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讨论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5356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发性高血压讨论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原发性高血压讨论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原发性高血压讨论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原发性高血压讨论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原发性高血压讨论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发性高血压讨论稿.docx

《原发性高血压讨论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发性高血压讨论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发性高血压讨论稿.docx

原发性高血压讨论稿

《中医名家学说与现代内科临床》

原发性高血压(讨论稿)

一、概述:

(阐述西医病名的定义,与中医病名的汇通,力主辨病为先辩证为主的现代中医思维模式。

力戒一病多名、一证多病的混乱、笼统和模糊思维模式。

做到开门见山,言简意赅。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hypertension)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简称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例如心、脑、肾及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人为界定的。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标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常见临床症状表现有头晕、头痛、心悸、疲劳、视力模糊等,可并发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肾功能衰竭等。

“高血压病”和“血压”为现代医学概念,传统中医学无高血压病名的记载。

但历代中医学文献中,有不少与现代医学高血压病临床症状、病理演变、疾病转归等方面相似的描述。

高血压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

二、中医名家学说:

(挖掘、梳理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或学说或理论,归类编写,要归纳编小标题。

便于读者系统学习,便于记忆,便于运用。

既可用于教师备课参考,也可用于指导临床医生、学生学习之用。

(一)病因病机认识

1、无风不作眩: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

”指出眩晕、头痛多属“风”、“肝”病变,首开眩晕头痛病因病机论述之先河。

风有外风、内风之分,金元以前主张外风致病。

金元以后,随着医疗实践的积累,理论认识不断升化,提出眩晕、头痛的内风学说。

认为肝、肾两脏功能失调,肝阳化风,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内风致病更符合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金元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记载: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

”唐孙思邈《千金方》指出:

“肝厥头痛,肝为厥逆,上亢头脑也。

”清代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眩晕》:

“眩晕肝风病也……故〈内经〉曰:

诸风眩掉,皆属于肝。

夫肝为风,风,阳邪也,主动,凡人金衰不能制木,则风因木旺而扇动,且木又生火,火亦属阳而主动。

风火相搏,风为火逼则风烈,火为风扇则火逸,头目因为旋转而眩晕,此则眩晕之本也。

”清代陈修园《医学从众录·眩晕》明确指出:

“盖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言。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岫云按也提出:

“所以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2、无痰不作眩:

无痰不作眩理论始于汉代张仲景,其对眩晕虽未设专论,但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一些篇章中,论述了痰饮致眩的理论和治法方药,开痰饮致眩之先河,为后世无痰不作眩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子和主张痰实致眩,其《儒门事亲·头风眩》指出:

“夫妇人头风眩运……皆胸中有宿痰之使然也。

”元代朱震亨明确提出“无痰不作眩”。

《丹溪心法·头眩》:

“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则动其也。

此证属痰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

虽有因风者,亦必有痰。

”《丹溪心法·头痛脉法》:

“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倡导痰火致眩、致头痛的观点。

后世在对“无痰不作眩”的观点多有发挥,虞抟《医学正传·眩运》:

“其为气虚肥白之人,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是以痰挟虚火,上冲头目,正气不能胜敌……而旋运也,甚而至于卒倒无知者有之,丹溪所谓无痰不能作眩者,正此谓也。

3、无火不晕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主升主动,肝火炽盛,冲激上逆,清窍不利则发为眩晕。

本病之火多与肝肾有直接关系,若素体阴虚阳亢,肾水不足,无以涵木或由于恼怒气郁化火上扰清窍而致眩晕。

金刘完素从火立论,《河间医籍》: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火之动也。

”朱震亨又有“无火不晕”之说。

清代陈修园总结朱丹溪眩晕观点,其在《医学从众录·眩晕》提到“丹溪宗河间之说,是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皆言有余为病。

”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眩晕》提出火冲致眩晕临床表现及机理,“火冲眩晕之证,暴发倒仆,昏不知人……此火冲眩晕之证也。

”清代程文囿详细论述了虚、火、痰之眩晕不同,阐述了火炽炎上,实火致晕的机理,程文囿《医述·眩晕》:

“眩晕一证,有虚晕、火晕、痰晕之不同……盖有余则上盛而火炎,壅塞则火炽而旋转,此实火之晕也。

”清代叶天士云:

“斯肝木失其常性,从中变火,攻冲激烈,升腾不熄为风阳。

”“因抑郁悲泣,致肝阳风动,阳气变火化风。

”指出了火热内上,炎上升动,热极生风,风火上扰致眩晕头痛之症。

何梦瑶推崇刘完素、朱震亨学说,认为火热、痰湿的理论适合岭南地理气候及其用药特点。

4、因瘀致眩

血瘀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

历代医家已认识到血瘀是眩晕、头痛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宋代杨仁斋《直指方》提到:

