的第一刻就该被亲生父亲亲手结果而不只是被废了脚,就不该遇上偏偏不忍心的牧羊人,就不该还被国王收养,就不该在另一次预言面前选择离开科任托斯回到忒拜城。

  静待岁月,任命运掌纹缓缓而去,不知又会有怎样的情节。

  前半部分预言的应验,有人力外的某些灵异力量的推动,更多的是主角专属的英雄主义光环相助。

后半部分,就不得不提那句“难得糊涂”了。

这里,对真相的追逐,终于将俄狄浦斯的高尚推到了最高的一个点上,然而同也正是他风生水起人生的峰回路转。

所谓无知者无畏,如果他不是英雄,不是有那么多英雄情节的规规矩矩,非要不顾周遭的倾力劝告而对真相一究到底,实践了的预言又能奈他何。

话说有这个如果,不如说如果他一开始就倒霉到底死掉了,也就没有后面的悲不悲的了。

所以说,这种如果式的感慨还真是毫无建设性的。

  最后,承命运的戏剧化,如此一个看似完美的好男人,一无所有,半生潦倒。

只不过,悲剧是命运的,走过的路却是自己的。

站在重在参与的角度来说,一出生就应该死去的那个他和走了这么一段坎坷荣耀路途的那个他,我还真不能断言哪个更悲剧。

幸不幸福,观众大多喜好以结局来定。

最后,白雪公主和王子幸福得生活在一起了,是喜剧;结尾,俄狄浦斯失去妻儿,被夺去英雄光环,自残双眼自我放逐,得此下场,是悲。

而其实,将人生长度分成三段,成长段,发展段,收尾段。

难免,他走了这么一大圈,又回到了原始的结局,但是他站立的高度与一直站在结局等着一成不变的人,又不是一个水准的。

  不知道这样讲是不是越说越乱,或许又要扯到类似价值观的问题,不过就个人而言,悲则悲矣,却是值得的。

真要去谴责命运的玩弄心思,它也不过是看底下人类如何挣扎负隅顽抗却不知前局已定,终不能幸免,玩得是人类面对安排命定内容的无奈、愤恨、不甘情绪。

逆来顺受的人,没意思。

不气不怒,不将所谓的不公放在心尖看得有所谓的人,似乎还可以惹起命运被反玩弄的不服和气馁。

  如此说来,还是静待岁月吧。

  【篇六: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初读完《俄狄浦斯王》我简直被震住了,捧着书呆坐了好久。

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在中国的剧作中,我还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

那早就知道却依然为之扼腕的情节,那不可避免却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命运,那淋漓生动而又引人深思的语言……所有的光环似乎都聚在了一起,这不得不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一、《俄狄浦斯王》的情节与性格

  《俄狄浦斯王》是亚里士多德非常欣赏的一个悲剧典范,所以先就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谈谈《俄》剧的情节和性格。

  通读该剧很容易看出,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腊锁闭式结构悲剧,它从故事的危机写起,即从忒拜城遭受灾难、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写起,略去了前情,即灾难发生的原因,通过倒叙的方式,一步步揭开谜底。

这就体现出了闭锁式结构的特点,同时也是这一结构的最大优点:

集中。

闭锁式结构严格遵守一天时间、一个地点和一条情节的规定。

《俄》剧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体现,全剧情节发生在一天时间内,地点始终在忒拜王宫前院,情节是俄狄浦斯发现自己的身世秘密。

虽说只有一条情节,但并不等于算是简单情节,相反,《俄》剧的情节正是亚里士多德最欣赏的复杂情节。

什么是复杂情节?

就是指情节中包含有突转和发现,它们是“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即该剧的第三场和第四场中的“突转”和“发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

《俄》第三场,报信人的到来本是为了通报波吕玻斯国王的死讯,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弑父娶母预言应验的心理,让他高兴,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后却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就是突转。

而“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

剧中的“发现”在报信人到来后,王后伊俄卡斯忒发现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随后俄狄浦斯也从“拉伊俄斯的仆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一切真相大白。

在这里,“突转”与“发现”不仅都具备了,而且几乎同时发生,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编剧理论,这是最好不过的方式。

  除了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用他的原话说,就是:

“情节是悲剧的根本……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

”“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

”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

很多人并不完全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说是性格产生了情节,是性格决定了情节的走向。

