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部分重点课文知识归类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980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部分重点课文知识归类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部分重点课文知识归类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部分重点课文知识归类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部分重点课文知识归类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文言文部分重点课文知识归类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部分重点课文知识归类含答案.docx

《中考文言文部分重点课文知识归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部分重点课文知识归类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部分重点课文知识归类含答案.docx

中考文言文部分重点课文知识归类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部分重点课文知识归类

一、《鱼我所欲也》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

天性,天良”2、患:

祸患,灾难3、辟:

通“避”,躲避

4、箪:

竹筐5、蹴:

用脚踢6、得: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

通“向”,从前8、何加好处。

9、恶:

厌恶。

10、辩:

通“辨”,辨别。

11、义:

正义或仁义。

12、勿丧:

不丢掉,不遗失。

丧:

遗失13、万钟:

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

有道德的人。

15、苟得:

苟且取得,本文指:

“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

第一段:

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

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

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

”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舍生取义诗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

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7)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二、《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

考虑,想到寝:

睡但:

只是相与:

共同,一起

闲人:

清闲的人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遂,于是、便;至,到。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

(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邹忌讽齐王纳谏》

1.本文选自《战国策》,文章题目中“讽”的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或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朝服衣冠服:

穿戴私我也私:

偏爱

3.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答:

内容方面:

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

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已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4.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

围绕“有自知之明,于思考”来答。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已。

5.威王纳谏之后,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答: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6.俗话说:

“良药苦口得于病,忠言逆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7、请你分析本文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提示:

可以从邹忌有自知之明、能客观分析问题、直面讽谏和威王的善于纳谏、取信于民的角度来回答。

(邹忌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来进谏,巧妙地讽喻齐王,这启示我们:

劝说别人,要注意说话的态度和方式。

四、《送东阳马生序》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

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

(2)无从致书以观(取得,买到)(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4)弗之怠(懈怠,放松)(5)走送之(跑)(6)不敢稍逾约(超过)(7)既加冠(指成人)(8)无硕师名人与游(学问渊博的老师,硕:

大)(9)尝趋百里外(快步走)(10)门人弟子填其室(充满)(11)未尝稍将辞色(言语和脸色)(12)援疑质理(提出;询问)(13)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14)俟其欣悦(等到)(15)负箧曳屣(书箱;鞋)(16)持汤沃灌(热水)(17)以衾拥覆(被子)(18)寓逆旅主人(旅店)(19)腰白玉之环(腰佩)(20)烨然若神人(光彩照耀)(21)緼袍敝衣(旧絮;破)(22)略无慕艳意(羡慕;)(23)缨:

帽带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

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

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

试举一例。

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2.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叩问之难: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

他为什么这样说?

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相照应

1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7.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

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

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

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

1.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

他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明初四学士”之一。

9.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作用:

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10.“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11.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

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

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12.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3.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

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的含义是什么?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

15.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16.对联(根据文章内容和下列所给的词语属对)

上联:

昔日宋景濂下联:

今朝太学生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0.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11.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

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12.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13.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请你写出来。

读过此文,思绪万千。

我为宋濂所折服。

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了。

对比之下,惭愧不已。

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

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4.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

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15.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16.《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

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

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

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如:

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17、这个文段的作者是明代的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生”指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每空0.5分)

18、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烈而不知。

至舍……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

①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书箱②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③腰白玉之环腰佩

2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人。

21、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写“我”求学的艰辛?

(3分)

①从吃、穿、住、行多方面表现其从师之苦。

(2分)②作者将自己同宿舍的贵族子弟进行比较(1分)

五、《醉翁亭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

①环滁皆山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亦无穷也。

③至于……太守醉也。

④已而……庐陵欧阳修也。

4.本文作者是宋朝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1分)

5.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也。

6.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限两处)(1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7.解释加点的词语。

(3分)

(1)有享翼然临于泉上者临:

靠近

(2)野芳发而幽香发:

开。

(3)杂然而前陈者陈:

摆开

8.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9.请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容。

(2分)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10.联系全文内容,说一说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

(3分)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六、小石潭记

文章结构

第一段:

发现小石潭。

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第二段: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

清澄侧面描写;游鱼:

动静结合

第三段: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

曲折蜿蜒;岸势:

参差不齐

第四段: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寓情于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第五段:

记录同游者

一、注音解释词语:

(略)

二、翻译语句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