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546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复习提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国家朝代发展线索: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并立)→两晋(西晋→东晋)

→南北朝(南朝:

宋→齐→梁→陈;北朝: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识记)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元谋人(七上P2)(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七上P3)(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

主要特征:

⑴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接近,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⑵制造和使用石制工具——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⑶使用天然火;⑷过群居生活。

◆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答:

火的使用,可以用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还可以用来

驱逐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进化。

▲图片掌握:

P3“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二、(识记)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时代

房屋结构

农业、畜牧业

使用工具

社会生活方式

半坡聚落

(七上P7)

黄河流域

(陕西)

新石器

半地穴式

白菜、芥菜

狗、猪

磨制工具

陶器(彩陶)

农业生产

定居生活

河姆渡聚落

(七上P9)

长江流域

(浙江)

新石器

干栏式

水稻

狗、猪

磨制、捆绑工具

陶器(黑陶)

农业生产

定居生活、掘井

◆附:

半坡、河姆渡过着定居生活,是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决定的。

他们都是农耕文化的代表。

▲图片掌握:

七上P8“半地穴式房屋图”、P9“鱼纹彩陶盆”;补充:

“干栏式房屋图”。

三、(识记)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炎帝与黄帝(七上P12)——形成华夏族是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贡献:

炎帝:

改造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陶器,开辟市集。

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

黄帝:

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发明文字、历法、音乐;其妻子嫘祖还发明养蚕抽丝技术,号称轩辕氏。

2、战争:

炎帝与黄帝──蚩尤

尧舜禹“禅让”(七上P15):

原始社会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大禹治水(七上P15)——方法:

筑堤堵水,疏通河道

学习精神:

从其治水方法学习其创新精神,从其三过家门而不入,学习其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对待自然环境方面,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古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七上P16):

古史传说是一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但有一定的历史事实;而史实是客观的、真实的历史。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识记)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七上P22)

夏朝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大禹、阳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我国从此进入文明时代;

禹传子(启),“家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商西周的更迭:

夏(禹)→商(汤)→西周(武王)

二、(识记)了解西周的分封制(七上P28)

目的:

加强对周边的统治原则: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的宗法制进行分封。

内容:

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亲戚、功臣等,称为“授民授疆土”,即分封诸侯,

并规定:

1、权利:

诸侯管理受封当地的事务;

2、义务:

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并保持与

其它诸侯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作用:

⑴通过分封制,西周把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建立起严

格的等级从属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⑵经过逐步分封,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

化的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分封制直接导致了“诸侯”混战、“列国”等历史现象的产生。

春秋五霸(七上P34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战国七雄(七上P37)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三、(理解)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七上P43)

历史背景:

A、铁器、牛耕的使用(春秋时期)(七上P41)──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了个体农耕,新兴地主

出现,新兴地主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引发了社会变革。

B、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压力,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

目的:

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主要内容(问答1):

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富国措施:

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生产、统一度量衡。

⑵强兵措施:

奖励军功。

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⑷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措施:

承认土地私有。

作用(问答2):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为什么?

答:

因为铁器牛耕在农业上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经济发展,工作效率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

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束缚劳动者积极性的旧制度、旧秩序,建立新制度。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但是他最后却被处以极刑,这告诉我:

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

要付出血的代价来换取社会的进步。

在今天的改革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阻力,但是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

不懈的坚持下来,直到成功。

◆1、商鞅变法的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或封建性质的改革);

◆2、哪一改革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奖励军功。

)为什么?

(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大小封爵。

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

◆3、哪一改革措施最能使秦国长期富强?

(承认土地私有。

◆4、哪一改革措施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

(承认土地私有。

◆5、哪一改革措施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

(推行县制。

我国的“县制”作为行政建制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

(战国时期。

◆为了更好地推行商鞅变法,人们流传着秦王将派一名能干的县令到你所在的地区。

这种说法可能吗?

为什么?

(可能。

理由:

商鞅变法时推行县制,设县令进行管理,县令由国君任命。

◆为了更好地推行商鞅变法,人们流传着商鞅将派一名能干的县令到你所在的地区。

这种说法可能吗?

为什么?

(不可能。

理由:

商鞅变法时推行县制,设县令进行管理,县令是由国君任命的,商鞅无权任命。

◆6、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

(1)商鞅变法上有国君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

(2)商鞅本人的创新献身精神;

(3)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潮流。

◆7、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成功了。

理由:

成功了。

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

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国力大增,为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11年,秦兼并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8、商鞅变法为什么影响最大?