他们设想,如果俄狄浦斯是另外一种性格的人,整出悲剧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如果他不是性格冲动,他就不会在前往忒拜城的途中杀死个素不相识的老人(他的亲生父亲);如果他不是爱民如子,他就不会追查凶手以求得天神对忒拜的宽恕;如果他不是倔强而执着,勇敢而坦荡,他就不会坚持不懈地追查下去,连最具体的细节都不放过……种种如果看来的确是可以减轻悲剧甚至是可以阻止这场悲剧,但是我想说,无论这个中心人物的性格如何,这一场命运的悲剧注定要不可避免得发生。

悲剧的色彩可能因为性格的不同而或浓或淡,但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要表现的就是一种状况的极端,一种力量的极限,一种命运的极至。

这一悲剧的命运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是没有这么样的悲剧效果,但放在俄狄浦斯身上却是收到了它该有的效果,悲得让人扼腕悲叹,悲得让人愈觉对命运的束手无错,而这正是作者的意图,悲剧的要求。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亚里士多德说的“行动需要性格的配合”并不是不无道理的。

  二、《俄狄浦斯王》的人与命运的抗争

  这部剧最让人慨叹的就是其中表现出的不可逆的命运。

俄狄浦斯的一生,无论是起是伏,是荣是辱,是归去或是离开,甚至就是出生,总有挥之不去的命运相随。

俄狄浦斯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前,无疑是忒拜人心目中“全能的主上”、“最高贵的人”。

壮年时期的王者,其生命闪耀着神般高尚而耀眼的光芒。

在对一个陌生人正当防卫之后,他一语道破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邦,接着被感激的人们拥戴为王,娶城邦孀妇王后为妻,并育有两个强壮的男孩子和两个高尚的女儿。

这是“仁慈的幸运的宠儿”所拥有的美满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忒拜居民都用羡慕的眼光注视的好运。

可是,当阿波罗关干拉依俄斯的古老的预言被揭开谜底后,出现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

防卫实际上是弑父,由干荣誉而得到的婚姻成为了乱伦!

俄狄浦斯从神坛上轰然倒下,从前拥有的幸福和一切令人艳羡的好运支离破碎,如同肥皂泡般破灭殆尽。

一切都不过是在不可逆转的命运操控之下,人的幻觉而己。

  在那为人所无法洞悉的命运将主人公沿着冥冥之中早己注定的轨道推进时,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争都成为徒劳。

人在面对这种必然趋势时,是渺小而无力的。

生命也因此成为一种幻觉:

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功勋或者罪恶,都不过是昙花一现。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认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价值都在于表现生命的幻觉,抗争的徒劳。

如果这样认为,那将是对《俄狄浦斯王》价值的误解和低估。

《俄狄浦斯王》所隐含的更深意义和更高价值还在于表现了抗争的意义。

正是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才使他成为英雄而不是逆来顺受的奴隶;正是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抗争,才使《俄狄浦斯王》成为光照千秋的悲剧典范而不是过眼烟云的闹剧。

  俄狄浦斯的“抗争”,不是盲目与自私的,而是自觉和负责任的。

如果说,他开始的“抗争”——逃离科林斯,避免“杀父娶母”,还多少带有为“自我”色彩的话,那么,后来的“抗争”——找出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则更多地是一种拯救臣民的社会责任感。

当查明罪犯就是自己时,却毫不犹豫地给予自己最严厉的惩罚——刺瞎双眼井放逐到荒野。

最后的抗争,不仅升华了俄狄浦斯的个人境界,而升华了悲剧的崇高精神。

《俄狄浦斯王》让我们看到:

人的意志和命运的抗争时所放射出的光芒又是多么炽热和耀眼,那种义无反顾又是怎样的崇高和悲壮。

  三、“人”和斯芬克斯之谜

  苏格拉底被誉为希腊的第一位圣人,他的一句名言就是: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问题正是当时希腊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在《俄狄浦斯王》就有很明显的体现。

  剧中的“斯芬克斯之谜”给人印象也颇深。

让—皮埃尔?

