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5260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docx

《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docx

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论李清照作品中刚柔并济的人格美

 

摘 要:

李清照是中国文坛一朵耀眼奇葩。

她作品中情感格调对比鲜明,在词中,她是抒情圣手,语言巨匠,意境细美清新,以花自况,主要呈现出清丽芳婉的阴柔美;而在诗赋中驰骋议论,典雅凝炼,其强劲情感,豪壮风骨,俨然一位叱诧风云的须眉男子,颇具大丈夫气概,呈现出豪放俊逸的刚健美。

阳刚与阴柔的完美统一,全面展示出李清照的多面性格和人格魅力。

关键字:

李清照诗词文赋阳刚阴柔

Title:

OntheworksofLiQingzhaoandthemasculineYinrou

Abstract:

LiQingzhaoChina'sliterarysceneisadazzlingwonderfulwork.Sheworksintheemotionaltonesharpcontrast,inthewords,sheislyricalInn,languageMaestro,theU.S.freshfinemoodtospendthestate,clearingthemainshow-wanLifangYinroutheUnitedStatesandinShifudrivingindiscussions,elegantcondensateLian,theirstrongfeelings,Haozhuangstrengthofcharacter,likeasituationofChichaXuMeimen,ratherTaizhangFuspirit,anddisplayofuninhibitedYiGangaerobics.Yinroumasculineandtheperfectunity,LiQingzhaofullydemonstratethemultifacetedcharacterandpersonalcharm.

Keywords:

LiQingzhao;PoetryWenFu;Masculine;Yinrou

 

论李清照作品中刚柔并济的人格美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打破了男性长期统治文坛的格局,成为两宋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一朵耀眼奇葩。

如果说“文如其人”李清照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她的思想情怀。

据史料记载,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大多散失,现存仅八十多首,作为我国宋朝最负盛名的女作家,她的词作广受赞誉,有人认为“婉约以易安为宗【1】”。

历来人们评价她,往往只重视她的词作,而忽视了她的诗赋创作,实际上李清照在词作中表现的只是她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在诗文中我们则可以看到她另一种情感:

阳刚格调和爱国激情。

下面我们就从诗、词、文、赋方面纵观李清照的思想情感展示其人格魅力。

一、闺阁及爱情词中的阴柔美

李清照独特人生非常经历和审美经验,使她成为一个独具风格的审美创造的主体。

她以女性特有的柔情与敏感,来自于自然健全个性的率直性情,再加上她所受的良好文化与文学的熏染,使她能够深入细致地把握和感受女性绚丽多彩的情感生活的内心世界,创造出极富个性的女性形象,营造出一种情韵细美的意境。

李清照以少女和少妇的神秘美妙心态,捕捉生活中的真与美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甜蜜爱情的大胆追求。

宋代统治者用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更剥夺了女性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女性都“安守本分”,把封建理学施加在她们身上的束缚政策视为合情合理,逆来顺受,即使对美好生活有感于怀也不敢表现出来。

而李清照则不同,她生长于仕宦家庭,父母都很有文化修养,使她的天才得以培养和表现,培养了她健康的生活意趣。

对大自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她以一种纯真的童心去领会,表现在作品中则超颖不俗,清新灵秀,独出群芳之上。

她走出闺房,玩赏美景,饮酒惜花,写诗赋词,如男子一般毫不掩饰地抒写其内心情怀。

肯定生活,把热爱生活,追求生活积淀在自己的思想意志和情感生活的内容里,李清照以此去体验生活,捕捉美的生活形象,讴歌生活。

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妙龄女郎,一个与生活共欢乐的少女。

她含羞而不完全拘谨,礼教的阴影笼罩和向往接触现实异性的复杂心里渗透在“和羞走”、“倚门望,却把青梅嗅”的细节之中,含蓄委婉,朴实自然,如同生活本身一样,作者对生活的爱的情致和认识,在这欢快明朗的艺术境界中表现了出来。

《如梦令》表现得更加充分: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女词人回忆她的一次乐游:

她驾着兰舟到溪亭与友人一起赏景饮酒,谴发词兴。

这藕花深处如何?

