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专题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5263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专题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必修2专题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必修2专题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必修2专题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必修2专题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专题6.docx

《必修2专题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专题6.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2专题6.docx

必修2专题6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知识整合读本

本书编写组编写

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2版2009年10月盐城第1次印刷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人民版)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人教版)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人教版)

课程标准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高考要求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学习目标

教材整合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虚假“繁荣”的幻灭)

1.虚假的“繁荣”

(1)时间:

20世纪20年代。

(2)原因:

美国依靠一战中膨胀起来的实力,大规模扩大生产,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生产力。

(3)表现:

①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②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③1928年生产总量已超过整个欧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巨头。

(4)隐含危机:

①经济放任:

经济的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资本家进行盲目的无限制的生产,导致无序竞争,使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

造成市场的繁荣假象。

③股票投机活动:

过度的贫富悬殊、狂热的股票投机也在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金融市场稳定性受到冲击。

2.世界经济大危机

(1)爆发: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经济危机爆发,然后迅速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跌风再起,市场崩溃)

(2)特点

范围广:

①从地域看,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波及到德、日、英、法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从经济危机的范围看,1933年,各国经济进入“持续萧条”阶段。

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美国经济陷入混乱和窒息境地,生产跌回到1913年的水平。

时间长:

从1929—1933年,长达四年之久。

破坏大:

①资本主义工业产量下降1/3以上,世界贸易额剧减。

②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失业率达到30%一50%,总人数达到3000多万。

③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维持产品价格,纷纷限制生产,销毁产品。

1934年,资本主义国家有240多万人死于饥饿。

(3)影响

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①工、农运动高涨:

15个资本主义国家共发生了近两万次工人罢工,农民运动也不断高涨。

(美国失业工人、退伍军人示威游行;法国工人罢工频繁。

人教版)②极权统治抬头:

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德国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的不满,趁机造势,扩大政治影响;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

(人教版)

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

①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变本国的经济形势,一方面设置关税壁垒以限制进口,另一方面又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矛盾的加剧:

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教材比较】本子目是课程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但人民版和人教版对课标内容的呈现差别很大。

人教版从经济危机发生原因切入,依次叙述了这场危机爆发的标志、特点、影响,线索比较清晰。

二、“杯水车薪”(“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1.胡佛面对危机的政策

(1)继续奉行自由放任:

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主张经济“自我治疗”。

(2)反对政府干预:

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定国会救济方案。

只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并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以鼓励企业投资。

(3)严重的后果:

1930年,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掉人“沟底”。

2.不堪回首的1932年

(1)经济危机加剧:

工业生产水平比1930年下降了51%,失业人数达到1100万,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

(2)被迫采取的措施:

①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贷款,并允许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

②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3)杯水车薪:

胡佛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

结果对缓解危机只是杯水车薪。

3.胡佛名声扫地

(1)人们对总统的讥讽:

“饥饿总统”、“胡佛村”、“胡佛被”、“胡佛袋”、“胡佛车”。

(2)名声扫地:

这位曾经深受欢迎的总统名声扫地,最终被人民抛弃。

【教材比较】本子目主要依据人民版教材归纳、提炼,人民版教材对胡佛政府对危机的态度和反危机的措施介绍得十分详细。

学生只要明白胡佛政府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结果危机不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社会矛盾尖锐即可。

三、病入膏盲的经济(人民版)

1.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

(1)金融证券:

①股票贬值:

1929—1933年,美国股票价值损失达到740亿美元,超过1928年美国的国民收入总额。

②银行破产:

危机期间,破产的银行达到1万多家,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

银行业务被迫部分或完全停顿,金融业处于休克状态,美国人多年积蓄荡然无存。

(2)工业:

①生产持续下降:

到1932年,工业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46.2%,有13万家以上的工厂倒闭。

②重工业受f丁击最重:

钢铁、汽车工业下降幅度最大。

(3)农业:

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农民净收放减少,农场破产,农民流离失所。

(4)外贸:

减少了2/3。

2.失业、贫困与社会动荡

(1)失业与贫困:

1932年,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

1933年,失业人数达到1700万,约为劳动人口的l/4。

中产阶级的积蓄和家产荡然无存。

(2)社会动荡:

全国范围内的罢工、抗议示威、骚乱暴动此起彼伏,1929-1932年,仅罢工就有2700多次。

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信心。

【教材比较】本子目是人民版设计的内容,教材本身叙述较繁杂,经过提炼后尚可看出逻辑线索。

这部分内容与人教版相关度不高,教学突出重点即可。

史论共享

1.1929年10月,一场破坏力极大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前所未有的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大幅下降,失业人口剧增,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人民版)

2.在美国,这场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经济危机,是由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它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推人了深渊,迫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来挽救现存的社会制度。

(人民版)

3.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人教版)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二罗斯福新政(人民版)

(第18课罗斯福新政人教版)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高考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材整合

一、实干家罗斯福(临危受命)

1.当选总统

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胡佛在四面楚歌中下台,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

2.大胆试验

(1)鼓励自信:

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克服恐惧,战胜危机。

(2)推行新政:

果断地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推行新政。

(3)任用人才:

为使自己的决策正确无误,罗斯福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为他打造新政的政纲,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

3.赢得民心

(1)“炉边谈话”:

罗斯福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2)受欢迎总统:

在就任总统的第一年,罗斯福成为最受欢迎的总统。

4.勇于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的品质

(1)人格魅力:

罗斯福善于审时度势,见机行事,既能迂回前进,又敢于大胆突破。

(2)恰当的比喻:

他被人们喻为“狮子”和“狐狸”。

【教材比较】本子目内容主要根据人民版教材归纳、提炼,人教版在“临危受命”子目下主要介绍的是1932年大选的情况,对于展现罗斯福个人风采的史实呈现不够。

二、施行新政(实施“新政”)

1.两个阶段

(1)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主要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2)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果。

2.具体措施

(1)整顿金融和银行业

措施:

①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实行《紧急银行法》,该法宣布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饥荒,并成立联邦储备银行以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

④管制证券业。

意义:

使银行和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2)恢复农业生产

措施:

①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

②规定国家向减耕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晶价格。

意义:

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

(3)恢复工业生产

措施:

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

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意义:

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

(4)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措施:

①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

②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突出事例:

①民间资源队:

1933—1942年,共吸收275万名18—25岁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工作,开辟了数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我。

②田纳西河流工程:

使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由贫瘠地区变成富庶地区,同时也吸纳了众多的失业人口。

意义: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5)保护劳工权利

措施: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1935年):

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

②《公平劳动标准法》(1938年):

规定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雇佣童工。

意义:

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的一项改革成果。

(6)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措施:

①1935年,《社会保险法》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②到1939年,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初步建立。

意义:

它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

3.新政的意义与影响

(1)实现国家于预:

新政期间,美国出台了七百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2)缓和社会矛盾:

它为美国广大的普通百姓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等国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人教版)

(3)改变美国人生活:

新政实施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

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人教版)

(4)产生深远影响:

新政作为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比较】这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

人民版和人教版教材都详细介绍和分析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意义和影响,虽然两套教材在表述文字上有差异,但主体内容是相同的。

三、渡过难关(摆脱危机困境)

1.经济小幅回升

(1)时间:

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1933—1935年。

(2)基本情况:

①银行重新开业、股票价格上涨、金融恐慌基本结束;农民现金收入增加、工业产量翻番;国民收入上升。

②1936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失业人数比1932年减少一半。

2.出现短期震荡(1935—1938年)

(1)原因:

1935—1937年,证券价格出现上涨高潮。

由于担心再次出现证券价格暴涨、通货膨胀过度的局面,政府于1937年初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削减公共工程开支和农业补助,开征社会保险税,结果导致1937—1938年的经济衰退。

(2)扭转危局:

为防止经济进一步恶化,罗斯福果断恢复赤字财政,增加公共工程拨款,扩大公共工程规模,推出新的农业调整法,经济形势完全扭转,工业生产创水平,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增加。

(3)渡过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人均收入基本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3.经济再度繁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

(1)国家干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

(2)经济繁荣:

国民生产总值激增,从1939年的910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136亿美元。

1943年失业现象基本消失。

农业产量增长,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纯现金收入增加。

(3)社会财富向美集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美国,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教材比较】本子目应该属于人民版教材的拓展内容,教材本身叙述头绪纷繁,主线不明,重点也不突出,不经整理学生很难明白编者在文字叙述中暗含的知识内在逻辑。