(答题说明:

理由同“7问”一样,是其问题的变式。

或另外如下组织语言回答,但意思相同,只是紧扣“影响

最大”多加一句话,与其他各国比较。

商鞅变法是各国改革中最为彻底的一次。

经过变法,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使秦国成为七个诸

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兼并六国、结束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

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9、商鞅遭“车裂而死”,有人据此说变法失败了,你的看法呢?

为什么?

(答题说明:

仍然是“7”问的变式。

只是题目多加了“商鞅之死”,因此,回答时要多加一部分文字,紧紧围绕“商鞅之死”进行分析作答。

成功了。

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国力大增,为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商鞅虽死,但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变法能够彻底进行下去,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虽死尤生。

◆10、你从商鞅变法得到了什么启示?

(商鞅变法说明了什么?

商鞅变法的成功表明,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强国之路。

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我

们要有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11、你如何看待商鞅之死?

(答题说明:

是“10问”的变式。

答题时要紧扣“商鞅之死”进行分析。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虽死尤生。

我们要有勇于改革的

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是强国之路,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要有不怕挫折和牺牲的精神。

▲图片掌握:

七上P43“商鞅方升、戟”;“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P45/材料阅读

四、(识记)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字体

1、甲骨文(七上P46)──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意义:

⑴记录了商王的活动与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是从商朝开始的。

⑵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2、金文(七上P49)——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也称铭文;

3、小篆、隶书(七上P71)——秦始皇统一文字先后使用的标准样式。

▲图片掌握:

七上P46“商朝龟甲卜辞”;P71“秦统一文字表”

五、(识记)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七上P47)

1、青铜工艺概况: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工艺十分精湛。

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

2、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华丽,工艺高

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

意义:

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⑵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与协同精神。

⑶折射出商朝的强盛国力。

▲图片掌握:

七上P47“四羊方尊”;P48“司母戊铜方鼎”

六、(识记)知道孔子(七上P50)

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和贡献:

1、思想方面:

主要是“仁”和“礼”两个部分,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

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教育方面:

开始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采取“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

坚持正确的意见,“当仁不让于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他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图片掌握:

七上P50“孔子”

七、(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出现原因(七上P51):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引起社会的大变革;

2、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

3、一批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4、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诸子百家及思想(七上P52):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

进步思想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互助互爱、正义战争

儒家

孟子(孟轲)

《孟子》

“施仁政于民”、“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按时令捕捞、伐树,资源持续使用

荀子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认识运用自然规律

道家

庄子(庄周)

《庄子》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法家

韩非子(韩非)

韩非

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

/

兵家

孙子(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

作用(七上P52):

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想一想:

哪一家思想学说最适合当时时代的发展需要?

为什么?

答:

法家。

因为它的严厉刑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封建统治和强大的中央政权。

◆“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用各派观点分析及解决办法。

(1)产生原因

儒家:

品德问题。

法家:

违纪行为。

道家:

无意识的。

(2)解决办法

儒家:

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

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

主张顺应自然,等他自我觉悟。

八、(理解)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七上P54)

目的:

为了排涝防旱。

概况: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属于长江水系)主持修建的大型防洪灌溉的

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采用中流分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

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防洪。

   

结果: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作用、意义(为什么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1)防洪、灌溉并举,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于2000年与青城山列入“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

(2)工程的修建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3)具有科学性,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

(4)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们有何启示?

(要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要有创新精神等。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

效益最好:

(1)防洪、灌溉并举;

(2)重在疏导,设计科学,效用持久;(3)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历时最久:

(1)设计科学;

(2)历代多次修缮和改进;(3)至今仍发挥作用。

◆李冰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

(答题说明:

问题变式,只是要紧扣问题“纪念什么”回答。

他巧妙的设计最值得我们纪念。

防洪、灌溉并举,消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他“绿色环保”的治水特点最值得我们纪念。

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他治水的经验最值得我们纪念。

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治水和管水的方法,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

他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值得我们纪念。

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反映了改造大自然的雄伟气

魄,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图片掌握:

七上P54“汉代李冰石人水尺”、“李冰父子二王庙”;P55“都江堰示意图”

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七上P56)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运用)通过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说明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一)秦兼并六国(七上P64)

1、历史条件(为什么能兼并六国?