威尔南在他的《〈俄狄浦斯王〉谜语结构的双重含义和“逆转”模式》说,“《俄狄浦斯王》不仅在题材上围绕着一个谜语展开,而且,从它的序幕、展开、结局来看,它本身就是以谜语的形式构成的。

”的确,而这个谜语的谜底最简单又最复杂,就是一个“人”字。

这是悲剧的核心,是悲剧的谜之魂。

所有关于凶手之谜、俄狄浦斯之谜,都在这里汇合。

设立此一谜语的是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过路人凡是猜不出谜底的都要被她吞掉,这个可怕的谜语不知己经断送了多少无辜的生灵。

神话的这个耐人寻味的情节好像在暗示我们:

世间最大的奥秘就是人。

人类只有不惜以自身为代价,前仆后继地执着追寻,方才有望最终揭开这一奥秘。

这一切均在表明,斯芬克斯之谜底掩盖着真正的疑问:

即人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将谜语内容和俄狄浦斯的一生遭遇以及先知预言他将“用手杖探着路前进”联系起来考察的话,便可发现,谜语首先暗指的正是俄狄浦斯本人,而这一点正契合俄狄浦斯名字的含义和不幸的遭遇。

俄狄浦斯出生不到三大,即被父亲钉住双脚脚跟,被抛弃,又被救,遂被解开被钉之双脚,他这时仍是婴儿,是“早晨”,所以他是“四只脚”。

后来,长大成人,直至当了国王,他确实是两只脚走路。

最终他用伊俄卡斯忒的金别针刺瞎了双眼,被驱逐出忒拜,重新流浪,终于靠手杖探路,所以是谜语中所谓的三条腿走路。

  再看作品主人公的名字。

俄狄浦斯,希腊文原意是“脚肿的人”,其中还暗含有另一层意义,即“懂得关于脚的谜语的人”。

而斯芬克斯所出的谜语恰恰就是一个“关于脚的谜语”,这显然不是巧合与偶然。

他的名字具有一种谜语式的对立结构,体现着俄狄浦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

他既是忒拜城的王子,又是一个弃婴;他既是科任托斯王国的养子,又是遭人辱骂的冒名儿子;他的家是两座王宫,但是,他被迫去四处漂流;他聪明无比,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谜,可是他愚蠢至极,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是拯救忒拜人民出苦海的英明国王,又是杀父娶母的双重罪人,引来更大的灾厄……俄狄浦斯这种谜一般对立的品格构成了人类及其本质的双重象征。

  俄狄浦斯的悲剧也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的悲剧——整个人类在认识自身问题上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悲剧。

确实,人类不是一种可以描述或下定义的存在,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个一直也没有解开其双重含义的谜。

也就是说,斯芬克斯之谜永远不会出现真正的谜底,“人又是什么”永远不会存在明确的答案,而这没有谜底的谜语却正是一个永恒的诱惑。

  【篇七: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初读完《俄狄浦斯王》我简直被震住了,捧着书呆坐了好久。

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在中国的剧作中,我还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

那早就知道却依然为之扼腕的情节,那不可避免却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命运,那淋漓生动而又引人深思的语言……所有的光环似乎都聚在了一起,这不得不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一、《俄狄浦斯王》的情节与性格

  《俄狄浦斯王》是亚里士多德非常欣赏的一个悲剧典范,所以先就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谈谈《俄》剧的情节和性格。

  通读该剧很容易看出,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腊锁闭式结构悲剧,它从故事的危机写起,即从忒拜城遭受灾难、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写起,略去了前情,即灾难发生的原因,通过倒叙的方式,一步步揭开谜底。

这就体现出了闭锁式结构的特点,同时也是这一结构的最大优点:

集中。

闭锁式结构严格遵守一天时间、一个地点和一条情节的规定。

《俄》剧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体现,全剧情节发生在一天时间内,地点始终在忒拜王宫前院,情节是俄狄浦斯发现自己的身世秘密。

虽说只有一条情节,但并不等于算是简单情节,相反,《俄》剧的情节正是亚里士多德最欣赏的复杂情节。

什么是复杂情节?

就是指情节中包含有突转和发现,它们是“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即该剧的第三场和第四场中的“突转”和“发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

《俄》第三场,报信人的到来本是为了通报波吕玻斯国王的死讯,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弑父娶母预言应验的心理,让他高兴,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后却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就是突转。

而“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

剧中的“发现”在报信人到来后,王后伊俄卡斯忒发现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随后俄狄浦斯也从“拉伊俄斯的仆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一切真相大白。

在这里,“突转”与“发现”不仅都具备了,而且几乎同时发生,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编剧理论,这是最好不过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