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54873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初读课文,能读正确、流利,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条理,初步感受王戎的智慧。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条理。

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条理,初步感受王戎的智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训练朗读,疏通文意

1.导入课题

(1)看图识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历史人物有关的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2)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

“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字形难点:

戎:

左下部是“十”,不是“廾”;

(3)对于这位历史人物王戎,你都了解到了些什么呢?

2.初识课文,训练朗读。

(1)出示小古文。

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准字音。

(2)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律。

出示小古文(分隔符),师范读,同桌自练,指名读,齐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3.理解字义,疏通文意。

(1)这篇小古文比较短小,一共有几句话?

理解重点字义,总结理解字义的方法。

(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资料)

〔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

竞:

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然〕如此。

〔之〕他(它)。

重点指导:

“之”的用法。

(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

(2)指名同桌一人读句,一人串讲句意。

句子一: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小儿:

小伙伴)

(诸:

多)

(尝:

常常。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句子二: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

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

句子三: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句子四: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句子五:

“取之,信然”

摘下一吃,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

(3)师说句意,全班诵读对应的小古文。

4.串讲故事。

(1)四人一组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故事的大意。

(2)学生汇报。

(读古文的时候,要根据文字判断情节,不要受到标点的限制)

(3)根据板书,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的智慧。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戎的智慧。

教学难点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的智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二:

想象画面,理清原理

1.想象画面

(1)故事皆由一棵李树而起,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呢?

出示: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想象画面,练习说话,再想象着画面读读这句话。

(2)对待路边树上的李子,王戎和其他小朋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文中只用了10个字来描述。

总结古文的特点——简洁精炼,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诸儿竞走取之”,他们可能会怎么取这李子呢?

(同桌交流)学生做动作,补充句子。

(4)诵读“诸儿竞走取之”

2.探究原因,厘清原理。

(1)看到王戎还能岿然不动,有的同伴就觉得很奇怪,王戎在想什么呢?

(随机采访学生)

(2)对此,王戎的解释是什么?

这句话中有一半是他看到的,还有一半是想到的。

假如你现在就是王戎,你会怎么说?

(读相关语句)

(3)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这李子就一定是苦的?

(抓住矛盾:

“树在道边”和“多子折枝”矛盾)

3.补写结尾,关注写法

(1)“取之,信然。

”之后便是“人夸之”,会怎么夸,自己动笔写一写。

(2)这几句有王戎的善于观察,有王戎的勤于思考,还有王戎的体察人心,带着你对他的赞美,读读这几句。

(3)关注写法:

作者并没有像我们这样直接夸赞王戎很聪明,而是通过什么方式写的?

(提示:

先写别的小朋友“竟走取之”,再写“唯戎不动”,通过对比凸显人物品质,揭示写法及其作用)

学习活动三:

尝试背诵,建立群像

1.借助填空,尝试背诵。

(1)老师把课文变一下,看能不能读好。

出示:

王戎,尝,见路边。

诸儿,唯。

人问之,答曰:

“。

”。

(2)同桌配合,上下句接龙,尝试背诵。

全班尝试齐诵。

2.课外拓展,建立群像。

(1)补充成语:

道旁苦李。

(2)思考:

今天读小古文,我们该不该取道边李?

(不该。

从现代公民礼仪的角度,不管是公共的李子还是私人的李子,我们都不能够去取。

从做人的角度,我们不要做取“道旁李”、贪图小利、不劳而获的人,而要做通过自身努力取“深山李”的人)

(3)比照阅读:

《杨氏之子》《司马光砸缸》,构建智慧少年群像。

提示1:

抓住《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感受杨氏之子的“甚聪慧”。

提示2:

抓住《司马光砸缸》中“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感受司马光的“凛然如成”。

(4)补充《世说新语》简介,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

唯戎不动

取之信然

对比

精彩片段

师:

你认为王戎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说说理由。

生:

我从“树在道边而多子”看出王戎非常聪明,因为如果树在道边,这个李子很甜的话,肯定早就被人摘走了,但是树长在路边,上面却还有很多的李子,说明李子一点儿都不甜,从这里我看出了王戎善于观察,非常有智慧。

师:

他的智慧体现在善于观察。

生:

我觉得王戎的智慧还体现在他会思考。

他观察到李树上面的果子这么多之后,就会去思考。

他可能会想:

为什么没有人来摘呢?