那是炎炎暑天中的一片清凉境界:

藕花亭亭,荷叶田田,清香飘溢。

这幽美适意的境界,使人爱,使人醉,使人流连忘返。

“争渡,争渡”不料却惊动了栖息于湖边的水鸟,“呼啦”一声,腾空而飞,暮色苍茫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相亲相偕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荷叶,火红的芙蕖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这是多么动人心弦,令人陶醉的境界啊!

另一首《怨王孙》在貌似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描写之中,浸透着词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挚留恋和无限热爱,也透示着青年女性特有的纯真、自然的天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秋日湖上之作,写得笔致清研,含情吐媚,通篇都洋溢着欢快的青春旋律,它是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女献给大自然的一曲赞美之歌。

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幅《湖上秋色图》,但它却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

诗与画都是艺术,既然有其艺术上的共性,就有其分野。

这首词中所蕴含的诗情,是任何画家都无法描绘出来的。

这里充分显示抒情作品在传达感情上的长处,在作者眼中,水光山色都有生命的感情,与人亲近。

眠沙的鸥鹭不愿与人离开,人归处时,它也不忍回头望一望。

在这里,作者凭借移情作用,把人物形象虚化了,主人公热爱大自然及生活的抒情形象由感情移入外物得到表现。

李清照拥有令人艳羡的爱情及婚姻,在封建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

她的许多词描写爱情,其中有描摹少女初恋和少妇生活的,也有撰写自己与丈夫离别的相思。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美丽动人的外貌,也展示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深幽的感情。

词语新鲜生动而不失朴实。

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多么真挚、大胆、热烈,从而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机盎然。

又如她的《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

“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

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

“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反映她对远离的丈夫的思念,写得很精致,特别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已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

还有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所写的那种“欲说还休”的境界,委婉含蓄的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

总之,李清照词意境的精工细美,描述的婉转灵动,语言的通俗流畅,令许多男性大家都望尘莫及。

二、诗、词、文、赋的阳刚美

李清照丝毫不是那种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呆板,缺乏生命力的女性,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实现着辅君报国的人生价值,她心胸阔大,眼界宽广,虽身在闺阁,而心系社稷。

李清照一生跨越了北宋末与南宋初,其时政治形势风云多变,朝廷腐败,党争激烈,金人趁虚而入,国土沦丧,内忧外患,社会日趋衰落。

目睹国事变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这位胸怀大志的奇女子不能无动于衷。

但社会不允许女流之辈参与政治,没有机会在政坛上“指点江山”,她便把一腔爱国赤诚赋予“激扬文字”中,这使李清照的诗词有了非同一般女性的爱国激情。

(一)、洞察时事,远见卓识

李清照有两首非常出色的咏史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虽然她当时年仅十六岁左右,但大处落墨,颇有风骨,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洞察力。

在这两首诗里,李清照从大处落笔,不再重弹“女色亡国”的老调,分析了唐王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和唐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以及奸臣误国的危险。

对唐玄宗天宝年间腐败的政治局面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批判: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李清照不仅敏锐的批判了元结《大唐中兴颂》错误地歌颂唐肃宗平息安史之乱是唐室“中兴”的看法,她爽快的亮出自己的见解: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认为像尧舜那样功德大如天的君王,不必用区区文字记载,其德泽自在人心,并以“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的诗句,肯定了平定安史之乱者乃是众多不知姓名的健儿猛将,获得胜利是以其宝贵生命换来的。

李清照不仅“史识“可嘉,诗艺亦很高,无一句不体现出诗人卓越的见解和凝炼的笔力。

如:

“乃能念:

春荠长安作斤卖”包含着微妙的历史内容,她能把皇室内部的最高权力之争,通过高力士的身世变迁表现的既含蓄又透彻。

借古说今,表现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一个阅历不深的少女能有如此高的思想水平,如此深刻的见解,如此非凡的政治洞察力,不能不令人钦佩。