“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眩晕》则倡“血瘀致眩”。

清代潘楫《医灯续焰》云:

“眩晕者,多属诸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火者,有因于痰者,有因于死血者,有因于虚者……”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眩晕》中也阐述了瘀血停留,发为眩晕。

如“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注于目,血死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

”清代孙德润《医学汇海·血郁头痛》:

“血郁头痛者,乃头痛久不得愈,目赤眩晕……此郁血积而不散也。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头痛》中提出了血瘀头痛理论。

清代《医方辨难大成》提出痰瘀互结,加重眩晕,“即如眩运之证,有因痰饮而成者,或因胶痰凝结之不化而阻滞其气血,失其升降往来之常……”

5、无虚不作眩

因虚致眩之说始于《内经》,在《内经》中有多处关于因虚致眩晕头痛等证状的记载。

如《素问·五脏生成论》:

“头痛巅疾,下虚上实。

”《灵枢·海论》: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论述了脑髓不足引起眩晕。

《灵枢·口问》: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论述气虚可致眩。

后世医家在《内经》因虚致眩说的基础上不断发挥。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头痛头晕方》明确指出虚为肝肾亏虚,“下虚者肾也,故肾厥则头痛,上虚者肝虚也,故肝厥则头晕。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眩运》以虚实分论眩晕,强调因虚致眩,如“肥人眩运,气虚有痰。

瘦人眩运,血虚有火。

伤寒吐汗下后,必是阳虚。

故《内经》云上虚则眩。

此三者,责其虚也。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论述,并明确提出“无虚不能作眩”的观点。

《景岳全书·杂证莫·眩晕》:

“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

”清·林佩琴《类证治载·眩晕》指出肾精不足,水不涵木,肝风内动致眩晕,“或由高年肾精已衰,水不涵木,……以至目昏耳鸣,震眩不定。

历代医家阐述眩晕各侧重,但也认识到风、火、痰、瘀、虚等病机往往彼此影响,互相转化,兼夹致病。

如金元刘完素提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金元朱丹溪提到“头眩,痰夹气虚并火。

”明代方贤《奇效良方·头眩》:

“眩运虽属痰火,未尝不由肾虚兼风所得。

”提出肾虚,痰夹风火致眩晕机理。

清代蒋宝素《问斋医案·肝部》提到“风眩屡发,阴亏为本,痰热为标”。

清代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更是强调:

“不可一途而取轨也。

”清代陈修园集前贤之大成,其《医学从众录·眩晕》总结:

“盖风者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是风升火动,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

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

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

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其言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

(二)治则治法与方药

高血压病眩晕头痛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以本虚标实多见。

因此,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

历代医家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1、治痰为主

金元李东垣《兰室秘藏·头痛》提出痰浊头痛头眩,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并提到“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丹溪倡导无痰不作眩,治疗以治痰为主。

《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及降火药。

……湿痰者,多宜二陈汤,火者加酒芩,夹气虚者相火也,治痰为先,夹气药降火,如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火动其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术羌活。

2、降火为要

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强调泻火重要性,“泻火则木自平,金自生,水自旺。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眩运》提到根据患者体质进行辨证选方,“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

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

3、治虚为先

明代张景岳提出了“治虚为先”的理论。

《景岳全书·杂证莫·眩晕》:

“头晕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宜治其气……。

阴中之阳虚,宜补其精,如五福饮、七福饮、左归饮、右归饮、四物之类是也。

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然无不当以治虚为先,而兼治佐也。

4、活血之法

丹波元坚《杂病广要·眩运》论述瘀血致眩治疗,“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运,桃红四物。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主张“诸病之因,皆由血瘀”的学术思想,指出中风之前头昏目眩,耳鸣等,这些皆是元气亏虚,气虚与血瘀有密切关系,提出气虚血瘀学说,从而创立补元气、化瘀血之补阳还五汤。

5、平肝熄风

清代何书田《杂证总论·头眩》:

“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脑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治宜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

”论述了肾精亏虚,水不涵木,治疗以滋阴清热,平肝熄风之法。

清叶天士指出肝风内动,肝火炽盛,肝阳上亢,治以清肝泻热熄风为主,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治以育阴潜阳,平肝熄风为主。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岫云按:

“此症有挟痰、挟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

火盛者,先生用羚角、山栀、连翘、花粉、玄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泄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

