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4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471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4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4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4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4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4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4doc.docx

《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4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4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4doc.docx

高二政治会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必修1必修4doc

政治会考复习知识点

必修1《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

1.商品的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限度,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3.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当某商品价格上涨,则对它的需求量减少,对它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大。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6.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收入水平(基础和前提、主要因素),物价水平等。

恩格尔系数降低,表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7.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分:

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2)按消费的目的分: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8.消费心理:

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

做理智消费者的要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1.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水平、方式,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动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2)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3)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4)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5)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是支柱、起主导作用)原因:

①我国生产力的状况;②社会主义本质;③符合“三个有利于”。

4.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形象。

5.如何解决就业?

国家:

重视就业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之ID那个劳动者自护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企业: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劳动者: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

5.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国家: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者:

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基础);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③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6.理财方式:

储蓄存款——安全、风险低,存取灵活方便,是便捷的投资。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

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

股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股票投资的收入主要有股息(红利)和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债券——稳健的投资(风险小、流通性高)。

风险性来看,国债风险最小,金融债券次之,企业债券最大。

从收益性来看,国债收益最小,金融债券次之,企业债券最大。

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第三单元

1.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2.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反对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4.财政的作用:

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③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和分配政策。

5.税收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①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②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③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违反税法行为:

偷税、欠税、骗税(骗出口退税)、抗税。

第四单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市场调控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②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③由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目标决定。

手段:

经济、法律(主要手段)、行政手段。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经济全球化:

表现:

生产、贸易、资本全球化。

载体:

跨国公司。

实质:

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

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消极: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扩大;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态度: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迎接挑战。

6.世贸组织最主要原则:

非歧视原则。

7.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8.新形势下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根本基点

必须2《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1.我国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的特点:

广泛性(民主权利广泛、民主主体广泛)和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

2.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

公民的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选举方式有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4.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意义:

①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②推动决策的实施;③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

5.村委会、居委会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6.民主监督的方式: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意义:

①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要求:

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第二单元

1.政府的性质:

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宗旨:

为人民服务。

原则:

对人民负责。

对人民负责的要求: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

2.政府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有利于①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②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4.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意义:

有利于①防止腐败;②提高行政水平;③做出正确的决策;④权为民所用。

措施:

①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②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③实施政务公开

第三单元

1.人大:

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的职权: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大代表的权利: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人大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体、根本政治制度。

最重要的特点(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

为人民服务。

地位:

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方式)。

3.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

(党际关系)

多党合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领导)

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

政协的性质: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扬民主的形式。

政协的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民族平等(政治基础)、民族团结(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物质保证)。

民族团结的意义:

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自治机关:

自治地方的人大、政府。

核心内容:

自治权。

意义:

有利于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③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6.宗教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单元

1.国际社会的构成:

主权国家(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和国际组织

2.主权国家基本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

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4.联合国:

性质:

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5.国际关系基本形式:

竞争、合作、冲突

6.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冲突的根源。

7.当今时代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

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

南北发展不平衡。

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解决途径:

建立国际新秩序。

8.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国际竞争的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9.我国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原因:

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

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必修3《文化生活》

一、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3.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文化的影响:

1.文化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三、优秀文化的作用: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为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文化与综合国力:

(我国如何在文化方面提高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我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六、文化的多样性:

1.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为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

因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七、文化的传播:

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现在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标志是印刷媒体的推广。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八、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6.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九、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文化创新的作用:

既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十、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的关系: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十一、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民族之魂(“三精一魂”)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十二、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的含义:

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大众文化要坚持一个原则: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1)“喜”的原因: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

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2)“忧”的原因: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

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十三、正确处理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从国家角度,要奏响主旋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2.从个人角度,我们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十四、先进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文化强国的原因: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布局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3.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的主体。

十六、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5.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7、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1)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必修4《生活与哲学》

1.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想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能说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总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4.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

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主义物(气者,理之依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物是观念的集合)与客观唯心主义。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3)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10.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

1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1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只能认识与利用规律。

14.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5.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16.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7.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8.联系观点与发展观点是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19.联系是普遍的(但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间都有联系),联系是客观的(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20.整体统率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有时甚至会对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