因此古代评论家也认为:

“二诗其气横溢”《寒夜录》,“以妇人而侧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2】。

(二)、诗赋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靖康之难,李清照和千千万万的民众卷入离乱中,战火改变了她的生活,使她由一位闺阁才媛,变成“漂流随入伍”的难民。

宋室南渡,国土沦丧,国家民族的奇耻大辱铸造了李清照诗中的爱国主义旋律。

金人的入侵给中原造成灾难性的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苟且偷安于江南,继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对外推行卖国的罪行,激起了当时所有爱国人士的不满和愤怒。

李清照在避乱南下期间,面对残破河山,对朝廷的行径十分愤怒,写下了一些爱国诗歌以刺当世。

她的诗既有托古讽今干预时政的: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又有反对投降主张一战的: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还有怀念爱国英雄,书写个人壮志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

作为一个有识之女性,她把自己放在与男性士人同等的位置上,书写个人对国家、社会、时代命运的关注。

如千古传颂的《乌江》,靖康之乱后,北宋都城陷落,中原一片大好河山沦入敌人之手,宋统治者畏敌如鼠,妥协忍辱,节节南逃,诗人看到这些,痛心疾首,悲愤难抑,写出了这首饱含爱国激情的千古名篇。

对于这首诗,假如人们是首次读到,或从不知作者是谁,恐怕谁也不会相信它竟是出自一位经常咏叹“绿肥红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弱女子之手。

李清照这首诗,写得刚劲挺拔,掷地有声,刚毅勇武,大义凛然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仅歌颂了项羽而且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诗人认为,做人应该有所建树,成为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像爱国志士的英灵一样,成为鬼中英雄,这两句寓意深刻,发人深醒,对于项羽的功过如何评价另当别论,诗人是借助这个历史故事来嘲讽南宋朝廷的,项羽宁肯自杀,不肯过江,言外之意,南宋朝廷节节南逃,不但渡江南来而且苟安偷生,不思恢复中原,相比之下,项羽是人杰,是鬼雄,南宋朝廷是什么那?

这就不言而喻了。

可见诗人赞颂项羽,是借古喻今抨击时弊,抒发自己的一片爱国激情。

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战斗性,读着它,我们看到站在我们面前的李清照是一个满怀爱国激情高唱大江东去的悲壮豪放的爱国诗人。

李清照除了借史事以议时政外,也常常针对时事,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

《上枢密韩肖胄诗》就是她直接议论时政的代表作,其一首长达八十句的杂言古体诗,通篇表达了作者“嫠不恤纬,为国是爱”的忘我忧国情愫,尤以第四段感人至深,作者谓其“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也就是说为了收复失地,诗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愿将一腔热血洒在齐鲁大地上。

《上枢密韩肖胄诗》其一与其二主旨相同,“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同时具有很深的讽刺意味和现实针对性。

因为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一不顾江山社稷,二不管父兄在金受难,情愿向金人大肆进贡赔钱。

他喜听劝和说降之辞,已是尽人皆知之事,而诗人却冒着触犯龙颜的危险,大胆地与他唱反调,比如她在八句诗中两次引用与收复失地,维护国家尊严有关的《诗经》之典,特别是最后一句的关于“长乱”的用典,意思是说,假如不图恢复,愈是一次又一次地会盟讲和,愈是助长祸乱。

这是对苟安妥协的南宋朝廷的一番忠言逆耳,更是对高宗身边“巧言”者的无情鞭挞。

在爱国有罪的情况下,这表现了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情操和品格。

惟其如此,千载之后,仍然激发着自尊自立的民族信念,堪称罕见的爱国诗篇。

《咏史》借历史表示对北方金人支持傀儡政权的憎恨,歌颂抗敌志士,鞭挞投降贼;《夜发严滩》虽是一首抒怀绝句,鞭笞的仍是民族危亡中追逐名利的无耻之徒;《题八咏楼》用江山盛况与无限愁思形成鲜明对比,来抒发她对于逃跑主义者的不满情绪。

