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831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完整版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完整版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完整版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完整版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二.docx

《完整版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二.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二.docx

完整版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二

2017年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二

宝山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①臣祖英九岁失怙①,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

向叨食元祿,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②,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

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③也多矣。

②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

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

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

陛下又复甄录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

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③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

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

母年逾耄,孤苦特甚。

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

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

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

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①失怙:

死了父亲。

②三山强寇:

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

③石苞殉国:

石指石奢,苞指赵苞。

石奢:

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

赵苞:

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

④甄录:

甄别录用。

⑤民社:

此指地方官。

24.本文借鉴了蜀汉末西晋初(填人名)的《陈情表》。

(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对其分析不恰当是()(2分)

A.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

B.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

C.解释食元俸禄的原因。

D.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26.对2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

B.“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深切表达对不孝罪过的惭愧。

D.“殒首效命之秋也”,表达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样说理的。

(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陈情”,以第4段为例说明这种“表”的特点。

(3分)

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

(13分)

24.1分李密(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示例】本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如“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遮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

这样,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

(4分)

28.3分

“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

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

本段先把自己的年龄与母亲对比,说明尽孝时日短尽忠时日长。

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

同时,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语意凝练又感情热切,使陈情鞠尽其意,增加了说服力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个方猫评分:

内容上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是动之以情);形式上的特点

(对比比喻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崇明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3分)

观八骏图说

(唐)柳宗元

①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八骏升昆仑之墟者,后之好事者为之图,宋、齐以下传之。

观其状甚怪,咸若骞①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

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足采。

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

则其言圣人者,亦类是□。

故传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②,若是者甚众。

孟子曰:

“何以异于人哉?

尧舜与人同耳!

②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

视之,毛物尾鬛,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

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

今夫人,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

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絺而清,裘而燠,一也。

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

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

骅骝、白羲、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

又乌得为牛,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

    ③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马。

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

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

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矣!

【注释】①骞:

高飞。

   ②倛头:

古人打鬼驱疫时所戴的方形面具。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       B.乎        C.矣        D.邪

23.第①段中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对文章写作背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地方军政长官繁政扰民,百姓困苦。

B.宦官专权朝廷腐败,士人积极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

C.统治者树立圣人典型,实行圣人崇拜。

从而强化其愚民政策。

D.朝廷选拔人才慕名而不求实,从而导致无人可用,士人不遇。

26.本文善于在类推中说理,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3分)

22.C

23.引用孟子的话说明尧舜等人与常人没有差异,(1分)从而进一步说明世人以怪异求骏马、贤人的荒谬。

(1分)

24.画线句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1分)散句交代推理对象,整句具体刻画马、人的共性特征,句式整齐,具有节奏与气势,(1分)突出作者对马与人不分贤愚皆相类的观点。

(1分)

25.D

26. 文章由世人以八骏图之异形求马类推世人传说圣人皆异状,由此推导出世人此做法的荒谬;(1分)接着由今马不论优劣形体习性一样,推出八骏不出其类;今人无论贤愚,面目习性无不同,推出圣人不当有异。

(1分)由此证明世人不承认八骏是马、圣人是人是荒唐的,以至于终不能寻得骏马和圣人。

(1分)文章由此穷尽曲折,层层类推,揭示统治者好异,以异形求人才的可笑与危害。

(1分)

普陀区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1—26题。

(13分)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汉】司马迁

    ①太史公曰:

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封爵之誓曰:

“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②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

异哉所闻!

《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

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

《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①。

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

网②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③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混乎?

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

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

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注】①淫嬖:

滥施宠幸。

②网:

法网

21、文章中的“高祖”指的是____(人名)。

(1分)

22、文章第①段中与枝叶意思相同的两个词语是□□。

(2分)

23、文章第②段中“异哉所闻”使用了倒装句式,效果是                                          。

(2分)

24、对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历代帝王给予功臣的不同的礼遇,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成功的功业。

   B、历代帝王治国的方略各有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功业。

   C、历代帝王各自设立不同的礼仪,最重要的是把成就功业作为目标。

   D、历代帝王做事都喜欢标新立异,把成就功业作为统治国家的目的。

25、对于司马迁撰写这篇序文的目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介绍历朝历代君王分封功臣的原则和依据。

   B、剖析高祖时封侯功臣后代迅速衰亡的原因。

   C、告诫功臣世家要遵守法度,切莫骄溢忘本。

   D、记录可资借鉴的史实,供后人推究考证。

26、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其作用。

(4分)

答案:

21、刘邦

22、苗裔

23、强调现实与《尚书》、《春秋》记载情况的不同,表现作者对此的惊讶和惋惜。

24、B

25、A

26、通过风爵誓词中封国永宁、代代传承的美好期望和现实事与愿违、后裔衰微的对比,引发疑问,为下文分析史实、推究原因作铺垫;以《尚书》、《春秋》中所载夏商周时期受封的侯伯传承千年和汉朝最初被封的侯爵百年间只余五家对比,突出功臣后代不笃仁义、不遵法度的后果。