……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

至于天麻、钩藤、菊花之属,皆系熄风之品,可随证加入。

”《临证指南医案》:

“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眩晕》详述治眩晕之大法及常用方剂:

“其中有肝火内动者,经云: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是也,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

头眩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有气虚挟痰者,书曰: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上重下轻也,六君子汤主之;亦有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者,六味汤;亦有命门火衰,真阳上泛者,八味汤;此治眩晕之大法也。

三、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只反映临床研究最新进展,特别阐发历代中医名家学说的,不提动物实验研究)

(一)临床证候规律研究

现代中医学者采用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但因地域、环境不同,不同地区导致眩晕的风、火、痰、瘀、虚等主要病机所占比例不尽一致。

王清海[2]等观察广东地区1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气虚痰浊型出现率最高,其次为阴虚阳亢型和肝阳上亢型,较少是阴阳两虚型;气虚痰浊型主要见于高血压1级,阴阳两虚型则主要见于高血压3级,肝阳上亢型可见于各级,表明阴阳两虚型程度较重,并发证较多;并认为“气虚痰浊型”比较符合广东地区临床实际情况。

凌晓华[3]观察广州地区230例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风痰上扰夹瘀证比例最高,病位以心、肝两脏为主;其次是气虚痰瘀阻络证,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涉及心,认为脾虚痰浊为广州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病机,瘀血也占有重要地位,痰瘀阻络是所有证型的主要构成。

唐兴荣[4]等调查广东省江门市15018名常住人口中有2050人患高血压病,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含量分布中痰湿壅盛型﹥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脾肾阳虚型,中医证型中以痰湿壅盛型为最多。

刘福明[5]等研究江苏省中医院61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型从高向低依次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其中肝火亢盛证型明显多于其他证型,阴阳两虚证型组平均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但无统计学差异。

滕久祥[6]等观察湖南省原发性高血压有效病例698例,其中证型分布按频次高低排列依次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其他证,其中以肝火亢盛证为突出证型。

王子宽[7]等研究浙江省中老年高血压3975例,其中高血压肥胖患者1444人,分析发现高血压肥胖在中医证型上以痰湿壅盛型为主,符合祖国医学“肥人多痰湿”之说,其余的依次是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肝火亢盛型。

在3级高血压中,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占的比重减少,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占的比重增加,而在1级高血压中,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占的比重增多,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占的比重减少。

张荣珍[8]等调查安徽省门诊和住院原发性高血压病人3578例,其中肝火亢盛965例、阴虚阳亢795例、阴阳两虚535例,痰湿壅盛932例及未定型组351例。

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而阴虚阳亢型多见于女性,阴阳两虚型性别差异不显著,未定型组男女构成比相似。

肝火亢盛是青壮年期高血压的主要证候特点,阴虚阳亢和痰湿壅盛是中老年高血压主要证型,阴阳两虚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证型。

肝火亢盛组以低危、中危分布居多,阴虚阳亢组以低危分布居多,阴阳两虚组危险分层呈现双峰分布,以高危为最多占34.39%,其次低危占29.53%。

痰湿壅盛组和阴阳两虚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较高,分别占该组构成的39.48%和42.80%。

邹志东[9]等对1996-2005年北京地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从证候分布和症状组成特点分析,发现证候依次是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炽盛证、阴阳两虚证等。

症状频次依次是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心悸等,以红舌、暗舌、淡舌、腻苔、白苔、黄苔及弦、细、滑、数脉为常见。

常见证候分布以阴虚证、阳亢证、痰湿证、血瘀证等为主;症状以头颈部症状为主,其次为精神症状。

可见,现代临床证候规律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病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清窍失养,或风、火、痰、瘀之邪扰乱清窍,而引起“眩晕”、“头痛”。

亦证实历代中医名家学说来自临床经验总结。

(二)治法方药临床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病从历代名家学说到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研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为风、火、痰、瘀、虚五端,现代临床治法以熄风、清火、化痰、活血、补虚为主。

1、平肝熄风

平肝潜阳,滋水涵木是眩晕的常用治疗方法,代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

天麻钩藤饮由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黄芩、益母草等组成,具有平肝潜阳、清热活血、补益肝肾功效,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准确。

如满广博[10]采用天麻钩藤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病110例,其中1级高血压45例,2级高血压36例,3级高血压21例。