李清照在金华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作者赋打马是名,寓我雄心、寄我壮志是实。

应该说《打马赋》是一篇很沉雄的抒情小赋。

在文中引用历史上名人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更是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发出“佛狸定见酉年死”的诅咒,文中直接抒发了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热烈歌颂横戈杀敌的民族英雄花木兰,“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何等的心忧国家、心忧天下。

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

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的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把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个人愁。

在封建时代,女人是无权过问政事的,但李清照却以一妇人而侧身于士大夫之中,对时政纵评畅议,敢想敢说,锋芒毕露,而无摧眉低首、顾影自怜之态。

在南宋当时“雌了男儿”萎靡风气下,李清照这种豪气壮慨,可以说是压倒须眉。

体现出“倜傥有丈夫气”的豪迈刚烈一面。

(三)、“别是一家”词里的倜傥丈夫气

李清照词的风格主要是婉约,但又和一般婉约词有所不同。

这就是:

她的词既具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婉约词所缺乏的俊爽与明朗。

沈曾植在《菌阁琐谈》里曾说:

“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倜傥有丈夫气”正是李清照词的重要特点。

由于这个特点,所以“堕情者醉其芳馨,飞想者赏其神骏【3】”。

如《多丽》词中“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以屈原陶潜自期;又如《醉花阴》“东篱把酒”的形象,隐含着陶潜的影子,使得此闺情词并非普通艳情词中的思妇可比。

李清照在创造艺术境界时,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

这突出表现在她描写凄苦心境时常常能用一些开拓之笔,把这种情绪拓开,避免只是一味唠叨诉苦,表现出一种自我解脱的要求和魄力。

比如她的《鹧鸪天》词: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来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近,日犹长。

仲乡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词的整个上片以及下片前两句,层层勾勒,极力摹写自己怀仁念远的情绪,末两句却宕开一笔,劝自己暂把凄苦的情绪放一放,不要继续折磨自己,要趁着黄菊盛开之际,把酒赏花,来欣赏自然的美景,“不如随分尊前醉”全无闺中女子忸怩软弱之态。

这正是寻求自我解脱的表现。

它表达了作者一种开旷豁达的情怀,依稀倜傥有丈夫气。

“倜傥有丈夫气”还表现在她的许多词柔中带刚,蕴涵着激昂豪迈之气。

历来人们都称赞她的《渔家傲》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则更能让我们透视出李清照这位古代女性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表现了作者并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要求冲破牢笼,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

词的境界阔大,想像丰富,她将想像力扩展到宇宙空间,充满了自由精神,宏大气魄和特立独行的意象。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展示了词人迥异于一般女子,甚至超过一般士大夫的宽阔胸襟和崇高境界,一种争强好胜的远大志向和追求获得自由,改变女子地位的强烈愿望充满字里行间。

《寥园词选》说:

“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仔细看来恐怕非女性也难有这样的好词。

男性的游仙诗词,多写辉煌场景或与群仙相会,好像是作者平时社交生活的一种美化,唯有李清照平生无功名之扰,无应酬之烦,竟与天帝对话,其豪迈与潇洒的气概与胸襟气度不同凡响,豪放雄浑的风格直欲压倒须眉。

除这一首外,象《念奴娇》(萧条庭院)、《永遇乐》(落日熔金)这些典型的婉约词里,也都不是一味的婉约,而是内含矫健、感怆。

就是她最有名的婉约之作《声声慢》,鲜于煌也指出:

“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4】。

李清照词的这一特点正是她远远胜过其他婉约词人的地方。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李清照以中华民族儿女应有之责,通过今昔对比和对故乡的怀念,把个人的愁思愁绪与伤时伤乱的国家之痛熔为一体,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殊的情感体验,奏出了时代丧乱之音。