史论共享

1.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人教版)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人教版)新政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

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美国经济制度上的这种变化,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人教版)

2.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立即实行新政,改革资本主义制度。

新政包括一系列挽救金融危机、工农业生产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的政策、法规与法令。

新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新政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转。

罗斯福政府用国家干预手段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

(人民版)

3.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之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后来,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用借鉴。

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岳麓版)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民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教版)

课程标准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高考要求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了解政府干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联邦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教材整合

【教材比较】本课是人民版和人教版教材编写内容差别最大的章节,人民版采取分述的方式,首先通过“美国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美国的‘新经济”’三个子目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随后又以“战后的西欧和日本”为课题,介绍了英国的混合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内容涉及面广、量大,富有深度和教学难度。

人教版教材采取综述的方式,选取最能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的内容来叙述,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教版)

1.经济“黄金时代”的出现

(1)时间: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2)原因: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盛行;普通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取得成功。

2.经济“滞胀”现象

(1)时间:

20世纪70年代初。

(2)表现:

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3)措施:

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美英等国出现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教材比较】本子目是对人教版内容的归纳、提炼,其中出现的“黄金时代”、经济“滞胀”等概念人民版教材也有涉及,教学应引起注意。

二、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民版)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直接干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直接投资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人到各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政府投资:

1941—-1945年,联邦政府在美国基本建设费总额中出资2/3,在军事工业总投资中占2/3。

战争中,联邦政府采购了80%的重工业产品和50%的一般工业产品。

(3)国家垄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联邦政府拥有全部原子能工业、96%的橡胶企业、7l%的飞机和引擎企业,国家财产在国民财富中所占比重从1929年的10%上升到1948年的15%。

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2.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2)特点:

①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工业国有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推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

②虽然美国政府在新兴工业部门、公共事业部门和关键生产部门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3.促进经济进入“黄金时代”

(1)经济顺利完成转变:

伴随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

(2)进入“黄金时代”: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1955—196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

这一速度虽然慢于同期的西欧和日本,但其增长基本上是稳步健康的。

【教材比较】本子目为人民版设计的内容,与人教版教材没有相关性,考试命题的可能性小,可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

三、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人民版)

1.黄金时代

(1)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

(2)经济理论:

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实现充分就业。

(3)经济政策:

①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

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4)经济状况:

①经济高度繁荣,但也经历了五次经济危机。

②这些手段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经济滞胀

(1)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原因:

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

(3)内涵:

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为医治生产停滞,政府开始降低利率、放宽信贷,却加剧了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被迫人为地放慢经济增长步伐,却又导致生产停滞、经济恶化)。

(4)经济政策:

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策,都无法摆脱“滞胀”的困境。

(5)凯恩斯主义失灵:

1979年4月到1982年12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率达到10.8%,失业人口数达到1200万。

面对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

3.缓慢回升与发展

(1)时间:

20世纪80年代。

(2)经济理论:

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

反对凯恩斯主义,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3)经济政策:

①里根政府:

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②克林顿政府:

实施: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与美国多年来奉行的赤字政策相反,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

(4)经济状况:

①里根时期:

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了缓解。

但是,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大幅增加了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②克林顿时期:

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教材比较】本子目为人民版的内容,人教版教材不涉及,可列为学生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四、美国的新经济(人民版)

1.经济增长创记录

(1)背景:

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创下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2)表现:

1993—1995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3.3%以上。

199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7%,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年。

此后,美国经济持续以超过4%的速度增长,2000年,经济增长率仍稳定在4%左右。

2.经济再现繁荣景象

(1)通货膨胀化解:

一直困扰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被化解,通货膨胀率从1990年的4.3%下降到1999年的1.1%,为60年来的最低。

(2)财政赤字改善:

1998年,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出现29年来的首次财政盈余;2000年,财政盈余达到1310亿美元。

(3)失业率下降:

从1991年的6.8%,下降到1999年的4.4%,2000年维持在4%左右,失业率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

(4)经济繁荣:

美国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个人消费市场繁荣,出口增加迅猛,股票指数扶摇直上。

(5)政策见效:

克林顿采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了成功。

3.“新经济”的出现

(1)概念内涵: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当时,美国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这一概念由此问世。

(人教版)这轮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反映出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基本上实现了经济学家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