):

⑴政治:

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⑵经济: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兼并六国奠定物质基础;

⑶军事: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纸上谈兵”来源于此)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⑷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和正确决策

2、过程: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3、历史意义(七上P65):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春

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将历史推进到一个

崭新的阶段,对历史起了促进作用。

▲图片掌握:

七上P64“秦始皇”、李白诗名;七上P65“秦朝疆域图”

(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七上P69)

1、政治方面:

“废分封,立郡县”:

⑴采用“皇帝”称号,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

⑵中央设丞相(协管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⑶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直接由中央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机构

(★影响:

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这种“中央

集权制度”被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制的诸侯王是世袭的,有封地,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其官吏由朝廷直接任免,只

有俸禄没有封地,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派遣你回到自己的家乡出任县令。

这种事可能发生吗?

为什么?

可能。

因为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县的长官称县令,并由朝廷直接任免。

2、经济方面:

⑴“车同轨”,修驰道,统一车辆形制,车辆两轮之间一律为“六尺”;

★影响:

有利于政令的畅通和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

⑵统一货币,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

★影响:

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

奠定了后世各朝代铜钱的基本形制。

⑶统一度量衡。

★影响:

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

基本的计量单位名称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

3、文化方面:

“书同文”,先后以小篆、隶书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影响:

有利于政令的统一和文化的交流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

4、思想方面: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焚书坑儒。

5、民族关系方面:

⑴防匈奴、筑长城修缮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号称“万里长城”;

⑵征越族凿灵渠。

◆你对秦始皇采取的措施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项?

为什么?

(提示:

任何一项都可以,“为什么”就用这一项的影响来回答。

◆如何评价秦始皇(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的看法呢?

答:

方法:

作为(史实)+结论+总结。

综其一生,秦始皇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统治

过于残暴。

因此,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而又功过分明的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

◆秦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课文第13课P65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顺应了历史

发展的潮流,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课文第14课

(2)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合”和“分”这两种社会状态对人类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合”就用“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答案中的结论来回答,

如:

“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分”阻碍了历史潮流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灾难;战争客观上促进人口迁徙;等。

◆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结合所学秦兼并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说明其现实意义。

(3)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在安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又推行了许多消

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开创了新的统一格局。

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

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国的《反分裂国家法》从法律上有效地维护我们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该题重在以史为鉴,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统一国家的意义分析,

最后要紧扣题目要求“《反分裂国家法》”,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图片掌握:

七上P69“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秦官印”;P70《史记》语;P71“秦统一文字表”、“秦统一

货币示意图”;P72“秦长城示意图”;P73/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二、(识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七上P66)

1、根本原因:

秦朝的暴政

2、经过:

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遇雨误期续而“揭竿而起”,建立张楚政权,结束失败。

3、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地打击了秦的残暴统治。

◆巨鹿之战──项羽与秦军主力之战(★成语典故“破釡沉舟”的来源)

◆楚汉战争──刘邦与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三、(运用)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史实(七上P74-76):

1、思想文化方面:

采纳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排斥和抑制其他学

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影响: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在长安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官学,教授儒家经典。

◆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封建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什么影响?

(1)当时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

从此,儒家学说

被确定为专制制度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李斯、董仲舒的建议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焚书坑儒”加强了秦朝思想上的统治,巩固了中央集权,但也使中国的古代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学说被确定为专制制度的正统思想,这种

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有人认为“李斯和董仲舒所奏的内容是相反的,所以其目的也是相反的”。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不同意。

两人对儒学思想的态度虽然是相反的,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

2、政治方面:

⑴削弱封国势力: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

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作用:

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和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自然对

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⑵强化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

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3、民族关系方面:

击败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打通了中西交

通要道――丝绸之路。

4、总结性论述:

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如何评价汉武帝?

答:

方法:

作为(史实)+结论+总结

◆“秦皇汉武”,你更赞赏哪一位?

(提示:

任何一位都可以。

理由就用“评价秦始皇”或“评价汉武帝”的答案回答)

◆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主要标准和方法?

答案提示:

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

②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④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

⑤具体事件具体分析。

⑥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

▲图片掌握:

七上P74“董仲舒”;P76“汉‘司隶校尉’印文”;P78/材料阅读、活动建议

四、(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七上P81)

第一次:

目的:

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时间:

公元前138年;  

结果:

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第二次:

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