27、参考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松江区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

(13分)

南泾道院记

赵孟頫

浙右之地,水居十七,其势汪洋沮洳,往往而是,水行之道,可以通舟楫,土人谓之为泾。

嘉兴城西南五十里而远曰“秀泾”,有张氏者居其地。

德祐之末毁于兵火,张君全真乃改筑于秀泾之南,所谓南泾者也。

既而其妻死,不复娶,辟以为道院。

脱儒冠,著道士服,翛然独处,以颐性养神为事。

凡田畴所入,悉以供土木工估。

中为殿堂,祠玄武神。

其背为延真之阁、讲道之堂;其左右为栖士之舍;其阳为迎仙之桥、放生之池。

因池为堤,列树松、柏、梅、竹。

又南数十百步有大朴,数百年物,作庵其下曰朴庵。

陂塘环萦,林木蔽翳,境物洁盛,清人心目,故游方之士乐其处而多至焉。

盖经始于至元丙戌,历十有余年而后成,亦勤矣哉!

人之生也,自非圣贤,莫不有所役,或役于名,或役于利,大有所求则大役,小有所求则小役,总总如也。

割去世累,优游恬淡以求自适,虽末为无所求。

其视汲汲于名若利,匍匐颠仆于污秽之途,规毛发衣食以妪煦妻子,相去岂不远哉!

初,松江修竹胡氏事玄武甚严

,其家火而神像俨然独存。

张君迎归,构殿以祠之。

上梁之日雨,几不克建,张君祷焉。

俄有白鹤廿八从东北来,翱翔其上,良久西南去,雨随已,而大雨于西南三里之外。

何其异也!

上强山僧靖达从吾游,道张君之为人,且道其意,乞文记其始末,故采其言以为记。

[注]:

玄武:

道教中的神兽

24.概括第

段的内容。

(2分)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

段中画线句。

(3分)

26.概述第

段中“亦勤矣哉”中“勤”的表现。

(3分)

27.对第

段中“异”指代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指胡氏家族遭受火灾而只有神像庄严独存这一奇事。

B.指张君建造宫殿祭祀神像但多日下雨不停这一现象。

C.指张君祈祷许久让大雨落在西南三里之外这一举措。

D.指张君祈祷的虔诚之心引来白鹤为其止雨这件事情。

28.分析第

段画线句“相去岂不远哉”的内涵。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七、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

(13分)

24.(2分)答案示例:

介绍南泾道院的地理位置和建造缘起(由来)。

25.(3分)答案示例:

运用整句(排比),(以殿堂为中心,)细致罗列了道院的设计布局,突出其清幽养性的特点。

富有节奏,增强文势。

(评分说明:

写出特点2分,作用1分)

26.(3分)答案示例:

1、投入之巨,2、建筑之多3、时间之长(评分说明:

1点1分)

27.(2分)D

28.(3分)答案示例:

世人总是被生活中功名利禄所驱使,为了养育妻子与孩子在名利场上匍匐前行。

这与张君追求的清静寡欲,追求内心的恬淡、自我安适,自然无为的处世方式差别很大。

(评分说明:

世人特点1分、张君特点2分、)

徐汇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①大致天之生才,虽不能众,亦不独绝,至为文词,有成有不成者三:

儿时多慧,裁识书名,父师迷之以传注括帖,不得见古人纵横浩渺之书,A,一也。

乃幸为诸生,困未敏达,蹭蹬出没于较试之场,久这气色渐落,B何暇议尺幅之外哉?

二也。

人虽,亦视其所生,生于隐屏,山川人物,居室游御,鸿显高壮,幽奇怪侠之事,未有睹焉,神明无所练濯,胸腹无所厌余,耳目既吝,手足必蹇,C三也。

凡此三者,皆能使人才力不已焉,D,才力顿尽,而可为悲伤者,往往如是也。

②若季重者,五岁遍受《五经》,十岁恣为文章二十而成进士,盖一代之才也。

而天亦若有以异之者。

大越之墟,古今冠带之国也,固已受灵气于斯。

而世籍都下,往来燕越间,起禹穴吴山,江海淮沂,东上贷宗,西迤太行,归乎神都,所游目,天下之股脊喉思页处也,英雄之所廛,美好之所辅;咸在矣。

于以豁心神,纡眺听者,必将郁结乎文章。

而又少无专门,承学之间,灵心洞脱,孤游皓杳,早为贵公钜人所赏,闻所未闻,出见少年,裘马弓剑,旗亭陌道之间,顾而乐之,此亦文心之所贻佇也。

身复早达,曾无诸生一日之忧,名字所至,赞叹盈瞩,故其为文字也,高广其心神,亮浏其音节,精华甚充,颜色甚悦,缈焉者如岭云之媚天霄,绚焉者如江霞之荡林樾;乍翕乍辟,如崩如兴;不可迫视,莫或殚形;大有传疏之所曾遗,著录之所未经者矣。