这个李子的口味怎么样呢?

他思考之后,决定不去摘李,所以他不仅是个会观察的孩子,还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师:

善于观察还不够,还需要善于思考,这也是他的智慧。

但王戎这样一位智慧少年,他的智慧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吗?

我们抓住李子的苦与多之间的反差,发现了王戎的善于观察与思考。

再思考思考,你觉得道边的李子还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

我觉得路边的李子是没有人给它浇水施肥的,它并不像果园里的果子一样是精心栽培出来的,所以可能很酸。

生:

在路边的李子肯定非常引人注目,肯定会有很多人去摘了吃。

师:

为什么人们都热衷于摘路边的李子呢?

生:

因为路边的李子是免费的啊,人们摘的时候、吃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生:

因为路边的李子没有人去管,所以大家就可以随便地去摘。

生:

路边的李子不仅是免费的,而且人们看到别人摘了,自己如果不摘的话就觉得别人占了便宜,所以摘的人就更多了。

师:

好占小利。

还有呢?

生:

我觉得一般人还有一种想不劳而获的心理。

瞧,“多子折枝”,这样的枝条都被压弯了,人一伸手就摘到了,多容易啊!

师:

想要偷懒却能获取果实,就叫不劳而获。

王戎的高明智慧正在于他透过“取道旁李”这样一个小小的行为,就看透了人心,看透了人性的本能是爱占小便宜并且喜欢不劳而获。

你认为,这样的王戎,如果让他去取李子,他会摘取哪里的李子呢?

生:

王戎可能会摘高处的李子,普通人一般摘不到的地方。

师:

他喜欢挑战,愿意付出,愿意摘高处李。

生:

如果让王戎来摘李子,那王戎可能会摘果园李,选那些有人栽种的,有农舍的地方的李子,而不是在荒郊野外的。

生:

我觉得他应该会摘深山李,比如,深山老林里那种纯天然的果子,这样跋山涉水、风餐饮露摘取到的天然果实,肯定更甜更香。

师:

成语用得好!

最好的东西往往在人迹罕至处,他会摘深山李。

生:

如果王戎摘果子的话,最好就是摘自种李,就是自己种的果实。

因为这样的话,他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的甜可比果子甜多了。

师:

人物的性格又更丰满了,他可能还会摘自种李。

在我们刚刚不同的、合理的推测中,王戎的性格特点、他的智慧是不是也更加丰满了起来?

你们知道吗?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在后来凝练成一个成语道旁苦李,一直流传至今。

谁来说说“道旁苦李”的字面意思?

生:

“道旁苦李”就是指路边的苦李。

师:

是呀,这样的李子走过的人也不会摘取,像道旁苦李一样的人呢?

也是被人所弃的。

所以,“道旁苦李”后来就被用来比喻被人所弃、无用的事物或人。

现在,联系这个故事的内容和成语的意思,你觉得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

我认为做人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且不能做一个爱贪小便宜的人,而要做一个清廉的人。

生:

从这个故事里面,我看出我们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能从众,更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

师:

王戎的高明正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

从这个故事里,我体会到了天上不会白白地掉馅饼,如果想获取成果,必须得自己努力。

那些梦想不劳而获就能得到一些东西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师:

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反过来想,现在你觉得什么样的事物或品质显得更珍贵?

生:

越是付出得到的果实,越是珍贵。

生:

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一般比较珍贵的东西要么就是你自己付出所得到的果实,要么就是比较稀有的,就像刚才有位同学说的,路边的李子如果只有几颗,说不定它就很甜。

点评:

《王戎不取道旁李》体现了王戎这一智慧少年的形象。

王戎的智慧体现在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是学生易于理解的,但其透过表象看本质—一透过“取道旁李”这一行为看出人性中的好贪小利与不劳而获,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教师先从“道旁李”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人们独爱“取道旁李”,再推测如果王戎摘李,会摘何处之李。

此处模仿文中的“道旁李”,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丰富了王戎的人物形象。

最后,教师联系小古文与成语,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带来的启示,水到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