她唱到“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表现了对故国,家乡的深刻怀念;“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转调满庭芳》)等词句,表达对祖国今昔对比后产生的剧痛,以及对故国浓厚的情感。

遥想水深火热的故乡,她只能借酒消愁,借以排遣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菩萨蛮》)正是这种心理的真实写照。

《永遇乐》是作者漂泊江南的生活感受,“谢他酒朋诗侣”“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貌似平淡却体现着那种强自抑制的内心伤痛和对国难当头享乐终夜,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人们的反感和抗议,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写照。

南宋词人刘辰翁读此词“为之涕下”“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可见其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之深切动人。

三、以花自况显示其人格之美——刚柔并济

李清照写了大量的咏花词,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个独特的女性眼中的百花王国,花是她少女时代的重要内容,也是她少妇情肠深情相思的寄托,花是她晚年孤苦,历尽创伤心灵的外化,花更是她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

(一)、自我美好形象的自信与欣赏

当女性从沉重的男权社会中觉醒,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人生时她发现的第一个美好形象就是她自己。

女性作家往往通过对自己优美形象的描述显示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和对自我形象的欣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把女性比作花,受这种文化影响,李清照在其创作的词中直接或间接的把自己比喻成花,使自己具备了花的特性,同时又有别于花的特性。

借花所抒发的自我怜爱的心理所传达的神态,比花本身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如“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沙》),“素约小腰身”等。

又如《庆清朝慢》:

 

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

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殒东君。

对菊花的颜色,形态和品质的赞美,表现词人对自我超群、绝伦芳姿的欣赏。

《醉花阴》“人比黄花瘦”,西风中,满含愁苦、无力摇摆的菊花,正是被思念煎熬得骨瘦肌削的女词人,她象菊花虽不能摆脱万千愁苦,却仍满含期冀在枝头凄楚地美丽着。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

”率真与含蓄的和谐统一。

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心下又暗暗欲以春花添丽。

这样花衬人,人扶花,少女与春花的形象交相辉映,整个下片四句,无一句是直接描写少女的容貌,但出神入化地写出了她那闭月羞花的美貌和娇憨纯真的情态。

春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春花,两个艺术形象融为一体。

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有足够的自信与珍爱,谁敢“云鬓斜簪”,让郎“比并看”呢?

词人烘云托月,足见对自己美貌的自矜和自赏。

(二)、清丽高雅、卓然不群的品质

李清照的自我形象也常见之于对花的咏怀中。

女性珍爱“美”的事物,关注生命的繁盛衰减,李清照在词作中常以花自比,歌咏芳洁的梅花、桂花、菊花等。

可见其人格形象的归趣所在。

李清照和一般人不同的是她能使本来娇嫩的花草也表现出阳刚之美,而且恰在于柔弱娇媚处发现崇高,使之具有一种秀骨,是一种刚柔相济又偏于阴柔的女性之美。

凌霜傲雪的梅花,是李清照的最爱。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清平乐·咏梅》)。

在她的多篇咏梅的词作中,梅花是具象的,外在风韵冰清玉洁: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渔家傲》);梅花的内在情感更是玲珑剔透,高贵不凡: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境中词人对梅花的风姿神韵的心灵把握,洋溢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也是李清照自身鲜明可感的女性形象的写照。

“此花不与群花比”表达出词人独立刚强的性格。

这些咏梅词作中,都体现了词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柔中有刚、秀中有骨的审美特点。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对梅的描写,不是停留在“追逐”上,而是经过一番酝酿的过程,一番锻炼藻饰的功夫,使其归于自然而不见雕琢的痕迹,使其咏梅词具有与“男子作闺音”迥然相异的清新淡雅,直率隽永,并渗透着女性之爱的浓淡笔墨。

赞美桂花“花中的第一流”来表现自己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质,如《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就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

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

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

实际上“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又如她咏菊的代表作《多丽》: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荼縻。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