嗟夫,以一代之才,而绝三者之累若此,不亦宜乎。

【注】①王季重:

即王思任,明末作家②括帖:

科举范文③诸生:

通过县试或府试、院试的生员④贻佇:

停靠,驻留。

21.将下面这句话填入①段的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处的是()(2分)

一食其尘,不复可鲜

22.第①段中的“不成者三”可概括为,科场之累和。

(2分)

23.下列对“身复早达,曾无诸生一日之忧”分析正确的一项使()(2分)

A.与作者“困未敏达”受累“较试之场”对比

B.说明“身复早达”没有诸生困顿科场的忧愁。

C.王季重因“早达”而无“诸生”的生计之忧。

D.因为“身复早达”,王季重成为“一代之才”。

2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

(3分)

25.作者在序中阐释了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作者的观点作评价。

(4分)

答案

21(2分)A

22(2分)答案示例:

读书不广游历不广,见闻太少

23(2分)B

24(3分)答案示例:

先以短句赞美王季重作品见解之独到音韵之华美,后用整句长句形容其文思的精妙和文采的绚烂,参差句式的音律与王季重的文学美相得益彰。

评分说明:

短句分析2分长句分析2分

25(4分)答案示例:

作者以王季重的经历及其文字为例阐释了读书多、游历广、见闻感受丰富,才能见识独到,文辞畅达,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的规律,但王季重的天才和“早达”只是例外,不少愚钝或困顿科场但勤奋的人也能写出经典作品。

评分说明:

作者观点2分评价2分

 

杨浦区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5分)

论文偶记(节选)

刘大櫆(清)

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

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

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

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

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

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

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

扬子《太玄》、《法言》,昌黎④甚好之,故昌黎文奇。

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

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

文贵简。

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文贵变。

《易》曰:

“虎变文炳,豹变文蔚。

”又曰:

“物相杂,故曰文。

”故文者,变之谓也。

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

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

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

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

《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

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

唐人宗汉,多峭硬。

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

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

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自是后人文渐薄处。

史迁句法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

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21、引用“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2、下列句子编成四组,都属于正面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3分)

①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②物相杂,故曰文。

③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④故文者,变之谓也。

⑤《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⑥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

A.①③⑤⑥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D.①②⑤⑥

23.文章是怎样说明实词和虚词的辩证关系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7)段强调诵读要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分)

25.根据“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

”选择其中一例加以简述。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21.用虎和豹的毛色随季节而变化出美丽的色彩,形象生动地比喻文章唯“变”,才是珍贵的为文之道。

(2分)(形象生动或比喻1分,作用答到作文要变1分)

22.B(3分)

23.作者肯定虚词的作用:

虚词用得充分,能够精神情态完全显现出来;而古人用实词,倒也另显出古朴厚重和简洁。

故合理运用两者各有其利,反之则过犹不及。

(3分)(虚词的作用1分,诗词的作用1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1分)

答题示例:

文章必备了虚词而有神态,因实词而具有厚重之气,应当是两者兼备,不可偏于一方,才能做到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3分)

24.①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得古人之神气,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神气)(2分)②诵读之烂熟(1分)(3分)

25.(《庄子•秋水》:

“物以明理”;《史记•廉蔺列传》、《鸿门宴》《李将军列传》:

“事以寓情”。

)(4分)

秋水:

通过寓言阐明哲理;史记:

在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孕育褒贬之情。

答题示例:

1、《史记》事以寓情,如《李将军列传》之中,通过大将军李广曲解误作叛国之例,运用含蓄克制的笔法,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深刻表现了作者对于李将军为人的赞扬和其砸去偶遇的不平,寄托他深刻地情感。

(4分)

2、《史记》之文体现了“事以寓情”太史公以其凝练成文的笔触记叙了《鸿门宴》各个人物项羽、刘邦、张良的特点。

以一场暗流汹涌的宴会来表达了对于前人为人处世的智慧的敬佩赞美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史事来寄托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3分)

长宁嘉定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①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①之业兴矣。

②是以圣人着爻象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③之德;躬南面④,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⑤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③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试⑥,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⑦似之难保。

又曰:

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④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注】①庶绩:

各种事功。

②爻象:

《周易》中的爻辞和象辞。

③祇庸:

恭敬恒常。

④南面:

指帝王之位。

⑤二八:

指八恺、八元,高阳氏和高辛氏时期德才兼备的人。

⑥不试:

不被任用。

⑦为:

同“伪”。

2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莫美乎聪明B.则众材得其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而庶绩之业兴矣D.尧以克明俊德为称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3.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概括第②段的两层意思。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