并随证加减,肝火亢盛,原方去杜仲,加柴胡、龙胆草、栀子等平肝清火;肝肾阴虚,加何首乌、生地、山茱萸等滋阴潜阳;气虚湿胜,去枸杞子、黄精,加大腹皮、茯苓、黄芪等;如兼见血瘀,加红花、当归等.经过2~3个周的治疗,显效63例;有效37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91%。

治疗过程中发现,1、2级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效果较好,3级相对一般,但改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镇肝熄风汤临床运用广泛,全国名老中医朱良春教授[11]临床运用更是有独识卓见,颇多发挥,他指出:

“镇肝熄风汤并非对所有高血压均有效,其适应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之上实下虚证”。

并在“镇肝熄风汤”中用乌梅易白芍,认为白芍敛肝力微.故重用乌梅以敛肝阳、肝风,使“镇肝熄风汤”添上敛肝熄风之猛将,颇能提高疗效。

临床据高血压病因病机,自拟方药,亦取得良好疗效。

如潘力岐[12]等自拟健脾平肝降压汤,基本组成为陈皮10g、姜半夏15g、茯苓15g、炙甘草10g、枳实5g、竹茹10g、石决明30g、夏枯草15g、泽泻15g、白术15g、天麻10g。

治疗30例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观察患者动态血压变化。

连用4周,并辅助饮食、生活调理。

发现该方有明显地降低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说明健脾平肝降压汤有明显改善血压负荷值的作用,能恢复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性,即所谓的“杓型”血压。

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13]指出对肝阳过亢者,用药宜潜降平肝,不宜苦寒伐肝,若辨证的确需用时,亦宜中病即止。

认为如肝阳上亢者,可予天麻钩藤饮以平肝潜阳;肝肾阴虚者,可用镇肝熄风汤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邓老常根据临床体会,肝阳上亢者,自拟“石决牡蛎汤”,基本组成为石决明、生牡蛎、白芍、牛膝、钩藤、莲子心、莲须,实施临床,颇有效验。

郭鹏[14]等对1998—2007年北京地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肝系证候临床研究方面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在相关的56篇文章中,总体用药规律:

以牛膝、钩藤、生地黄、天麻、白芍、菊花、夏枯草、黄芩、川芎、泽泻、石决明、茯苓、桑寄生、栀子、杜仲、丹皮、牡蛎等为主;分证用药规律:

肝阳上亢证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肝肾阴虚证以杞菊地黄汤加减,肝火炽盛证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肝风内动证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肝郁气滞证以逍遥散加减。

2、清肝泻热

李运伦[15]以清热降压颗粒治疗青壮年高血压病肝火上炎证64例,方药组成为黄连12g、钩藤45g、葛根30g、菊花12g、泽泻30g。

认为本方具有清肝宁心泻火作用,临床治疗4周,发现本方具有良好的降压效应,并能改善眩晕、头痛、头胀、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大便干燥等症状,降低血脂、血糖,改善血液黏稠度,逆转机体物质代谢的紊乱。

张晓磊[16]等根据高血压热毒证的发病过程,确立3期治疗,初期热盛毒未生,症见:

头痛眩晕,口苦,颜面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药在镇肝熄风汤基础上加吴鞠通的黄芩黄连汤(黄芩、黄连、郁金、豆豉)配上柴胡、川楝子、木香、檀香等条畅气机;中期热渐化毒,热入营血,症见:

头痛眩晕,口干口苦,面红目赤,舌红或绛苔少,脉弦细数,或见皮肤、鼻黏膜、牙龈出血,眩晕欲倒。

治以清热解毒,平肝熄风。

方用镇肝熄风汤加黄连解毒汤;后期热极毒盛,肝肾阴伤,症见:

头晕,头痛不休,伴胸闷,胸痛,口干口苦,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滑数或沉迟无力。

治以泻火解毒,急回肝肾之阴。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增液汤、生脉散等。

若毒热极盛可加升降散治疗,瘀血重者加桃仁,红花、降香、川芎等。

3、化痰熄风

陈利群[17]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加味合氯沙坦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60例,对照组予氯沙坦。

方药有天麻6g、制半夏9g、白术12g、茯苓15g、泽泻lOg、陈皮lOg、生山楂lOg、决明子15g、石菖蒲6g、川芎6g、丹参12g、炙甘草5g,治疗12周。

结果显示中西药合用能降低超重或肥胖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体重指数,使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有效改善血脂代谢,作用优于对照组。

刘亚平[18]等将80例中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药为半夏9g、天麻6g、茯苓6g、陈皮6g、白术15g、甘草5g、当归10g、白芍lOg、荷叶15g、泽泻15g,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治疗30天,结果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对痰浊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有肯定的治疗作用,虽然降压效果同卡托普利相仿,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卡托普利,且又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尤其适合于中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

陆新[19]将80例痰浊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依那普利)和治疗组(健脾益气降浊中药+依那普利)各40例,疗程4周,基本方药为党参20g、葛根18g、白术、茯苓、六神曲各15g、炙甘草、猪苓、泽泻、丹参、郁金各10g、白蔻仁6g、砂仁、青皮、陈皮各5g、木香3g。

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治疗组患者眩晕头痛、胸闷腹胀、心悸失眠、纳呆痰涎等症状的积分均明显降低,同时能显著降低TC、TG、LDL,升高LDL-C,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4、活血祛浊

李建辉[20]等自拟化瘀祛浊降脂方治疗老年高血压病30例,基本方药为田三七10g、丹参20g、川芎10g、白芍15g、桃仁12g、葛根30g、草决明30g、红花10g,同时配合西药降压药口服,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

认为本方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降血脂、稳定血压、减少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作用。

周凌云[21]用活血通络法配合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40例,中药组方主要为蒲黄、赤芍、红花、丹皮、丹参等,总有效率为92.5%,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

全国名老中医朱良春教授[11]认为气虚、血瘀、痰浊兼夹高血压病患者往往伴高血粘、高血脂特点。

自拟“双降汤”,方药组成为水蛭0.5~5g(粉碎装胶囊吞),生黄芪、丹参、生山楂、豨莶草各30g、广地龙、当归、赤芍、川芎各10g、泽泻18g、甘草6g组成,临床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变血液粘稠度、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降脂通脉,防止心脑血栓梗阻,又能减肥轻身,历年来治疗高血压病伴高血粘并高血脂病例甚众,均收满意疗效。

5、补益肝肾

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13]授根据不同虚证高血压病患者,自拟多个临床疗效确切的经验方,如肝肾阴虚者,用自拟“莲椹汤”,药为莲须、桑椹子、女贞子、旱莲草、山药、龟甲、牛膝;阴阳两虚者,用自拟“肝肾双补汤”,药桑寄生、何首乌、川芎、淫羊藿、玉米须、杜仲、磁石、生龙骨,若兼气虚者,加黄芪;肾阳虚为主者,可用“附桂十味汤”,药为肉桂、熟附子、黄精、桑椹、牡丹皮、茯苓、泽泻、莲须、玉米须、牛膝;若肾阳虚甚兼浮肿者用真武汤加杜仲、黄芪,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周仲瑛[22]教授认为肾阳虚者多见于高血压病后期,治当温养肾气、潜纳虚阳,以金匿肾气丸为基础方治疗;妇人因肝肾不足而冲任不调、月经失常者,尤其是更年期高血压而见肾阳虚之患者,可用二仙汤加杜仲、苁蓉、桑寄生、茺蔚子之类。

汪笋[23]等自拟三子养阴汤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病56例,方药为生地10g、菊花10g、枸杞子10g、决明子10g、沙苑子10g、女贞子15g为基本方,随症加减。

表明该方具有良好的降糖、降压、调脂、扩张心脑血管、消除或缓解临床兼症的功能,且疗效持久,是防治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的理想方药。

吴伟教授[24]等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经验方补肾益心片,该方由淫羊藿、车前子组成,具有补肾、益心、清肝、活血、利尿之效,寒热并用,性平不偏,标本同治,可用于各证型高血压病患者。

临床观察补肾益心片治疗1、2级高血压病者120例,表明该方能有效降压并能改善左室舒张功能,且症状疗效优于西药组,不良反应少。

6、治法合用:

邹国辉[25]等拟熄风化痰活血散结剂,处方为天麻、半夏、丹参、夏枯草、陈皮、竹茹、川芎、莪术、益母草、泽兰、葛根、北山楂、茯苓、砂仁、怀牛膝等。

本方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普化他汀钠片,治疗高血压病不仅可较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压及调脂,还可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减小颈动脉粥样斑块体积,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保护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目的。

郭伟聪[26]等拟化瘀浊益肝肾法,方药为水蛭、远志、巴戟天、决明子、葛根、泽泻等,治疗2级高血压病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表明化瘀浊益肝肾法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而且能逆转左心室肥厚、提高左室舒张功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菊花[27]等采用水蛭猪苓降压丸(水蛭、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治疗高血压97例,结果表明治疗后血压、心率、左心室结构功能及临床症候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在降低血压保护靶器官的同时,还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缓慢,或消退,使动脉及阻力血管顺应性得到恢复。

高血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